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黄山市屯溪特产美食 黄山屯溪美食排名前十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黄山市屯溪特产美食 黄山屯溪美食排名前十更新时间:2022-05-27 16:24:13

一. 安徽省 黄山市 徽州 徽州竹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竹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雕:徽州的竹刻艺术,是中国竹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竹刻自有徽州之特色,但总体看来,无论何地域的竹刻作品都统一于明显的时代风格中,而地方的风格并不显著,唯个人风格尤著。竹刻香筒,故名思义是用作盛香花或香料的,阵阵清香自玲珑剔透的筒壁溢出。筒壁四周雕镂人物、花鸟、草虫。图案精美别致人皆珍之为宝。竹刻笔筒,乃为明代徽州文人雅士倍极推崇的高雅的文房用具之一,用以装饰韦斋,搁置案头。竹刻臂搁,为书写绘画时枕腕搁臂的用具。竹刻大体分两类:一类为竹面雕:如上述香筒、笔筒。臂搁、扇骨等;竹面雕刻可分阴文、阳文;二者又各有深刻、浅刻,如阴文则有毛雕、线刻、深刻、陷地深刻;阳文有留青、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透雕。一类为立体圆雕:即竹根。所制人物鸟兽等立体形象之物。

徽州竹雕技艺作为中国竹雕技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分布范围遍及徽州旧辖歙县、休宁、黟县、绩溪县、祁门、婺源6县及周边地区,主要流传于黄山市(原徽州地区)。黄山市地处皖南丘陵,总面积9807平方千米,毛竹覆盖面积6.33万公顷,是地方特色生态资源。徽州处在黄山南麓、天目山以北,山多岭密,奇松怪石,白云飘渺,小桥流水诗情画意,处处是古今竹雕的雕刻题材。古徽州曾是明清时期著名的“雕刻艺术之乡”,其中徽州竹雕在中国竹雕技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献记载徽派竹雕代表人物有吴元满、李流芳、程嘉燧、张立夫、李希乔、方洁和程文在等(《民国歙县志人物•杂技》)。在王世襄《竹刻小言》的记载中:明末“嘉定四先生”徽州人就占两位,分别是李流芳,程嘉燧。连嘉定竹雕创始人朱松邻追宗溯源是徽州人,国画大师黄宾虹曾说朱松邻竹雕技艺和风格大部分是在徽州形成的,作品中处处体现出徽州人文山水等特征。李希乔为清代著名竹雕名家,曾师从李流芳。李祥顺(歙县人)跟随李希乔从艺,名噪一时。汪叙伦(1910—1975)年,歙县人,师从李祥顺,善于设计和雕刻,代表徽派竹木雕刻参加建国后的第一届全国群英会,受到朱德总司令接见。从历史所记载的文字和现今博物馆所保存下的作品中,处处体现出徽州竹雕是将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融合并用的,它是表达徽文化现象的,是从地方山水环境和人文背景及区域文化中形成的一门特色手工艺语言,既是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载体。它有着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然而,徽州竹雕在历史上辉煌过数百年后的今天,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急剧变革,企业的改制、人才严重流失等等原因,致使徽州传统高浮雕技艺大大萎缩,已出现濒危状况,如抢救稍晚,将失传在即。珍视它并保护它传承它,是我们每个徽州人共同的心愿。

二.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歙砚

歙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歙砚别名龙尾砚,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龙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砚之中,罗纹砚最易发墨,最 宜笔锋。罗纹砚中,以纹理细密的古犀罗纹、鱼子罗纹和暗细罗纹为最佳。歙砚因其石纹各异而拥有不少雅称,如金星砚,砚石中洒布金黄色点,黑地黄星,宛若夜幕繁星;罗纹砚,蓝黑细线似罗纹,细的如盘发,粗的似卷带,起波的灵动,像卵石见扁见圆;蛾眉砚,卧蚕、柳叶都似眉,长的长,短的短,有的还成双成对,恰似脸上挂双眉。另外还有鱼子纹、瓜子纹、枣心纹、算子纹、松纹、豆斑纹、角浪纹等,雕砚名家们一般都会因材琢砚,让纹彩尽量展现出自然纯朴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辉映。

尽管罗纹歇砚实用价值很高,但名气并不是最大,歙砚中名气最大的是金星砚。从唐代开采歇石以来,金星砚的名气一直高居首位,被人们认为是歙砚的代表。金星砚硬度高,坚润耐磨,且越磨越亮,冲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砚中之上等佳品。

三.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黄山银钩

黄山银钩:黄山银钩因弯曲似钩,毫白如银而得名。黄山银钩1972年首创于歙县大谷运乡,是以毛峰之嫩度,炒青之制法,精采巧制而成的。在茶叶专家们的关心指导下,经过茶农的数年试制,千锤百炼,才于1979年定型弯钩状,并定名为黄山银钩。黄山为地名,银钩指品质。

黄山银钩主要产地在大谷运乡的双河白村和木岭后村。这两个地方所产的银钩称道地银钩。茶园多分布在黄山山脉的深山茂林幽谷之中,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终年云雾弥漫,四季百卉溢香,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地方。黄山银钩是用茶树良种“滴水香”采制而成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经过精心制作,成茶品质独树一帜。外形纤嫩钩曲,色泽黄绿油润,高香持久,味浓鲜醇,回味甘甜,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完整。

四.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皖南黄牛

牛体小灵活,耐热耐温,适合山区自然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为山区水田农作区的重要役用畜种。

皖南黄牛以放牧为主要饲养方式,具有耐耙、耐粗、耐热、耐温的特点,尤为突出的是能在水田中连续作业而蹄壳不软、不烂,这是有些品种的牛所不能及的。皖南黄牛繁殖性能好,肉质细,味道鲜美,芳香适口,易煮熟调制,是牛肉中的上品。

五. 安徽省 黄山市 徽州 徽州雪梨

徽州雪梨:雪梨梨花洁白晶莹,果实如雪似玉,流光溢彩。清明过后,盛产雪梨的歙县梨乡,那一棵棵透出嫩叶的梨树上,挂满了棕叶丝扎的用柿漆水渍过的不透光,不透气的毛边纸袋。历时四、五个月,直到梨子成熟采摘,梨袋才和雪梨一起下树。包梨袋有两大好处:一可以防虫害,二能使果皮雪白,外形美观,雪梨之美名,由此而得。据记载,徽州雪梨的栽培始于宋朝,大面积种植也有了300多年的历史。雪梨以果形美观、皮薄汁多、香甜清脆而遐迩闻名,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东南亚。

徽州雪梨共有30多个品种,其中著名的有金花早、细皮、木瓜梨、涩梨等四个品种。其中涩梨颇有药用价值,取去梨核,放入冰糖,炖熟食用,能治疗呼吸道疾病。用它制成梨汁、梨膏,有去热清痰、止咳润肺等疗效。关于涩梨的药用价值,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清代初期,苏州名医叶天士见歙县人何大病入膏盲,无可奈何。但何大回家后遇当地医生程敬道,后者用涩梨不到半年,就使他恢复了健康。叶天士得知后竟然下掉招牌,隐姓埋名到歙县程敬道的药铺里当药倌学医,传为谦虚好学的一段佳话。

六. 安徽省 黄山市 屯溪 伯娘红烧肉

伯娘红烧肉是徽菜中古老的烹饪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烹制过程中滴水不加,全仗木炭余火将原料制熟入围,成菜原汁原味,入口即化,尤显徽帮本色。此菜源于古时山民日出而作的饮食习俗。早晨出工前,先将黑皮猪肉入砂煲生烧后塞入炉膛中,利用炭火灰烬长时间炖焐,使菜肴本身的天然味道完全释放,散发出原始的肉香,收工回家即可食用。真乃“开锅十里香,全村觅此味。徽馔始民间,干锅亦流芳”

七. 安徽省 黄山市 黟县 花菇石鸡

此菜食之香鲜甜润,酥嫩爽口,回味隽永。

这道菜采用黄山山珍花菇与石鸡同蒸。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并有降血压、减少胆固醇及抗癌作用。此菜堪称山珍之巧配,甚为名贵。

具体做法如下:将石鸡腿入开水锅中略烫洗净,用姜汁、精盐、甜酒、味精拌和腌渍入味,水发花菇去蒂洗净;将石鸡腿排齐在碗中,花菇放在其上,加入熟猪油、鸡汤,上笼旺火蒸15分钟取出,扣入盘中即成

八. 安徽省 黄山市 徽州 徽州石鸡

徽州山谷洞穴中,有着一种与毒蛇共栖的"胸蛙",俗名"石鸡",是徽菜中特色的制作材料,石鸡无论是红烧,还是清蒸,扑鼻的香味,丰满的后腿,比鸡肉有过之而无不及。徽州的风味名菜"清蒸石鸡",清汤见底,盖碗清蒸原味不失。多吃石鸡,夏天可以不长痱子和疮。石鸡是大补食品,每一个来黄山观光的游客,都为能吃到这种美味佳肴而高兴不已。

九.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凫绿

【凫绿】传统名茶。“凫绿”是祁门县凫峰乡炒青绿茶的简称,为“屯绿”中的极品。产于祁门县凫峰乡。“凫绿”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匀整壮实、色泽绿润、香高持久,带熟板栗香或蕴藏兰花香。滋味鲜浓回味无穷,汤色嫩黄明亮。叶底嫩绿厚实柔软,比一般“屯绿”香高、味浓、耐冲泡、不涩嘴。

十.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观音豆腐

观音豆腐、楂子豆腐与苦槠豆腐名为豆腐,其实与豆类无关。

观音豆腐又叫草豆腐,其来历颇有些神奇,传说祁门古时经常发生饥荒,人们时常挨饿,被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知道后,便教人们采摘一种野树叶,做成豆腐充饥,观音豆腐因此得名。这种野树名叫腐婢,土名臭娘子,是一种多年生的灌木。摘其当年新发的嫩叶,洗净后倒入清水里,用手揉搓成糊状,再用干净布过滤掉叶渣。然后取草木灰适量,用水调和均匀,亦过滤成灰水。将灰水倒进叶汁中,边倒边用筷子搅动,叶汁渐渐变稠凝固,豆腐即做成了。观音豆腐呈墨绿色,隐隐有些透明。可做菜,入口滑腻松软,芳香清凉,亦是防暑降温的佳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