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普陀山特产礼品 普陀特产必买清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普陀山特产礼品 普陀特产必买清单更新时间:2022-05-14 15:12:00

一. 上海市 普陀区 油氽馒头

油氽馒头是上海的百年老店枣沈大成点心店制作的特色风味小吃。该店的油氽馒头博采众家之长:馒头皮的制法取于南翔小笼馒头,用不发酵的精细粉擀成,馅心取法于淮扬细点的汤包,将肉馅加骨头汤打匀,调以葱、姜、蒜等制成的佐料;氽炸时又采用近似氽炸酥饼的技巧枣经过这样精心加工制作出来的馒头,形状小巧玲珑,皮呈金黄,色泽美观,入口松脆,肉馅鲜嫩,一咬汤汁四溢,肥而不腻。吃后齿颊留香,满口生津,若趁热食用,更会余味无穷。

二. 浙江省 舟山 普陀 大黄鱼胶

产品名称:大黄鱼胶

产品产地:浙江舟山岱山

产品别名:称大黄鱼、石首鱼。.

产品季节:立夏前后,

产品特性:肉质鲜嫩,味甘性平,营养丰富。

产品成分:含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钙、铁等多种营养成分。

产品功效:大黄鱼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耳石有清热去瘀、通淋利尿的作用,膘有润肺健脾、补气止血作用,胆有清热解毒功能。

产品简介:大黄鱼,俗称黄鱼、黄花鱼,分布在黄海南部至雷州半岛以东海域,有岱衢族、闽――粤东族和硇洲族三个地理种群,因其体色金黄、肉嫩味美、经济价值高而闻名海内外。 大黄鱼是我国海洋捕捞主要经济鱼类。但由于长期的酷鱼滥捕,导致资源严重衰退,大黄鱼养殖因缘兴起。1986年福建开始从事大黄鱼的人工繁育和养殖研究。我省于1996年率先在象山、普陀、玉环开展大黄鱼养殖试验,1997年宁波、舟山开展了人工育苗和养殖试验,获得成功并迅速向全省推广。大黄鱼加工后有长胶、片胶,口味极佳,健肠胃,为“滋补珍品”,清时列为贡品。

产品历史:至于大黄鱼的开发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多年,至今已2500多年的历史。据《吴地记》载:“阖卢十年(公元前505年)东夷侵、吴王入海逐之。据沙洲上,相守月余,属时风涛,粮不得渡,王焚香祷之,言讫,东风大震,水上见金色逼海而来,绕吴王沙洲百匝,所司捞漉,得鱼,食之美,鱼作金色,不知其名,见脑中有骨如白石,号为石首鱼”。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石首鱼出水能鸣。”“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之”、明代屠本畯著《闽中海错疏》提到“浙南渔场,海上以四月小满为头水,五月端午为二水,六月称为三水,……八月出者名桂花石首、腊月出者为雪亮”。大黄鱼开发性生产大约始于唐宋年间,在明代后朝由于倭寇入侵,朝庭颁倭海令,并弃岛内迁,捕捞业萎缩衰退。直至民国时期,在漫长的300年间,海氛不清、硝烟不断。海洋捕捞时盛时衰,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黄鱼捕捞生产于20世纪50-60年代达到顶峰。

产品典故:有一次乾隆南巡,天近傍晚见一片茂密竹林,听其间传出悦耳叮声,片刻即逝,便入林见石高可逾丈,厚约数尺,色白如雪,形似龙蟠.皇帝一看,倍加喜爱,传旨马上运回宫中.将其放在”清漪园”内,可院门太小,无法运进,又拆门运石,安置妥后,乾隆并亲自提笔写”青艺岫”三个大字,太后听说十分生气,把乾隆痛斥一番,乾隆为了消除母亲心头之气,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宴席,还亲自设计了一个”脯雪黄鱼”的菜孝敬太后,取意”卧冰求鲤”的典故,以尽母子之情。

三. 浙江省 舟山 普陀 舟山竹节虾

舟山竹节虾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野生的竹节虾又称斑节虾、车虾,属甲壳类对虾族。此虾体大壳硬,色彩艳丽且呈斑节状,故而得名。在虾中有“虾后”之誉。竹节虾不仅体大肉实,而且肉质白嫩,无比鲜美,乃海产品中的上品。在古医学上,将它与“海鸟、真章”列为三种强身壮体的海洋高级营养食品。

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是野生竹节虾的主要分布地。野生竹节虾种群大致分为舟山渔场种群和闽南粤东两个种群。舟山种群是优势种群,产量占总体的60%以上。竹节虾舟山种群与南方种群相比有独特的优势:生长环境水温较低,故周期较长,其肉质更鲜嫩可口;捕捞季节较为集中,多集中在9至11月,单位产量较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色泽以青色为主,肉色白嫩,非常适合做寿司虾等产品。

与人工养殖对虾相比,野生竹节虾个体大且味道、营养远胜一筹。由于其生长在自然环境,无须象人工养殖产品那样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所以,其食品安全性方面也有足够的保障。

2005年,舟山“银豪牌”竹节虾通过了原产国标记保护考核,2006年获得了“浙江名牌产品”称号。产品盛名享誉国内外,长期远销日韩等国,深受海外客户的青睐。2009年,共有1000吨野生竹节虾产品出口到上述国家。

每年4至5月份,竹节虾洄游产卵,8月中旬进入渔获期,10月份是海捕的最佳时期,11月始逐渐减少。美味营养的竹节虾渔获可延伸到翌年2月。舟山海鲜听闻让人垂涎三尺,吃则令人享受万分,回味时使人留恋不已,

四. 浙江省 舟山 普陀 舟山带鱼

舟山带鱼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舟山带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域范围

带鱼属于洄游性鱼类,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白天群栖息于中、下水层,晚间上升到表层活动,我国沿海的带鱼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北方带鱼个体较南方带鱼大,它们在黄海南部越冬,春天游向渤海,形成春季鱼汛,秋天结群返回越冬地形成秋季鱼汛,南方带鱼每年沿东海西部边缘随季节不同作南北向移动,春季向北作生殖洄游,冬季向南作越冬洄游,故东海带鱼有春汛和冬汛之分。

特定品质

舟山带鱼头尖口大,到尾部逐 渐变细,好像一根细鞭,头长为身高的2倍,全长1米左右,1996年3月中旬浙江有一渔民曾捕到一条长2.1米、重7.8公斤的特大个体,这条“带鱼王”后来被温岭市石塘镇小学的生物博物馆收藏。带鱼分布比较广,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多,我国沿海各省均可见到,其中又以东海产量最高。

文化典故

带鱼是舟山市四大经济鱼类之一。舟山市四大经济鱼类是指大小黄鱼、带鱼和墨鱼 ,其产地在世界著名的舟山渔场。在历史上,四大鱼类是舟山渔场的代表性鱼类。2002年,舟山市带鱼产量约17万吨。

五. 浙江省 舟山 普陀 三鲍勒鲞

三鲍勒鲞

鳓鱼鱼体侧扁,口大向上倾斜,鳃孔大,体背淡青色,体侧腹部银白色,腹面有硬刺能勒人,故名。鳓鱼以每年端午期间产量最丰。鳓鱼刺多,肉质细嫩,味鲜美,鳞下脂肪丰富。鳓鱼经腌制后,称“咸鳓鱼”。凡经三次反复盐腌,称“三抱咸鳓鱼”,久贮不坏。鳓鱼用酒糟糟之,即成久负盛名的“糟鳓鱼”。三鲍勒鲞用盐经过3次以上腌制而成,配以鸭蛋、火腿片、姜片、黄酒等副料蒸之,肉质红嫩,咸鲜可口,是舟山居家传统名菜。

六. 浙江省 舟山 普陀 雪菜黄鱼汤

大黄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鲜食可红烧、清炖、生炒、盐渍等,烹调几十种风味各异的菜肴。雪菜大黄鱼是舟山人待客的家常菜。大黄鱼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耳石有清热去瘀、通淋利尿的作用,膘有润肺健脾、补气止血作用,胆有清热解毒功能。黄鱼是舟山四大鱼类之一,配以舟山雪菜笋片烧制而成,咸鲜合一,汤汁乳白,味醇,肉质鲜嫩。雪菜黄鱼汤可刺激食欲,开胃消滞,有益健康。

七. 浙江省 舟山 普陀 虾爆鳝背

虾爆鳝背做法是将鳝背肉切条,用盐,黄酒,生粉,面粉,水挂糊,把蒜茸,黄酒,酱油,白糖,醋,生粉调成芡汁,把鳝背逐条下入七成热油锅,炸至结壳捞起,油温升至八成热时,下锅复炸至金黄色,捞出装盘,锅留底油,浇在鳝背上,放上划熟的虾仁即成。虾仁玉白鲜嫩,鳝背黄亮香脆。

八. 浙江省 温州 鹿城区 礼品蛋糕

温州市上的礼品大蛋糕,在造型艺术和图案设计上,力求迎合不同层次的喜爱。少年儿童生日蛋糕,常用奶油堆上唐老鸭、米老鼠、十二生肖等生动的形象;老人做寿蛋糕有高至九层者,层层有不同的吉祥图案,最高层中央摆上米塑老寿星,色彩绚丽,造型美观。温州著名礼品蛋糕训有集香居、吉米、桂香村、阿哆诺斯等
( 温州)

九. 浙江省 舟山 普陀 舟山墨鱼

墨鱼,是舟山市四大经济鱼类之一,与大黄鱼、小黄鱼和带鱼齐名,是舟山渔场的代表性鱼类。墨鱼可分鲜食、腌制或晒鲞,舟山渔场主场地嵊泗县的墨鱼鲞称之“螟晡鲞”,历来十分有名,为嵊泗墨鱼制品一大名优。

在浩瀚的东海,生长着这样一种生物,它象鱼类一样遨游,但并不属于鱼类,人们习惯称它为“墨鱼”,也叫它为“乌贼”或“墨斗鱼”。它是我国著名的海产品之一,在浙江,和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统称为“四大经济鱼类”,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其实,墨鱼是海中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属头足纲,乌贼科。其骨称为海螵鮹,体色苍白,皮下有色素细胞,因而出现色泽不同的各种斑点。体内墨囊发达,如遇敌害,即放射墨汁而掩身潜逃。墨鱼冬季栖身于较深海区,春夏季游向近海岸礁区进行产卵繁殖。产卵时靠近岛屿和岩礁,将卵产于海藻等附着物上。其生命周期短,生长快,一年生。

墨鱼性喜光、群体大,故渔民常利用火光诱捕进行晚上作业。嵊山渔场形成的夏季墨鱼汛,属浙江墨鱼群。4月下旬~5月上旬,先后由浪岗、海礁一带进入马鞍列岛诸产卵场,形成嵊山、枸杞、花鸟、绿华、壁下及泗礁黄龙的墨鱼汛。墨鱼具有很高的食用、营养和药用价值,全身是宝。墨鱼肉、蛋、脊骨(中药名为海螵蛸)均可入药。李时珍称墨鱼为“血分药”,是妇女贫血、血虚经闭的佳珍。

十. 浙江省 舟山 普陀 舟山白鲞

舟山经济以渔为主,有关水产的品种类很多,诸如大黄鱼淡鲞(通称白鲞)、螟△鲞、金钩虾米、南海紫菜、三抱力鱼、三矾海蜇等等。就发展历史而论,当推白鲞最早,以知名度来说,也属白鲞为最,今天就先从白鲞谈起。

传说:春秋战国吴越争霸时,吴国驻海岛的军士就常常食用大黄鱼,渔汛季节鱼多时还劈成鱼鲞留着渔汛淡季吃。有一次,军士回京,带了些鱼鲞献给夫差尝尝,夫差吃罢连连称美,于是,人们便把鱼美两字组成鲞字。这个传说即使真有其事,当时的鱼鲞也仅仅是咸鱼干而已,真正形成白鲞的加工工艺使白鲞味道鲜美又久贮不坏,可能是唐宋以后的事。元大德《昌国州图志》《渔盐》条目中说:“岁办不等,旧实无之,盖附海这民,岁造鱼鲞,多买有引客盐为用,官方未尝置局也。自至元三十年分令船户各验船料大小赴局买盐,腌制鱼鲞。大德元年,至买及800余引”,在《税课》目中又有“鱼鳔,岁纳80斤,始于至元三十年”。这些记载,说明当时水产品加工业已相当发达。但仍无法证明生产白鲞的正确年代,现在能查到有文字记载的年代是清嘉庆年间,当时,有镇海等地鱼商至岱山东沙角设厂制鲞,用“一把刀”手工劈鱼,大木桶醃鱼……,其工艺已臻完善,到抗日战争前夕,全区有各类水产加工厂近500家,其中岱山303家,东沙镇占162家。70年代中期,笔者曾慕名至长涂一家“鱼厂”参观过,见到了“刀手”快速劈鱼表演,然后把鱼放入一只大木桶——应当称池,居民家那有如此大的木桶?相当于皮德福飞车走壁表演的木桶那么大,只是没那么深——经过醃渍,再出桶经漂洗、晒干等工序,就成美味的白鲞了,白鲞是解放前我区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民国21年,我区出口各种水产品4000吨,白鲞占很大比重。50年代,尚有少量白鲞出口东南亚国家,60年代起,随着冷冻业的发展和大黄鱼资源的衰退,白鲞加工业实际上已经淘汰。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