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十堰市农特产品 十堰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十堰市农特产品 十堰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更新时间:2022-05-09 18:27:18

一.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郧阳三合汤

三合汤因其起源于同治年间的郧县而得名,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属伊斯兰教风味美食。三合汤是始源自湖北郧阳地区的一道汉族名小吃。郧阳三合汤因其起源于同治年间的郧阳而得名,当地人也说,三合汤是三种主要食品成分的组合,因此叫做“三合”,当地还流传几句顺口溜,“天下香客朝武当必吃万历三合汤”,“郧阳万历三合汤,一顿不吃想的慌!一碗正宗的三合汤中都含有当地农户的红薯粉,牛肉片以及碗中几个小饺子。三合汤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属郧阳风味美食。

二.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郧县柑桔

郧县种植桔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品种是乡土树种草桔,主要种植在房前屋后。明朝嘉靖年间,从四川引进金桔,金桔优于草桔,逐渐在全县推开,成为境内大宗水果,主要分布在汉江、堵河河谷沿岸的柳陂、五峰、鲍峡等地海拔200米至300米的山坡和岗地上,其中又以柳陂最多,占全县总产量的60%以上。柳陂沙洲金桔长势茂盛,冠大、枝小、桔密。单株产量最高可收350公斤。单个桔子大者可达150克以上。初夏开花,11月成熟,果呈扁圆形,颜色鲜红,光泽柔软,肉嫩汁多,清香可口。



1949年全县产桔子16.3万公斤。1964年引进温州蜜桔成功后,郧县桔子逐步由散种、园种发展成建基地成片种植。柳陂石佛寺、沙洲、西流,杨溪余嘴,桂花圩坪,青曲孙家湾、尤房沟等地先后兴建基地。全县桔子产量到1981年达125.7万公斤,1983年增长到263.1万公斤。1985年,全县14个区(镇)的283个村建有柑桔基地,种植蜜桔等柑桔2.72万亩,形成宽皮桔、橙、宜昌橙、金柑、枳壳5大类和温州蜜桔、泡柑、草桔、金钱桔、乳桔、焦柑、甜橙、锦橙、桃叶橙、血橙、脐橙、夏橙、香圆、枳杏、金蝉等15个品系。



另外,还有金桔红(划桔与酸桔杂交)等。其中,温州蜜桔为柑桔大宗,品种有尾张、龟井、宫川、兴津、清江、宜思早、华农本地早、国庆1-5号、林温立间、伴野、石川、松山、向山、南柑、米泽、上田、无核红桔、光明、红桥等20多种。到1989年全县的柑桔种植面积48970亩。其中,当年新增5679亩,结果14025亩,产桔子7496吨。1991年柑桔占地55280亩,产柑桔9218吨。1992年1月出现特大冻害,当年64365亩柑桔,收桔子134吨。1993年柑桔产量恢复到15670吨。1994年全县柑桔种植面积52500亩,总产量1378吨,总产值235万元。

三. 湖北省 十堰市 丹江口 武当酒

武当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武当酒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武当山景区办事处、武当山街道办事处、太极湖办事处共3个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武当山特区管委会关于界定“武当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武区函〔2014〕7号

湖北省地方标准:《武当酒》草案

四. 湖北省 十堰市 房县 清炒小花菇

一般人的印象里,小花菇鲜则鲜矣却通常是用来调味的,但是在新鲜小花菇的产地房县,嫩生生的小花菇原来是可以清清爽爽炒来当菜吃的。不要过多的调料,小花菇先天的鲜美醇厚在这儿尽显无遗,其实,也就是随着菌内培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昔日的山珍“小花菇”才经得起这样整盘整盘的大吃大嚼,而菌类丰富的营养成份和能抗癌的新说更让人吃出许多的满足。

五.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郧阳胭脂米

郧阳胭脂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郧阳胭脂米是湖北十堰市郧县的。

成熟的胭脂稻籽粒饱满,浑圆,呈深黄色,比杂交稻略短三分之一。在稻谷的尾部有两条燕尾形分开的细毛。用剥壳机剥去胭脂稻外壳,椭圆形稻米呈紫红色,与胭脂相似,米粒有深红色顺纹米线。

胭脂米性硬耐煮,煮时有三次膨胀过程,俗称“三伸腰”。煮熟后其米饭色泽油亮红润,入口有粗糙感,咀嚼满口生香,润口生津,余味沁甜;用胭脂米煮稀饭,满碗流红溢彩,入胃有丝丝凉意,沁人肺腑;与白米混煮则红白相间,口感圆润,染色传香。

胭脂米品质极佳,但其生长环境也极为苛刻,必须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里,要有充足的冬暖夏凉的山泉,市场供不应求。

所在地域:

湖北

申请人:

郧阳胭脂米种植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郧阳胭脂米产地范围为湖北省郧县所辖的鲍峡镇、杨溪铺镇、谭家湾镇、安阳镇、五峰乡、柳陂镇、叶大乡、大柳乡、白桑关镇、南化塘镇10个乡镇,共50个行政村、3129户。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7′09〞~111°16′11″,北纬32°25′04〞~33°16′17〞。郧阳胭脂米的种植面积为675公顷,年产量2531吨,年产值2.53亿元。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独特感官特征:郧阳胭脂米米粒饱满、椭圆形,色泽棕红色,味清香,米粒有顺纹线,粒长6.1-6.3mm,在水分含量≤14.5%的条件下千粒重22.4g。 米性硬,耐煮,米饭色泽油亮红润,口感有韧性,生香味甜,回味悠长。 2、独特内在品质指标:郧阳胭脂米氨基酸含量≥9.1%,钙含量≥500mg/kg,镁含量≥1100mg/kg,锌含量≥50mg/kg。郧阳胭脂米属粳米,氨基酸及钙、镁、锌含量远高于一般粳米,构成了其特有的内在品质。 3、质量安全要求:胭脂米生长在高山环抱的稻田中,不打农药,不用化肥,保持纯天然品质,产地环境符合《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13)的要求,严格按照《郧阳胭脂米生产技术规程》(DB420321/T001-2014)生产,产品质量安全执行《郧阳胭脂米》(Q/HY01-2014)的标准规定。

六. 湖北省 十堰市 房县 金针菇

金针菇学名毛柄金钱菌,俗称构菌、朴菇、冬菇等,因其菌柄细长,似金针菜,故称金针菇,属伞菌目口蘑科金针菇属。金针菇在自然界广为分布,中国、日本、俄罗斯、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在中国北起黑龙江,南至云南,东起江苏,西至新疆均适合金针菇的生长。

金针菇不含叶绿素,不具有光合作用,不能制造碳水化合物,完全可在黑暗环境中生长,必须从培养基中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降解物,为腐生营养型,是一种异养生物,属担子菌类。金针菇是一种木材腐生菌,易生长在柳、榆、白杨树等阔叶树的枯树干及树桩上。

金针菇是秋冬与早春栽培的食用菌,以其菌盖滑嫩、柄脆、营养丰富、味美适口而著称于世。据测定,金针菇氨基酸的含量非常丰富,高于一般菇类,尤其是赖氨酸的含量特别高,赖氨酸具有促进儿童智力发育的功能。金针菇干品中含蛋白质8.87%,碳水化合物60.2%,粗纤维达7.4%,经常食用可防治溃疡病。最近研究又表明,金针菇内所含的一种物质具有很好的抗癌作用。金针菇既是一种美味食品,又是较好的保健食品,金针菇的国内外市场日益广阔。金针菇人工栽培技术并不复杂,只要能控制好环境条件,就容易获得稳定可靠的产量。

七. 湖北省 十堰市 郧西 郧西葛根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的根,系豆科葛属多年生植物。其根既是古代的救荒植物,又是祖国医学常用的中药材。全株被黄褐色长硬毛。三出复叶互生,托叶盾状着生,卵状椭圆形;中央小叶菱状卵形或宽卵形,侧生小叶斜椭圆形,两面被糙毛,背面较密;托叶盾形,小托叶针状。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小苞片卵形或披针形;花萼钟状,萼齿5,上面2齿合生,下面l齿较长,内外面均被黄色柔毛;花冠蝶形,蓝紫色,长约1.5cm。荚果线形,长5~10cm,扁平,密生黄褐色长硬毛。花期5~9月,果期8~10月。生于山坡草丛、路旁、疏林中较阴湿处。

葛根,含异黄酮、葛根甙、生物碱等。能够增加脑及冠状血管血流量,降血糖、解热,同时葛根还富含铁、锌、钙、磷、钾以及多种氨基酸,是我国卫生部唯一认定的药食两用品。郧西野生葛根面积大,可产葛粉1000吨。

八.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郧阳大鸡

一、项目背景

独特的气候条件及自然环境,孕育了优良的地方品种资源,郧阳大鸡就是我市优良地方品种之一,主产地位于竹山县。竹山饲养郧阳大鸡的历史悠久,郧阳大鸡是我国秦岭以南,巴山地区特有的优良品种。相传是由明代武当山古刹的司晨鸡与当地鸡种杂交,后经老百姓长期选育和驯化而成,具有个体大、生长快、性温驯,产肉、蛋性能好等特点。1985和2001年两次入选《湖北省家禽品种志》,并于2013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二、开发现状

郧阳大鸡原名竹山大鸡,俗称“三黑鸡”(腿黑、嘴黑、皮黑),系我国秦岭以南,巴山地区的优良品种,属蛋肉兼用型,因主产于秦巴山区余脉的竹山县境内,故又称为竹山郧阳大鸡,是竹山“土鸡”的代表和特有的地方优质品种。

郧阳大鸡的形成由来已久,相传是明代武当山古刹的司晨鸡(一说斗鸡),由远近香客带入,流传于民间,与当地鸡种杂交,后经群众长期选育和驯化而成。郧阳大鸡原来在竹山称为“打鸡”,该品种于1959年在竹山和神龙架林区首先发现,后经省、市、县多方考证,“打鸡”实为“大鸡”的地方谐音。1982年5月,全国畜禽品种志专家组深入我县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将竹山“打鸡”正式命名为郧阳大鸡,并于1985年收录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2004年,郧阳大鸡再次录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成为湖北省优良的畜禽地方品种的代表。

竹山当地政府十分重视郧阳大鸡品种资源保护与发展,先后在双台、城关、深河建立郧阳大鸡养殖小区,建立种鸡群,自动控制孵化、育雏、疫病防治等配套服务措施,为规模养殖大户、小区建设服务。以培植规模养殖示范大户为着力点,推动养殖小区建设,逐步形成以主产区为主的板块经济。双台、城关、深河三乡镇三个郧阳大鸡繁育场已初具规模,现有千只以上规模养鸡场100家,1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1000家,2013年底全县郧阳大鸡存笼达到150万只。

三、发展规划

(一)扩大产业规模,确保养殖户数量不断增加。在原有竹山县郧阳大鸡繁育发展有限公司基础上,全新规划,建立郧阳大鸡资源保种场、繁育场。选取城关、溢水、文峰、双台、楼台5个乡镇作为郧阳大鸡养殖基地,设立迎丰、二道坊、虎山、乔儿沟等25个村庄为试点村,培植1000只规模以上养殖场5000户。

(二)延伸产业链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良种繁育、品种选育、疫病防控、秸杆氨化、精深加工和技术服务等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把郧阳大鸡做成一个产业集群。在精深加工上做足文章,不仅仅只开发鲜肉及鲜蛋产品,同时在鸡翅、鸡爪、鸡腿、鸡脯肉、鸡肉香肠、鸡柳、鸡精等精深加工上创新、突破;在市场开拓上打破局限性,集思广益、创先争优、树立销售精品名牌,力促郧阳大鸡走出华中、走向全国;通过大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产业模式,最终实现从“养殖户”到“产业工人”的转变,达到从养殖场到餐桌一条龙流程;坚持“政府引导、部门配合、业主发展、市场运作”的宗旨,郧阳大鸡产业建设要真正实现产加销一条龙、牧工贸一体化的路子。

九. 湖北省 十堰市 竹山 圣水绿茶

圣水绿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圣水绿茶产于“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湖北省竹山县,覆盖全县15个产茶乡镇,20余万亩茶叶基地。产品精选上等茶芽,采用传统工艺,精心加工而成,产品独具天然花香、滋味鲜醇、汤色绿且明亮、入口清甜,饮罢回甘生津,齿颊余香,喉部湿润甘甜,神清气爽,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当地种茶品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茶叶五千年》一书,第三页原文中就对该县的茶叶起源做了相关记载,有关资料表明,在唐朝武周年间,竹山的茶叶就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武则天品钦该县现在的得胜镇圣水村的茶叶后,倍加赞赏,遂赐名“圣水贡茶”,并令建御茶苑和圣水寺,以传承圣水茶艺。千百年来,圣水茶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产品以“绿色、有机、健康、安全”为主题,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QS食品质量安全和OTRDC有机茶三大权威认证。

圣水绿茶历史悠久,素有“贡茶”之誉;产地生态独特,环境优越。产品外形圆直,锋苗挺秀,色泽翠绿,白毫满披;花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匀齐;有机内质,品质上乘。 圣水绿茶游离氨基酸≥2.0%,水分含量≤6.5%,总灰分≤6.0%,碎末茶≤6.0%,粗纤维≤13.5%,水浸出物≥36.0%。

地域范围

圣水绿茶产于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潘口乡、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擂鼓镇、秦古镇、竹坪乡、得胜镇、大庙乡、文峰乡、双台乡、楼台乡、深河乡、田家坝镇、官渡镇、柳林乡等十七个乡镇。竹山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武当山南麓,东邻房县,西接竹溪,南靠重庆巫溪,北与陕西白河县接壤。全县海拔最高为2740.2米,最低22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3′-110°26′,北纬31°30′-32°37′之间。

十. 湖北省 十堰市 竹溪 竹溪八大碗

八大碗是竹溪红白喜事常用的席面。何为八大碗?八大碗有些什么菜品?关于八大碗又有哪些传说?请看对竹溪饮食文化颇有研究的人士为你一一解读。

竹溪八大碗来源于哪里?

八大碗一直流传于竹溪民间,常常有人问起八大碗指哪八碗菜?吃八大碗有哪些讲究?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其实,竹溪八大碗来源于陕西八大碗或本省黄州八大碗,现在西安市就有长安八大碗有限公司,黄州也有八大碗专卖店。有学者倾向于陕西传入说,因为竹溪建县时“陕西流民有五”。

再往前追溯,我国的八大碗起源于满族八大碗。满族八大碗是满族同胞的特有菜种。它由雪菜炒小豆腐、卤虾豆腐蛋、扒猪手、灼田鸡、小鸡珍蘑粉、年猪烩菜、御府椿鱼、阿玛尊肉等八种菜组成。

八大碗做法有粗细之分,细八大碗指:熘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川肉丝、川大丸子、松肉等;粗八大碗有:清炒虾仁、烩鸡丝、全炖蛋羹蟹黄、海参丸子、元宝肉、清汤鸡、拆烩鸡、家常烧鲤鱼等。

八大碗往往用于宴请宾客之际,每桌八个人,桌上八道菜,上菜时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清朝乾隆期间,正值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其中以“满汉全席”称雄饮食业(满汉全席分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满族八大碗为满汉全席之一“下八珍”),满族地方风味也应运而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满族八大碗深受民间欢迎,吃过八大碗的人都知道,八大碗味美,吃起来过瘾,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满族旗人祭礼考》记载:宴会则用五鼎、八盏,俗称八大碗,年节、庆典、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请,八大碗在当时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饪手法。其中阿玛尊肉俗称努尔哈赤金肉,最有代表性。此菜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流传下来的。《满族简史》记载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后建“堂子”,立竿祭天,凡用兵及大事必祭。《竹叶亭杂记》记载:祭用,必选择其毛纯黑无一杂色者,其牲即于神前割之、烹之。

竹溪八大碗有哪些美丽传说?

关于八大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张果老、蓝采和、曹国舅、韩湘子、钟离汉“八仙”云游四海时,驾祥云一路从北向南,经过竹溪时,见竹溪河谷地绿意盎然,云烟氤氲,植物茂盛,一改西北之荒凉,便按下云头,遂化作百姓走进茅屋草舍。八仙见百姓生活清苦单调,饮食极为粗劣,于是分工在四周山上采来可食的椿芽、木耳、香菇等山珍,创造性地把各种荤素菜搭配在一起,煎、煮、烹、炸、炒,做出一桌桌丰盛的宴席来大宴四乡八邻百姓。

八仙之一吕洞宾高兴万分,拔剑在岩石上刻下七律一首:“古木丛林号白云,高岩更去谒观音。路逢青嶂上头上,寺隐白云深处深。法鼓震开天地眼,飞轮推出圣凡心。时人到此如中悟,何必南岩海上寻。”从此,有了竹溪八景之一的“云岩剑迹”。竹溪县现存的清同治版县志《艺文志》收录的《游白云岩》一诗,署名吕岩,而吕岩正是成仙之前的吕洞宾的真名。传说吕洞宾真有其人,没有成仙之前,名吕岩,故乡在今山西芮城。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自幼熟读经史,中过进士,当过唐末地方官。后因厌倦乱世,抛却人间富贵,和妻子一起到中条山上各居一洞修行。其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济世济民。

八仙走后,竹溪百姓学会了八仙的烹饪方法,并将菜的原料采集分类,制成佳肴,每逢重大节日、祭祀活动等都用这种宴席招待四方来宾,为纪念八仙授艺,取名八大碗,于是形成了今天流行于竹溪河流域的八大碗菜系。

八大碗内容有何变化?

竹溪是移民建县,据《竹溪县志》记载,明成化十二年建县时,竹溪人口构成“陕西之民五,江西之民四……今则四川江南山西广东湖南本省武昌黄州安陆荆襄之人亦多入籍。”目前现存的江西馆、湖南馆、黄州馆即是佐证。

特殊的人口结构,有利于文化相互渗透,使竹溪菜融合了川、陕、鄂等各地饮食习惯,兼收并蓄,形成了现在以四川的辣、山西的酸相融合的酸辣特色。八大碗落户竹溪以后,就约定俗成为四荤四素,荤菜常见的有红肉、大酥、小酥、卤水拼盘等;素菜有煎豆腐、煮粉条另加两个时令蔬菜。八大碗中蒸菜、卤菜、粉条、豆腐都可以头天准备,而竹溪的红白喜事多开“流水席”,灶里不断火,路上不断人。八大碗便于准备的优点自然被竹溪人所接受,成为红白喜事和年节的主打席面。

竹溪八大碗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富裕也在不断变化,八个菜内容因时而变,因口味而变。最重要的是增加了汤,有的还把汤换成了蒸盆。(十堰晚报文、图/特约撰稿人陈耀林)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