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濮阳的特产牛肉耗辣椒介绍 河南特产耗辣椒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濮阳的特产牛肉耗辣椒介绍 河南特产耗辣椒更新时间:2022-05-24 06:04:22

一.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二. 河南省 濮阳市 南乐县 段贾居香肠

段贾居香肠:历史悠久,明清贡品,“河南、中华名吃”。秦有“直隶大名府名吃”、“龙乡一绝”的美誉。段贾居香肠随历史变迁,朝代更替,几易其名。汉代称“乐昌香肠”魏时称“昌州香肠”,唐朝称“大名府香肠”,明清时称“段家香肠老店”,新中国成立后,注册为“段贾居香肠”。

段贾居香肠:祖传秘方,传统工艺,选料考究,配料名贵,HACCP质量管理,卫生GB,香肠“四低一高”(低糖、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营养丰富,滋补强身,风味独特,馈赠佳品。

段贾居香肠:公司殊荣累累。公司荣获“卫生先进单位”、“产品质量合格单位”、濮阳市“诚信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濮阳市优秀旅游商品”、“河南省先进科技企业”、《世界杰出华人财富大会组织委员会》和《世界杰出华人总会》“创业奖”表彰单位;《中国质量万里行》上网品牌。

段贾居香肠:县、市省领导多次莅临指导,《濮阳时报》、《市场信息报》、《中华工商时报》,等多次报道。产品畅销全国,远销世界。中原有口皆碑,赞誉为“龙乡一绝,香肠长香,越嚼越香,常想尝尝”。

三. 河南省 濮阳市 濮阳县 徐镇精米

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的濮阳县徐镇精米加工厂,以提升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线,狠抓内部管理和市场开拓,在短短4年间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600多万元、年产值近5000万元的先特色企业。由于企业信誉好、产品质量高,河南省粮食厅、济南军区后勤部先后和这家精米加工厂签订了军粮供应合同。

濮阳沿黄地区大米品质优、口感佳,群众颇引以为自豪,只可惜“墙里开花墙内香”,多少年来濮阳大米并不被多少人所知。近几年来,濮阳大米崭露头角,在省内外市场上小名气。商标以“家家宜”大米打天下,濮阳大米市场覆盖率迅速扩大,目前,徐镇精米加工厂已在北京、天津、新疆、河北等10多个省市建立了40多个销售点。厂里引进“水晶3号”、“豫粳6号”等优质稻种赊销给稻农,并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回收稻谷。

四. 河南省 濮阳市 华龙区 玉米煎饼

口感:酥脆可口

制作材料:玉米面、面粉、白糖

制作过程:将等量的玉米面、面粉和匀,加入适量的 白糖,用水调成糊状,然后分几次放入镬内压成薄饼状,用文火慢慢地两面翻烤,待两面都煎烤至金黄色时即可食用。这种煎饼比用纯面粉做的更好吃,既酥脆又有玉米的甘香味。

五. 河南省 濮阳市 南乐县 古寺郎胡萝卜

古寺郎胡萝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古寺郎胡萝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其实,早在康熙年间古寺郎胡萝卜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贡品。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令大军南下平定“三藩”,途中驻扎在南乐县城。驻扎期间大将吃了当地的古寺郎胡萝卜之后连声叫好,称赞古寺郎胡萝卜香脆甜美,开胃爽口。大将回朝后即向康熙推荐,从此以后每年古寺郎胡萝卜做为名向朝廷进贡,南乐古寺郎胡萝卜成为宫中必不可少的名菜之一。在1955年,南乐古寺郎种植了三千多亩胡萝卜,古寺郎胡萝卜晒制成胡萝卜干、胡萝卜丝全部被国家收购用于出口支援到朝鲜。在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1959年-1961年),我们古寺郎胡萝卜支援全县各乡镇的人民吃、护口、保命。早在明朝时期,古寺郎胡萝卜还被引进到其他省市,为当地的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明代万历二十一年,著名廉史魏允贞任山西巡抚,得知山西某地交通不便,百姓蒙昧,生活困苦异常。魏允贞携夫人赵氏前往,到了地方,赵氏把从南乐老家带的红萝卜籽交给老农,广泛种植,次年收获颇丰,既可饱腹,又可健身,地方百姓称之为“红人参”。据说,该地从此有了红萝卜。 近年来,在南乐县兰亭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古寺郎胡萝卜种植规模逐渐壮大,南乐县兰亭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社会效益,树立元村镇古寺廊胡萝卜的名气,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打造绿色食品为己任,带动发展万亩胡萝卜种植基地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种植及经营模式。通过源头控制确保古寺廊胡萝卜的产品质量和社员的经济效益。

地域范围

南乐县古寺廊胡萝卜的地域保护范围在南乐县境内,北与卫河,南与清丰县的大流乡的青石磙交界,东与近德固乡的跳堂、善缘町交界,相邻的10个村庄都可以种植,南乐县只要是沙壤土或冲积平原的土地都可以种植古寺廊胡萝卜。区域总面积为40平方公里,其中保护范围地里坐标为北纬36°03′-36°04′,东径115″03°-115°06′,适宜古寺廊胡萝卜种植面积3万亩(黄河故道沙壤地区域),年产量45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处在感官特征:古寺廊胡萝卜个大二红色一般每个胡萝卜150-250克,最大可达到500克,萝卜顶小、水灵、皮薄、光滑。 2、内在品质指标:古寺廊胡萝卜除含有一般胡萝卜营养成分较高、营养价值比其他地区高一些,据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结果,古寺廊胡萝卜β-胡萝卜素含量56-62mg/kg;粗纤维含量1-1.5% ;钙含量30-33mg/100g。据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验结果胡萝卜素高10个百分点,粗纤维高1个百分点,钙高2个百分点。 3、安全要求:产地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 根菜类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82-2005)标准,生产管理环节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胡萝卜生产技术规程》规范种植管理,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

六.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七. 河南省 濮阳市 范县 切馅烧卖

切馅烧卖的特色:状如牡丹,鲜美利口。

切馅烧卖的做法:1、将两种肉均切成3毫米见方的丁,把面粉放入盆中,对入清水、蛋清和成硬面团(500克面粉约用150-200克水)。2、锅内加熟猪油,先把生肉丁炒熟,再放入配料、作料和料酒,最后放入熟肉丁,加适量高汤,待肉吃透作料,汤沸后勾流芡,淋入芝麻油,拌成烧卖馅。3、和好的面团摘成50个面剂,擀成圆面皮(擀时要撒粉面),然后搭成4打,用擀面杖尖把圆边打成16毫米长的穗,再逐层揭开(或用走槌一次擀成带穗的烧卖皮)。4、每个皮内包入适量肉馅,用手收口,捏成牡丹形,入笼蒸约10分钟即成(蒸至8分钟时,打开笼屉,撒一些用味精、料酒、清水对成的料汁)。

制作要领:1、面团要揉匀饧透,揉至光滑为宜;2、入笼要用沸水旺火速蒸。

八.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严和尚的烧猪头

严和尚的烧猪头:严和尚,城关西街人。曾在今红旗商场附近开夜市馆。他的烧猪头最为出名。他切的猪头肉薄如纸而不腻,味道鲜美,成为汉川小吃一绝。他的卤兔子,素火腿(豆棍)、鲜豆丝也很受顾客欢迎,他的面条是现撵现卖,人们晚上消夜,总爱到他那里去“尝新”。

九. 宁夏 固原 西吉县 金灿灿的小麦

固原小麦胚乳丰盛,麦粒皮厚、籽重、质量好,用它磨制的面粉粉质柔韧,尤其适合精制各种糕点和面条。固原人做面条的技术超群,擀、揪、拉、削、扯,样样在行。用小麦面粉炸制的馓子、油香等食品,金黄透亮,香脆可口,深得回族群众喜爱,是欢度“古尔邦节”、 “开斋节”等不可缺少的食品。汉族群众在定亲、送礼时也用小麦面粉蒸成大馒头,大馒头的顶端涂上红点,作为吉庆、祝福的象( 固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