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汉中特产企业现状 汉中食品厂排行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汉中特产企业现状 汉中食品厂排行榜更新时间:2022-04-24 07:19:39

一. 陕西省 汉中 镇巴县 面皮

汉中面皮相传始于秦汉,它是以大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成米浆,加水稀调相宜,上特制的笼蒸熟,待冷却后切成细条,具有白,薄,光,嫩,细,柔,韧,香等特点,再辅以豆芽,菠菜,胡箩卜丝,调配入芝麻酱,辣椒酱,大蒜汁,生姜汁,芥末,五香粉,精盐等佐料.拌后红绿相映,黄白互衬,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面皮吃法很多,除凉食外,还可晾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可与虾片媲美,还有炒,烩等吃法.它早以是人们喜爱的,风味独特的地方名小吃.( 汉中)

二. 陕西省 汉中 佛坪县 佛坪天麻

佛坪天麻是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的。佛坪天麻由于质量好,品种优异,深受外地客商青睐。

天麻是一种传统的名贵中药,药用历史2000多年,人工栽植技术成熟.天麻具有益气、定惊、养肝、止晕、祛风湿、强筋骨等作用。主治风湿、腰痛、口眼歪斜、四肢痉挛、肢体麻木、眩晕头痛、小儿惊厥等症。此外,天麻素注射液有扩张血管、增强通管弹性的作用。天麻用途广泛,不仅可作药用,还可作为饮品食用等。

佛坪县石墩河镇位于秦岭南麓,境内天然林资源丰富,最高海拔为1646米,最低海拔605米,气候湿润,是名贵中药材天麻的天然适生区。多年以来,石墩河镇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思路,依托天麻发展起步早,群众栽植技术掌握好,籽种和菌种自繁自育能力强,发展规模面积较大,销售渠道畅通等外部环境,借力佛坪县兆财天麻合作社和示范基地建设的有利支撑,完善天麻产业发展链条,着力培育壮大天麻种植的支柱产业。石墩河镇被誉为“天麻之乡”。

三. 陕西省 汉中 汉台区 汉中棕箱

汉中棕箱是陕西传统名优品,产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地区。系以杉木、松木、樟木等优质木材作里衬,外用精选棕片包裹,最外层用头发丝或染色的棕丝细绳编织而成。

棕片是棕榈科常绿乔木的箨皮,即棕树叶簇的叶柄基部包围树干的红褐色纤维网鞘,也称包干纤维。它是棕树的主产品,纤维丰富,质地坚韧,拉力强,耐磨擦,耐水湿,抗腐性强。汉中地区地处北亚热带,盛产棕片、杉木、樟木。棕箱则用当地棕片,剪去棕板、棕毛,纯用网状棕布片和细棕丝编织于木箱外层的工艺实用晶。其生产工艺经选料、制木箱、捻棕丝绳或头发绳、包裹棕片,再以棕丝绳与发丝编织成各种图案等15道工序制成。其图文可随着顾客选择,以陕南秀丽的山水风光、花鸟虫鱼、英雄人物、书法名句等图案为主,并配以精美的电镀金属包角、包口、箱锁、箱扣、提环等。使产品更坚实耐用、古朴大方、古香古色,富于天然之美。具有防潮、防鼠咬、.防虫蛀等特点。适于贮存衣物、皮毛、丝绸麻布、及书籍文献,不长霉、不生虫、不掉毛、不回潮、不变质、不褪色。汉中棕箱始于清代,盛于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汉中地区传统的民间工艺品,以手工编织生产,是汉中地区诸县农家重要副业。其规格较多,四大规格为一套。大者长达3尺,小者仅及尺余,亦有制成尺寸依次缩小装入一箱内的套箱,风格各异,携带轻便。

新中国成立后,汉中地区各县都建有棕制品厂。汉中棕箱发展为半机械化生产,产品质量大为提高。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扩大生产,使汉中棕箱这一传统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还出口美国、日本、中东、西欧、港澳等国家与地区。在世界各国“回归大自然”和“反朴归真”的热潮中,汉中棕箱这一天然工艺品,深受外国朋友的欢迎。

四. 陕西省 汉中 城固 城固酒

城固酒用纯粮酿造,已有3700多年历史,是陕西名牌产品,共有五大类40多个品种,尤以城固特曲、金粮醇称著。近年来,城固酒厂选用上等桔子,运用传统工艺精酿的桔子酒,果香浓郁,营养丰富,市场潜力巨大。



五. 陕西省 汉中 城固 汉中御贡香米

汉中御贡香米--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六.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金牛红

汉中茶区第一枝红茶——金牛红主产于三千里汉江第一城的宁强县,由汉中市汉水之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汉中市职业技术学院、汉中市植物研究所、宁强县天源茶叶加工厂自2009年开始历经三年时间研制而成。2012年投入批量生产和销售,列入汉中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当年9月由汉中市科技局主持召集省内茶叶专家通过市级技术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金牛红茶的富硒品质优良,达到国内条红茶中高档品质水平。

金牛红茶于2012年11月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后稷奖,并获得汉中市2012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金牛红茶采自古蜀道中段的金牛道附近茶区,且已经有享誉市场的“金牛早”绿茶,为便于树立市场形象和形成品牌,“金牛红”茶因此而得名。该茶选料多来自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群体小叶种茶园,采摘标准以一芽一叶初展为主,经过自然萎凋——手工揉捻——适度发酵——初焙整形——足干提香等工序加工而成。外形条索紧细卷曲,色泽乌润显毫。内质香气高锐持久,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叶底红润完整。其生产技术填补了陕西茶区的空白,改变了陕西只产绿茶的现状,对丰富陕西茶叶市场,推动陕茶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转自汉中日报)

七. 陕西省 汉中 城固 城固蜜桔

城固蜜桔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城固蜜桔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城固柑橘栽培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城固柑橘甜中带酸,风味独特,品质优良,深受以西北为主的北方消费者青睐。大力发展柑橘产业,有效的促进了优势产业的形成城固柑橘(17张)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全县柑橘总面积达20多万亩,16个乡镇209个行政村、5.5万户14.9万农民从事柑橘种植,10万亩柑橘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0亩柑橘通过国家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培育出了泛亚、东升两个省市级柑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华源、郑家坡、三和等10多个柑橘专业合作社。柑橘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中效益最好、潜力最大的强势特色产业

城固柑橘每100克的可食部分中,含核黄素0.05毫克,尼克酸0.3毫克,城固柑橘抗坏血酸(维生素C)16毫克,蛋白质0.9克,脂肪0.1克,糖12克,粗纤维0.2克,无机盐0.4克,钙26毫克,磷15毫克,铁0.2毫克,热量221.9焦耳。橘中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原)含量仅次于杏,比其他水果都高。柑橘还含多种维生素,此外,还含钾、镁、硫、钠、氯和硅等元素。

汉中城固县自古出“贡桔”,有“桔乡”的美称,是世界唯一的“酸甜型”柑橘优生地。其中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注册认证的有“张骞蜜柑”、“升仙蜜橘”、“汉江蜜橘”等品种。城固桔柑具有甜中潜酸、口感爽利的独特风味,并且成熟期早。秋天是桔子成熟的季节,此时购买的桔子最为新鲜;还可以去城固的桔园摘桔子,即便宜又好吃。

特定品质

色泽鲜艳,果面光洁,风味浓郁,酸甜适中,肉质脆嫩,清香爽口,化渣性好

文化典故

柑桔是城固的传统特色产业,栽培历史悠久,迄今已有2000年历史。城固柑桔以其成熟早、着色好、酸甜适口、果味浓郁等特点享誉北方各地。

地域范围

城固蜜桔产地范围为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境内桔园镇、原公镇、文川镇、老庄镇、宝山镇、五郎乡、龙头镇、崔家山镇、博望镇、沙河营镇、柳林镇、三合乡、董家营乡、上元观镇等十四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总生产面积1.67万公顷,年产量22万吨。该区域位于东经107°03′-107°30′,北纬32°45′-33°40′,平均海拔800米。县境东临洋县,西接汉台、留坝县,南接南郑、西乡县。县内柑桔主产区东起宝山镇、西至文川镇、北起桔园镇、南至董家营乡。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城固县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分南、中、北三大地质地貌区,南、北为秦巴山地和丘陵区,中为江河平坝区。可耕作土壤以壤质土为主,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1.5%以上,富含磷、钾,pH值在5.5-7.2之间,地下水位较低,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土壤中镉、砷等金属含量低于绿色柑桔生产指标要求。

(2)水文情况:城固县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54%,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县境内有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横贯东西,水资源丰富,产地灌溉水源以湑水河为主,县内无大型工业企业,中小型工矿企业也较少,灌溉水水质良好,无污染,为城固蜜桔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

(3)气候情况:城固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15℃,≥10℃的有效积温4800以上,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相对湿度74%左右,年日照时数大于1500小时,无霜期218-238天,柑桔成熟季节(秋季)降温早且昼夜温差>12℃。

(4)人文历史情况:城固是西汉著名外交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柑桔一直是城固县的传统特色产业,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蜀汉江陵千树桔,…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述。可见汉时,陕南的汉江流域一带已有柑桔栽培,而且已有被古人重视。又如宋代欧阳修所撰《新唐书•地理志》载:“兴元府出贡桔”。兴元府即包括城固及其以西,可见汉中城固等地柑桔质量当时之优。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城固县“柑桔较他邑颇胜”(康熙《城固志》、《重刻汉中府志》),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城固县“丹桔黄柑产于县北之升仙谷口近村,每年获数十万枚,行销汉中府全境及陆运行销本省”、“桔皮年1万斤”(《城固乡土志》)。以上种种记载,充分证明城固柑桔栽培历史久远,且品质优良。

2001年,城固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柑桔之乡”。2002年城固生产的“宫川”、“兴津”、“城蜜02号”被农业部柑桔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认定为“优质果品”,并颁发了“优质果品证书”和“品种登记证书”。2005年在北京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城固柑桔被评为“最畅销产品奖”。2003-2007年,十万亩绿色柑桔基地顺利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果品基地认定和产品A级认证。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在1.5g/kg以上,土层在80厘米以上,质地为壤土、沙壤土和轻粘土,土壤pH值为5.5-7.2,地下水位1米以下的地方建园。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条件(NY5013—2006)的要求。

(2)品种选择:特早熟品种:日南一号、大浦、山川、市文等。早熟品

种:兴津、宫川、山下红等。中晚熟品种:城固冰糖桔、朱红桔等。

(3)生产过程管理:城固蜜桔执行无公害食品柑桔生产技术规程(NY/T5015-2002)的要求。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采收做到适期、分批分级按双剪法采收,避免果实损伤。

(5)生产记录要求:城固蜜桔生产全过程,要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城固蜜桔果实扁圆型,果形端庄、果面光洁,果个中等偏小,色泽艳丽呈现鲜橙色或橙红色,果皮细薄易分离。

(2)内在品质指标:果实肉质细嫩多汁,易化渣,酸甜适度,风味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12%,总酸量0.62g/100ml,固酸比17.4,可食率达72%以上,Vc含量30.27mg/100ml,还原糖2.94g/100ml,转化糖9.5g/100ml,总糖9.17g/100ml。

(3)安全要求:城固蜜桔执行无公害食品柑果类果品(NY5014-2005)中的卫生要求。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果实严格按标准分级、质检合格后,统一使用城固蜜桔包装标志,实行信用卡制,即每箱内都印制产地(乡、村组、农户姓名)、品种、等级、数量等字样的产品信用卡,以确保果品质量。

(1)选果分级:按照国家标准《鲜柑桔》(GB/T12947-91),将城固蜜桔(城固柑桔)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三个等级。

(2)包装:执行《苹果、柑桔包装》(GB/T13607-92)之规定。

(3)标识:同一批城固蜜桔的包装标识,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完全统一。标识内容包括“城固蜜桔”农产品地理标志字样及等级、产地、净重、发货人名称、包装日期、挑选人员代号。如产品有果数规定,应标明装果数量。

(4)贮藏与运输:贮藏、运输执行《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NY/T1056-2006)。

八.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洋县红薯

洋县红薯是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洋县红薯具有品种优良、上市早、薯块大、表面光滑、色泽明亮、口感好、产量高、淀粉含量高、无污染之特点。已获得有机转换食品认证。

洋县年种植面积达50000余亩,产鲜红薯10万吨,目前该地所产红薯,除农户自用以外,其余全部被外来客户抢收一空,销往大中城市。为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业工业化,现拟用红薯加工食用柠檬酸、淀粉、薯片、粉丝、果脯、饴糖、薯糖、食醋等系列产品。

洋县槐树关镇针对近年来红薯及其衍生品因绿色环保且具有保健功能,价格逐年攀升,效益猛增的现状,充分发挥该镇长达几十年种植红薯的传统优势,该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红薯种植作为全镇“促进农民增收、助推升级晋档”的特色支柱产业来抓,按照“协会+农户+企业”的模式大力发展红薯产业,走上了政府引导,典型带动,协会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的发展道路,形成以槐树关村、万岭村、张山村、石槽寺村为龙头,向周边辐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红薯产业化链条,吸引西安、甘肃、浙江等省内外客商驻镇收购。

2012年,该镇发展红薯16000多亩,其中引进新品种“紫红薯”6000多亩,红薯产量达到26000吨,实现产值4400万元。该镇万岭村红薯加工大户周文义,年加工红薯淀粉、手工粉条2万余斤,年净收入达10万余元。全镇仅红薯一项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135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有力地推进了该镇村党组织“升级晋档”。

九. 陕西省 汉中 汉台区 汉中板鸭

鲜活麻鸭为原料烤制而成,色泽黄亮,美味可口。

十. 陕西省 汉中 汉台区 汉中锅贴

汉中锅贴实际上是一种“花卷”。除了面以外,里面仅有一点点由"盐、花椒、肉末"组成的内馅。

据说在隋朝末期,兵慌马乱,战势处于下风,做饭的人也都是敷衍了事,打仗的士兵很难吃上热饭。有一天,那炊事员(姑且叫他)将锅烧热,准备给带兵的将领煮面,这时候突然传来了战斗的号角声,那厨子慌乱之下将未拉长的面条扔进锅里,等他开锅后才发现原来锅里根本没加水,面条全贴在了锅边,上面还是软的,下面已镀上了一层金黄,这时也故不了那么多,拿出来一吃,嘿,上软下脆,还很爽口。隋朝虽然被历史的浪潮所淹没,但这种面食却流传至今,便演化成了今天的锅贴。

后来人们在制作锅贴的工艺上做了更新,又添加了许多佐料,经过水蒸油煎,不仅保留了锅贴松软酥脆的舒适口感,吃起来油滋滋的,让人回味无穷。

制作方法:将发好的面擀成很薄的面片,里面抹上“油、盐、花椒粉”等作料,再卷成一个个很长很细的长卷,很多的这样的“卷子”并排放进大锅里面。这个大锅也不是小街锅贴使用的那种平底锅,而就是一般传统的那种尖底大锅。大锅里面放进了少许猪油,在大锅的尖底处创造性地放进了一个有点类似紫砂制作的有着很多小孔的“盆”,该盆是倒扣在大锅的尖底处。而那些做好的卷子就在这个大锅的锅沿上排列了,由于大锅的锅沿是倾斜的,所以本来是长长的卷子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就不断地向下集中,这样等到成熟的时候,本来是长长的卷子就演变成为了一个个下高上矮的“三寸金莲”形了,下面也被油煎成为了一片金黄色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