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陕西渭南土特产图片 陕西渭南大荔特产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陕西渭南土特产图片 陕西渭南大荔特产图片更新时间:2022-04-16 01:21:28

一. 陕西省 渭南 合阳县 合阳苹果

合阳县是陕西省的苹果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全县栽植面积已达25.3万亩。合阳又是陕西省苹果优生区,发展苹果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特点为“三优”。一是果质优。自然环境和栽培技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苹果产区海拨平均在800米左右,年日照时数达2525小时,日照百分率57%。由于海拨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所产生苹果色艳、味浓、糖分高、硬度大、耐贮运。一般硬度在15磅以上,可溶性固形物15%以上。二是外形优,合阳苹果产区系干燥型农业气候区,所产苹果果面干净,光泽度好,口感浓香,风味独特。三是品种优。以优质红富士为主栽品种,有粉红女士、滕木一号、新红星、皇家嘎啦、美国八号等20多个早、中、晚熟优良品种。合阳苹果以梁山脚下的皇埔庄、甘井和杨家庄三乡镇所产最佳。这里出产的苹果已走上国宴的餐桌,享誉京华。合阳苹果多次在省、市评比中名列前茅。“金水牌”、“甘井牌”是合阳苹果两大名牌,获得国家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已打进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果品市场,远销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地区的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以及俄罗斯。

二.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官池花生

在莎苑地区官池一带大面积种植,沙地花生,花生果白籽实,交通便利,民风淳朴。

三.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大荔炸果

“炸果”,即油炸面花,关于"炸果"有这样一个传说。

历史上大荔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除古大荔戎外,羌族、回族、蒙古族都在这里生活过,所以说大荔民间美术活动也体现着民族文化的融合。旧时有一句民谣说:“男人在外边装鳖哩,婆娘在屋里胡捏哩!”“胡捏”一词,包含了对妇女塑造面花的赞美与戏戏之情,由于年复一年的“胡捏”,延续了茶食——“炸果”这一民间艺术的生命。

“炸果”的大体制作过程包括了:和面、醒面、揉擀、捏花、翻炸等几个过程。油炸面花既是一种高贵的礼品,也是招待贵客喝茶的佐点,因而非常精心,样式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花贡、石榴、莲花、公鸡、牡丹、菊花、莲生贵子,小型的还有掏麻糖、麦穗、棉桃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是从文字符号产生以前的古老本源上继承下来的,是民间美术的符号语言,有艺术起源的意象特征,既是饮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最古老而朴素的艺术品,对研究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有重要的价值。

四.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大荔水磨丝

大荔水磨丝

“水磨丝”以猪耳为原料,因将猪耳传统名菜平面片开,可见水磨石般花,故名。是陕西大荔县传统名菜,距今已有200

余年历史。此菜用料普通,但以刀功精湛而名噪遇选。制作此菜,须将猪耳片薄、切细,成菜细如毛发,蓬松透明,脆嫩光滑,香酸爽口,风味独特,每令食客称奇,行家叫绝。

五.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黄河甲鱼

黄河甲鱼

步昌地处全国渔业基地县大荔黄河滩区,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生态环境优越,自然牧草资源丰富,是优质无公害草鲤鱼、黄河甲鱼的最佳优生区,群众自1980年起即打造渔池,发展人工饲养,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2003年以来,乡党委、政府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立足乡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支持水产养殖业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原有渔池的基础上采取示范引导、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扩建、新建渔池2300亩,引进鱼鳖混养技术,减少投资、增加收入,年产草鲤鱼125万公斤,黄河甲鱼5万公斤。

草、鲤鱼全用饲草和麦麸等饲料喂养,不加任何添加剂,实属绿色无公害产品,外形美观、肉质细腻、鲜嫩,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黄河甲鱼产于黄河中下游,是淡水产品中的珍品,其具有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均高于其他品种的甲鱼。自周代起就被世人推宠为上乘的食疗滋补、养身保健的佳品。堪称中国甲鱼类之王。

步昌乡已对“黄河甲鱼”予以登记注册,打造拳头产品,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成为农民致富增收入的新亮点。

六. 陕西省 渭南 华州区 渭南菜夹馍

菜夹馍,顾名思义把各种做好的菜夹于馍里,一般有:辣子、黄瓜、海带、土豆丝、红萝卜丝、咸菜、油泼辣子、洋葱、紫菜及各类小炒菜等,根据个人口味,选择自己喜爱得菜夹于馍里。在我的记忆里,每次吃菜夹馍总是把菜夹到鼓鼓地,快要掉出来才肯罢休!

信息来源:文旅局

七. 陕西省 渭南 华阴 麻食泡

麻食泡是华阴地区特有的风味小吃,可与西安的羊肉泡发媲美。据70岁的著名麻食厨师孟传荣说:民国三十年(1941),陕西省警察局局长马国华回乡竞选国大代表,专门和郗俊等来吃麻食。麻食做工精细,色味俱全,碗面漂一层油泼辣子和飘香的大油珠子,似云版上的明星,又若锦缎上的宝石。透过油层,碧玉般的豆腐块、黄金般的粉条、银白色的葱节、火黄色的蒜沫若隐若现,切成块的锅盔馍埋在下边,手一端碗,香气扑鼻。( 华阴)

八.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羊奶粉

羊奶粉,色泽纯正,颗粒均匀适中,冲调性好,乳香浓郁,甜度适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乳糖及多种维生素,是老幼皆宜的滋补佳品。

九. 陕西省 渭南 临渭区 柿子饼

柿子饼是临渭区南塬的风味小吃,每次走在大街上,看到卖柿子饼的总会买来吃。

首先明确一下,这儿说的“柿子饼”可不是“柿饼”——“柿饼”是指那种完全由柿子制成的、表面有一层白白的果霜(柿子的果糖结晶体),吃起来甜甜的小饼,那是把硬柿子通过削皮、晾晒、打蔫、脱水、变软、压饼、出霜等一系列方法制作而成的,而“柿子饼”则是柿子面“烙饼”。两种食物都属于陕西,区别在于前者完全属于“零嘴”的范畴,后者不仅是小吃,也可端上饭桌、纳入正餐。

关于柿子饼,在在陕西关中地区民间流传着一段与闯王李自成有关的故事。相传,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陕西建立了“大顺”政权以后,继续进军北京。起兵之时,关中正值灾荒之年,粮食缺乏,老百姓用柿子拌上面粉,烙成柿子面饼慰劳义军,很受义军将士称道。

后来,为了纪念李自成及义军,每年柿子熟了,临渭区百姓家家户户都要烙些柿面饼吃。天长日久,就演变成了今天的柿子饼。做柿子饼的柿子的特点必须是:果皮、果肉橙红色或鲜红色,果实小,果粉多,无核,肉质致密,多汁,品质极好。临渭区南塬柿子饼色泽金黄,饼面粘甜,黄桂芳香。而柿子饼要说可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吃到的,因为柿子之后秋冬季有,而做柿子饼要选用熟透了的,软糯的柿子才好吃,所以柿子饼就显得异常的"名贵"了。

十.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同州核雕

在果核上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船只等,通常也指用果核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按材料分有桃核雕刻、橄榄核雕刻、杏核雕刻、杨梅核雕刻、核桃雕刻等,其中以桃核雕刻为主。

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证。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果核雕刻在明代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宣德年间,夏白眼在橄榄核上雕刻16个小孩,每个小孩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间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他在天启二年(1622)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长约3厘米(cm),高约0.5cm,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及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袒胸-,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竖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宜兴雕刻家丘山精于胡桃核雕刻,题材大多为苏东坡游赤壁、渔家乐、百花篮、山水等。清代,果核雕刻的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江苏为传统产区。康熙年间,苏州金老(名不详)、嘉定封锡禄以及乾隆年间的苏州杜士元、沈君玉等都是果核雕刻名手。封锡禄的橄榄核雕刻“草桥惊梦”,屋宇、人物等在构图上安排得当,并配合疏柳藏鸦,柴门卧犬,充分表现了乡村夜景。沈君玉的橄榄核雕刻“驼背老人”,头戴棕帽,蓄胡须,衣服肩部有补缀,手持一扇,扇上刻有诗文;他用杨梅核雕刻的“猕猴”,眉目毕具,据《金玉琐碎》记载,有的艺人以桃核雕刻串连成108枚念珠,每枚念珠刻有3~6名罗汉,姿态各异,面目无一雷同。此外,嘉庆、道光年间,福建霞浦的果核雕刻名匠方建劭创作的“东坡游赤壁”,“篷窗撑辟,江柳掩映”,舟中人物、舷橹刻画细致。

工艺和特色果核雕刻的主要工具为锉、凿、钻。锉有毛锉、光锉、圆锉。凿刀有方凿、圆凿两种。果核雕刻的工序是:①用毛锉、光锉将果核进行初步加工。②设计构思,并在果核上画样。③用圆锉按画样进行粗加工,做出粗糙的造型。④用凿刀雕刻细部,并以小方凿刻画人物的眉毛、眼睛,以小圆凿刻画嘴部等。⑤磨光,上蜡。最后打眼,串连成念珠,或配以底座,作为欣赏品。

果核雕刻的艺术特色是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单件陈设品配以底座,加盖玻璃罩,以供欣赏;有的缀以流苏,作为佩件或扇坠;有的将若干枚果核雕刻串连成念珠。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