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太原特产老店 太原特产排行榜前十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太原特产老店 太原特产排行榜前十名更新时间:2022-05-07 15:37:38

一. 山西省 太原 古交市 古交太谷饼

太谷饼:成品酥而不硬,软而不皮,不感油腻,清爽利口,嚼不粘牙,不伴汤水亦能用舌噙化,最宜老人、幼儿食用及旅行携带。至今已300余年历史。

二. 山西省 太原 古交市 擦圪蚪

把和好的白面按在扁眼的擦子之上,从擦子下漏出掉入开水锅里,然后煮熟,再配以各种浇头、打卤食用。这种面食极易嚼食,易于消化,非常适宜老年人及牙齿不良的人食用。

三.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剔尖

用筷子沿盘边剔面。这种面食操作别致,筋软爽口,易于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酱、荤素打卤,别具一格。

剔尖两端细长,中间部分稍宽厚,白细光滑,软而有筋,浇上浇头,再配以调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是晋中民间主要面食之一。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剔面工具不同,剔尖的种类很多。如用木匙、竹类筷或铁匙、铁尖筷剔制的称"剔类";用大海碗、竹类筷剔制成的称"便类";而用瓷盘、竹类筷剔制成的则称"转盘拔尖"等,花样繁多,各具特色。

其次是剔尖相传清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名叫常万达的,在恰克图城开设的"四乡联号商行"中的饭庄里,专营山西面食剔尖等,使剔尖一举成名。由于剔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制作简便,食之可口。所以,剔尖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剔尖,是山西人午餐食谱中的精品。白面可剔,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可剔,杂粮面也可剔。红面剔尖(也称剔拨股),旧时为中部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后生同时进餐。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较红面剔尖速度更快,变化更大。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铁板(居民称“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铁筷来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铁板2~3倍的长剔尖来。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这是面食之乡家庭妇女的一绝。太原一带及介休民间称剔尖为“八(拨)姑(股)”,并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创此面食的传说。变尖、拨鱼、转盘剔尖等,是由剔尖发展演变而来的,都是中部居民讲究的面食。过去,有钱人家大多讲究吃“三合面”剔尖。这种剔尖,粗细匀称,软硬适宜,配上小炒瘦猪肉浇头,是上好的传统面食

四. 山西省 太原 阳曲 阳曲小米

阳曲小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阳曲县盛产的小米称为“白马掌小米”,大致有两个新品种,一种叫东风亮 ,一种叫朱砂红,营养成分丰富,所含脂肪和蛋白质都高于大米和小麦。“东风亮”小米也叫 “东方亮”,在夏商时期就开始种植,因为它的谷穗形状像小茅草,所以又有个“毛尖谷”的绰号。白马掌小米的特点是米色金黄,有光泽,米粒饱满,蒸煮皆宜,米味香甜,熬成的稀饭黏度恰到好处,米粒溶胀饱满,稀饭与米粒浑然一体、香甜可口。

白马掌小米 产于阳曲县泥屯白马掌,所以称这种小米称“白马掌小米”,因其米质好,口味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馈赠佳品

阳曲小米因其产地土壤贫瘠、干旱,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孕育了香甜可口的纯天然、原生态小米,现已成了市场上的-货,走亲串友的馈赠佳品。知情人到太原阳曲县朋友家作客,必求主人做一顿小米粥或小米干饭。饭未及端来,就先闻到一种醇朴的米香,再配上些当地的小菜,吃起来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阳曲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含蛋白质9.2~14.7% ,脂肪3.0~4.6%及维生素,除食用外,还可酿酒、制饴糖。

地域范围

阳曲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忻定盆地与晋中盆地之间,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低平向南延伸,东连盂县,西接古交市和静乐县,南与尖草坪相连,北与忻州市接壤,东北、东南分别与定襄县、寿阳县交界。全县辖4镇6乡,有431个自然村,海拔高度在800—2100米之间。阳曲小米地理标志保护区范围位于东经112°12′-113°09′,北纬37°56′-38°09′。近五年来谷子年种植面积在4000-5000公顷,总产量9600-12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小米为谷子去皮后的产物。谷子为单子叶植物,株高60-120cm;茎细直,茎杆常见的有白色和红色,中空有节,叶狭披针开,平行脉;花穗顶生,总状花序,下垂下;每穗结实数百至上千粒,子实极小,谷穗一般成熟后金黄色,去皮后谷称小米。阳曲小米很具特色,其色泽蜡黄,颗圆润,味香甜,做成米粥、稀饭口感筋而黄,制成面粉可蒸制种种食品,尤宜老人、小孩、孕妇食用。2.内在品质指标:根据天津谱尼检测公司检测指标显示:阳曲小米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利的元素和18种氨基酸,经分析其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9.52g/100g、膳食纤维含量≥5.94g/100g、磷含量≥4.46g/kg、锌含量24.6mg/kg、维生素C含量≥9.7mg/100g、能量≥1550kJ/100g,明显高于普通小米。3.安全要求:阳曲小米产地生态环境符合NY5332-2006《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 严格按照《无公害谷子生产技术规程》执行,农药、肥料使用应符合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生产过程以DB14/87-2001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准则及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为依据。谷子质量标准应符合NY-5305-2005规定。在包装、标识上需符合农业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进入市场的必须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其它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五. 山西省 太原 迎泽区 羊杂割

羊杂割为山西的一种地方小吃。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即赐名“羊杂酪”。从此逐渐流传,成为民间风味小吃。

羊杂割在山西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杂割(曲沃)讲求水熬煮,原汁原汤,汤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对汤四步程序,工艺精细;中路(太原)杂割料全,熬煮、对汤时均加了葱、姜、香菜澄,还有的加粉条、豆腐,另有一番风味;北路(大同)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六.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徐沟豆腐干

徐沟是历史重镇,晋阳粮仓,河东商贸集散地。在唐朝前期,徐沟一带粮丰人旺,商人们想尽办法开办粮食加工店铺,相传徐沟豆腐干就起源于这一时段。

徐沟豆腐干硬中带韧,咸香耐嚼,一是原料优,二是水质适,三是制作技术精。1994年荣获山西省农业精品博览会金奖,1995年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奖。

生产徐沟豆腐干的厂有二十多家,最大的企业是“徐沟豆制品有限公司”,它也是山西省豆制品行业中的大公司之一,年生产量达2000多吨。该公司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开发出“徐沟”牌系列豆制品六大类,五十多个品种。有名干王、熏干王、香干、鲜鱼干、鸡肉丁、麻辣干……徐沟豆腐干采用真空包装,大大延长了存放时间,进一步扩大了销售领域。现在,在火车上、飞机上、千里以外的副食店,都可以买到徐沟豆腐干。徐沟豆腐干已经成为馈赠亲友、出门旅游的优质食品。

七. 山西省 太原 晋源区 晋祠元宵

“元宵蛋蛋”即元宵的爱称。晋祠一带不仅盛产大米,也盛产优质的糯米,其中尤以东庄营村的糯米为最佳。据说该村生产的糯米面粘性极高,又有筋道,用它做出的元宵放在锅里越煮越大,越煮越香。昔日的晋祠元宵大多采用的都是东庄营的糯米面,因此做出的元宵便味高一筹。另外,关于晋祠元宵的内馅,大多采用当地出产的核桃仁、莲子粉、玫瑰酱、芝麻等,与红糖精心配制而成。其馅制好后,又采用晋祠泉水浸湿微泡,然后放在筛子中的糯米面中翻滚,直到做成元宵。据说这样做出的元宵营养价值极高,吃起来既香又甜,余味无穷。因此晋祠、晋源两地的商家,每到元宵佳节之前,都要赶做许多元宵以备太原、榆次、太谷、祁县等地的商家前来采购,使之久负盛名、长盛不衰。

八. 山西省 太原 尖草坪区 百花稍梅

百花稍梅是太原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稍梅好吃难和面,皮薄挑馅打花难。”制作稍梅技术难度较大,打花要用特制的擀杖,褶子打得越多,稍梅花牙就越美。好的稍梅皮薄如纸,圆如盘,边花多,挑成的稍梅馅大、香醇、利口,放在笼里,犹如朵朵雪梅。

原 料:精粉、水、蛋清、淀粉。馅心配料:鸡肉、虾仁、火腿丁、冬笋、鸡肉、虾仁、火腿丁、冬笋各少许。做法:1、先将鸡肉、虾仁、火腿丁、冬笋等用鸡肉、虾仁、火腿丁、冬笋调好味。2、将面粉倒入盆中,加入水、蛋清均匀拌好待用。3、将拌好的面切条下剂,将剂滚圆、按扁、用稍梅锤将每个剂子杆成菊花形状将馅心包入其中。4、把包好的稍梅上笼蒸制10分钟即可。

九. 山西省 太原 娄烦县 磨擦擦

将土豆用专做的磨擦片子磨成渣,用笼布挤去水,加入莜面或白面,用手拍成饼状放到蒸笼里,蒸15分钟即熟。然后把蒸熟的饼切成薄片,可用蘸汤调着吃,也可加入调料炒吃。

十. 山西省 太原 尖草坪区 刀拨面

用两头带把的刀拨面,面用冷水和制,面条三棱形,吃着筋软可口,不易粘连,浅入荤素挠头或炒着吃均可。( 太原)

"刀拨面"是山西一绝。拨面用的刀是特制的,长约60厘米,两端都有柄,刀刃是平的,成直线,不能带"鼓肚"。每把刀约2.5公斤左右重。用这种刀拨出的面十分整齐,粗细一致,断面成小三棱形,条长半米有余。1964年山西省技术比武会上,新道街面食馆的胡乃花师傅,每分钟可106刀,出面630根,5公斤以上湿面团瞬间即完,条条散离,不粘连,速度之快,似闪电一样,围观者眼花缭乱,无不赞扬

"刀拨面"著作方法是将白面和水按2:0.8和成面团(冬热、春夏秋冷),饧10分钟后,放在案板上,将面团用擀杖洒上淀粉,一层层叠起来,一般可叠六至七层,约5厘米厚。将专用小案板放在沸水锅边,将叠好的面条放在案上,双手紧握刀柄。刀身横在面片上,由远而近倒着下刀,用力一切一拨,直接拨入沸腾的锅里,煮熟后捞出,过温开水,炒食,浇卤,凉拌皆可,吃着筋软可口。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