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在绍兴去哪儿买特产 绍兴地方特产哪里有卖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在绍兴去哪儿买特产 绍兴地方特产哪里有卖更新时间:2022-04-28 10:08:54

一.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越鸡

产品名称:越鸡

产品产地:绍兴

产品特征:越鸡个体肥大,肉质细嫩,鸡骨松脆,含脂肪量少

产品功效:对腰肌酸痛、神经衰弱、气虚盗汗、肾阳不足者,都有较好疗效

产品简介:越鸡个体肥大,肉质细嫩,鸡骨松脆,含脂肪量少。据测定,100克鸡肉中,含蛋白质23克,脂肪仅1克。故越鸡多用清炖方法食用。绍兴民间还有一种食疗法,选2至3斤重的仔鸡与适量的黄芪一起,在砂锅中炖酥后食用,对腰肌酸痛、神经衰弱、气虚盗汗、肾阳不足者,都有较好疗效。

产品典故:清汤越鸡采用著名的“越鸡”烹制成肴。绍兴在春秋时期曾是越国的故都,越王台就是建于卧龙山(令府山)的东侧。相传在越王宫内,原先养有一批花鸡,专供帝王后妃观赏玩乐,后来此鸡外流民间,经过当地百姓精心饲养,纯种繁殖,速成为优良的食用鸡种。民间多用它清炖而食,其肉质细嫩,鸡骨松脆,汤清味美。为了将这一名鸡发扬光大,大柏树绍兴饭店在绍兴农村虞南山区政府的支持下,发动农民利用山坡、庭院、竹林等放养越鸡,食之五谷杂粮、田间地头虫草活食,饮用溪水,建立了纯种家养鸡的绿色基地。

二.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花雕

绍兴花雕,是以酒坛外面的五彩雕塑描绘而得名,色彩斑斓,图案瑰 丽,题材多样,四时花卉,灵禽神兽,历史典故,无所不有。她不仅为绍 兴黄酒增添了诱人的装潢,也为古城绍兴镶了一道独特的光环,揉和着绍 兴浓郁的民俗,展示出一幅令人神往的风情画卷。 绍兴花雕是从我国古代女儿酒演变而来。 早在宋代,酒乡绍兴家家都有酿酒的习惯,每当一户人家生了女孩, 在满月之际,便把酿得最好的黄酒,灌装在陶制的坛内,经密封后,埋入 地下储藏。待女儿成长出嫁时,再从地下取出埋藏的陈年酒,请当地民间 艺人在酒坛外刷上大红、大绿等颜色,写上一个大大的“喜”字,作为迎 亲婚嫁的礼品,人们称其为“女儿酒坛”。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又代代发展, 成为绍兴一带婚嫁喜庆中不可缺少的民俗风俗。 明清时期,女儿酒坛上出现了彩墨绘画,“画坛酒坛”应运而生,酒坛 外面施以色块装饰及平面绘画,颇受人们欢迎。翻开清代的《浪迹续谈》, 便有“最佳著名女儿酒,相传富家养女,初弥月,开酿数坛,直至此女出 门,即以此酒陪嫁。其坛常以彩绘,名曰花雕”的记载,可见最迟至清代, 已将画花酒坛正名为“花雕”。 晚清时期,绍兴籍著名画家任伯年父子,以《水浒》中的“武松打虎” 为题材,以连环故事描绘,从此,我国古代历史典故的人物画像相继出现 在花雕酒坛上,这大大开拓了花雕酒的应用范围,从民间的婚嫁礼品,逐 渐扩大至祭祀、做寿、建房、开业等日常喜庆活动,一些靠绘制酒坛度生 的民间画工也开始出现,不少酒作坊也经营起花雕生意,有的还辗转外销 至东南亚国家。 四十年代初,绍兴鹅行街的黄阿源借鉴庵堂庙堂油坭堆塑彩绘装饰技 巧,别出心裁地运用到花雕酒坛上,他创作的四坛“精忠岳传图”用沥粉 装饰,贴金勾勒,体现了浮雕的效果,虽说显得粗糙稚拙,但却用油漆着 色彩绘,迈出了花雕装饰与浮雕造型相结合的第一步。 五十年代后期,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一度受到 冷落的花雕重新复苏,黄阿源的弟子蔡阿宝在当地酿酒公司的支持下,对 传统的花雕技艺进行了开创和探索,他结合自己原来的佛像堆塑基本功, 将花雕的彩绘平面,改为人物油塑浮雕,然后上漆着色。整个酒坛的表现 手法以油坭堆塑为主,沥粉装饰为副的艺术形象,真正开了花雕用“雕” 艺的先河,令人耳目一新。 “文化大革命”时期,花雕酒坛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遭到灭 顶之灾,绍兴花雕从此进入低谷。 七十年代后期,绍兴花雕春风再现,绍兴酿酒总厂组织绍兴酒厂和东 风酒厂的花雕人员,成立了花雕生产组,蔡阿宝的关门弟子徐复沛挑起了 花雕的创新设计大梁。徐复沛自幼爱好书法和美术,并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为丰富花雕表现技法,他一方面徜徉艺海,采精颉华,认真借鉴陶瓷、木 雕、石雕、戏装等姐妹艺术的表现手法;一方面进高等学府深造,探艺术 真谛。他大胆创新,努力实践。在色泽上,他走出传统的大红大绿的单一 装潢色块,创出了以金、红、黑三色为主的响亮基调,使古越的传统地域 色泽与人物的历史背景相互辉映;在人物造型上,着力突出人物个性,以 形写神,形神具备;在花雕他坛面的装饰上,开创了书写诗词的先河,使 书、诗、画三者融为一体。从而使古老的绍兴花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形成了中国酒类装潢中别具风采的风格。 八十年代以后,绍兴花雕得到不断发展,并被列为我国政府赠送的国 礼。1994年,绍兴酿酒总公司与沈永和酒厂联合组成中国绍兴黄酒集团公 司,绍兴花雕改建为花雕厂,徐复沛作为绍兴花雕技艺的正宗传人担任厂 长兼设计室主任。目前,绍兴花雕的油坭堆塑花色品种达200余种,酒坛 造型从原来的单一大酒坛发展到8种不同造型,11种不同的规格。这一坛 坛大小造型不一的花雕,五彩缤纷,奇谲瑰丽,曾30多次获得国家、国际 评比金奖、大奖、优秀奖,年产达五万坛以上,为中国黄酒开拓了一条灿 烂的前景。( 绍兴)

三.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酱鸭

宁绍平原,水网交错,河湖密布,螺、泥、鱼、虾等资源丰富,有着饲养鸭群的优越自然条件。

具有500多年历史的绍兴麻鸭体壮肥嫩遍及全省。美味的酱鸭选用当年饲养成熟的肥壮鸭子,经先腌后酱精心制作而成,其肉色枣红,芳香油润,富有回味,是一道佐酒佳肴。

四.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乌毡帽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乌毡帽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名称:绍兴乌毡帽

产品产地:浙江绍兴

产品特性:内外乌黑,圆顶,卷边,前段呈畚斗形

产品历史:乌毡帽,是绍兴独特的民间常用帽。明张岱《夜航船》载:“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明会稽人曾石卿亦有“鹅黄蚕茧燕毡帽”之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潘尚升从绍兴袍渎搬入城区西营,开设潘万盛毡帽店,年产毡帽约2000顶。1940年,毡帽益盛。

关于乌毡帽的来历,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有一个猎人进山狩猎,追捕一只老虎至山洞,并把老虎打死,猎人发现虎穴里有一块“毛毡”。原来,老虎把平时拖吃猪、羊和其他野兽后剩下的毛压垫的窝里,久而久之,磨压成像饼一样的毡子。这个猎人把它带回家洗干净,加工成盔甲模样,待干燥后往头上一戴,顿时感到暖和舒适,甚是喜爱。消息传开,大家纷纷仿制,便有了绍兴乌毡帽。

产品简介:外地人一提起绍兴,总离不开乌毡帽的话题。旅游者一到绍兴,总爱买上一顶乌毡帽抑或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前戴上乌毡帽合个影,留作纪念。足见乌毡帽的影响之广、影响之深,它简直成了绍兴人的一种重要标志。

乌毡帽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与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分不开的。鲁迅在不少作品中多次描述绍兴的乌毡帽。他在《故乡》中描写闰土的形象时写道:“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他在《阿Q正传》中又写道:“阿Q正没有现钱,便用一顶乌毡帽做抵押……”。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戴乌毡帽在绍兴老百姓中非常流行,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服饰。小至十几岁的“闰土”,到满脸皱纹的年长者,可见乌毡帽在旧时绍兴之普遍。

五. 浙江省 绍兴 诸暨 短柄樱桃

产品名称:短柄樱桃

产品产地:浙江省绍兴市诸暨

产品特性:果实肉厚,味美多汁,色彩红艳、果味清甜等。

产品成分:蛋白质、糖、磷、铁、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等。

产品功效:止渴生津、调中益颜、养脾开胃、止泻精、泻痢、祛风湿、透疹、解毒等功效。

产品简介:短柄樱桃产于诸暨,是中国樱桃优良品种。樱桃在我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我国樱桃的品种约有60多种,著名的品种有浙江诸暨的短柄樱桃,果实肥大,色泽鲜红,艳丽诱人,口味也好。果实中含蛋白质、糖、磷、铁、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等。其中铁的含量比苹果、柑桔、鸭梨高出20倍,在水果中占首位,营养价值很高。1989年,诸暨有樱桃林2200亩(其中2000亩为幼林果园),年产约 100吨。鲜果除运销杭州、上海等地外,余多用以制作罐 头、果酱、果酒、果汁和蜜饯等,畅销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地。

产品历史:短柄樱桃,为诸暨传统名果之一,因其果柄较短名。清宣统《诸暨县志》载:“诸暨产樱桃最佳。”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樱桃”条载,浙江诸暨为樱桃之“著名产地”。

六.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陈酿香糟

产地:中国浙江绍兴。 特点:香气浓郁,味道甘甜,是制作糟鱼、糟肉、糟鸡、糟鸭、糟鹅、糟蛋等的理想原料,也是烹调中 的调味佳品。色泽澄黄清澈,香气芬芳浓郁,滋味鲜甜醇爽。 工艺:陈酿香糟的制法比较简单。在黄酒压榨之后,将酒糟通过轧糟机压碎,过筛,筛下的糟就是香糟 原料,即可配料制作。配料的比例大致是:每100公斤酒糟加食盐4公斤,花椒30克。经充分 搅拌后,放在石臼中捣烂;然后,将捣成糊状的酒糟灌入酒坛内。灌装时,必须边灌边压实,不 留空隙,不然会影响香糟的质量。用荷叶将坛口包扎好,再用泥密封,陈酿一年左右,即为成品。 成份: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份。 ( 绍兴)

七.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嵊州领带

嵊州领带

蓬勃发展的嵊州领带行业,起源于改革开放之初,内地“西服热”的兴起。1985年,嵊州籍港商卢陆看准时机,在嵊州创办了首家领带企业——浙江省佳友领带有限公司,成为嵊州领带的第一粒“火种”,也成了浙江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从此星星之火逐渐在嵊州蔓延成燎原之势,嵊州出现了一家又一家领带企业。而中国领带城也随之崛起,并三次变迁与发展,为拓展领带的销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嵊州的领带“系”住了大半个中国。按嵊州领带年产量来推算,每5个中国男人的脖子上,就有4个系着嵊州领带;每3个穿西服的“老外”中,则有一个靠嵊州领带打扮。

于是嵊州人开始描绘更为宏伟的蓝图:把嵊州建设成为国际性领带都市。

单纯的质量扩张造就不了“国际领带都市”,关键是要在质量和品牌上实现新突破。于是嵊州人花巨资引进了一批世界一流织造、后整理设备,使领带的制作工艺和面料质量逼近了世界水平。而领带作为一种服饰,其旺盛的生命力还取决于花色的多变。嵊州现已具备日产1000个领带花型和24个小时完成从设计到一个产品问世的能力。

产品品质提升的结果是,八十多家国内外著名服装企业被吸引到嵊州来定牌加工领带。“金利来”来了,“鳄鱼”来了,“华伦·天奴”来了,“皮尔·卡丹”来了。不过,“创牌是金”,嵊州领带企业已不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而是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实现效益最大化。中国服装协会最近评出的13个中国领带品牌中,“巴贝”、“麦地郎”、“金天得”等12个品牌出自嵊州,仅有一个“德士风”产地在北京,细一打听,还是嵊州人跑到北京办的公司。

不仅如此,嵊州领带产业的革命还引发了一次领带业的跨国大转移。韩国、日本、意大利领带企业纷纷把生产基地移师嵊州,光韩国就在嵊州兴办独资和合资企业8家。日本年销售领带的三分之一是由嵊州生产的。目前,外国在嵊州独资合资兴办的领带及相关企业已达30多家。

八. 浙江省 绍兴 上虞 越红酒

越红酒的产地上虞县东关镇,在历史上也曾古鉴湖范围,黄酒生产历史悠久,据传该地区的泾口、白塔一带曾是绍兴最早酿酒的地方之一。上虞酒厂前身是私人酿酒作坊,始建于1916年,距今已有70多年历史,其酿酒工艺和绍兴的传统工艺基本相同。目前,该厂年产黄酒8000吨,品种除越红外,还有越州,加饭、善酿、香雪等各档黄酒。优质产品越红酒年产4000吨。除内销外,已为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浙江省分公司定点收购,外销香港、日本、美国等市场。越红酒是上虞酒厂按照绍兴老酒的传统工艺,结合采用先进技术配制的优质黄酒。其产品特色为:色泽橙黄明亮,香气浓郁芬芳,滋味醇厚甘甜。据测定,越红酒酒精含量在16.5%左右,糖分0.5%左右,酸度在0.45%以下,它含有近20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越红酒酒性温和,是一种妇孺老少皆宜的低酒精度饮料,又是制药酒,烹调佳肴的佐料。它具有舒筋活血,延年益寿的功效。1981年在庐山召开的全国黄酒评品会上越红酒获“与绍兴元红不相上下”的评价。1984年荣获省及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并获得轻工业部酒类大赛银杯奖。1987年又在上海获全国首届黄酒节评选特等奖。产品深受省内外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欢迎和喜爱。( 上虞)

九. 浙江省 绍兴 新昌 新昌春饼

产品名称:新昌春饼

产品产地:新昌

产品类别:主食

产品特性:形如圆月,薄如绵纸,白中透黄,略具咸味,酥松香脆。

产品简介:新昌春饼,主产于新昌县城和区乡集镇。可用作点心外,亦可做菜,带鲜肉馅或葱馅之小卷春油锅一汆,即成色泽金黄、香脆可口之春卷,为宴席名菜。用以下酒,堪称佳肴。1990年,新昌县从事春饼业个体户达140家。

产品历史:何止清《咏春饼》诗云:“圆似夜月添新样,巧学秋云擅薄搽。” 据明万历《新吕县志》记载,新昌自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建立县治以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都比较快,县城街市形成,商贾云集,相应的饮食摊点、旅馆服务等也相继得到发展,加之新昌春饼与村妇制作的一种叫“麦镬”的面食有类同之处,自铸锅业出现熬盘之后,随着社会的需求,它就从农家走上街市,穿插于饭店酒家之间。

十. 浙江省 绍兴 诸暨 西施豆腐

西施豆腐

西施豆腐为绍兴诸暨的传统风味名菜,无论是起屋造宅、逢年过节,还是婚嫁、寿诞、喜庆、丧宴,每每成为席上头道菜肴。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与宠臣刘墉一起微服私访来到诸暨,两人尽心游阮,信步来到苎萝山脚小村,只见农舍已炊烟袅袅,方觉肚中饥饿,在一农家用餐,享用“西施豆腐”后,不禁击桌连声称妙,闻其菜名,“好一个西施豆腐”,脱口而赞。

“西施豆腐”因豆腐雪白细嫩,配料高档,加清汤而烩,汤宽汁厚、滑润鲜嫩、色泽艳丽。西施豆腐是一种羹汤,是豆腐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食品,在诸暨一带比较流行,而且很有些历史。诸暨是西施的故乡,因此在这种美食前冠以西施的名字,当地人也称之为荤豆腐。

取质量上乘的豆腐适量,切成小块或丁粒。豆腐以清水煮开,去原水以除豆腥,再加鸡汤适量,同时将香菇、火腿、嫩笋、开洋或其它适合口味的作料切成丁,放入锅中一起煮沸后,再加适当调料并勾芡,最后佐以蛋黄汁和青葱即成。

制作西施豆腐原料质量是关键,其次是勾芡,太稀成汤,太稠也失去味道。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