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阿城区四大特产 阿城有什么特色好吃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阿城区四大特产 阿城有什么特色好吃的更新时间:2022-04-18 20:36:33

一. 广西 崇左 江州区 江州甘蔗

江州甘蔗是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的。

江州区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甘蔗生产,一直把甘蔗产业作为江州区第一支柱产业来抓紧抓实。据悉,江州区甘蔗种植面积约为110万亩,2012/2013年度榨季原料蔗产量达到508.06万吨。

2008/2009年榨季入厂原料蔗达518万吨,产糖66.3万吨;人均产蔗产糖名列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的"糖都"。

二. 广西 梧州 长洲区 柚子

梧州市各县(市)均产柚子。果味甜酸适口,果皮可制作蜜饯或做菜,耐久贮,利于出口长途运输。柑、桔、橙,梧州年产2000多吨。品种主要有温州蜜柑、橙柑、新会橙、红光橙、柳橙、年桔等
( 梧州)

三. 山东省 威海 文登区 桑蛎

桑蛎因盛产于桑岛而得名,是胶东海珍蛎子中的佼佼者。又称牡蛎,俗称海蛎子,早在宋代,就是给皇宫的贡品。

据光绪本《文登县志》记载:桑蛎“味清而腴”。清代著名学者郝懿行在《记海错》中说:“文登海中桑岛出者(指桑蛎),清味绝异,远近珍之”。

桑岛位于县城偏南20公里处的黄海岸边,这里浮游生物丰富,所产牡蛎,大者如马蹄,小者如人指面,其肉特别洁净,营养丰富。桑岛还盛产滚蛎,这种蛎子壳不附石,随潮水上下漂泊滚动,渔民可在潮水退后采拾。

古时文登人有将牡蛎就地生火烧烤而食的习惯,保留了蛎子的原汁原味,此习俗相沿至今。

四. 黑龙江省 哈尔滨 阿城 阿城大蒜

阿城大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阿城紫皮大蒜,产于金代古都金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区)黄城脚下,土地肥沃、依山傍水,美丽的阿什河贯穿其中,是古老的金源文化和勤劳的古都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培育出了优质的阿城大蒜。大蒜具有杀菌消炎、预防癌症、促进毛发增长、增强免疫力功能、抗衰老、健脑益智、降低血脂和血液的粘稠度、被誉为血管清道夫。大蒜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保健食品。

地域范围

阿城大蒜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阿城区的阿什河街南城村、白城村、东环村,双丰镇双兰村,地域保护范围面积为10607公顷,生产面积为1000公顷,年总产量7250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地处东经126°40′-127°40′,北纬45°10′-46°之间,东部、东北部与尚志县、宾县接壤,北与呼兰县为邻,南部五常市相望。阿什街和双丰镇位于阿城区政府所在地南部。海拔高度400米。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阿城大蒜生产地域阿什河街南城村、白城村、东环村,双丰镇双兰村,生态环境良好,该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以黑土为主;地力肥沃,土壤pH值5.5-7.0、有机质4-6%、全氮0.2-0.3%、全磷0.044-0.065%。该地区土壤肥沃,土质疏松,耕性良好,保水保肥力强,适合作物生长。且属广阔的农田区,环境容量大,区域环境质量较好。

(2)水文情况:该地区范围内的河流属松花江水系,汛期往往受松花江水影响,水量集中。水源为地下水,灌溉多井灌,种植业灌溉水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应标准的要求,水质质量合格,适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3)气候情况:该地区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侧,太平洋西岸,属于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明显,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常受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和蒙古高原的寒流影响,夏季短促、温热湿润。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春季多大风而少雨,秋夏多暴雨,亦有阴雨连绵之时,春秋气温变化剧烈,四季分明。

冬季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下,盛行西北风,气候严寒干燥。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气团影响,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具有明显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属半湿润地区。

该地区年平均气温3.3℃。一月份平均气温-18.8℃,七月份平均气温23℃,日平均温度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2800℃。

该地区年平均降雨量542毫米;无霜期短,初霜在9月25日,终霜5月3日,约156天。全年日照总时数2700小时。

该地区气候虽然适合于露地蔬菜一年二熟的作物生长,但经常发生灾害性天气,连续阴雨,长期干旱、早霜冻等常给作物生长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损失。自然灾害主要是旱、涝风、低温、雹、霜灾害。

(4)人文历史情况:阿城大蒜种植历史较长,发展也较快,早在900年前金代在阿城建都始即开始种植大蒜。民国3年(1914年)阿城大蒜种植面积1300亩,伪满康德3年(1936年)为1410亩。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济体制改革后,1985年,种植面积达7800亩,比1983年增长7.5%;比民国和伪满时期增长4.7倍。为提高大蒜产量和质量,国家和阿城区政府不断投入资金扶持阿城大蒜主产区,帮助农民打机电井100余眼,1998年又为白城村安装了喷灌设备,使产蒜区的耕地100%变为水浇地,再加上农民不断增施粪肥,改进栽培技术,改原来的65厘米宽的大垄为33厘米宽的小垄,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保苗数,加强田间管理,大蒜产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从而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出,使大蒜面积不断扩大,到2006年,阿城大蒜栽培面积1000公顷,年产蒜苔2250吨,产蒜头7500吨。阿城大蒜的认证发展:阿城大蒜以其独特的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1995年阿城大蒜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1998年阿城被国家命名为

“中国北方大蒜之乡”,2003年,阿城大蒜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005年取得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转换认证证书,2007年,哈尔滨市阿城区金源绿色农畜产品协会按照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申报要求,申请认证无公害大蒜产地1814公顷,申请认证无公害大蒜系列产品认证,检测完全合格;阿城大蒜的标准化生产,阿城大蒜生产,严格按照大蒜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求进行,在阿什河白城村建立了无公害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有机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阿城大蒜的声誉,阿城大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极佳的品质享誉全国,被中国学会命名为“中国北方大蒜之乡”。阿城大蒜在当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现已远销到日本、韩国等地。

生产技术要求

本部分内容主要表述影响阿城大蒜品质、特色形成和保持的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阿城大蒜产地选择在阿什河街南城村、白城村、东环村,双丰镇双兰村,该地域远离区中心,不受城区各种污染源的污染,且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晰,土质肥沃,降水均匀,年降水量在600mm左右。无霜期135天左右,年有效积温3000度左右,日照充足,阿什河水川流而过,是个天造地设的生产大蒜的好地方。经过几年来区、街两级科技、资金的投入,拥有一流喷灌设备和优良品种,我区阿什河人民一定能按照无公害食品操作规程来组织生产出合格的无公害大蒜。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阿城大蒜品种以阿城紫皮蒜为主,因为大蒜在生产中退化严重,所以,每年都到高我省高纬度地区进行串换种子。

(3)生产过程管理:阿城大蒜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阿城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六项管理制度,即:无公害农产品投入品管理制度,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服务体系管理制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培训制度,无公害农产品档案管理制度,无公害农产品“十户联保”制度。在农业业投入品方面采取了四监管:一是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大对投入品的监管力度搞好源头控制,在投入品的管理上,坚持经营许可证制度,禁限用投入品定期公开制度(电视公告、信息发布投入品禁限用清单),绿办与农业

执法大队配合给经营生资业户把禁限用投入品清单张贴上墙,让生产者明明白白的使用。二是执法监管。由农业执法大队对生资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进行全面检查监管。三是技术监管。由技术部门对生产者进行培训,对生产的投入进行具体指导和服务。四是网络监管。由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对生产过程、基地、企业、生资业户、投入品清单等建立电子档案,实行数字化管理。

(4)生产记录要求:阿城大蒜生产要求农户建立严格的农户生产记录档案,按农时操作填写由阿城区绿色食品办公室统一制作的农户生产记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员及区绿办工作人员定期对农户生产记录进行检查和指导,发现填写不合格的及时纠正。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阿城大蒜为紫皮蒜和白皮蒜两种。紫皮蒜鳞茎外皮紫色,大瓣种,瓣少而个体肥大,蒜头有5-7个蒜瓣,单头重25克左右。蒜瓣围绕蒜苔座生在茎盘上,外包3-4层蒜皮,茎盘下面连带干枯须根,包裹整个蒜头的蒜皮为紫色,是由叶鞘基部膨大形成的;白皮蒜鳞茎外皮白色,小瓣种,蒜瓣2-7室,每头6-22瓣。

(2)内在品质指标:阿城大蒜有紫皮和白皮两种,以紫蒜著称。紫皮蒜蒜汁稠粘,蒜味辛辣,品质好,宜久存。紫皮蒜所产蒜苔也是蔬菜中的佳品。阿城大蒜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产生的热量很高。大蒜中含有抗坏血酸、尼克酸、硫胺素等营养物质及人体所需要的钠、磷、钙、铁等矿质元素,阿城大蒜含的大蒜素具有抗癌、抗菌和解毒杀菌、健脾开胃、消食去积和预防疾病的作用。阿城大蒜对预防心脏病及血液循环系统疾病亦有良好效果。

(3)安全要求:阿城大蒜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NY5001-2007无公害食品葱蒜类蔬菜,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标准,NY5010-2001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等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阿城大蒜(紫皮蒜)生育期90-93天,一般在七月上中旬成熟。蒜头收

获应及时。按蒜头大小进行分级,然后编辫。大蒜在收获晾干前,营养物质仍在继续运转,外蒜皮和内蒜皮继续变薄,呈现过熟现象。蒜皮太薄易破,不能保护蒜瓣,蒜瓣易受机械创伤,感染霉菌腐烂。因此,收获后立即晾晒蒜头,使须根和内外蒜皮失水干缩,终断营养物质的运转。起蒜时上午起蒜摊晒,下午绑扎成捆。在晾晒过程中要避免遭受雨淋,堆集时要避免捂垛,假茎干透后即可编成辫。蒜成辫后不要码堆或码垛,要进行挂贮,防止蒜头挤压受伤。商品蒜自七月中旬收获到十月上旬在室外凉棚暂贮。凉棚搭在高爽不存水的地方,棚内搭圆木架挂蒜。也可以码堆存放,在30厘米高垫木上摆蒜,每层5-6辫,第一层辫头朝东,第二层朝南,第三层朝西,第四层朝北;第一层也可以朝南或其它方向,第2-4层依次变更方向。辫与辫之间留3厘米距离,蒜头朝下;垛高20-25层,垛与垛之间留30厘米距离,以利通风。于10月上旬入窖或库贮藏,挂架码堆均可。蒜库应为半地下式,库内搭圆木架挂蒜,并设火炕保持一定温度。蒜入库前要清扫库,用硫磺熏蒸,杀虫灭菌。地面撒生石灰吸潮,同时烧炕2-3天,排除潮气。大蒜入库挂架,应先挂上层,后挂中、下层;先挂远处,后挂近处。四壁靠墙不应挂蒜,并且库中应留通道,供通风和检查温度用。库中心及四角、上下都应设温度表,干湿球温度表设在中央,冬贮温度保持在零下5-7度,3-5天检查一次温度变化,防止伤热或受冻。码堆贮藏与室外凉棚暂贮相同。销售时装箱,粘贴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包装箱为纸箱,每箱2kg。

五. 宁夏 银川 兴庆区 二毛皮

二毛皮是宁夏五宝之白宝,历史久远。据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宁夏黄河两岸被屯垦。随着秦渠、汉延渠的兴修,地近荒漠的宁夏,变得谷稼殷实,牛羊塞道。《宁夏农业地理》在唐时将此地称为塞上江南。一千年前,宁夏地区养羊业发达。清朝乾隆年间,二毛皮裘皮闻名,《宁夏府志》中有“布衣褐,冬羊裘”的记载。二毛皮出现在宁夏已有数百年。明末、民国初,外商在银川市和贺兰县的洪广地区,开设作坊和店铺专营皮毛。当时白羊多在贺兰山东麓平坦的草滩放牧,皮货商在皮板上加盖滩羊公章,以此区别,全国推销。随着商贸的发展,滩羊之名逐步取代白羊。

滩羊是长期在水草丰盛的宁夏地区培育而成。肉不膻不腥,味鲜可口,畅销河北、大连、四川、合肥、福建、上海和山东等,远销德国、加拿大和阿拉伯。滩羊皮尤以银川和贺兰山一带产的二毛皮著称。滩羊羔出生30天左右,取皮精加工称二毛皮,这种皮子称胎皮,毛发短、皮厚,不掉浮毛,质地坚韧,轻便。二毛皮穗色泽晶莹,毛质弯曲柔软,如起伏的波浪,有“九道弯”之赞。将皮板倒提,自然下垂,如涟漪荡漾;若要轻抖,仿佛梨花纷飞,感觉轻盈。民间将二毛皮毛花分为串字花、软大花等,人们多喜爱串字花,现今则视软大花为贵。制成的成品有男女裘皮冬装、两用马甲、坎肩等30余种,具有很强的实用特色、地方特色和回族特色。其中二毛皮皮衣等,穿着舒适,保暖性佳;用其制作高档服饰的镶边,色调明快、别致。二毛皮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易受潮、发霉、生虫。在穿戴二毛皮衣物时,要避免接触油污、酸性和碱性等物质。二毛皮服装贮藏前应通风,然后用宽肩衣架挂起,无需放防虫剂。

二毛皮制作技艺属民间手工技艺,银川市永宁县和西夏区均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工序有30多道,原料以滩羊皮为主,辅以纯碱、兰矾、硫酸、元明粉、氯化钠、盐、脱脂剂、漂白粉等材料进行深加工。需经过选皮、购皮→打灰整皮→抓毛清皮→下池泡皮(洗血)5遍→洗皮(脱柔、脱脂)→清水洗(浸泡一天一夜)→上机取油、取肉→再泡洗、脱水(需一天一夜)→熟皮→干铲、晾晒、再喷水、回软→再干铲→清酸、晾晒→回软(干铲)→定型(手工绷展)→去潮→护理毛皮→裁制、制半成品→铺平、缝合→加工面子→制成成品等工艺流程。过去土办法熟皮需20—30天,由天气的气温高低决定。

二毛皮制作技艺两次在宁夏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上展出,作品相继被加拿大、德国、法国及中国东北、东南沿海等客商购买。宁夏电视台、宁夏教育台、《新消息报》《银川晚报》等媒体以《文化履痕—发现之旅—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三十一》《宁夏二毛皮那白玉一般的轻裘》等为主题进行报道。在银川六中非遗传承基地向广大师生展示宁夏独有的技艺特色。参加由国家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非遗博览会,西夏区传承人丁永俊的作品荣获国家级二毛皮制作技艺金奖、优秀产品奖、传承人展示纪念奖、组织单位荣获优秀组织奖四个奖项。

信息来源:银川市政府门户网站

六. 宁夏 银川 金凤区 鱼尾剑

回族具有强健、勇武、好锻炼、不畏1的民族性格与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凡回民聚居的地方大都有尚武的习俗,练武风尚很浓,他们每天在做完晨礼和晚上吃完饭后,“齐集到院,弹腿打拳,舞枪弄棒,切磋琢磨,互试比赛”。宁夏回族民间武术在传习发展中形成了诸多流派:“张家的枪,何家的棍,马家的软功,赵家的劲”,内容非常丰富,说明回族民间武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鱼尾剑是一种兵器,也是武术套路的名称。“鱼尾剑”在《古兰经》中就有记载,历史悠久。相传,先知穆罕默德为了自由与平等,带领武士南征北战,功绩累累。大天使哲布勒伊来为其颂功,将宝剑“祖勒飞卡尔”殷殷插入巨石中,立誓:谁能力排众雄,拔出宝剑,便为圣婿,娶法蒂玛为妻。群雄并起,尽智尽力,宝剑岿然未动。轮至阿里,踟蹰上前。其人一心立业,无心婚娶,欲了事可矣,遂使微力,草草而止。岂料宝剑如有神助,迸然出石。情急之下阿里欲复插宝剑于石中,二物相较,金石相撞,剑尖锵然开裂,分成两岔,状如鱼尾。此后,阿里执此剑驰骋沙场,勇猛异常,屡建奇功,被众人赞为“安拉的雄狮”。后人为颂扬其神通,将此剑敬称为“鱼尾剑”,历世纪念。鱼尾剑从此便成为穆斯林尚武精神的象征。

鱼尾剑武术套路的创编主要基于三个因素:第一,鱼尾剑的历史传说、剑器实物图形以及后期的构思改编,其核心套路在创编之初传承人父子之间进行过深入的研讨;第二,由于家庭的熏陶磨砺,王樑先生不仅刻苦进行武术实践活动,而且从理论上深入细致地研究武术套路内在的精髓;第三,不甘于墨守成规的创新精神和油然而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责任感促使王樑挖掘、整理鱼尾剑,并在原有的套路基础上加以变化。

古时鱼尾剑为士兵所用,与汉族剑器型制不同,为双手使用,剑柄8寸,剑身长4尺4寸,剑顶宽3点5寸,剑穗短,一根线两个穗,线穗是骆驼绒制的,与其他剑最大的不同点是剑前有两个叉。剑法的特点是劈、剁、刺、绞、穿、撩,它的招势没有一般剑法多,但比一般剑法灵利,前后左右中撩、劈剑法较多。

现在鱼尾剑的外观型制是分岔剑尖取自沙鱼流线形的尾翼,加长剑柄长度至1.3米,既增强攻击性,同时又强化了视觉感观,剑柄护手取自鱼鳞外形,护柄处做成鱼鳍的形状,双手把握增强攻击力度。在动作套路上,鱼尾剑传承人王樑继承回族传统武术精华,招式多取自回族群众生活中的日常动作,如汤瓶式、楔形式、跪拜式等。此套剑法柔中带刚,摒除零散招式,力求根底稳健,注重砍、刺、劈,阵式多变。剑锋稳健多变,既强健体魄、历练心智,又强调团队协作、众志排险,具由很高的武学价值,是中华民族武道文化中精湛武技与武德的完美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武术在军事上的运用已失去其原有意义,现代的武术运动已逐渐发展成为集健身、防身、竞技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综合体育运动。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传承久远,而回族武术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能彰显回族武术的独特价值,为研究回族穆斯林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民族传统提供直接素材。

信息来源:银川市政府门户网站

七. 广西 崇左 江州区 黄金粥

黄金粥并非含有黄金,是因为它的颜色灿烂如黄金而得名。它的用料是玉米。制作要下一定的细功夫,摊主把购回来的玉米,首先进行筛选,去掉干瘪、虫蛀的颗粒,然后磨碎成均匀的细粒,再筛掉粉末和拣出大粗粒。若留有粉末煮出的粥食就会变成糊状,食客不屑一顾。大的粗粒不易煮透,顾客亦嫌弃。只有均匀的碎粒沸煮出的粥食不稀不糊,灿若金汤,爽口适胃,人见人爱。

八. 广西 来宾 兴宾区 良种牛

兴宾区良江和良塘等乡镇培育的本地良种水牛和黄牛,个大体粗,肌肉丰满,四肢腕部管状,骠悍有力,善于役用,均具有适应性强,粗饲放牧,繁殖力强等特点。近年来,来宾永康奶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纯鲜牛奶是以当天新鲜牛奶为原料,经瞬间超高温杀菌分装而成,具有奶汁纯正、清香等特点,是一种高蛋白质、富含钙、磷、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B及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的理想食品,适宜不同年龄段的人饮用,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黔江示范牧场是自治区良种黄牛培育繁殖中心基地,培育出的黑白花、西门塔尔杂交一代良种乳用母牛,每头一次泌乳期产鲜奶达l784公斤。

九. 宁夏 银川 兴庆区 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起源于明朝崇祯年间,因在农历六月上市,又称“六月鲜”。韩城市蒲城、大荔的水盆羊肉,久负盛名。以剔骨鲜羊肉、骨头、桂皮、花菽、小茴香、草果、精盐、味精为原料,分原料处理、煮羊肉、调制熟羊肉三道工序,食用时用烧饼或白吉馍同吃,佐以糖蒜、辣子酱、鲜蒜瓣,则肉烂汤清,肥而不腻,清醇可口,别具风味。

水盆羊肉的制作材料:

主料:羊肉(瘦)2500克

辅料:羊骨1250克

调料:花椒5克,桂皮5克,八角8克,草豆蔻5克,盐8克,味精5克

水盆羊肉的特色:

肉烂汤清,鲜嫩爽适,味美可口,如与烧饼同吃,并佐以青蒜、芫荽、泡菜,则风味尤美。

水盆羊肉的做法:

1.将鲜羊肉剔骨,并将羊肉与骨分别洗净。

2.将羊肉放入锅内加水烧沸,再将羊骨砸断放入一同继续煮半小时,投入香料(装入布袋扎紧)。然后将羊肉捞出,切成小块,排放在锅内(原汁原锅),用大火烧沸后,转中火煮约3小时,加上盐调好口味,再用小火火慢煮10小时(火候要保持肉汤冒泡),撇清油沫,捞出肉放在案板上,切成装碗。随即用适量原汤加少量开水及盐浇沸,浇在肉块上,加点味精即成。

十. 广西 来宾 兴宾区 兴宾蜜柑

广西兴宾区国营凤凰华侨农场自1982年始种植柑桔,以种植温州蜜柑为主,到1988年全场柑桔种植面积4500亩,最高产量在1994年达750万公斤,产值达1100万元,曾获得广西优质果品奖(早熟温州蜜柑二等奖,中熟温州蜜柑三等奖)。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因为柑果外型好、甜度高很受各地客商欢迎,产品远销北京、广东、海南、越南。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