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龙泉姑娘土特产 丽水龙泉姐妹小铺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龙泉姑娘土特产 丽水龙泉姐妹小铺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4-13 08:59:47

一. 浙江省 丽水 龙泉 黄馃

系龙泉人过春节时富有特色的食品。做法:晚梗米用山上乔灌木烧成的灰碱水泡浸一天一夜后,将米放入锅中用温火将其拌炒半熟,然后用饭甑炊熟,再以踏碓或以十数人用馃 棍在石臼中舂烂,有的反复做两启蒙,质地要好。色黄橙,浸入灰大事水中,数月不坏。传说唐朝末年,黄巢起义,路经龙泉披云山,村民为慰劳义军,特制此馃,使将士便于携带,沿途食用。因为黄家军食用,特制成黄橙色,所以后人就称其为黄馃 了。用黄馃做点心,各式各样,最受欢迎要数冬笋肉丝炒黄馃,烹饪时将黄馃切成小条,拌冬笋、肉丝、大蒜三丝佐料重油猛火调炒,加盐、酱、酒、味精、馃条细嫩油韧,美味可口。

二. 浙江省 丽水 龙泉 大白岸鱼干

大白岸座落在仙宫湖畔,渔业兴旺。沿湖渔民习惯把所捕之鱼,剖肚去内脏,洗净后即用炭火烧干,密封在铁箱或罐钵之中,届时入市出售。品种有香尾干、翅咀干、大鲭干、小节斑干等,其特点是肉质新鲜,既韧而嫩,用其炒青辣椒,既是佐酒好菜,又是吃饭可口之菜肴。

三. 四川省 成都 龙泉驿 龙泉驿柏合草编

用轻巧光洁的麦秆编织生产生活用品和工艺品,是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镇的一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有长达400年的历史,柏合镇的草编工艺又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该镇被命名为特色文化“草编之乡”。

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柏合镇生产的草编产品又以“柏合草帽”最为知名。根据史籍记载,早在民国初年,柏合镇(当时老百姓又习称柏合寺)生产的草帽就已经非常出名,并且形成了特色产业和市场,每年成都的商家都要坐镇柏合镇收购草帽,并转销到全国各地。由于柏合寺草帽妇孺皆知,因而成都地区曾流行一句“到柏合寺取草帽”的民间俗谚。

四. 浙江省 丽水 龙泉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龙泉青瓷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名称:龙泉青瓷

产品产地:丽水

产品特性:清丽、造型优美

产品简介:龙泉青瓷以其清丽的釉色、优美的造型而久负盛名。

产品历史:龙泉窑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大、窑址分布广,是享誉中外的名窑。根据文物普查和考古调查资料表明,龙泉古代窑址为350余处。自宋代起就远销亚、非、欧三大洲和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龙泉也因此闻名中外。龙泉青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龙泉青瓷为中国的陶瓷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龙泉青瓷这一古老的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枝艺苑奇葩,将再度重放光彩,为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锦上添花。

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西南部,与江西、福建两省接壤,以出产青瓷著称。文物普查发现,这里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五百多处,仅龙泉市境内就有三百六十多处,这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史称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龙泉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从南宋至明代,福建、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烧造出类似龙泉青瓷的产品。

龙泉窑青瓷在国外也有重大影响,宋元时期就大量出口,陈桥驿在《龙泉县地名志序》中说:“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龙泉青瓷在宋元时达到高峰,明代生产规模不减,但质量下降,至清代逐渐衰落,晚清后曾一度停烧,仅有少数窑口从事仿古生产。

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

1、五代到北宋早期

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庞大的生产数量致使越州窑场无力承担,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便以担负这样一个“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当时,龙泉窑业初具规模,烧制青瓷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加上越窑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得以迅速提高。

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器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窑旁小块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窑和作坊连在一起,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树木,附近有瓷石矿,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与河流,既可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又可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往销售地。从五代到北宋中期,龙泉一跃成为江南第一名窑。那些被无数人所吟咏赞叹的“秘色瓷”,也正是龙泉青瓷演绎它美仑美奂传奇的开始。

2、北宋后期到南宋

南宋可谓龙泉窑的黄金时期,青瓷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争所破坏,瓯窑和越窑也相继衰落。到南宋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结合南艺北技,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碧玉般的厚釉瓷,这种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两类。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于是龙泉青瓷就藉海上贸易兴起之利,从海路大量出口,行销世界各国,成为当时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路誉为“陶瓷之路”。对外贸易产生的大量需求带动了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烧制技术质量不断提高。

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在我国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青、梅子青是公认的青瓷釉色的巅峰,它不仅意味着龙泉窑制瓷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丰富的审美意蕴。南宋龙泉窑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传承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的,如尊式瓶、鼎式炉等。人们在审视这些玲珑隽秀的南宋龙泉窑青瓷时不免要发出惊叹,它们身上带着太多官窑器的影子。官窑作为一种垄断,绝对不允许民间仿制,龙泉青瓷与官窑器的相似恰好说明了它受到了官窑器的影响。虽然尚未找到南宋龙泉设立官窑的明确记载,但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宫廷很可能派遣了技术人员和官僚在龙泉等地监制“贡器”。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制作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釉色追求一种青碧玉般的情调和效果。后来这种青瓷传入朝鲜,影响到高丽青瓷。日本人称之为砧青瓷,并大量仿造成。在欧注入龙泉青瓷叫做“雪拉同”(Seladon)。这个名字有着一段富浪漫色彩的传说。十七世纪初,法国作家雨费写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是当时法国最爱欢迎的读物之一。后来这个小说被改为戏剧,搬上舞台,上演后轰动一时。演出时,剧中的牧童雪拉同穿着一件像海水样碧绿,像青天一样美丽的青色外衣,逗人喜爱。而来自遥远东方充满神秘感的中国龙泉青瓷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艺术品,许多贵族对它的喜爱几乎达到着迷的程度,人们很想给它起个最能表达那种狂热感情的名称。恰好龙泉青瓷的色调和牧童所穿的衣裳相似,因而人们就把“雪拉同”赠给龙泉青瓷,直到现在,欧洲人还是把龙泉青瓷叫成“雪拉同”。

3、元明

或许元代统治者欣赏不了那种精致细腻的艺术,但瓷器仍然是贵族生活不可或缺的点缀。元代的龙泉窑依然为宫廷和贵族烧制瓷器,龙泉窑出现的八思巴文瓷器,便是一个力证。元代的龙泉窑瓷器在风格上更是焕然一新。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元代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品种增多,远销国外。

1975-1977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元后期,随着阶级矛盾和-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此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釉层减薄,器皿釉色青中泛黄,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而明代龙泉窑青瓷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残片中仍可看出元代器物的影子。

到了公元1403-1435年(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此后,青花瓷兴起,加之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龙泉窑窑口纷纷倒闭,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但是,明代龙泉窑也有精品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对照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不禁豁然开朗,两者在造型纹饰上的不谋而合正昭示着这类龙泉窑青瓷器的正统身份。

到了公元1636年~1911年(清朝),龙泉窑窑场所剩无几,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灿烂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但是,大明处州龙泉官窑,这个被历史遗忘湮没了很久的奇迹终究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拨开尘土,重见天日。

五. 浙江省 丽水 龙泉 炒二冬

山民们以自己生产的冬笋和冬菇为主炒制而成,其特点是冬笋鲜嫩松口,冬菇香气浓馨,已成为龙泉一道名菜,被列入《中国菜谱》。

安仁鱼头豆腐 系一方名菜。安仁镇地处仙宫湖畔,盛产花白鲢鱼,此鱼鱼头肥大。有客来农户以烧制鱼头豆腐为佳肴,风味独特,名扬浙西南。具体做法是将鱼头挖腮洗净,放在油锅里炸到半成熟,取出,然后将生姜、葱头、蒜头、辣椒等佐料放在油锅中爆炒一下,并放上适量的水、黄酒和盐,再将被炸过的鱼头和盐卤做的豆腐放在锅中煮沸,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这道菜必须放一种龙泉独产的调味品——紫苏,它既可杀腥,又香气扑鼻,能引人食欲。最后放点醋、酱油与味精,盛到火锅里即成。现在龙泉市区和丽水市区都设有安仁鱼头豆腐馆,且生意非常红火。

六. 浙江省 丽水 龙泉 龙泉木耳

近年来,龙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出“优化结构、优化技术、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的产业发展思路,出台扶持政策,安排发展资金,做好“良种化、标准化、产业化”文章,着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了龙泉黑木耳的知名度。目前,已经在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杭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上百个销售窗口,并出口欧美、东南亚各国,深受消费者青睐。

七. 浙江省 丽水 龙泉 三片炒敲鱼

三片炒敲鱼

三片炒敲鱼

特色:色彩艳丽,敲鱼爽滑,口味咸鲜。

原料:免鱼、火腿、红椒、青椒。

制作:1.免鱼批成厚片,用淀粉制成敲鱼,入沸水锅中汆水后捞出切成条待用。2.青椒红椒火腿切成菱形片后汆水。3.锅中下油加葱姜煸炒下敲鱼加酒味精盐胡椒粉加配料炒至成熟出锅。

八. 四川省 成都 龙泉驿 龙泉早熟梨

龙泉驿区地处川西平原东部,龙泉山脉中段,山、坝、丘兼有,是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优质早熟梨是该区水果品种之一,是该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优势产业。现有生产规模达5万亩,年产量2.6万吨,是全省乃至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早熟梨生产基地。龙泉驿区优质早熟梨品种好,品质优,知名度高,主栽品种有龙泉酥梨、丰水等优良品种,在1998年全国南方早熟梨评优会上,该区有6个品种被评为全国南方推广品种,在1999年全国南方早熟梨展示会上,该区选送的6个参展品种技压群芳,在1999年四川省名优果评选会上,该区参评的龙泉酥梨、丰水梨、金水2号获四川省名优果称号。

九. 浙江省 丽水 龙泉 龙泉黑木耳

龙泉黑木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龙泉黑木耳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古时龙泉人就认识了黑木耳,在1209年嘉定《龙泉县志》就有记载"大木以十数,几年所蔽覆,此柱其耳(黑木耳)乎",可见黑木耳早已成为龙泉百姓生计来源之一。

近日,中国食用菌协会发文授予浙江龙泉市“中国黑木耳之乡”荣誉称号。

龙泉市栽培黑木耳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开始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地区之一。几千年来,经历了野生——原木砍花——椴木接种——袋料栽培四个阶段。上世纪三十年代,龙泉人李师颐利用黑木耳孢子液喷洒接种的方法,为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研发和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2003年,该市“仿生黑木耳”栽培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使产业的发展速度达到空前水平。同时,自然资源和生态气候条件为栽培出品质优良的黑木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龙泉市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森林茂密,生态环境良好,环境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达Ⅰ、Ⅱ类水质标准,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非常适宜发展黑木耳。

近年来,该市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出“优化结构、优化技术、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的产业发展思路,出台扶持政策,安排发展资金,做好“良种化、标准化、产业化”文章,着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了龙泉黑木耳的知名度。目前,已经在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杭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上百个销售窗口,并出口欧美、东南亚各国,深受消费者青睐。

2009年,该市发展无公害黑木耳生产面积13750亩,栽培袋料黑木耳1.1亿袋,产出干木耳约8250吨。全市19个乡镇(街道)42828人从事黑木耳栽培,另外还有3000多人从事黑木耳的加工、运输和销售,并且拥有一家以黑木耳交易为主的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如今,黑木耳已经成为龙泉市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对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 浙江省 丽水 龙泉 凤阳春茶

产品名称:凤阳春茶

产品产地:丽水

产品特性:茶香浓郁

产品简介:凤阳春茶采摘精细,嫩度均匀,长度一致,其形似松针,条索紧直浑圆,两端略尖,锋苗挺秀,茸毫隐露,色呈墨绿。冲泡后茶香浓郁,滋味鲜醇,汤绿清澈,叶底嫩亮,芽芽直立,上下浮沉,犹如辈翠,真是清香四溢,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

新研制的龙泉贡茶----凤阳春茶,先后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2000年国际名茶评审委员会的国际名茶优质奖,浙江省高品质绿色茶叶。2001年5月,贡茶凤阳春又通过了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农残检测,达到欧盟标准,为进一步打响绿色生态有机茶的牌子走出了重要一步。凤阳春有限公司拥有优质茶园1300亩,年产凤阳春名茶1000多公斤,产品远销上海、江苏、山东、福建和本省各地。龙泉市政府已将凤阳春有限公司命名为市级午点农业龙头企业,正在实施以“龙泉贡茶——凤阳春”为品牌的2万亩绿色无公害茶叶基地计划,以进地步推动龙泉茶叶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品历史:据《龙泉县志》记载,早在三国、五代时龙泉已产茶。唐时龙泉置县,所产的茶叶因色味双绝而被朝庭列为贡品,到明清时期就更明确额定龙泉须向朝庭进贡名茶。 又据史籍记载,龙泉的贡茶产于江浙第一高峰凤阳山(今龙泉山)北麓天堂山的新大堂,也就是现在良种场一带。这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且降雨调匀,气候温暖湿润,为优质茶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岁月沧桑,贡茶湮灭。为恢复贡茶,龙泉市凤阳春有限公司根据史籍资料,在良种场凤阳春茶园用绿色产品生产标准精心培育茶树,终于恢复并研制成功了比原贡茶更胜一筹的绿色生态茶“龙泉贡茶---凤阳春”。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