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阳春市特产的介绍 广东阳春食品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阳春市特产的介绍 广东阳春食品特产更新时间:2022-04-13 10:29:41

一. 广东省 阳江 阳春 砂糖蕃芋

砂糖蕃芋

阳春出产的芋头与广西荔蒲芋头不相上下。加上糖再制的芋头是另一种食法也带出另外一种口感,芋头入口即化,还带独特的酥酥甜甜感觉。

二. 宁夏 固原 西吉县 金灿灿的小麦

固原小麦胚乳丰盛,麦粒皮厚、籽重、质量好,用它磨制的面粉粉质柔韧,尤其适合精制各种糕点和面条。固原人做面条的技术超群,擀、揪、拉、削、扯,样样在行。用小麦面粉炸制的馓子、油香等食品,金黄透亮,香脆可口,深得回族群众喜爱,是欢度“古尔邦节”、 “开斋节”等不可缺少的食品。汉族群众在定亲、送礼时也用小麦面粉蒸成大馒头,大馒头的顶端涂上红点,作为吉庆、祝福的象( 固原)

三. 广东省 阳江 阳春 春砂仁鲫鱼汤

春砂仁鲫鱼汤

原料:春砂仁末5克,豆蔻1枚打碎制成粉,活鲫鱼500克(毛重),姜、葱、黄酒、味精、烹调油、食盐适量。

制作:将活鲫鱼宰杀后,去鳞及内脏洗净,悬吊沥水。待锅中油热后将鱼煎至微黄,煽葱及姜加清汤

及黄酒、味精、食盐用武水煮沸,然后用中火继续煮至鱼汤呈白色,将春砂仁末、豆蔻粉用纱布包好投入同煮,待鱼肉熟即可。

功效:主要营养成分含蛋白质47克,脂肪17克,碳水化合物12克,热1628千焦耳(389千卡)。

砂仁消食开胃,温脾止泻,温胃止呕,行气化湿;豆蔻燥湿健脾,温胃止呕;鲫鱼健脾利湿,滋养脏腑。因此本品具有健脾补虚,行气利水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虚寒气胀,脘腹胀痛,食欲不振,体虚水湿停滞,腹水及水肿等患者。但不宜与芥莱同食,鲫鱼不能与麦门冬同煮。

特点:本汤味极鲜美,芳香诱人。

四. 广东省 阳江 阳春 十八子

十八子

五.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布朗族的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服饰中,刺绣和银饰也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刺绣图案多为各种花草、鸟兽和几何图形。绣工独特的要数“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的婚礼习俗中,举行婚礼时众人要进行爬竿比赛,新娘必须拿出自己在婚前精心刺绣的“棉包锦囊”,内装五谷、银饰等物,挂在竹竿上,比赛结束将“囊”赠给胜利者,以示吉祥。

六. 广东省 阳江 阳春 阳江炒米饼

阳江炒米饼俗称粉酥,与佛山盲公饼、中山杏仁饼、西樵大饼合称广东“四大名饼”,在广东都有春节做炒米饼的习俗。

阳江炒米饼,与广东其它地方炒米饼不同的地方,就是不用黄糖加水煮成糖胶来和粉,而是直接用白糖来和粉,然后用饼模来做。饼模是木制的,上面刻有祥禽瑞兽,花草树木,还有福禄平安之类的文字,现在应该有人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木刻艺术品来收藏了。做饼是全家都能参与的工作,大人小孩围在一起,把和好的饼粉放到饼模中,一般用白糖和花生,加上一片切得很薄的肥猪肉作馅。把粉按到饼模中,还要用汤匙来回压紧。用小木锤在饼模背后把饼从饼模里捶出来,装在筛子里。

烤饼要使用木炭来烘焙。那时候烘焙炒米饼的木炭也有讲究,火候控制也是炒米饼好坏的关键,中医认为,这样做出来的炒米饼,对肾和胃有补虚作用,所以现在很多饼家都以古法烘焙作为卖点。

相传宋朝后期,当时阳江城附近农村有一个老太婆。有一天,讨到了很多人家弃之不要的锅巴,她拿回来泡上残汤,当饭吃了两天,后将这些锅巴放到屋顶上晒干,以备日后讨不到饭时当干粮。她把那日前储备的锅巴拿出来充饥,又把讨来的糖和着锅巴吃,吃剩的,老太婆就捏做成一团,烤干,留作下顿作“饭”吃。吴老太的“粉酥”从那以后就在社会上流传开了,这就成了现在炒米饼的雏形。——传说有些牵强,但有据可查的是,在清末民初,炒米饼在阳江已经是一个发展比较成熟的产业了,当时阳江城里已有专门生产粉酥的“饼铺”20多间。20世纪40年代后期,阳西横山人苏名溪在阳江城开设了“河水安”饼铺,专门生产以粉酥为主的各种礼品饼,把阳江的粉酥生产推向一个新阶段。

解放后,“河水安”、“天兴”和“丽章”三家糕饼铺公私合营,成了当时广东以生产炒米饼为主有名的“河天丽”饼面厂。苏名溪的后人苏莲舟任厂长,就成为了阳江食品厂的前身。以前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做炒米饼,但做工其实想当复杂,大体上分为炒米——打粉——做饼——烤饼几个步骤。炒米就是在在一个大铁锅中将生米炒熟。炒的时候火不能太大,否则会使米未熟就焦了,也不能太小,否则就无法让米熟得均匀。因此,为了让米均匀的受热且不焦,炒米的人一刻也不能离开,站在热气翻涌的铁锅旁边,拿铲子的手要不停的炒,是很辛苦的事,常常是一炒就是大半天。打粉可以用机器打粉(我们叫机粉),但有以前大家更喜欢用石磨手工打粉。打好的炒米粉一般还要晾一天半天,据说不容易上火,然后才用来做饼。

阳江炒米饼,与广东其它地方炒米饼不同的地方,就是不用黄糖加水煮成糖胶来和粉,而是直接用白糖来和粉,然后用饼模来做。饼模是木制的,上面刻有祥禽瑞兽,花草树木,还有福禄平安之类的文字,现在应该有人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木刻艺术品来收藏了。做饼是全家都能参与的工作,大人小孩围在一起,把和好的饼粉放到饼模中,一般用白糖和花生,加上一片切得很薄的肥猪肉作馅。把粉按到饼模中,还要用汤匙来回压紧。用小木锤在饼模背后把饼从饼模里捶出来,装在筛子里。烤饼要使用木炭来烘焙。那时候烘焙炒米饼的木炭也有讲究,火候控制也是炒米饼好坏的关键,中医认为,这样做出来的炒米饼,对肾和胃有补虚作用,所以现在很多饼家都以古法烘焙作为卖点。近几年来,阳江炒米饼有了较大发展,炒米饼不再是春节独有的应节食品,而是日常零食,品种越来越多,而且大批厂家已经走上规模化生产,把炒米饼远销至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现在,即使远在他乡,也可以从这些厂家的网上店铺买到家乡的炒米饼了。

七. 广东省 阳江 阳春 春砂排骨

春砂排骨

春砂仁是驰名中外的名贵中药材,据宋代的《开源通宝》和明代的《本草纲目》记载,春砂仁有性味辛温、健胃、行气调中、消食安胎的作用。用其制成的菜式,享誉四方。

八.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九. 广东省 阳江 阳春 阳春芋头糕

阳江特色糕点。以芋头和粳米粉为主要原料,但依据各人的饮食习惯,可以加入不同的配料,最常见的多是加入虾仁、猪肉。在蒸芋头糕之前,先将猪肉炒香,再放虾仁炒香,再将切块的芋头放进同炒。炒香后,将配料和粳米粉和水搅均成浆,倒入铜盘,待蒸熟后可以撒一些白芝麻和葱花。

由于芋头是阳春,这些食材原料健康、廉价,所以芋头糕在阳江人中极受欢迎。

十. 上海市 浦东新区 阳春面

对于上海本地人或在上海生活过的人来说,记忆中令人垂涎的味道不是什么山珍野味生猛海鲜,而是上不了台面的阳春面。

所谓“阳春面”,原指一种不加任何浇头的汤面,称“清汤光面”,是旧时上海最大众化的面点(也可作主食)之一。后因商贾人等忌讳“清”、“光”等不吉利字眼,有好事者取古乐曲名《阳春白雪》的阳春二字,改称为“阳春面”。是上海风味特色小吃之一,与生煎馒头五香豆一样格式在上海人心中。记得中学时读过日本作家票良平的《一碗阳春面》,那时起,对阳春面就有着一种良好印象,因为那面里有着亲情团结奋斗与抗争。后来发现阳春面不只是简单面食,里面蕴涵着的汁味竟然是上海滋味。上海阳春面讲究汤料,一大碗面,葱翠清汤青青白白,一抹面条排列整齐,如美女秀发一样惹眼养眼。这阳春面最早的汤料也的确是清水打底,后来,经过改进,使用清汤做底汤,才由清水变清汤。

如今阳春面大多配些浇头,也是花样百出,从低档咸菜萝卜辣酱到中档烤肉熏鱼酱排,还有高档黄鱼海鲜蟹黄等,可谓随心所欲了;碎菇虾皮紫菜也溜进阳春面,重重香味,将面味更上一码,让人齿颊留香流连难忘。尽管面含浇头多味多香,一旦吃起来,面是面,菜是菜,感觉两者根本就勿搭界。

阳春面之为上海的特色,就像大饼、油条、豆浆、粢饭“四大金刚”一样,乃是深深与上海人的生活维系在一起的。阳春面,是面中最便宜的东西,可依然保持着苏沪菜点的风格,不即不离、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