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甘肃临潭县特产 甘肃特产必买十种便于送人携带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甘肃临潭县特产 甘肃特产必买十种便于送人携带更新时间:2022-05-14 07:39:01

一.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宁县石雕

宁县石雕,历史悠久,其渊源根据出土文物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其雕凿手法独特、形象逼真、风格古朴、粗犷豪放,保留人类万物有灵的神圣观念。近年来,宁县石雕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特别是2002年以来,随着历届香包节和农耕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同外界的交流往来加深,使宁县石雕名声越来越大。以庞清河、庞永恩、安达为代表的石雕作品多次在香包节和农耕文化节上展出,部分作品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收藏,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靳之林亲自题词了“宁县刺绣、石雕、皮影堪称三绝”。给予了宁县民间艺术很高的评价。

二. 湖南省 湘潭市 湘潭县 油纸伞

杏花初放,春雨绵绵时节。头上撑一顶精致的小花伞,倍增了江南春天的韵味。

手工制作的油纸伞——旅游工艺伞,是湘潭县石鼓镇的地方名产,宋元时代已经生产。清代300多年间,生产更是鼎盛,整个青山桥、石鼓、分水,方圆百里都生产纸伞,种类有自制的小花伞、大棚伞、油布伞等,仿制的有菲菲伞等。河道总督陈鹏年亦作推介,当时年产雨伞竟达120万把。到了晚清时代,曾国藩湘军集团为了增加军饷,大力发展工商业,在长江沿岸的汉口、安庆、南京、上海等城市,都设立了雨伞销售商店,并将它远销东南亚、新加坡、英、法、美等国。此伞亦常请名家题以字画,成为重要的收藏品。上世纪80年代,以金属材料为骨架的布伞,还有小巧精美、携带方便的折叠伞,逐渐占领雨伞市场。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入石鼓小镇,这里的制伞工艺好似那古树逢春,重焕蓬勃生机。

如今石鼓的制伞业,分旅游、工艺、装饰三大系列,共有10来个花面,500多个品种。功能由单一的挡雨,拓展为挡雨、遮阳、欣赏、装饰、馈赠、收藏,并广泛应用于广告、商务礼仪、食品点缀、摄影和舞美道具。伞,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伞,作为雨具的单一功能概念,已被当今时代彻底改写。

今天,石鼓伞市场定格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中城市、风景名胜旅游区。主要消费群体定位于中高收入人群。2005年,石鼓旅游伞内销北京、杭州、福州、泉州、桂林、南岳等地,出口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意大利等国及台湾地区。出口量占总产量的90%。制伞业从业人员已发展到1200余人。年产各类伞骨460多万把,成品伞300余万把,产值约1500余万元。涌现了一批“伞业家”。

优美的自然山水,广阔的农村天地,楠竹、湘妃竹、杂木、桐油等丰富的制伞原材料,均为这里制伞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同时,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千余人,为当地经济发展也作出了贡献。

工艺精湛、小巧玲珑的花伞,给人们增添了姹紫嫣红的无边0。

三. 甘肃省 陇南 文县 党参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入中药,性平,味甘,补中益气,主治中气虚弱,脾虚泄泻,血虚薇黄、便血崩露等症。我省的党参有纹党和防党两大品种,以文县产的纹党最为驰名,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以补益力强,闻名于世。

四. 甘肃省 甘南州 临潭县 临潭县铜锅

城关镇:铜锅生产历史悠久

五. 湖南省 湘潭市 湘潭县 湘潭龙牌酱油

龙牌酱油是湖南湘潭市的著名,始于清乾隆末年的吴元泰酱园,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湘潭龙牌酱油具有色美味鲜、香味浓郁、咸中带甜、久贮无浑浊、无沉淀、无霉花等特点,是我国酱油中的佳品。据县志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龙牌酱油就有汁浓郁,色乌红,香温馨,色、香、味"三绝"的美称。清代诗人何绍基写诗赞曰:"一滴味无穷,三餐人永寿"。( 长沙)

六. 甘肃省 武威 民勤 灰面

灰面

灰是蓬灰,秋霜过后,在沙生蓬棵黄熟将干未干之时,采集投入洼地或预先掘好的燃烧坑内,点燃,待灰烬熔为半流质状态时,在上面加压,使其质地紧密,自然冷却,次日取出,即成粗陶质地的蓬灰。面是用民勤硬粒高筋质小麦磨制面成的精粉,用蓬灰溶液和面,反复揉压,待醒透后,擀成金黄-的面片,切成细长面条,下锅水煎,即成黄亮如金的灰面。下饭菜首选区素炒茄辣。炒菜时,加少许西红柿取汁,佐以麦麸陈醋与蒜泥,酸辣滑爽,诱人食兴,食后上瘾。

七. 湖南省 湘潭市 湘潭县 豆豉辣椒

豆豉辣椒做法:辣椒先用刀压扁切半,蒜切粒。多放一点油热锅,放豆豉炒香就放辣椒,放盐不停的翻,炒辣椒一定要多放盐,味道一定不能淡,不然会觉得辣,直到辣椒软了,放蒜粒,一边炒一边加水,怕干,起锅前放酱油味精,装盘。

八.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洮河奇石

洮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年平均流沙量2920万吨,常年含沙中“异重沙”,经过千百年的击磨,有的变成了具有粘性的细砂。在细砂冲击的河岸边缘,有大量的五彩卵石,陆离斑驳,千姿百态,构成各种图案。有的如群雁掠湖,有的似晴空飘逸的玉带,有的像仕女头发梳起的高髻,还有烟云楼台,奇花异草,人物形像,十二生肖、文学符号等等,无奇不有。洮河卵石,任其自然,不必追求细节的完整,只要形似神似,就恰到好处。

九. 甘肃省 甘南州 临潭县 临潭羊肉筏子

制作羊肉筏子是极讲究的。得用新鲜全羊,先取大肠,经过多道手工整治,清洗洁净待用;再将心、肝、腰子及精选肉剁细成肉馅,拌上细切葱白、生姜末、精盐、胡椒粉,调和好,仔细灌人肠内。将蒸熟的肉肠切段,成1寸许,待铁锅油热时,加葱花、鲜姜丝,入锅炒热至微黄,盛碗。浇上蒜泥、辣椒油、老醋,香气浓郁袭人。

十. 甘肃省 武威 天祝 麦索

“过了五端阳,小麦大麦梢子黄。”农历五月的凉州,田野处处翻滚的麦浪。热辣辣的五月风,推茬掠过麦梢,留下半青半黄的步履。麦穗在“灌浆”了,一籽落地,万粒归仓,已是指日可待之事。于是庄稼人脸上有了笑容,悬了一年的心放下了多半,揪起一穗,在结满老茧的掌心里搓碾着,吹去皮儿,细心数数粒数,掂摸掂摸年景
女人娃娃们兴冲冲上田野“掐青”来了。拣那实沉的大穗头揪下来,七八十来穗扎成一小把,三五十把攒成一捆,往胳肢洼里一挟,沿着窄窄的田埂有说有笑,健壮的双脚“刷刷”扫着小草,走起来像风吹柔柳
这新麦抱回家要做“麦索子”的,其做法独特而绕有风趣。先是连秸杆一起下锅煮,大火大轰,那新麦特有的清香满街满院飘逸;熟了,涝出来,控净水,晾凉,再放在雪白的柳条簸箕里搓,一搓麦粒和麦衣两分家。“哗——刺,哗——刺,”簸得麦衣飞去,只剩净净一堆翡翠珠,抓起一把扔进口中,一股奶津津的清甜润入喉嗓,筋盈盈嚼不够。这叫“青粮食
过了端午时间不长,凉州城里街上就可见卖青粮食的。都是些小姑娘,穿戴得爽爽净净,挽着金色小竹篮,使块白布盖着,顶上是个蓝花小瓷杯,厚墩墩的,青粮食盛的顶尖,这是他们的“幌子”。拣人多的地方一站,一会儿篮子就空了,城里人特稀罕那股田野的清素味儿
庄稼人尝新,嫌这样吃法不过瘾,就转起了青石头磨,把这绿的水汪汪珠子喂进磨眼,转出来一条条小拇指粗细、菊青色的索子,这就是“麦索子”。磨好,美美的盛一海碗,搁点细盐,调上些油泼辣子油泼蒜。嗬!喷鼻儿香,吃的娃娃们都弯不下腰
其实,农家吃“麦索子”,最先并不是为了尝新,纯是为了应急应饥。地里的还没有登场,仓里的却吃完了。庄稼半青半黄,粮食快到口了,但是还差那么一点;这是一段最难熬的光阴。总不能守着粮食饿死。这一应急,就“急”出个麦索子来。磨好了麦索子,还要加一道工序:添一锅水,把麦索子煮成一锅粥,好耐吃些,凑和着别断了顿,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这些年,做麦索子的人少了,何原因?据说:其一,现在农民种田讲科学,麦子品种优良化,由青到黄“接”的非常紧,麦子转眼就黄,容不得你慢慢做了“麦索”来吃;其二,以前做麦索子都是女人娃娃们的兴头大,现在她们都各有“公干”,闲功夫少了;其三,现在磨面都是用电磨,那能磨麦索子的石头磨,差不多都变成“文物”;其四,…恕不一一
于是,有些老人叹道:“过些年,新上来的娃们,都不知道什么是个‘麦索子’了。”年轻人却说;“那也不一定,说不定过些年人们大鱼大肉吃得不耐烦了,又想吃些清素野气的,制造出一种麦索加工机,一头麦子进去,一头麦索子出来,再用不着掐呀煮呀,簸呀磨呀......”但愿凉州麦索常青
( 武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