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如东特产红虾图片 如东河虾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如东特产红虾图片 如东河虾图片更新时间:2022-04-08 17:08:35

一. 江苏省 南通市 如东 王小二蛏汤

煨蛏,如东海鲜的代表菜肴;蛏,必须是本港的竹蛏,蛏汤,必须是蛏干经泡发等好几道秘传工序后才成的,蛏汤有浓郁独特的南黄海海鲜味觉效果,汤浓,味醇,令人难以忘怀。王二小是如东海鲜菜肴的领军人物,曾在南京金陵饭店烹制此道菜肴为邓小平等多位国家领导人服务。

二. 江苏省 南通市 如东 文峰双竹

文峰双竹

主要原料是竹蛏,配以竹笋爆炒而成。竹蛏主要产于本市如东滩涂,形似竹管,壳色淡黄,肉质如玉,为海鲜中的上品。近年如东东沙一带已经开发了竹蛏养殖场,秋冬季节到清明前后收获的竹蛏体肥味佳。推荐店:文峰饭店。

三. 江苏省 南通市 如东 如东狼山鸡

如东狼山鸡为肉蛋兼用型地方优质鸡种,体型较大,头昂尾翘,体似马鞍,呈“U”形;单冠直立,有5~6个冠齿;耳垂和肉垂均为鲜红色;喙黑褐色,尖端颜色较淡;黑色被毛紧密、有光泽;皮肤为白色。 1984年版《如东县志》有如下记载:本县是驰名中外的“狼山鸡”的故乡。1872年,外国商人来长江中下游购鸡,因黑鸡从南通狼山出口,由此而得名“狼山鸡”。狼山鸡1883年被列为国际标准鸡种,参与育成奥品顿、澳洲黑等国际知名鸡种,入选世界优良鸡种标准图谱;2000年国家农业部130号公告将其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将其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国家工商总局将其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5年国家农业部将其登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

如东狼山鸡原产江苏省如东县境内,因在南通南部的狼山出口,故得名“狼山鸡”。原名“岔河大鸡”、“马塘黑鸡”,是我国著名的肉蛋兼用型地方鸡种,与太湖鹅、高邮鸭并称为江苏省三大畜禽类名种。肉质鲜美,香气浓郁,致密香嫩。

地域范围

如东狼山鸡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范围为江苏省如东县现辖行政区域,位于江苏省东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东面和北面濒临南黄海,包括栟茶镇、洋口镇、丰利镇、苴镇、长沙镇、大豫镇、掘港镇、马塘镇、曹埠镇、岔河镇、新店镇、双甸镇、河口镇、袁庄镇等14个镇区,地处东经120°42′~121°22′,北纬32°12′~32°36′,总面积1872.7平方公里,产量1000吨,产值2000万元。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感官特征 采用符合如东县当地狼山鸡特征和上市日龄的如东狼山鸡肉用商品鸡。其体格健壮、头昂尾翘、具有典型的U字形特征;单冠直立,有5~6个冠齿;耳垂和肉髯均为鲜红色;喙黑褐色,尖端颜色较淡;全身被毛乌黑紧密,成年公鸡背部、尾部羽毛有墨绿色金属光泽;胫、趾部均呈黑色,屠体洁白;母鸡用以清炖,汤汁清澈、鲜味浓郁;公鸡用以红烧,肉质细腻、清香可口。 2、理化指标 蛋白质含量≥22%;脂肪含量≤2%。 3、规范要求 产地环境、产品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相关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 4、执行标准 1、DB32/T 874-2005 《狼山鸡》 2、DB32/T 805-2005 《狼山鸡(蛋用)饲养技术规程》 3、DB32/T 1801-2011 《狼山鸡(肉用)饲养技术规程》

四. 江苏省 南通市 如东 草炉烧饼

草炉烧饼,顾名思义是以柴草为燃料加工制作的烧饼。这和桶炉烧饼以炭火熏烤在制作上有很大不同。岔河草炉烧饼的燃料是齐小麦秸,不适合用其他火草,因为齐小麦秸具有较好的韧性,即使烧成灰,也能保持挺直的膨体状,既便于焖烧,又容易扬火。扬火后火性文柔,烧饼内熟而外不焦,为其特点之一。

草炉烧饼用料比较讲究,每百斤面粉需生脂油15斤,糖粞2斤,去壳芝麻7—8斤,萝卜40斤左右(或韭菜20斤左右)外加葱和花椒少许。一般地说,秋冬以萝卜丝做馅,春夏则以韭菜做馅。它的制作过程和技术要求较高:和面需用80度的热水,和到软硬适度,过软进炉容易“挂脸”(掉入炉内),过硬又不易熟透,入口不够松脆。饼坯大小、厚薄必须一致,在炉内才能排列整齐,同时熯熟。炉由口径一尺五六的小砂缸做成,横置于砖砌的四尺多高的台架上,象一台没钟面的大时钟。贴炉师傅不管严寒酷暑,贴烧饼时总是头戴船形帽“赤膊上阵”(冬季穿无袖棉袄),先用一个草把子在炉膛内生火,随即塞进一捆齐小麦秸,烤热炉膛后,用钢叉挑转未燃尽的草把横置于炉内,然后将火焰焖熄,把做好的饼坯每两只相对摊在手掌上,分别贴进炉膛。贴满后再用钢叉挑动草烬轻轻上下掀动,使火焰复扬起来。这时熏烤炉膛的叫面火。掌握面火火侯要恰当,过大过小都不相宜。一般待饼面呈蟹壳黄色,香味四溢时,操作者一手操一长柄钢铲,另一手握一长柄的、面盆那么大的铁丝笊篱,铲下烤熟的烧饼出炉。出炉烧饼既香且酥,不少人现买现吃,特别有味。

五. 江苏省 南通市 如东 虾公

状似蜈蚣,故名虾公。在南方叫濑尿虾而在北方却叫皮皮虾。有膏肓的一般清蒸,无膏肓的一般可炒可炸,味道十分鲜美特别。

六. 广东省 韶关 浈江区 姜葱红虾

这种虾,又有人称作“小龙虾”,在韶关,则被称之为“红虾”,在韶关的大排档中,红虾的最常见做法,就是“姜葱红虾”。

这种虾,头大身小,外壳坚硬,肉比较少,但是却很受人喜欢,其实吃这种东西的乐趣,一是在于味道,好吃的姜葱红虾,都是汁多入味,吃起来满口鲜甜,跟吃炒螺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在于吃的过程,如何剥开坚硬的虾壳,吃到里面的肉,还要不划伤嘴,这可是颇有点讲究的呢。而且,吃完之后,看着满桌的虾壳,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七. 江苏省 南通市 如东 如东文蛤

如东文蛤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东文蛤是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的。如东沿海是文蛤的主要产地之一,所产文蛤肉质鲜美,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等营养成分。

如东出产的海产珍品文蛤,素有“天下第一鲜”之称。早在唐代文蛤就被列为贡品。文蛤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药用价值很大。文蛤是如东大宗出口产品,以往处于自然繁殖、自然生长、自由采捕的状态,为了保护这一贝类资源,在1958年建立“如东县海涂养殖场”,首次进行了人工围养、放养文蛤幼苗、捕大留小,实行封滩养殖。1969年以冻蛤肉出口,从1979年开始改由鲜活文蛤出口,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如东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文蛤养殖出口基地。作为全国著名地文蛤产区的如东,全县除天然文蛤繁殖海面外,人工养殖面积达50多万亩,年出口6000多万吨,成为我国最大地文蛤生产基地。

八. 江苏省 南通市 如东 如东紫菜

如东紫菜是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的。如东紫菜以其色泽光亮、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畅销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和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

紫菜,也叫索菜、紫英,属红毛菜科植物甘紫菜。藻体为扁平叶状体,基部有盘状固着器。生长期(叶状体)11月至次年5月。生长在海湾内较平静的中潮带岩石上。这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藻类。

1972年,如东开始引种条斑紫菜,首先在东凌渔业公社试种,获得成功。于是向各渔业公社推广。条斑紫菜质量比其他紫菜质量更好。第二年,全县共养殖2.46公顷。1976年,养殖26.66公顷,平均每公顷产值达1万余元,其中北坎渔业公社黄海大队养殖10.33公顷,每公顷产值达1.87万元,名列全省第一。1987年,全县养殖面积80余公顷,年产90吨,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日本、泰国等地。1998年,养殖面积达到1608.66公顷,年产值超过1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紫菜生产基地。2011年,近海养殖面积8000公顷,干品产量达到15万标箱,产值2.5亿元。如东天一紫菜市场已经成为中国、日本、韩国三个条斑紫菜生产大国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交易量最大的干紫菜交易专业市场。

九. 江苏省 南通市 如东 如东泥螺

如东泥螺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如东泥螺主要为黄沙泥螺,口感较青沙泥螺更为鲜美。在如东人的家常早点里,泥螺就如同咸菜一样普通,多以腌制的方式食用,做下粥的小菜。“脆、嫩、滑”是这道菜入口的三大感受。

如东素有“中国海鲜之乡”的美誉,近海物产丰饶,有天下第一鲜的文蛤、梭子蟹、黄鱼等美味,在众多的海鲜当中,有一种不得不提,它就是泥螺。在如东人的家里,说到吃海鲜总少不了它。

春秋季、小汛、雨后、多云,具备了这些条件,就预示着抓泥螺的丰收。记者下海的这天正巧赶上了好时候。潮水退了后一个小时,记者难掩兴奋之情,光着脚丫来到了滩涂上。海堤下没走到十米就发现了很多泥螺在沙泥上爬行,记者立马蹲下捡起来。可没多会,腰就酸了。而在不远处,渔民们抓泥螺却很轻松。一耙一拉,记者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

如东海边的泥螺都是野生的,当地人都称为“黄沙螺”,在沿海的主产地中,这种泥螺价格较高。

泥螺密集地爬行在沙滩上,没多长时间,记者就捡了不少。

泥螺,顾名思义,有泥。这人吃下了泥,肚子肯定不好受。相传,“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到一地为官,当地豪绅邀他赴宴,他误把宴席上擦嘴的馒头给吃了,丢了脸面。过些日子,郑板桥回请豪绅吃饭,特地安排了当地没有的泥螺,豪绅没有吃过,但看郑板桥吃得津津有味,也吃了起来,结果是连带螺肚里的脏东西和泥一块儿吃了下去,出尽洋相。如今的人们想到了吐沙的办法,就是预防这种尴尬的发生。

在沿海地区,泥螺的吃法主要有生呛、酱爆、水煮三种。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厨师是怎么做的这道美味的。

从爆炒辅料到泥螺下锅,不到一分钟,酱爆泥螺就出锅了。

泥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成份,营养丰富。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泥螺有补肝肾、润肺、明目、生津之功能。民间还有以酒渍食,防治咽喉炎、肺结核的做法。

十. 江苏省 南通 如东 南通文蛤

南通东濒黄海,在13万公顷的滩涂上盛产数百种浅水贝类,尤以送文蛤最为丰富,占中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文蛤雅称“天下第一鲜”,属于腮纲兼蛤纲的海产贝类。明代李时珍云:“还中诸蛤之利有余人者,统称蛤蜊,白壳紫唇,或壳上有花纹故称文蛤或花蛤。”宋朝诗人梅尧臣也曾有过“车蝥与月蛤,寄自海陵郡”的诗句。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姑苏吃到文蛤,便御封它为“天下第一鲜”。

文蛤,生活在浅海盐度较低的沙滩上,雌雄异体,性腺成熟期在6月至7月,产出的精、卵子在海水中受精、孵化,幼蛤经三周后进入沙底栖息。从幼蛤到长成采捕需二三年。幼蛤由海潮带到十几米深的滩涂地带活动,最适宜的水温为15-25度,以藻类、浮游生物为食,长大后逐渐向潮下带迁移,平时常露出沙面,冬季潜入沙底的约二三十厘米处越冬,但留有气孔可以通气。

文蛤其壳如彩色扇状,其肉鲜嫩无比,且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10%,脂肪11.2%、碳水化合物2.5%以及人体所必需的钙、磷、氨基酸、其味鲜而不俗,食而不厌。食用文蛤,能开胃、催乳、健身,且有清热、化痰、利湿、散蛤等功能。色彩斑斓的贝克可以作蛤蜊油的精美包装盒,也可制作成大雅之堂上的工艺品。

文蛤的食法颇多,可将其作为主菜,以旺火速炒;或作为配菜,调色提味;或佐料腌制,生炝生吃;或斩成肉泥,煎成饼。特别是近年来,如东制药厂将其开发成粉剂精品,冠名为“天下第一鲜”,蜚声海内外。

生于海边长于海边的人们,习惯了现炝现吃,他们将文蛤肉洗净后,用盐腌制少时,在洗净,佐以烧酒、麻油、酱油、醋、生姜、白糖、便成了最好的下酒菜。可异乡人看后无不瞠目结舌、唯恐避之不及,但来久了,也经不住诱惑,大有“唯有牺牲多戆直”的“英雄气概”。在闭上眼睛吞上几只后,顿觉眼界大开,相见恨晚。海边人还有制文蛤酱的好手艺。把鲜文蛤装进罐或瓶,放上盐、姜、葱、酒等佐料,在将口封上,置于阴凉通风处,过上一段时间,揭开盖子,泌出的香味,使你垂涎三尺,食欲徒增。此酱可馈赠亲友,或作为沿海人在内地工作期间早晚下饭的主菜。难怪沿海人的乡情如此浓烈,从中可窥一斑。

在广阔无垠的南黄海滩上,随着潮水的落去,赶海人有的肩扛着铁刨子,有的手拎着网兜,涌向这一天出一头“金牛”的大海。他们有的用铁刨子倚在肩上,麻利地拖着后退,凭着沙中传出的声感,将一只只文蛤又迅疾勾入网兜里。有的人只用双脚踩文蛤,将海滩上的沙泥踩活后,文蛤就自然露出沙面,然后用手一只只地拾进网兜。人们边踩文蛤边说着、。笑着、唱着、充满着诗情画意。改革开放为南黄海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南通人把文蛤打进了国际市场,使其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地“天下第一鲜”。仅以全国著名地文蛤产区如东为例,全县除天然文蛤繁殖海面外,人工养殖面积达50多万亩,年出口6000多万吨,成为我国最大地文蛤生产基地。近年来,南通市旅游部门将滩涂踩文蛤作为专项旅游活动推出,美其名“海上迪斯科”,为国内外独有,融观赏、运动、风味平常于一体,已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成为南黄海上一道亮丽地风景线。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