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夏津县德州特产老汤扒鸡代理 夏津县老汤扒鸡经销商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夏津县德州特产老汤扒鸡代理 夏津县老汤扒鸡经销商更新时间:2022-04-09 07:04:45

一. 山东省 德州 夏津 珍珠琪

夏津县传统名吃。它主要采用特精粉,配以蛋清、米淀粉、精盐等辅料,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成品薄如纸、色如玉、小如珠,具有开锅即熟、久煮不粘、爽滑韧嫩等特点。

夏津县银丝面,又名龙凤面,原为雷集镇张集村张氏祖传面食,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银丝面系选用上等精细面粉,配以十余种佐料,人工擀轧,面薄如纸,切成细丝即为银丝面。再横切则为珍珠琪。银丝面、珍珠琪久煮不烂,不粘,仍根根、粒粒,如银丝碎玉,晶莹透明。食之软腻、滑韧,若另配以麻汁、炸酱、肉丝、醋、蒜等佐料,更别具风味。现全县生产厂家达10余处。现在各厂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利用现代化手段生产,其品味尤佳,营养成分更趋丰富,且产量与日俱增。溥杰先生品尝后,曾欣然挥毫写诗称赞:古树发新枝,银鄃绽奇葩,不啖珍珠琪,愧称美食家。

二. 山东省 德州 禹城 五香脱骨扒鸡

山东历史传统名吃——五香脱骨扒鸡,最早创产于禹城,因其工艺独特、用料考究、肉烂脱骨、营养丰富等特点而远近闻名。据传乾隆年间就盛传全国,被列为山东贡品之一。1919年载入《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列为《中国名菜谱》145中名菜之首,并有“脱骨扒鸡、宗法禹城”的记载。

《禹城县志》记载,制作扒鸡最早的禹城城北月牙湾村民王明奎,其祖辈皆以煮鸡为生。他家把杀好的鸡将两腿交叉别入膛内,把两翅膀从鸡脖的刀口插入,让翅尖从嘴的两侧伸出,然后放上常用的佐料,曰“扒鸡”。后来,为招揽生意,他请一名老中医开了丁香、桂皮、花椒、大料、小茴香等5味调味品,煮出的扒鸡,大开胃口,那时叫作“五香扒鸡”。王明奎18岁那年(清光绪十七年,即公元1891年)秋季的一天傍晚,他把20多只鸡煮在锅里,灶中多加劈柴,燃起火就去歇息,由于劳累,醒来时天已大亮,炖时大过,锅里的鸡塌了下去,一提鸡腿,骨肉分离。他哭笑不得,只好用铁笊篱小心地把鸡捞到篮子里提到县城去卖,并将煮烂的鸡取名叫“五香脱骨扒鸡”。在县衙门口叫喊了几声后,“脱骨”二字便引起众人注意,霎时间招来了许多食客。从此,他家煮鸡都长时间炖煮,直至脱骨,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因此,禹城五香脱骨扒鸡便名声大振,南北驰名。于次年初(1892年)在德州办起了以经营脱骨扒鸡为主的小饭庄,从此,禹城五香脱骨扒鸡便传入德州。另外,王明奎有个儿子叫王吉三,爷俩凭着一手高超的技术,先后在禹城火车站、德州、济南、沾化、利津等地开设了扒鸡铺,禹城五香脱骨扒鸡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自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起,随着津浦铁路的修筑和通车,禹城以制作扒鸡为生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其中有一名老厨师名叫王玉亭,是城关马屯村人,他不断改进工艺,制作的扒鸡质量超过了王明奎,使扒鸡这一美食更加发扬光大。到了民国年间,禹城火车站逐渐添设了“福和居”、“祥胜居”、“八大处“等扒鸡铺,当时就有“闻香下车,品尝为快”之说。

全国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领导下,禹城扒鸡业也有了更快发展。1956年,有公私合营过度为国营禹城扒鸡厂,在此基础上,禹城扒鸡不断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了质量,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开发禹城扒鸡,使这一历史名吃发扬光大,禹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种鸡饲养——雏鸡孵化——肉鸡饲养——扒鸡加工——专业销售”生产链条,推动了全市扒鸡业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市已发展扒鸡龙头企业10家,加工户(店)100多家,年产销量达200余万只。金帅、乐星、傻小二、屠记、云亭扒鸡加工企业及其产品美名远扬。特别是我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德州市金帅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金帅牌扒鸡,2005年成为扒鸡有史以来第一个“山东名牌”。将扒鸡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被沃尔玛等国际超市巨头选定自有品牌产品,产品在全国21个省市70个大中城市的沃尔玛超市均有销售。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青睐。新华社、中国新闻社、香港《大众报》等新闻媒体,都为禹城扒鸡作过专题报道,从而使禹城扒鸡驰名中外、誉满八方。

信息来源:禹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三. 山东省 济南 章丘 周拉扒鸡

系章丘市饮食服务业协会会员焦其恒先生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历经多年研究,经传统工艺加工而成,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第一、二届风味名吃评选中被章丘市饮食服务协会评为风味名吃,深受消费者喜爱。本品采用十多种名贵佐料,素油烹炸,陈年循环老汤精制而成,其风味独特、肉质鲜嫩、熟烂脱骨,老少适口,实为旅游、佐餐、家宴和馈赠亲友之佳品,一年四季,尤其逢年过节,刁镇及周围各乡镇的顾客络绎不绝。

四. 山东省 东营 利津县 烤花篮鲑鱼

主料:鲜鲑鱼1条1000克辅料:鸡脯肉200克、肥膘100克、火腿肉150克、鸡蛋清50克佐料:料酒60克、白油200克、清汤500克、细盐8克、葱段10克、姜片6克、蒜片60克、花椒4克(布包好)白面260克烹饪工艺:(1)将鲑鱼去鳞冲洗干净,在腹部和尾端切斜口,去净鱼鳃、鱼口去除内脏,冲洗干净,切去下颌骨,在去腹鳍,脊鳍,热水烫过,在刮一次鱼鳞,两边打斜刀象眼块。(2)将鸡脯内去掉白筋,与肥肉膘一起切碎,砸成细泥,加蛋清、料酒、细盐、清汤调成稠糊状。(3)将火腿切成长条片,与鸡料子一起,填入刀口内,用花包好,将白面和好。擀成棉皮,撒上葱、姜末和花椒面,在放上,四周包好捏紧,将烤炉预热至80摄氏度,放入以面包好的鲑鱼,急火烘烤约半小时,至包面烤裂为好,取出打开面,慢慢取出鲑鱼。(4)取面粉150克和好分成两份,用西红柿和蛋黄分别和好,分为红、黄两色擀成筷粗的条,置于模具内压成花篮形,放入油锅炸熟至金黄色取出,制成长方形花篮,把鱼托入花篮内,姜末香醋一起上桌。 风味特点:此菜形如花篮,工艺精巧别致,鱼味鲜美、肉嫩鲜香,是孔府宴中吉祥之菜,有”富贵有余“之寓意。( 东营)

五. 云南省 昭通 盐津县 盐津蚕桑

    昭通市蚕桑生产的历史,应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据西汉杨雄《蜀王本纪》记载,公元前670年前后,朱提杜宇(今昭通人)创建蜀国时期,就教民发展蚕桑生产。清时,黄土瀛、林绍年任昭通知府,推广福建栽桑养蚕的经验,对本地区蚕桑事业的发展,直到了积极的作用。民国2年(1913),大关、盐津等县,为了推广蚕桑生产,还办过蚕桑班,在城乡招收学生,教以栽桑饲蚕方法,收到了好的效果。1920年前后,盐津、镇雄、威信、绥江、彝良、永善等县的一些农村,蚕桑生产取得了新的进展。盐津县龙潭、滩头等乡,栽种桑树十四、五万多株,年产蚕茧万余斤。镇雄县东、南各区,农村妇女均植桑三、五株,春三月饲蚕作茧,作纺纱织带之用。威信县落亥、夏家屯、斯文铺、长官司等地,每年所产生丝,留一部分自用,蓁运往四川省销售。绥江县农村广泛栽桑,年产生丝10.5万市两,运销四川、昆明等地。1934年,永善、绥江、彝良、镇雄等4县养蚕专业户达3000多户。盐津县蚕茧加工后的生丝,曾一度远销缅甸、印度等国际市场。到1947~1949年,全地区蚕茧生产处于没落时期,年平均产量不过1万公斤上下。(昭通)

六. 山东省 东营 利津县 北岭丸子

利津北岭丸子,是当地人民举办重大宴席时备受推崇的一道名菜,它来源于民间传统的烹饪技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它只出现在个别家庭宴席上,进入八十年代后,是北岭乡陈、赵、岳、李四家先后把北岭丸子这一地方名吃推向市场,并逐渐做大作强,成为利津饮食文化的代表。



北岭丸子的制作工序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的,具有工艺独特、选料精细、配料考究等特点,整个工艺流程包括精选原料、配料、绞碎原料、拌馅、水、成品等,主要原料为精瘦猪肉,配料有淀粉、碘盐、蛋清及其他调味品。北岭丸子是用纯净的黄河水制而成,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弹性好、口感脆等特点,不含任何食用色素、香精等化学物质,是纯天然、高营养的快餐食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北岭丸子这一地方已不光是当地人的美味,而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地人的佳肴,又是人们走亲访友的馈赠礼品。丸子加工这一产业在当地悄然兴起,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滨州、东营、胜利油田等地。

七. 山东省 德州 宁津县 清真王家园子果醋

清真王家园子果醋在清朝初期就已销往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目前已形成了多个系列品种。果醋采用小枣、高粱、小麦、鸭梨、苹果、山楂、桑椹等原料,经过独特工艺酿制而成。产品富含氨基酸、琥珀酸、覃酸、烟酸等多种有机酸以及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长期食用具有调节、扩张血液酸碱平衡、帮助消化、抗衰老、增强肝脏机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增强功能、促进睡眠等多种功效。

八. 河南省 新乡市 延津县 延津火烧

火烧是豫北地区独有的一种地方小吃,而延津火烧又是火烧家族中一枝独秀。延津火烧似烧饼而比烧饼大,像肉盒而比肉盒焦,浑圆如饼、色如紫铜、中间鼓凸、层次分明,素以个大肉多、外焦里嫩、香而不腻、食用方便而备受食客青睐。高官大贾,远方来宾,初到延津,招待客人除了佳肴美酒外,上几个火烧也是必不可少的。外地人到延津不品尝延津火烧,大抵如到西安不吃羊肉泡馍,到滑县不吃道口烧鸡,游北京不逛故宫一般,总要引为一桩憾事的。

火烧现于延津由来已久。而今漫步延津,大街小巷,酒楼饭馆,火烧幽香随处可觅,从业人员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夫妻搭档,或师徒搁伙,或倚饭店而设,或独立街头摆摊,据粗略统计,现在仅县城火烧摊点即不下百余处。尤其是东街菜市场、西街羊肉火烧店、三里庄伊兴美食城等知名摊点,“食之者众,生之者寡”,常出现排队以求现象,来晚了,抱憾而归者也不乏其人。

据介绍,正宗延津火烧的做法是颇为讲究的,面粉、油料、作料都必须用上等品,和面用水冬天为“甩手水”,夏天用“阴阳水”,春秋为“顶手水”。天热时斤面兑水二两许,天冷时斤面兑水半斤,和面时要猛揉慢“醒”,做到盆里不留剩水,面里不窝生面,面剂大小适中,打时紧摔慢抻,要求手不离油,面不粘手。将面剂拉得长如腰带,宽约寸许,再卷成陀螺状,旋磨成型后压平。遇火力炙烤,中间则会自然膨胀鼓出。炉槽里要经常存油钱深,火烧入炉后,需猛火熏,文火闷,不时刷油,出熟放生,循环往复,短需一刻钟,长则半小时,方可下炉。

带馅火烧也是延津火烧的一大特点,馅为细碎五花精肉 (回民多为羊肉)、细盐、葱花、孜然、作料面拌和均匀,面伸开后卷入其中。火烧熟后,买者须从侧面利一小缝,以散发其壳内热气,否则,将灼热难以下口。近年来,延津流行的“夹什”火烧更加丰富了火烧内容,或鸡蛋或牛肉或火腿肠或豆腐串或绿豆芽,在炉面上切开摊好,佐以精盐、葱花、麻油、孜然、甜面酱、辣椒面、胡椒粉,煎熟后,将火烧环面切开一半夹入心内,口感香甜适中,麻辣爽口,风味更是别具一格,未及下炉即香气四溢,食者赞不绝口,闻者垂涎欲滴。

延津火烧不仅色香味美,而且价格便宜,莫说达官显贵,即便升斗小民,也绝无不堪重负之嫌。在延津街头,常见打工力夫引车卖浆者,一个火烧一碗烩面,吃得满面流油,三两元钱,足可填饱肚皮。也有那爱吃零食的少男少女以及上班一族,或时间仓促,或不堪刷锅洗碗之烦,便买一“夹什”火烧,边吃边走,行色匆匆,津津有味,乐此不疲,俨然成为延津街头一流动风景。火烧,丰富了延津人的生活,厚重了这方热土,提高了这个三等小县的知名度,现在火烧已成为延津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 山东省 德州 宁津县 宁津景泰蓝

宁津县王布谏珐琅厂建厂于1978年,其景泰蓝制作工艺系由北京传入。它始于明代景泰年间,是用紫铜做成器物的胎,把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在铜胎上,填上珐琅彩釉,然后烧制而成。王布谏景泰蓝分仿古工艺品和现代工艺品,共50多个类型,100多个品种,具有做工精细、技术精湛、图案美观、色泽鲜艳、素雅大方、仿古性强、经久耐用的特点。产品中大者如鱼缸,小的如鸟食碗。其主要产品有:天球、美人、象鼻、鱼缸、奖杯、香炉、花瓶、酒具、古灯等。产品曾在山东省外贸手工艺品商店、上海文物商店、北京友谊商店等地展销,同时还远销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

十. 山东省 德州 夏津 刘芦圈椅

圈椅为“八仙桌”(方形桌)的配套家具,深受夏津人喜爱,刘芦圈椅为其中上品。其制作史已无可考稽。但因其做工精细,经久耐用而闻名遐迩。选料多用子木柳(一种子生柳树),以桑木尤佳。所用材质须经浸泡、蒸煮后,而-压制成部件,阴干后组装。继之,以桐油涂刷,上漆,光亮可鉴。20世纪80年代,圈椅骤兴,人们多以为时尚。故刘芦、姚庄、朱官屯等村加工户有近百家。

后因沙发、联帮椅兴起,圈椅渐少。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