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山西朔州云南土特产 山西朔州平鲁老家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山西朔州云南土特产 山西朔州平鲁老家的特产更新时间:2022-06-08 15:54:49

一. 山西省 朔州 怀仁县 怀仁羊杂割

怀仁羊杂割

杂割,为山西的一种地方小吃。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即赐名“羊杂酪”。从此逐渐流传,成为民间风味小吃。

二. 山西省 朔州 应县 应县胡萝卜

应县胡萝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地域范围

胡萝卜产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境内,应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地跨东经112°58′-113°37′,北纬39°17′-39°45′之间,全县平面图呈平行四边形。其东邻浑源县,西向平朔邻山阴县,北邻怀仁县,南毗繁峙县、代县。全县现有12个乡镇,人口2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2万人,农业总收入24.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46元,工业产值8.9亿元,全县总面积1708平方公里,南北长47.5公里,东西宽46.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运输以公路为主,县城公路密度达到39.7公里/百平方公里。应县地处大同盆地南端,一分山二分川,恒山、龙首、黄花三山南北拱卫、浑河桑干河东西绕城,山列如屏,水环似带。境内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333米。总生产面积2000亩,年生产总量92万公斤。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应县土壤分布受地形、地貌、水文、母质、植被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较为复杂。全县大部分土壤为沙壤土,土层深厚肥沃,总的特点是地带性分布不明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水文情况:应县地处大同盆地南端,大小石峪、茹越峪冲积扇,北临镇子梁水库,西接桑干河,水资源总量1.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64立方米,全县地表水总流量0.6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0.9亿立方米,地

表径流主要来源于雨季洪水,应县现有灌溉机井12000眼。

(3)气候情况:应县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季节影响,四季分明,气候变化主要受西南气流的控制,全年变化规律一般是:气温年平均气温7.1℃,极端最高温度36.6℃,极端最低温度-30.5℃。季风主要集中于冬春两季,主要风向为西南风,年平均风速2.4米/秒,最大风速20米/秒。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380毫米左右。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匀,一般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5%。年平均蒸发量为1858.5mm,主要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蒸发量的75%以上。开始霜冻期一般在9月下旬,解冻期一般在次年4月下旬,山区无霜期90-110天,川区区小事无霜期限130-141天。

(4)人文历史情况:胡萝卜以其根型整齐均匀,尾部

钝圆,光滑无分杈,色泽鲜艳,口感甜脆,营养丰富,品质佳,深受广大用户青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应县人民开发了这一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把种植胡萝卜作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不断发展生产条件,扩大种植面积,使胡萝卜生产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全县种植面积达30万多亩,年产胡萝卜13亿多公斤,成为全国最大的胡萝卜生产基地。2001年,一个集食宿、娱乐、代办长途降温运输包装、蔬菜检疫为一体的华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南河种蔬菜批发市场),被国家农业部指定为全国定点蔬菜批发市场之一。每年7月中旬,来自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山东等省区的高架拉菜车涌进应县,跨过长江,运进广州、上海、深圳、海南,并转口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等地,在国内外市场上一展风采,尽显风流。

生产技术要求

(1)品种选择:选用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品种。常用品种有日本新黑田改良五寸人参、宝畸五寸人参。种子质量:种子纯度≥92%,净度≥85%,发芽率≥80%,水份≤10%。整地:早耕多翻,碎土耙平。耕地的深度依品种而定,一般耕作深度在25cm-30cm。基肥:遵照NY/T496,根据土壤肥力和施肥措施,确定相应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一般采用以基肥为主,亩施充分腐熟的厩肥或人粪尿3000-5000千克,碳铵5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硫酸钾25kg,基肥量应占总肥量的70%以上。作畦:方式因

地区、土壤、品种等条件而异。但土层较薄,多湿时,宜作高畦,高畦宽50cm

,畦高15cm—20cm,畦面种两行。一般多采用平畦种植,畦宽2.4m。

(2)生产过程:种子处理:将饱满的籽粒,放入30-40℃温水中浸种3-4小时,捞出后放在温棉沙布中,置于20-25℃条件下恒温催芽。注意保持种子湿润滑,并定期搅拌,用清温水冲洗,使湿度、温度均匀。待大部分种子露白即可播种,一般催芽4-5天。播种期:春季播种不宜过早或过晚,一般在日均温10℃,夜均温7℃时播种,即脱水胡萝卜在4月21左右;黄胡萝卜在5月20左右。播种量:条播:一般每667平方米用种量0.3-0.5kgJti,撒播:每667m2用种量0.8-1.0kg播种方式:条播:播种前6-7天,喷48%氟乐灵乳油100-150毫升/亩,进行土壤处理。喷药后混土1-5cm,然后进行播种,用锄钩划行距23cm-26cm,深约1.5-2cm为宜,过深不易出苗。播种时,先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然后用脚轻轻踩,再以细土覆盖、镇压。田间管理:幼苗期应进行2-3次间苗和中耕除草。当幼苗1-2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间苗,保持株距3cm,并结合行间浅耕除草松土。当幼苗3-4片真叶(苗高10cm左右)时,进行第二次间苗,去除过密株,劣株和病株,保持株距12cm-15cm,每667m2留苗3.5-4.0万株,同时中耕除草一次。浇水:从播种至出苗时间较长,应连续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一般5-6天浇一次;叶片生长盛期,适当控水蹲苗,加强中耕,同时注意适当培土,防止肉质根顶出地面。肉质根的根头粗度达1.5cm时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10-15天浇一次,保持土壤湿度60-80%,收获前半月停止浇水。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和生长状况确定追肥时间,胡萝卜一般追肥二次,8-9片真叶肉质根开始膨大时,每667平方米追磷二铵15千克或腐熟有机肥600-800千克。半月后第二次追肥。每667平方米追尿素10-15千克。收获前20天应使用速效肥料。选用的肥料应达到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标准,以满足无公害胡萝卜对肥料的要求。不应使用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不应使用未经发酵腐熟,未达到无害化指标的人畜尿等有机肥。病虫害防治:合理布局,实行轮作倒茬,清洁田园,加强中耕,降低病虫源数量。药剂使用原则,根据病虫发生发展规律,科学合理选择农药,对症下药,适时喷药,注意各种农药交替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防治斑点病胡萝卜斑点病发病初

期喷洒75%百茵清500倍液。胡萝卜细菌性疫病软腐病,成株发病初期,用72%

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6000倍喷雾,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混配农药品种:1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磷、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1、杀虫脒、1、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刘、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纳、毒鼠硅等农药。使用化学农药时应执行GB4286和GB/T8321(所有部分)相关标准。合理混用、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或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防止和延迟病虫害抗性的产生和发展。

(4)采收:当肉质根充分膨大成熟并且达到无害蔬菜的要求时,即可采收。

(5)建立技术档案:将胡萝卜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技术环节及采取措施详细记录,建立档案备查。

4产品典型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胡萝卜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据科学鉴定:每100克胡萝卜含维生素C0.058%,矿物质0.024%,碳水化合物0.0020%和蛋白质等人体所必需的大量物质,长期食用可以强身健体。应县胡萝卜2004年7月30日被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并在国家商标局以“应州绿”商标注册。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原料(胡萝卜)从订有供销协议的基地购进胡萝卜。把不符合标准的小、分杈、虫果、畸形等杂、劣果拣去。按每箱20公斤装。包装上应注明“农产品地理标志”字样。

三. 山西省 晋城 阳城 山西香果

香果药用及香料树种。为落叶乔木,高20米左右。叶呈棕褐色,枝条茂密嫩软, 可弯曲如弓或盘旋如蛇。3月开花,9月香果成熟。果实呈绿黄色,直径小的3~5厘米,大的8~10厘米。味酸微涩,清香盈室,数月不腐。主要分布于阳城县城关及东冶、 河北、驾岭等乡镇, 有170余株,年产果约5000斤。

四. 山西省 朔州 怀仁县 大肉丸

大肉丸

怀仁盛产土豆,好的日常食用,不能贮藏的便打了土豆粉,做成粉条烩羊杂。用粉面打芡,放凉以后,擦成沫,加入调料,肉沫,捏成形上笼蒸,熟后加汤油,葱花即可。懒方法是买粉条剁碎后加肉沫蒸,加调料后就可以吃​。

五. 山西省 朔州 山阴县 奶粉

奶粉

山阴县为中国北方奶牛养殖基地,乳制品是本地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山西古城乳品集团公司生产的古城系列奶粉问世以来,赢得省内、国内多项大奖。1986-1992年连续获农牧业优质产品奖;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6年被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十大乳品上榜品牌。

六. 山西省 朔州 应县 应县青椒

应县青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应县土地肥沃、水源较为丰富、农民素质较高,发展青椒生产优势得天独厚。几年中,县委、县政府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合水利、农业开发资金,先后建成万亩高效节水园区5个,发展管灌、喷灌、渗灌10万亩,使青椒亩用水量由过去的80立方米减少到45立方米左右。

县政府发动组织菜农成立各类协会146个。协会以青椒的育苗、栽培、销售、加工为平台,聚拢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营销大户和经纪人,带领农户闯市场。协会无偿为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技术指导。县里还在187个村庄里开通了蔬菜信息网,有150多名蔬菜经纪人在网上建立了博客,适时适地与客商和菜农进行交流。应县把科技兴椒提在首位,仅2007年就在农村举办培训班62期,培训农民5.83万人次。确立科技示范户850户,推广和使用的品种110个,新技术12项,为提升蔬菜品质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将青椒产业做强,应县县委、县政府2007年在全县24万亩青椒田中推广了无公害栽培技术。全县培育达国家A区绿色青椒2万亩,培育保护精品青椒10万亩。建成青椒大市场12个,年交易量达10亿公斤。建成青椒预冷、恒温库和脱水厂37个,达到了处理能力5.5万吨的规模,形成了全县青椒生产、贮藏、销售各配套加工多环节增值的良好机制。目前,应县已成为晋北地区最大的青椒生产基地。

地域范围

青椒产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境内,应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地跨东经112°58′-113°37′,北纬39°17′-39°45′之间,全县平面图呈平行四边形。其东邻浑源县,西向平朔邻山阴县,北邻怀仁县,南毗繁峙县、代县。全县现有12个乡镇,人口2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2万人,农业总收入24.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46元,工业产值8.9亿元,全县总面积1708平方公里,南北长47.5公里,东西宽46.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运输以公路为主,县城公路密度达到39.7公里/百平方公里。应县地处大同盆地南端,一分山二分川,恒山、龙首、黄花三山南北拱卫、浑河桑干河东西绕城,山列如屏,水环似带。境内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333米。总生产面积2000亩,年生产总量120万公斤。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应县土壤分布受地形、地貌、水文、母质、植被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较为复杂。全县大部分土壤为沙壤土,土层深厚肥沃,总的特点是地带性分布不明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水文情况:应县地处大同盆地南端,大小石峪、茹越峪冲积扇,北临镇子梁水库,西接桑干河,水资源总量1.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

量564立方米,全县地表水总流量0.6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0.9亿立方米,地表径流主要来源于雨季洪水,应县现有灌溉机井12000眼。

(3)气候情况:应县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季节影响,四季分明,气候变化主要受西南气流的控制,全年变化规律一般是:年平均气温7.1℃,极端最高温度36.6℃,极端最低温度-30.5℃。季风主要集中于冬春两季,主要风向为西南风,年平均风速2.4米/秒,最大风速20米/秒。年平均降雨量380毫米左右。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匀,一般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5%。年平均蒸发量为1858.5mm,主要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蒸发量的75%以上。开始霜冻期一般在9月下旬,解冻期一般在次年4月下旬,山区无霜期90-110天。

(4)人文历史情况:应县青椒以其个大肉厚、色泽鲜艳、清脆味美、耐藏易运的独特品质而倍受国人青睐,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重要土品。应县青椒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尧舜时期,便有“尧传子耕”之说,尧王让其长子丹朱带着五谷、蔬菜种子从平阳来到长子这块地平水浅的沃土上开垦种植,丹朱在这片洒遍炎帝神农氏心血和汗水的古老土地上勤劳耕作,精心栽培出了丰收的粮食、可口的鲜菜,特别是收获的青椒(当时叫尖辣椒),口味奇特,嚼时“针扎”,含时“锥刺”,长期食用,健脾胃,增食欲,强身健脑,成为当时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蔬菜。

新中国成立后,应县青椒在继承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引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改进栽培工艺,品种质量进一步提高。生吃可当水果,烹、炒、煎、炸、煮、蒸、拌馅、腌渍食之,香美可口,加工成青椒酱常年尝鲜,应县青椒越来越展示出一种高品位风味,享有”天下第一甜椒”之美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应县人民开发了这一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把种植青椒作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不断发展生产条件,扩大种植面积,使青椒生产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全县种植面积达20万多亩,年产青椒9亿多公斤,成为全国最大的青椒生产基地。2001年,一个集食宿、娱乐、代办长途降温运输包装、蔬菜检疫为一体的华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南河种蔬菜批发市场),被国家农业部指定为全国定点蔬菜批发市场之一。每年7月

中旬,来自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山东等省区的高架拉菜车涌进应县,跨过长江,运进广州、上海、深圳、海南,并转口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地,在国内外市场上一展风采,尽显风流。

生产技术要求

(1)育苗设施的规格要求:选择地势高燥、交通方便、排灌好的地建立苗床,采用改良阳畦,塑料小棚育苗设施,并对育苗设施进行消毒处理。其规格:改良阳畦:矢高0.5m-1m,跨度2.5m-2m塑料小棚:矢高1m-l.5m,跨度2m-4.5m栽培季节采用春夏栽培

(2)品种的选用:选用一抗病、优质、丰产、耐贮运、商品性好的品种。露地早春茬栽培要选择抗病强,前期耐低温,后期耐热性强,前期和中期产量高的中熟和早熟品种。种子质量:符合GB16715.3-1999中2级以上要求。露地栽培青椒品种:灯笼型中晚熟品种:“中椒4号”、“中椒7号”、“屯玉9号”、“翠龙216号”;牛角型:谷雨大牛椒、凤凰城、星光118;羊角型中晚熟品种:“保加利亚羊角椒”。

(3)生产过程管理:播种前,先将干种子放在55℃的热水中浸种15分钟,并不断搅拌,捞出种子,再在30℃的温水浸泡6-8小时,并用手搓,尔后捞出种子,用细棉纱包好,放在25-30℃的热炕上催芽,每天用清温水淘洗3-4次,5天待70%的种子“露白”即可播种。苗床营养土配制,选择过筛的豆茬或本科粮食作物茬的砂壤土3份,撒施腐熟的马粪,厩粪或鸡粪5份,炉灰渣1份,每立方米床土加入1.5kg的过磷酸钙和250克尿素,浅锄两遍,把lcm以上的畦土与肥料充分拌匀,耧平后轻踩一遍,再楼平。苗床土消毒于苗床中按1平方米用药10克,混入多菌灵加10倍细土拌匀,均匀撒于苗畦面,划锄入土耧平播种。播种期:3月20日左右,根据种子大小及定植密度,一般每平方米用种10-15克。

播种方法:春季保护地生产,可在棚内土温12℃左右,气温20℃以上时播种。播种前用喷壶往床面上洒少量热水,并均匀铺撒少量药土(每平方米10克)或0.5cm厚营养土,播时将“露白”的种子拌入细土,细筛充分摇动,待种子变成大小均匀的单粒后,用手轻轻均匀撒入刚渗水的苗床中,上盖1cm

厚细土,然后再盖塑料膜保湿保温。为了防止出土戴帽,可在幼苗刚拱土时再覆0.5cm细土。

出苗后:揭开塑料膜降温,从幼苗拱土至出齐苗,要逐渐降苗床温度,保持白天20-25℃,夜间16-20℃,如发现苗床有裂裂缝,可撒一层细土弥缝。出齐苗至l片真叶期,加强放风,保持在白天22-24℃,夜间12-14℃。及时间苗:幼苗出土后,在子叶展开时要进行间苗,淘汰劣苗和病苗,按1.5-2cm苗距选留下胚轴粗实,子叶舒展,色泽鲜绿的幼苗。

幼苗分苗:当幼苗展开2叶一心时,要进行分苗,于分苗前3-4天,对幼苗进行低温锻炼,白天20-25℃,夜间12-14℃。一般分苗第一次按5cm×5cm,第二次分苗10cm×10cm,并浇足水,覆土促进缓苗。

分苗后肥水管理,苗期以控水控肥为主,在秧苗3-4叶时,结合苗情追促苗肥。炼苗:早春育苗,于定植前5-6天,只要没霜,撒除任何覆盖物进行炼苗。壮苗指标:苗高18-22cm,茎秆粗壮墩实,单株有9-13叶展开,叶片肥厚,叶色深绿具有光泽;根系发达,乳白色,无病虫害;植株普遍现蕾。早春季节,6-7片叶即可定植。

(4)产品收获:适时分批采收,当果皮变绿色,较坚硬且皮色光亮时,即可采收。尤其门椒采摘应早,防止影响上层果实膨大。露地栽培必须在初霜前采收完毕,产品质量必须符合NY5005要求。

(5)生产纪录要求:建立技术档案。将青椒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技术环节及采取措施详细记录,建立档案备查。整枝打杈,门椒采收后,植株基部易长出侧枝消耗养分,应及时除掉,到结果中后期,下部椒果采收后,应及时摘除植株下部的老叶、黄叶、病叶和无效叶,以利用通风透光,防止病蔓延。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应县青椒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据科学鉴定:每100克青椒含维生素C0.037%,胡萝卜素0.011%,矿物质0.034%,碳水化合物0.0018%和蛋白质等人体所必需的大量物质,长期食用,不仅可润滑肌肤,驻留青春,强身壮骨,补脾益气,生身调经,而且可预防和减轻脑血栓、败血病、血吸虫、乳腺增生,并对胃癌、肺癌、肝癌、子宫癌、乳腺癌等病症也有明显的疗效。

应县青椒2004年7月30日被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并在国家商标局以“应州绿”商标注册。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原料(青椒)从订有供销协议的基地购进青椒。把不符合标准的小、破、虫果、畸形等杂、劣果拣去。按每箱20公斤装。包装上应注明“应县青椒”农产品地理标志字样。

七. 山西省 朔州 右玉县 右玉烧饼

烧饼,亦是右玉的一种传统风味食品。制作方法是:将小麦面粉用七八成热的水和好、醒到。再将碎猪肉、咸盐、酱油、葱、姜、味精、葫油适量拌匀成馅。用醒好的面制成剂,擀成薄饼,将馅包入,上火烙,火要急,同时火盖上葫油多量,将饼漫住。食之润香味美。

八. 山西省 太原 迎泽区 山西拉面

山西拉面,又叫甩面、扯面、抻面,是西北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名吃。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拉面源于何时尚待考究。但据清末陕西薛宝辰所著《秦食说略》记载,当时在山西、陕西一带流行一种“桢面条”(按:桢一扯、拉):“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覆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面条。作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陕西朝邑、同州为最”。 现在,拉面在山西的太原,晋中、运城等地流传甚广,特别是晋中地区及阳泉等地及太原阳曲县的拉面最为著名。拉面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技艺,学会拉面这一技法,可制作出几十种不同口味、形态各异的姊妹品种。如空心拉面、夹馅拉面、水拉面、油拉面、龙须面、小拉面、 银丝卷、一窝酥、清油饼、鸡丝卷等等,均基于拉面这一基本技法。

历史

拉面这种食物,其实当年是由中国流传到日本去的,事实上,在日本的三大面(乌龙,拉拉,荞麦)中,只有荞麦面勉强可以算得上是日本的传统面食,而中华料理中为人所熟知的拉面,正是现今日本拉面的原身。

在日本对拉面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西元一七零四年,一位名叫安积觉的历史学者在「舜水朱式谈绮」书中提到中华面,以及水户黄门曾经吃过类似乌龙面的面食。

就一般的认定,拉面的技术是在西元一九一二年时由日本人自中国引进到横滨。由於明治五年时日本和满清签订了「日清友好条约」,使得大批华侨迁徙定居在三大港口─横滨、神户和长崎,因此中国人聚居的地方便有了「中华街」的形成,而拉面的技术也就是从这些地区流传出去的。

九. 山西省 朔州 平鲁 平鲁面塑

平鲁面塑也称“面人”,是平鲁县的工艺品。用白面粉捏成各种禽兽、果品或各种人物形象,蒸熟再进行彩绘。面塑细致精巧,形体生动,常当作吉祥物品供人欣赏或馈赠亲友。

十. 山西省 朔州 右玉县 右玉老陈醋

右玉老陈醋。据考证,早在公元前479年时山西就有了制醋的作坊了,特别是以清徐县所制的最有名望。山西老陈醋不仅是调味佳品,而且还可用于配药,它所含的醋酸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特别是对球菌类效果最明显。用老陈醋炒麦,可治疗腰腿疼痛,敷贴脚心可治疗高血压;陈醋缸底的结垢,可治疗骨质增生等病。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