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现代中国的特产 中国名牌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现代中国的特产 中国名牌特产更新时间:2022-04-19 12:04:35

一. 北京市 顺义区 中国红葡萄酒(甜)

工艺:选用优良酿酒葡萄品种佳利酿、法国蓝、解百纳、龙眼等原料酿造而成。 特点:酒液色泽鲜艳,呈红宝石色,澄澈透明,具有浓郁的葡萄果香和陈酿的酒香,香味和谐,入口醇厚,圆润柔细,余香清晰,具有独特的典型风格。 奖项:在中国第二、三、四届评酒会上被评为中国名酒。 生产企业:中国北京东郊葡萄酒厂。( 北京)

二.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三. 江西省 赣州 南康 中国甜柚之乡

南康市是全国闻名的“中国甜柚之乡”,所产甜柚皮薄肉嫩,清心 润肺,为历朝贡品,素有“天然罐头”美称。( 南康)

四. 山东省 东营 广饶县 中国齐笔

中国齐笔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齐笔是广饶县大王镇西营一带盛产的毛笔的统称。齐笔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齐国笔乡”的美称。齐笔制作考究,从选料到成品经100多遇到工序。齐笔丰颖尖锐、丰硕0、修削整齐、软硬适度、健劲有力,美观耐用,具有尖、齐、圆、健之四德。规格品种已发展到100多个,年产量600万支。中国齐笔集团生产的真品狼毫“礼品套装”成为中国一绝,制作的“狼毫”、“白云”、“东方明月”等系列产品荣获部优、省优称号,产品远销日、韩及欧美等国。中国齐笔集团董事长李培义、总经理黄友强,热忱欢迎各界人士试笔舞墨,领略齐笔之风采。

华夏发祥地,人文之渊薮。诞生于齐国故地的齐笔,历史源远流长,制作工艺精湛,位居笔艺之首。在记录和传播中华四千年灿烂文化中,担当了巨擘、扛鼎之殊勋。

齐笔的滥觞可推溯至新石器时期,后经蒙恬改制而成。早在王羲之、颜真卿、张择端、郑板桥、蒲松龄等文化群星的辉耀下,名满神州。它饱蘸着中国人文精神,泼洒下数千年华夏文化发展演进的绚烂画卷。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其工艺薪火传承,已臻炉火纯青之境,遂为当今天下推重之笔林珍品。

五. 黑龙江省 伊春 铁力市 铁力“中国林蛙”油

铁力“中国林蛙”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5年末,铁力市中国林蛙油被国家质检管理部门确认为地理标志产品;2007年铁力市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8年初,铁力市林蛙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复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与铁力市合作建立中国林蛙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与铁力市共同组建了东北林业大学铁力市中国林蛙研究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蛙类专业委员会挂靠该所。

近年来,铁力市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与东北林业大学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林蛙人工养殖和精深加工的成功之路。目前已获四项国家专利,中国林蛙油、中国林蛙养生酒、蛙骨高钙片、女士养颜林蛙卵胶膜口服丸等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尤其中国林蛙油以其货真价实的高品质叫响国内外市场。

中国林蛙(俗称哈士蟆),自明代始,即为贡品,是集药用、食补、美容于一体的珍稀两栖类动物。林蛙油即雌性林蛙的输卵管,是名贵的中药材,尤其是中国林蛙,其体大,含油量高。林蛙油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蛙醇,具有“补肾益精、润肺养阴”的功效,专治肾虚、气弱、精力耗损、记忆力减退、妇产出血、产后缺乳及神经衰弱等症。我国中医认为,可治疗“小儿疝气、止痛、去劳劣、解湿毒、利水消肿、虚劳咳嗽”,具有养肺滋肾之特效。由于其独特的医疗和食用价值,中国林蛙油素有绿色软黄金的美誉。

据国内权威机构检测,人工养殖的中国林蛙,其油和有效成分含量比野生中国林蛙高出十几倍。目前,铁力市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已经进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产品畅销国内市场和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铁力“中国林蛙”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黑龙江省铁力市人民0《关于界定铁力“中国林蛙”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铁政办发[2005]36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黑龙江省铁力市双丰镇、铁力镇、桃山镇、朗乡镇、工农乡、年丰乡、王杨乡等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六.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慈利 中国鸽子花树

书名珙桐,又名空桐。是我国特有的单科种的古老,孑遗的珍贵树种,属珙桐科珙桐属, 为落叶乔木,胸径一般为50厘米,高十五米至三十米。其木材为浅黄色,结构均匀,轻软,是制作仪器、乐器,家具的好材料。“物以稀为贵”。珙桐这一珍贵树种,在世界稀有,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重视。他们不畏艰险,远涉重洋,来我国实地考察,引进苗木,进行栽培并获得成功。一 九七五年,国家规定珙桐为国家一类保护树种。( 张家界)

七. 宁夏 固原 泾源县 永宁的桃子

桃属于蔷薇科、桃属植物。我国桃子品种极为丰富,据统计全世界约1000个品种以上,我国有800个品种,用于生产栽培的有30个左右。桃果汁多味美,芳香诱人,色泽艳丽,营养丰富。每100克果肉含糖7--15克,有机酸0.2--0.9克,蛋白质0.--0.8克,脂肪0.1--0.5克,含维生素C3--5毫克,维生素B1 0.01--0.02毫克,维生素B2 0.2毫克,类胡萝卜素1180毫克。



桃树为中型乔木,树体不大,栽培管理容易,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无论南方、北方、山地、平原均可选择适宜的砧木、品种进行栽培。供观赏用的各种花色类型花桃、垂枝桃以及适应盆栽的寿星桃都为绿化城市,美化人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桃原产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桃子的口感良好,通体能散发出一股能够令人心情愉悦的香味儿,所含营养物质也相对丰富,吃了对身体有补益延年的作用。



桃子的枝、叶、果桃还具有药用价值。唐代药物学家孙思邈称其为“肺之果”,还说“肺病宜食之”。按,中医称肺为“娇脏”,喜湿润,恶干燥。桃子富含胶质物,这类物质到大肠中能吸收大量的水分,能达到预防便秘的效果。桃子的营养还善走皮表,《大明本草》中说,将桃晒成干(桃脯),经常服用,能起到美容养颜的作用。只是桃干的含糖量过高,用开水与少量绿茶或花草茶冲服就好得多,还能提高风味。



值得注意的是,鲜桃下树后极其不耐储存,应趁鲜食用。食用前还要将桃毛洗净,以免刺入皮肤,引起皮疹;或吸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咽喉刺痒等症状。

八.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九. 辽宁省 辽阳 文圣区 中国林蛙(Rananchensinensis)

本地称哈什蚂。隶属两栖纲,无尾止,蛙科。体长40-70毫米。体较细长,头略高,吻端钝圆而略尖。吻棱明显,鼓膜圆,指端钝圆,蹼较发达。皮肤较平滑,背面浅灰褐色或土黄色,脊部及体侧有分散的圆疣或长疣。疣上有深色斑点,背侧褶色略浅;两眼间有一黑褐色横纹;鼓膜部位有三角形黑褐色斑;体侧近胯部境黄绿色,四肢背面有暗棕黑色横纹;股部有横纹4-6条,股内侧黄绿色;股外侧肉红色,多散布黄色口疣。雄蛙腹面大多数是乳白色,雌蛙一般为红棕色。林蛙分布多生活在山区森林植被较好的山沟里,以山溪、河流为中心,活动范围为一公里左右。通常秋末开始从森林向水源地区运动,先在岸边灌木林、草丛中活动;冬初进入浅水区,约11月初则向深水区运动;11月至第二年3月中旬,在深水区陷于石下或水草间越冬;3月下复向浅水区活动。一般在清明前后解除冬眠,到浅水区,静水弯繁殖。雄性先进入产卵场鸣叫,雌蛙随后寻声而来,选好配偶,开始抱对,约2天左右,黎明前产卵于岸边浅水中的水草间。卵块呈圆团状,每块含卵700-1800粒。受精卵10-15天孵化成蝌蚪,从蝌蚪发育成蛙需经38天左右;由幼蛙发育到性成熟的蛙需19个月的间。林蛙的干燥输卵管称哈什蚂油,是传统的中药材,林蛙又是营养丰富的美味食品。( 辽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