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四川省都江堰市特产 都江堰有什么特产可带走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四川省都江堰市特产 都江堰有什么特产可带走的更新时间:2022-05-12 00:31:12

一. 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区 青城山老腊肉

青城山老腊肉是都江堰市青城山著名,以肉源绿色、制作工艺历史悠久、肉味鲜美、可长时间存放等特点深受中外游客青睐。青城山老腊肉外观呈黑黄色,层次分明、肉皮金黄,具有光泽,瘦肉外观呈黑红色,切开呈玫瑰色。香味浓郁,入口清香,回味悠长。食用方法多样且方便,可蒸、可炒、可炖汤。

一块好腊肉的诞生

1、选择不喂饲料、养够一年的300斤左右大肥猪

2、100斤猪肉要用3斤多盐

3、腌制完成的肉用柴火熏制半个月

4、肉要距离明火三四米高,小烟慢熏

5、熏制用的木柴要选择硬木干柴

腊肉古来有之,以产地而论,蜀地成品色红似火、香气浓郁,一碗热气腾腾的老腊肉,是年夜饭的必备菜品。

二. 四川省 成都 都江堰 青城雪芽

青城雪芽,四川名茶,产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绿茶类。其品质特征为:形直微曲,芽壮叶厚,白毫似雪,香高持久,滋味鲜浓,汤色浅绿清亮,叶底鲜绿匀整。

青城山是我省历史名茶产地之一,包括有雀舌、乌嘴、麦颗、片早等名品,为明代散茶中的上品。陆羽《茶经》中就有对青城茶的记载。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青城,其横源、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青城山在宋代就开始设茶场,并形成一套制茶工艺。5Uw

“青城雪芽”为50年代创制的新茶品种,灌县茶厂在1959年创制了“青城雪芽”,采摘清明前后半个月内嫩芽,以一芽一叶为主,经¨道工序精制而成。在80年代又创制了“都江茅亭”和“青城贡茶”等品种,但以雪芽制工最精、品质最好。青城雪芽在20世纪80年代被评为四川名茶。5Uw

三.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神仙叶凉粉

神仙叶凉粉味道微苦,具有清热下火、消暑等功能,我市郧阳区、郧西、房县等多地均有制作,外省陕西、河南、湖南、四川也有此类食物。先上山将采回的新鲜神仙叶洗干净,放到盆中用开水烫,再掺凉水搅拌,同时加适量的土木灰,用双手反复揉搓,直使叶子和热水成为糊状,然后用纱布过滤存放阴凉处,凝固后放进清水里漂着便成了凉粉。人们把凉粉切成块状,用大蒜、花椒、香醋等食物冲制成的蒜汁搅拌在里面,便成了美味的神仙叶凉粉。

四. 四川省 成都 都江堰 青城山道家老泡菜

青城山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鲜黄瓜、豇豆、水红辣椒、萝卜、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为原料,清洗、晾晒后放入用山泉水、盐、花椒等配制而成的泡菜水中泡制而成。

青城山道家老泡菜脆嫩酸甜,解腻开胃。保存数年仍色鲜质坚。

五. 湖北省 十堰市 房县 房县小花菇

房县小花菇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房县小花菇,是正宗的房县土,1970年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成立,林区2/3由房县划出,故神农架与房县同源。2009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花菇是菌中之星。花菇的顶面呈现淡黑色,菇纹开暴花,白色,菇底呈淡黄色。花菇因顶面有花纹而得名。天气越冷,花菇的产量越高,质量也越好,肉厚、细嫩、鲜美,食之有爽口感。

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素有“山珍”之称,它以朵大、菇厚、含水量低、保存期长而享誉海内外,花菇生产保持天然纯净特色,以其味香质纯,冰肌玉洁而饮誉菇坛,又因其外形美观松脆可口而称为席上佳珍。

六. 湖北省 十堰市 郧西 郧西核桃油

郧西核桃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郧西核桃油

郧西县古榨食用油研究会

郧西核桃个体大,平均单果重14.1克、仁重8.4克;果壳薄,壳厚仅0.9毫米;品质优,蛋白质含量15.2%,脂肪含量73.04%,同时含有钙、铁、磷、锌等微量元素;口感好,肉质肥厚细腻,香脆味美。

核桃在郧西已有200多年栽培历史。人们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栽植,核桃树遍布郧西的山山水水。

目前,该县核桃基地已达18万亩,兑现以奖代补资金600余万元,涌现出了一大批核桃种植大乡、大村、大户。同时,也开发出了核桃油等新产品。

七. 湖北省 十堰市 竹山 臭豆腐皮

臭豆腐皮,竹山田家坝的“臭豆腐皮”是远近闻名的佳菜。传说在清末明初时,有小上海之称的田家坝来往客商繁多,生意非常兴隆,在众多客商中贵州人最多,因他们喜食辣味、臭味菜肴,因此,特从贵州老家带来厨子,专做臭豆腐皮供他们食用。从此,臭豆腐便在竹山境内流传了下来。

八. 湖北省 十堰市 房县 房县白及

房县白及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房县白及是湖北十堰市房县的。

“房县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friata(Thunb.)Reiehb.f.的干燥块茎。

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于,除去外皮,晒干。房县白及具有个头大、饱满、半透明、坚实、有显著的粘滑感,有效成分白及多糖的含量高达40%,是其它产地白及的2倍,临床效果明显,深受药商的欢迎。明代修建武当山的过程中,作为治疗爹打损伤的良药,就已经被官医们广泛使用。

2012年国家工信部将房县白及作为中药材种植扶持项目,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在房县建立优质种苗繁育基地5000亩,辐射带动10万亩,产值超过3亿元。

房县白及

房县中药材协会

13244883

白及(中草药)

九. 湖北省 十堰市 十堰桑蚕

十堰市桑蚕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市场波动,长期以来,产业忽上忽下,规模不大,链条不长。近年来,随着东桑西移项目的实施,十堰成为全国桑蚕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区,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发展生态桑蚕产业既是服务南水北调大局的需要,也是促进库区生态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坚持产业生态化,加大产业化经营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生态桑蚕产业。

一、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截止2013年底,全市已建成标准桑园面积11万亩,投产面积达7.5万亩,核心区示范区面积达3万亩,基本形成一乡一品优势产业带。主要分布在郧县刘洞、白浪、胡家营、城关、杨溪、谭山、南化、白桑、大柳、鲍峡,郧西县香口、景阳、夹河、涧池、观音、马安、六郎、河夹、安家,竹溪县蒋家堰、丰溪、水坪、县河、鄂坪等乡镇。全市桑蚕基地建设质量高,桑园增长幅度位于全省前列。目前,全市有近60000人从事桑蚕产业生产。

2、生产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全市总产茧量650吨,蚕茧产值2500万元,综合产值4.5亿元。产业效益初步显现。全市建设蚕房30万平方米,改造小蚕共育室210个、养蚕专用房936个,推广使用方格蔟250万片,省力化蚕台推广应用300套、自动调节恒温器100套。全市小蚕共育率和方格蔟普及率均达到100%。

3、服务体系显现雏形。为了促进蚕桑产业发展,蚕桑生产重点乡镇以大户为基础新建了小蚕共育室和蚕桑技术培训基地,县、乡(镇)、村服务网络显现雏形。

4、技术培训与政策引导同步。培训新技术,推广新品种主要以开展优质桑蚕引进繁育推广、高产养蚕技术、高产桑园管理技术、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应用、方格簇应用、蚕病综合防治、省力化收蚁等各种类型生产技术培训,累计举办养蚕培训班350期,培训人数25000人(次),发放《栽桑养蚕实用技术手册》等各种资料、光盘26000多张(份)。

二、蚕桑企业情况

十堰天翔茧丝生化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6月

位于湖北竹溪工业园区,占地面积60亩,现有员工350名,资产总额4280万元,拥有国内最先进华龙2000型自动缫丝生产线六组和SL228/160型为主的提花丝绸机生产线12条,是鄂西北最大的一家集栽桑养蚕、蚕茧收烘、制丝生产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民营独资企业。主要产品有白丝、蚕丝被、丝绸、蚕沙保健枕、蚕蛹系列食品精加工等。公司现有桑园科技创新示范种植基地2万亩,年具备收烘加工干蚕茧1000余吨、年产白丝300吨500万米坯绸加工的能力。年产值在8000万元以上,产品远销印度、巴基斯坦、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国内浙江、上海、青海、四川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2、湖北省郧县江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一家私营合伙企业,始建于2009年7月,位于郧县城关镇,占地面积15亩。2009年以来,累积投资2500万元,并与其中2655户签订了长期蚕茧购销合同,面积20000亩,占全区桑园面积90%。公司主要生产白厂丝、捻线丝、蚕丝被和全真丝家纺等系列产品,产品出口率为80%,产品远销加拿大、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是湖北省农副产品出口的第一大户,年产值在6000万元以上,年出口创汇700万美元左右。

湖北中绫丝绸有限公司。该公司是郧西县2009年招商引资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为广西华虹蚕丝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主要负责蚕茧收购、加工等业务,新建日烘8吨鲜茧的自动化烘干线1条,开发“织女”牌蚕丝被、领带和丝巾等产品。2011年元月11日,该公司与郧西县政府就蚕丝绸加工项目正式签约,项目总投资1亿元,其中建缫丝厂投资5000万元。2012年年初已投产,年加工生丝300左右吨,年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

十. 湖北省 十堰市 竹溪 竹溪八大碗

八大碗是竹溪红白喜事常用的席面。何为八大碗?八大碗有些什么菜品?关于八大碗又有哪些传说?请看对竹溪饮食文化颇有研究的人士为你一一解读。

竹溪八大碗来源于哪里?

八大碗一直流传于竹溪民间,常常有人问起八大碗指哪八碗菜?吃八大碗有哪些讲究?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其实,竹溪八大碗来源于陕西八大碗或本省黄州八大碗,现在西安市就有长安八大碗有限公司,黄州也有八大碗专卖店。有学者倾向于陕西传入说,因为竹溪建县时“陕西流民有五”。

再往前追溯,我国的八大碗起源于满族八大碗。满族八大碗是满族同胞的特有菜种。它由雪菜炒小豆腐、卤虾豆腐蛋、扒猪手、灼田鸡、小鸡珍蘑粉、年猪烩菜、御府椿鱼、阿玛尊肉等八种菜组成。

八大碗做法有粗细之分,细八大碗指:熘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川肉丝、川大丸子、松肉等;粗八大碗有:清炒虾仁、烩鸡丝、全炖蛋羹蟹黄、海参丸子、元宝肉、清汤鸡、拆烩鸡、家常烧鲤鱼等。

八大碗往往用于宴请宾客之际,每桌八个人,桌上八道菜,上菜时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清朝乾隆期间,正值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其中以“满汉全席”称雄饮食业(满汉全席分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满族八大碗为满汉全席之一“下八珍”),满族地方风味也应运而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满族八大碗深受民间欢迎,吃过八大碗的人都知道,八大碗味美,吃起来过瘾,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满族旗人祭礼考》记载:宴会则用五鼎、八盏,俗称八大碗,年节、庆典、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请,八大碗在当时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饪手法。其中阿玛尊肉俗称努尔哈赤金肉,最有代表性。此菜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流传下来的。《满族简史》记载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后建“堂子”,立竿祭天,凡用兵及大事必祭。《竹叶亭杂记》记载:祭用,必选择其毛纯黑无一杂色者,其牲即于神前割之、烹之。

竹溪八大碗有哪些美丽传说?

关于八大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张果老、蓝采和、曹国舅、韩湘子、钟离汉“八仙”云游四海时,驾祥云一路从北向南,经过竹溪时,见竹溪河谷地绿意盎然,云烟氤氲,植物茂盛,一改西北之荒凉,便按下云头,遂化作百姓走进茅屋草舍。八仙见百姓生活清苦单调,饮食极为粗劣,于是分工在四周山上采来可食的椿芽、木耳、香菇等山珍,创造性地把各种荤素菜搭配在一起,煎、煮、烹、炸、炒,做出一桌桌丰盛的宴席来大宴四乡八邻百姓。

八仙之一吕洞宾高兴万分,拔剑在岩石上刻下七律一首:“古木丛林号白云,高岩更去谒观音。路逢青嶂上头上,寺隐白云深处深。法鼓震开天地眼,飞轮推出圣凡心。时人到此如中悟,何必南岩海上寻。”从此,有了竹溪八景之一的“云岩剑迹”。竹溪县现存的清同治版县志《艺文志》收录的《游白云岩》一诗,署名吕岩,而吕岩正是成仙之前的吕洞宾的真名。传说吕洞宾真有其人,没有成仙之前,名吕岩,故乡在今山西芮城。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自幼熟读经史,中过进士,当过唐末地方官。后因厌倦乱世,抛却人间富贵,和妻子一起到中条山上各居一洞修行。其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济世济民。

八仙走后,竹溪百姓学会了八仙的烹饪方法,并将菜的原料采集分类,制成佳肴,每逢重大节日、祭祀活动等都用这种宴席招待四方来宾,为纪念八仙授艺,取名八大碗,于是形成了今天流行于竹溪河流域的八大碗菜系。

八大碗内容有何变化?

竹溪是移民建县,据《竹溪县志》记载,明成化十二年建县时,竹溪人口构成“陕西之民五,江西之民四……今则四川江南山西广东湖南本省武昌黄州安陆荆襄之人亦多入籍。”目前现存的江西馆、湖南馆、黄州馆即是佐证。

特殊的人口结构,有利于文化相互渗透,使竹溪菜融合了川、陕、鄂等各地饮食习惯,兼收并蓄,形成了现在以四川的辣、山西的酸相融合的酸辣特色。八大碗落户竹溪以后,就约定俗成为四荤四素,荤菜常见的有红肉、大酥、小酥、卤水拼盘等;素菜有煎豆腐、煮粉条另加两个时令蔬菜。八大碗中蒸菜、卤菜、粉条、豆腐都可以头天准备,而竹溪的红白喜事多开“流水席”,灶里不断火,路上不断人。八大碗便于准备的优点自然被竹溪人所接受,成为红白喜事和年节的主打席面。

竹溪八大碗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富裕也在不断变化,八个菜内容因时而变,因口味而变。最重要的是增加了汤,有的还把汤换成了蒸盆。(十堰晚报文、图/特约撰稿人陈耀林)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