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太原哪卖山西特产 太原哪里买到物美价廉的山西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太原哪卖山西特产 太原哪里买到物美价廉的山西特产更新时间:2022-04-01 14:00:10

一. 山西省 太原 迎泽区 太原大蒜

大蒜以应县小石口村产的紫皮六瓣蒜为代表,历史悠久,名驰三晋。特点是个头大、结构密,皮紫,易剥,蒜瓣光洁、香辣,掏成蒜泥,沾接力强,而且隔夜不变色味。


二. 山西省 太原 尖草坪区 龙须拉面

龙须拉面的源头是始于唐朝的小拉面。《新唐书·王皇后传》记有“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耶”。这种生日汤饼,已可“举箸食”(刘禹锡《赠进士张盥》),是和软面团,用刀切条,将条拉细、拉长后落锅煮熟食用,民间至今保留此法,称之为小拉面。王皇后为李隆基做生日汤饼的故事,发生在李隆基作潞州别驾的时候,可见唐代至少太原、长治等山西地区已将小拉面作为生日长寿面而制作和食用了。后来,这一拉面技艺随着太原玄中寺的净土宗东传日本,形成日本拉面技术的基础。到了宋代,赵光义铲平晋阳西北系舟山,意欲拔掉“龙角”。第二年太原百姓将二月初的中和节改为“龙头节”,并固定在二月初二以作纪念。此日,百姓多吃拉面,意思是你拔我“龙角”,我挑你“龙筋”、吃你“龙须”,以示愤恨。自此,拉面又被称为龙须面,黄庭坚曾作诗“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元代时,马可波罗三访太原,将这种拉面技术带回意大利,形成影响西方面食技术和饮食文化的意大利通心粉面食。

小拉面何时发展成大把拉面,暂不可考,但明人宋诩《宋氏养生部》记载:“用少盐入水和面,一斤为率。既匀,沃香油少许……渐以两手缠络于直指、将指、无名指之间,为细条,先作沸汤,随拉随煮。”可见山西明代时已有大拉面制作技术。清道光年间,山西稷山县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陕西岐山做挂面生意,字号“顺天成”,直到今天,岐山挂面还沿用这个老字号。这种挂面起初就是将面拉好后,挂在线上晒干销售,是面作为半成品销售的典范。

清朝末年,拉面已成为山、陕面食制作的成熟技术。清末薛宝展著的《素食说略》中说,在山、陕流行一种“桢条面”:“以水和面,入盐、清油揉匀,覆以湿布,俟其软和,扯开细煮之,名为桢条面。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陕西朝邑、同州为最。”这种桢面条,即山西拉面,也称龙须面,在清代还进入宫廷。《清稗类钞》、《中国历代御膳大观》中记,内廷大宴之一、清朝帝王的寿诞宴——万寿宴,以及满汉全席第一宴的蒙古亲藩宴,都以龙须面作为御宴的重要膳食。

“千招易学,一窍难得”。拉面制作技术解放前曾被认为是“绝招”,秘而不传。解放后,逐渐在社会上得以公开,成为山西面案的基本功,受到山西饮食界的重视,并不断在实践探索中细分为小拉面(一根面)、大拉面(6至8扣)、龙须拉面(10扣以上),空心拉面等。现在,龙须拉面除食用之外,还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拉至14扣时,共计28924根,相连长达25公里。全晋会馆的蒙眼拉面,还曾获得全国厨艺绝技超群奖,多次应邀赴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表演。今年年初,全晋会馆作为传承单位的龙须拉面,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龙须拉面制作,这一山西面食中技术性强的特色手工技艺和表演艺术,将在新时代焕发出传承文脉、走向和谐、造福社会的无比绚丽夺目的光彩。

三.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剔尖

用筷子沿盘边剔面。这种面食操作别致,筋软爽口,易于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酱、荤素打卤,别具一格。

剔尖两端细长,中间部分稍宽厚,白细光滑,软而有筋,浇上浇头,再配以调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是晋中民间主要面食之一。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剔面工具不同,剔尖的种类很多。如用木匙、竹类筷或铁匙、铁尖筷剔制的称"剔类";用大海碗、竹类筷剔制成的称"便类";而用瓷盘、竹类筷剔制成的则称"转盘拔尖"等,花样繁多,各具特色。

其次是剔尖相传清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名叫常万达的,在恰克图城开设的"四乡联号商行"中的饭庄里,专营山西面食剔尖等,使剔尖一举成名。由于剔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制作简便,食之可口。所以,剔尖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剔尖,是山西人午餐食谱中的精品。白面可剔,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可剔,杂粮面也可剔。红面剔尖(也称剔拨股),旧时为中部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后生同时进餐。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较红面剔尖速度更快,变化更大。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铁板(居民称“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铁筷来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铁板2~3倍的长剔尖来。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这是面食之乡家庭妇女的一绝。太原一带及介休民间称剔尖为“八(拨)姑(股)”,并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创此面食的传说。变尖、拨鱼、转盘剔尖等,是由剔尖发展演变而来的,都是中部居民讲究的面食。过去,有钱人家大多讲究吃“三合面”剔尖。这种剔尖,粗细匀称,软硬适宜,配上小炒瘦猪肉浇头,是上好的传统面食

四. 山西省 太原 古交市 沙棘酒

沙棘酒

沙棘酒系采用野生沙棘果为原料,经发酵或半发酵法酿制而成的低度果酒。

工艺流程:沙棘果→分选、除杂→破碎→沙棘果浆(加二氧化硫)→主发酵(加糖水和人工培养酵母)→压榨→皮渣(蒸馏白兰地后,贮存备调配时使用)→后发酵(压榨汁)→调正成分→换池(桶)→原酒→陈酿(换池分离时的酒脚进行蒸馏与皮渣白兰地混合贮存备用)→调配→澄清处理→过滤→包装→成品酒。

制作方法

1.采摘:沙棘果采摘分选时间在12月至次年1月为最佳,不宜堆放太厚,预防果实压破霉烂,选用完全成熟的果实。

2.采用发酵果酒专用酵母菌种:培养过程:一代1450号原菌管(琼脂培养基)→二代50毫升液体试管(沙棘汁培养基)→三代500毫升液体烧瓶(沙棘汁培养基)→四代1000毫升大烧瓶(沙棘汁培养基)→卡氏罐(沙棘汁培养基)→大缸(沙棘汁培养基)→接入发酵池。

3.破碎:采用破碎机将沙棘果破碎(种子不要破碎,否则会影响沙棘汁质量),自流汁和压榨汁分开入池,入池量为容器的80%,然后一次性加入50ppm

的二氧化硫。

4.主发酵:入池数量达到要求后,加入人工酵母,搅拌均匀,发酵温度控制在18—23℃,发酵过程中如糖度低,可加入10%的糖液,加入糖液有利于发酵,提高果汁糖度后,主发酵14天。

5.后发酵:主发酵原酒分离后入池,容量为容器的90%进行发酵,温度控制在23℃左右为宜,直至发酵中止,然后换池,将容器装满。为了防止氧化,将池口封好,转入陈酿阶段,时间半年至1年以上。

6.澄清:经试验确定下胶量为0.015%,加入80ppm的二氧化硫,在冬季低温下自然冷冻7—5天即可澄清,澄清后即为沙棘原酒。

7.调配:首先将澄清的沙棘原酒上层酒,用泵抽到其它容器里(因上层沙棘原酒含有沙棘油,可用高速分离机提油或作酒脚蒸馏),然后,自上而下分层进行调配。调配好的半成品酒,进行理化指标检测,合格后,再经硅藻土过滤机串棉饼过滤。过滤以后的沙棘酒,酒质清亮透明,酒体协调稳定。

8.成品:最后检验,合格后装瓶,贴商标,包装,装箱,成品入库。

质量标准:

1.感官指标:色泽:金黄色。清亮透明,无悬浮物和沉淀物。

香气:具有沙棘果香和醇正的酒香。

滋味及风格:甘润醇厚,酸甜爽口,具有独特的典型沙棘果酒风格。

2.理化指标:酒度(20℃)15—16%(容积),总糖(以葡萄糖计)200—230克/升,总酸(以柠檬酸计)5—8克/升,挥发酸(以醋酸计)≤0.8克/升,干浸出物≥14克/升。

五.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清徐红杏

清徐红杏:亦称沙金红杏。个大形圆,核小皮薄肉厚,甜酸适口。原为仁义村沙家地内的实生杏,种植历史已数百年,后发现其果面色泽艳丽,品质优良,遂开始繁殖。以仁义和平泉两村所产品质最佳。

清徐杏的栽培始于明朝。到20世纪90年代尚有近200年树龄的老杏树存活。全县杏的品种有沙金红杏、老爷红、黄荫、满囤、海棠红、牛犊子、串条红等23种,其中沙金红杏为名优。

    沙金红杏的栽培历史约有1200余年。原系仁义村叫沙家地的实生杏,因其果实艳丽,呈金红色,故得名沙金红。20世纪末沙金红杏的栽培数量约占全县杏树的89%。其产地主要分布于东于、马峪、清源3个乡镇所属的山区和山前洪积扇地带。

    沙金红杏长势强旺,树体高大开张,树形为圆头形或半圆形,成年树一般高5至7米。以实生苗嫁接繁殖,嫁接后4到5年结果,15年进入盛果期,以中短果枝和花束状短果枝结果为主。一般盛果期大树平均株产200—300公斤,单株最高可产500公斤。

    本品种适应性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寿命长,100年生大树仍有相当产量。

    沙金红杏色泽艳丽,外形标致,果实侧扁圆形,平均单果重为56.9克,大者可达100克以上。沙金红杏的营养价值很高,新鲜时含的胡萝卜素、维生素丙、维生素乙都远远超过苹果。它还含有果糖、果酸(含单糖3.2%,多糖11.4%,含酸1.4%,糖酸比8.14:1)及蛋白质、钙、磷等,鲜食后有助于消化,增加人体钙质和软化血管。

     沙金红杏的药用价值很高。杏仁有甜、苦两种,皆可药用,有润肺、止咳、滑肠等作用,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痰多、气喘及大便燥结等病症。清徐县流传杏仁治病的土方子很多,其中治疗支气管炎、胃疼等最为有效。沙金红杏既能鲜食,又宜加工,可制成罐头、杏干、果酒等多种产品。清徐沙金红杏1995年获山西省农业博览会银奖。

六. 山西省 太原 万柏林区 太原头脑

头脑之名为头脑,实则既无头又无脑,而是用肥羊肉、黄花、煨面、藕根、长山药、良姜、酒糟、黄酒八样原料配制而成的一种食物,故而又名八珍汤。每年阴历白露至来年立春上市。食用头脑多在清晨,用腌韭菜作引子,并配以一种名之为帽合的圆形面饼。头脑营养丰富,具有益气调元、活血健胃、滋虚补亏的疗效,长期食用,得益非浅。

相传,头脑乃明末清初时,太原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先生所创。他将八珍汤的配方和制法传授给一家饭店,并为该店起名清和元,八珍汤由此也易名为头脑。在清和元牌匾的上边写有“头脑杂割”四个小字,合起来便是“头脑杂割清和元”,意寓宰割元、清封建王朝统治者之头。( 太原)

这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发明,对人体有滋补作用,效果甚佳。头脑为汤状食品,在一碗汤糊里,放上三大块肥羊肉,一块莲菜,一条长山药。汤里的佐料有黄酒、酒糟和黄芪。品尝时可以感到酒、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补、活血功能。此外,羊杂割是太原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其物美价廉,营养丰富,颇受百姓之欢迎,二者为冬令美食。

七. 山西省 太原 万柏林区 汾酒

早在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汾酒就为世人珍爱,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素有“开坛香天下”之美誉,其美味曾倾倒众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新中国建立以后,几经扩建,现已成为国内最大而又闻名于世的国家名酒生产厂家之一。汾酒度数虽高,但无刺激性,饮后使人心旷神怡,具清洁卫生,幽雅纯正,绵甜长之三绝,是我国清香型大曲白酒的典型代表。( 太原)

八. 山西省 太原 娄烦县 磨擦擦

将土豆用专做的磨擦片子磨成渣,用笼布挤去水,加入莜面或白面,用手拍成饼状放到蒸笼里,蒸15分钟即熟。然后把蒸熟的饼切成薄片,可用蘸汤调着吃,也可加入调料炒吃。

九. 山西省 太原 万柏林区 并州剪刀

此剪刀产于太原,因太原又称并州,故称其为“并州剪刀”。唐代诗人杜甫曾称誉“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并州刀,砍骨不卷;并州剪,剪毛不沾。远在晋代已名扬国内。太原市内街道名字中,有大、小铁匠巷,大小剪子巷,这些街巷在宋代曾经是生产剪刀的集中地。到明代,晋府店刀剪更是声名大振,国内各大商埠、码头都有专营商号。现在,太原刀剪厂就是在原晋府店刀剪社基础上发展的。这个厂继承、革新了传统的工艺,生产的产品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国内各地。

十.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蘸片子

  山西面食闻名天下,面食品种繁多,清徐蘸片子就是其中一种特色面食。

    蘸片子也叫蘸尖尖、拖叶子,是一种以各种蔬菜蘸面煮食的面食。先把小麦面粉或高粱面、豆面加鸡蛋逐步加水绞成糊,再将蔬菜玉谷叶(也叫青谷叶、老来青)、豆角、茄子、土豆、白菜叶、菠菜叶等蘸面糊后煮熟。面菜均匀,青白分明,光滑爽口,令人百吃不厌。食用时蘸上西红柿酱和清徐醋,并加上蒜泥、辣椒等辅料更佳,其品种近30个。如今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美味的多重追求,蘸片子也成为人们的盘中佳肴。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