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南郑有什么特产 陕西汉中南郑县有什么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南郑有什么特产 陕西汉中南郑县有什么特产更新时间:2022-04-13 00:02:06

一.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南郑茶叶

南郑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梁洲出名茶的记载。改革开放以来,茶叶生产迅速发展,截止1999年底,全县茶 园面积已达到2.96万亩,产量115万公斤,产值1800多万元。先后研制开发出“汉水银梭、“汉水银针”、“黄云翠竹”、南湖炒清”、“蒸青绿茶”、“汉中珠茶”等系列产品。名茶“汉水银梭”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中国文化名茶,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和’97中国国际茶叶展览会等8项大奖。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南湖炒青”荣获1997年第四届中国杨凌农博会“后稷”金像奖。

二.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南郑桑蚕

南郑桑蚕业已行成规模,现有10个桑蚕基地乡镇、12个专业村和400多户科技养蚕大户。全县桑园面积已达到1.45万亩,年养蚕近万张,产茧29.5万公斤,产值250多万元。


三.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南郑食用菌

南郑县资源丰富,有年产50多万吨的农作物秸杆、活立木蓄积量达1008万立方米,年产20万吨木屑,可供生产食用菌  2亿袋。加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14.6,土壤湿润,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我县拥有一支 专门从事食用菌技术指导和推广的队伍,并建立了“南郑县食用菌技术指导站“,负责全县食用菌生产的发展规划,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服务。

四.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草堰酱肉

草堰酱肉是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草堰村的。草堰塘酱肉,黑里透红,香昧扑鼻,观其色,闻其味,不食也会满口生津。

中国传统酱肉之乡位于南郑县草堰街,离县城以东2公里,汉中8公里,处在大河坎与周家坪之间的交通要道上。如果你走在南郑街头闻到一股香味,侧头一看,就会看见店铺门口放着一口锅,锅里煮的就就是草堰酱肉,酱肉一般都是现煮现卖,那色泽褐红,冒着热气的各种酱肉堆在桌案上,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香味儿,常常招惹得行人和食客们垂涎三尺,留足购买。吃酱肉是南郑人的一大嗜好,这从城乡药店门前常挂有出售腊汁药料的广告牌子便可见一斑。在南郑,不论县城里,还是乡间,几乎家家都有一个腊汁罐,来了客人,随时可倒出来煮肉,甚是方便,在县城里很多上班族每天下班后走到自家楼下常常会不自觉的去打上一斤酱肉回家和家人一起品尝,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对酱肉钟爱有加。

顾名思义,酱肉即是用腊汁煮出来的肉,所谓的“酱”也就是煮的腊汁,但它不同于干腊肉,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干腊肉是用烟熏腊的;他也不同于一般的卤肉,卤肉是用卤法制作的肉,即用盐水、五香料或酱油制成卤水,将肉放进卤水里煮熟即成。而腊汁肉不加葱姜、料酒,也不用加糖来调色,只需用几味中草药及香料与肉同煮即可。这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堪称一绝,也算是南郑人的一个首创.体现了一方一域的民风民俗。

南郑腊汁肉所用的中草药及香料为:甘松、山奈、荜拔、良姜、砂仁、白蔻、细辛、白芷、肉桂、丁香,另加大茴香、小茴香、草果。这几种药料混杂在一起,制成药料包,即可用来熬制腊汁,它除了能提供特殊香味外,还能健胃消食,润肺理气,散寒祛风,镇痛化滞,通窍开胃等功效。

煮熟后的酱肉,黑里透红,香昧扑鼻,观其色,闻其味,不食也会满口生津。酱肉最普遍的吃法是:将肉切成薄片入盘,蘸着味碟吃,味碟用红油辣子.姜末,蒜泥,葱花、醋,味精调制而成。夹一片肉放在味碟里蘸一下,入口有明显的药味儿,但味中有香,耐嚼爽口,香味醇美。另一种吃法是将惜汁肉切成或片,或丝,或丁,加葱、姜、蒜、料酒等作料,可与多种蔬菜同炒,也美味无穷。

在南郑、酱肉常常成为酒客们佐酒的尤物。酒客们一边品酒一边吃酱肉,酒香和肉香,还有那药香……嘿!那个味儿,真是过口难忘,让人无法用词汇来形容出它的美妙。正因为如此,外地人一吃也丢不下。其实它的妙处在于:那酱肉融入了微苦的药香味,使肉腥味明显减少,不油不腻。嚼一口肉,的确微苦,但那种微苦的味道很快被肉香酒香压住了,越品味越浓。吃过几次,你就会知道,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下酒菜了。喝完酒还要带上半斤八两酱肉回家。这样一来,卖酱肉的竟比卖酒的生意还好。

其实,在汉中,不管走到哪里或许都能品尝到浓香的酱肉,但是南郑县草堰的酱肉是最为经典夜市最为常见的。小编来到位于南郑县草堰酱肉一条街时已是下午,各个酱肉摊点的老板们将不同的肉分开摆放,有猪肘子、五花肉、牛肉、鸡腿等都在其中,馋的小编直流口水,如果您要是有机会来到这里,一定要一尝为快。

悠久传统,酱香典范。时下,南郑县的草堰酱肉可以说已遍布南郑县乃至汉中市的街头巷尾,草堰酱肉无须进入高档酒店吸引受众,只需在小区路口处,街边巷尾旁,其浓郁的香味就能让人们闻香止步,踏味而来,而值得肯定的是,草堰酱肉没有因此而失去“尊贵”的地位,反而获得了人们靓号的口碑。

五.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南郑藤编

南郑藤编

南郑县黄官镇水井村具有悠久的藤编历史,全村家家户户都在发展藤编生产,把藤条加工成藤编桌、凳、茶几、沙发、躺椅等13个系列100多种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及东南亚10多个国家,年销售额达2600多万元、出0易额达580多万元,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

六.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南郑腊肉

南郑腊肉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南郑红庙塘时,南郑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陕南秦巴山区人,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7~15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薰干。秦巴山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薰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薰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传说西安有名的“樊记腊肉”,就是陕南人传给的技艺。

陕南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贫富的标志。《汉阴县志》记有:“虽篷室柴门,食必兼肉。”这里说的肉,即指腊肉。

七.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散面饭

散面饭

把玉米面放入煮沸的水中,用擀面杖搅制成的一种糊状饭食。

八.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新集油炸河鱼

油炸河鱼也算新集街的小饮食一绝。把河里网来的鱼儿剖出肚腹,晾晒半干,在制作时再清洗一遍,将清洗后的鱼儿倒入撒有盐巴,花椒的面糊中,像是给鱼儿穿一身薄薄的衣服,然后,将穿了衣服的小鱼儿放进六成热的油锅里煎炸,待鱼儿表面炸成焦黄,遂捞进漏筛里散晾,即可食用。

拼上一盘晾至温热的小鱼儿下酒是最好的菜肴。一口鱼儿一口酒,嘴角处都能流出鲜咸的香味。没有污染的水散养的鱼儿,吃起来没有泥腥味,品嚼起来鲜香酥脆。

九.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汉中附子

汉中附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秦巴山区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动植物资源库和中药库,具有丰富的天然中药材生物 图1 汉中:附子

.资源。陕西省汉中市是中国传统的特色和优势中药材——附子的原产地、主产地,被历代中药界内人士称之为“中国附子之乡”,附子主要含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胺、中乌头碱等20多种成分,可用于医药、化工、军科、生态农药等行业,药理作用用于镇痛、强心、增强免疫力等,主治癌症疼痛,心衰,免疫力低下等。
据有关资料显示,汉中年产鲜附子6000余吨,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主要出口到韩国和日本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年出口量约为500吨,创汇400万美元,在国际上有良好的声誉。2009年,陕西“汉中附子”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地范围

汉中附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陕西省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汉中附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汉政函〔2008〕36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勉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宁强县、汉台区等7个县区所辖行政区域。.

十.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黄官黄酒

黄官黄酒是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黄官镇的。南郑黄官黄酒在陕南可谓家喻户晓,以糯米为料,经过发酵酿制而成,酒精含量为20%以下,有20余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须的8种氨其酸黄酒都具备,故被誉为“液体蛋糕”。

南郑黄官黄酒采用汉中药物黄酒工艺生产的高品质的产品;含有丰富氨基酸,经过多年份陈酿其芬芳清溢、怡雅柔和、品质金贵、回味悠长,其原汁、原味、原香的品质尽显天然风味!具有帮助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具有补血养颜、活血祛寒、通经活络、美容抗衰老、促进食欲的作用,也是理想的药引子。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