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蕉城区特产 蕉城最好吃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蕉城区特产 蕉城最好吃的特产更新时间:2022-04-01 10:23:23

一. 山西省 阳泉 城区 阳泉压饼

“黄金饼,薄如纸,入口碎,嘎嘣脆。”在山城百姓的记忆里,压饼是阳泉地区独有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它默默伴随自己的生活很多年。据老一辈阳泉人回忆,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个“压饼鏊”。当夜幕降临,全家人围炉而坐,调一碗面糊,不一会儿就能做出香喷喷、金灿灿的压饼。

由于传统压饼制作工艺流传年代久远,分布范围较广,这种用特殊工艺制作的山城小吃真正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在我市的不少村镇,百姓们在农闲时节都有自制压饼的习俗,也流传着许多关于压饼的传奇故事。

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娘子关,扼晋冀之咽喉,相传因唐王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兵在此镇守而得名。在娘子关地区,说起压饼的由来,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悠远的传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之后,派女儿平阳公主驻守娘子关。在某场战役中,娘子军被敌人包围在关内,被切断粮草供应。为了拥军御敌,当地村民拿出自家的粮食,用泉水调制面糊,烤制成便于储藏和运输的脆饼,供娘子军渡过难关。在村民的援助下,娘子军士气大振,守住了关口,而甘香可口的脆饼也流传下来,成为当地的有名小吃。

如今的娘子关已成为附近闻名的旅游胜地。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娘中关村的不少农家小院开始对外营业,在经营农家饭菜的同时,也向来往游客售卖当地传统美食———压饼。

二. 北京市 东城区 京城奶酪

在清人《都门杂咏》中有一首竹枝词,绘声绘色地这样描述道:闲向街头啖一瓯,琼浆满饮润枯喉。觉来下咽如滑脂,寒沁心脾爽似秋。这段小诗将那凝霜冻玉般的奶酪,恰到好处地介绍了出来。作为北京风味小吃的奶酪,在历史上,原本属于蒙族的食品,即使后来奶酪进了北京,也只是仅限于元、明、清三朝的宫廷小吃,直到后来才流传到民间。

当年,在东安市场内有个“丰盛公”奶酪铺,店主姓何,满族正黄旗人。从几辈上论,这正宗的旗人一向是靠吃皇粮度日,可到了辛亥革命,像他这样的“铁杆老米树”不灵了。但何子照是个有心人,硬是靠自食其力在乡下村里办了个奶牛场,又向一位曾在清宫御膳房的大师傅讨教了制作奶酪的秘籍。于是,他便在东安市场内租店开业,专售奶酪。那时候,大街上可没有冷饮店,更没有冰淇淋、冰棍什么的,这样,奶酪在京城便是一枝独放,真有点垄断的“霸气”。每到夏季,那些王府中的公子、小姐,清室的遗老遗少大多成了“丰盛公”的主顾。

自东安市场有了“丰盛公”奶酪铺之后,北京城内便逐渐有了-作奶酪的酪房,把奶酪批发给挑担走街串巷的小贩们。夏季的傍晚,在老北京的胡同中,常会听到卖奶酪的吆喝声:哝哟唉,喝酪喂……

——京城奶酪的历史典故——

清光绪初年,奶酪创始人魏鸿臣从宫廷里的御厨中学到了这门手艺,后来赢得了顾客的一片赞誉, 得美名奶酪魏。奶酪魏家的绝活就是制作合碗酪,做出来的奶酪把容器倒过来都不洒。原先只在前门大栅栏所有戏园子门口设摊卖奶酪,到了光绪十四年间(1888年)在大栅栏胡同路西租了一家门脸,字号叫“麟记酪铺”。一年四季都有奶酪卖,奶酪魏擅长制作炒酪干、奶卷、传统奶酪等。

传统制作奶酪,要木桶烤制,冰块冷却。过去奶酪魏家的大木桶,直径约80厘米宽、高约60厘米、底部是铁板的,每层能够码放10碗,共六层,一桶下来能出60碗之多。在梁实秋的著作里还这样记述:“我个人就很怕喝奶…….可是做成酪我就喜欢喝。酪有酪铺……最有名的一家是在前门外框儿胡同北头路西,我记不得他的字号了。他家的酪,牛奶醇而新鲜,所以味道与众不同,大碗带果的尤佳,酪里面有瓜子仁儿,于喝咽之外有点东西咀嚼,别有风味。每途径此地必定喝他两碗”,“久居北平的人,不免犯馋,想北平吃食,酪是其中之一”。解放前除梁实秋外,溥杰、鲁迅、老舍、胡洁青等知名人士都是奶酪魏家的常客。京剧界人士就更加不乏盛举。

三. 福建省 宁德 蕉城 继光饼

在福州、宁德地区百多种地方风味小吃中,光饼是最粗最贱的一种。它的原料仅为面粉、碱面、盐巴,另加一点芝麻,形状如银元般大。与抹了油加了

调料的北京麻酱烧饼、江苏黄桥烧饼等相比,既无档次,又没味道。不过,不可小觑它,这光饼还是大有来头的。

据福州、宁德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民族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不想连日阴雨,军中不能举灶,戚继光便命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大大方便了作战歼敌。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光饼”。

四. 北京市 西城区 酥盒子

原料配方

皮料:特制粉21千克 食油3千克 白糖1千克 炸制用油12千克 干面2千克 酥料:特制粉26千克 食油11千克 馅料:枣泥馅30千克

制作方法

1.和皮(制酥):制水油面团和油酥面团,进行包酥制皮。小破酥的皮酥稍硬些。 2.成型:包制时将包酥面团擀成椭圆皮,先三折,再对折,掉转90°,擀成长15厘米左右,从上端向下卷13厘米,再横转90°,将所余2厘米擀长,将圆柱两端封起,稍按扁,放倒,横向居中切开。露出酥层,将酥层粘上干面,酥层向上,按平擀成薄片。将云心花纹朝外,将馅放入中间,周围刷水,再擀一个面皮,沿圆周捏出花边,仍云心朝外,覆盖在刷水的面皮上,捏成四周薄中间鼓的圆饼。按馅心不同,表面分别打戳区别。 3.炸制:将生坯放入120~125℃的油锅炸制,炸到生坯浮出油面捞出即为成品。炸制时油温不宜过高。以防酥层不清。不宜搅动生坯,以防油渣附着在制品上,影响产品外观。出锅后要放在专用容器上沥出多余的油。

质量标准

该产品原系北京清真饽饽辅的传统品种。 形态:扁圆形,云心端正,云圈均匀,花纹清晰。 组织:不生心,不空腔,细腻,起酥层次均匀,不偏皮,无杂质。 口味:酥松、香甜利口,有枣泥香味,无异味。

五. 福建省 宁德 蕉城 宁德缢蛏

宁德缢蛏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宁德缢蛏养殖历史悠久,是宁德市海水养殖主要传统品种之一。“目前发展蛏埕面积达3.4万亩,产量近2万吨,产值近3亿元;蛏苗年产量近8000多吨。”蕉城区水技站站长苏仰源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蛏埕面积为8000多亩,产量3500吨。如今,在蕉城区沿海的漳湾镇、飞鸾镇、三都镇、城南镇等地都拥有大面积养殖区域,据统计,直接从事养殖人员有1万多人,相关企业单位专业合作社30家,人工蛏苗培育企业12家,蛏干加工企业14家。

宁德缢蛏

宁德市蕉城区缢蛏协会

10729939

六. 广西 北海 海城区 鸡嘴荔

公馆香山鸡嘴荔,果实大、肉爽、核小如黄豆,味清甜可口,远近驰名
( 北海)

七. 北京市 东城区 炒疙瘩

北京特色的风味小吃。炒疙瘩色泽深黄,黄绿相映成辉,食之绵软柔韧,醇香可口。民国初年,北京宣武区虎坊桥有家叫广福馆的面食铺,根据顾客的需要,将面揪成疙瘩煮熟,拌上虾酱然后炒制,炒疙瘩由此初步形成。后又将配料进行改进,使炒疙瘩名声大震。

炒疙瘩由面粉、芝麻油、牛肉、精盐醋、青菜、酱油、等做成的。数载蜉蝣客燕京,每餐难忘穆桂英,寄语她家女招待,可曾亲手去调羹。制作方法将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切成比黄豆略大的圆疙瘩将清水烧沸,边倒入疙瘩,边用铁铲顺一个方向搅动,倒完后,每隔一两分钟搅动一次,开锅后再煮五六分钟当疙瘩全部浮出水面时,捞入凉水盆中过一下待用牛肉去掉筋膜,横着纹切成丝或末;各种青菜洗净切好炒锅内放入芝麻油,用旺火烧至六成热,下牛肉丝,拌炒半分钟后,加入酱油、醋、精盐再炒一会,随即放入煮熟的疙瘩翻炒,约半分钟后,加入鲜菜再炒片刻,待酱油、水分浸透疙瘩时,盛入盘中即成。

炒疙瘩的创始人是北京和平门外臧家桥附近的穆老太太和她的女儿。

民国初年,母女俩开了个饭铺,取名“广福馆。”由于本小利微,饭菜平常,生意很不景气。有一天,只合了十斤饴烙面,卖了一天,临到关门时还剩下了五、六斤。母女俩正发愁,忽然想起了一个主意。她放平案板,把剩余的饴烙面拿过来重新揉过,然后揪成比疙瘩骰子略大一点的小疙瘩,下到开水锅中煮熟,捞出后摊在阴凉处。当晚,母女俩就用这些熟面疙瘩加了些青菜炒着吃,没想到口味特别好。她们边吃边商量,决定在原经营品种的基础上再添上这道新的面食,起名叫“炒疙瘩”。

第二天,由于“炒疙瘩”味道香鲜,价格便宜,新老主顾都来争相品尝。五、六斤面疙瘩,只一会儿功夫就卖光了。

炒疙瘩问世以后,最初来吃的大多是劳动人民。后来由于越做越好,越卖越有名,许多社会名流也慕名而来,一尝为快。从此,别开生面的炒疙瘩,以它独特的风格为中国面食增添了新的花样,一直受到人民的欢迎 。

八. 福建省 泉州 鲤城区 咸粽

关于粽子起源的说法很多,其中有一种“包烹”之说。远古时,人类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现在粽子的造型都随着各地的民俗风情不同,其制做也不尽相同,有三角形、螺角形、铲头形、四角锥形等等。

九. 广东省 汕尾 城区 汕尾海马

汕尾海马

十. 山西省 大同 平城区 大同羊杂

大同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头、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葱、辣椒、盐等调料熬制成汤,因为里边杂七杂八应有尽有,故称羊杂。羊杂汤里面掺些山药粉条,有荤有素,油而不腻,质醇味美,捞出锅来热气腾腾,香气袭人,吃起来味道鲜美,具有明显的驱寒、暖胃、舒身等功能,是一味较好的食疗保健食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