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温州土特产松糕 温州松糕哪里最多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温州土特产松糕 温州松糕哪里最多更新时间:2022-04-01 06:44:50

一. 浙江省 温州 瑞安 董夏橄榄

    橄榄原产海南岛,属南亚热带常绿果树,性喜温暖,浙江省仅瑞安市陶山区桐溪乡夏村和平阳县塘川村有大面积经济栽培,成为浙江省珍稀的名贵果树。董夏村位于飞云江北岸的山岙里,背靠大山,冬无寒风侵袭,且有飞云江大水体调节,气候温暖湿润,橄榄树大部栽植于红黄壤坡地上,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发生周期性冻害威胁较少,有利于橄榄的正常生育。除董夏村以外,陶山、高楼、马屿部分乡村少量栽培,但发展缓慢。( 瑞安)

二. 浙江省 温州 乐清市 乐清牡蛎

乐清牡蛎是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清江镇的。清江镇东临乐清湾,牡蛎养殖条件得天独厚。乐清市清江镇是“中国牡蛎之乡”。

清江镇海洋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牡蛎养殖历史,是国家的牡蛎试点养殖基地。1979年,我国首次从日本引进的太平洋牡蛎种在清江海区试养成功,同时引进的棚架式等新的立体养殖模式比传统养殖模式优势明显,使得牡蛎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并向沿海各省推广。同时在清江成功开发了牡蛎全人工育苗技术和具有当地特色的抗风浪延绳垂下养殖技术,养殖区域向清江外海区极大扩展,牡蛎种群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个体大、产量高的太平洋牡蛎已成为乐清湾的优势品种。清江镇围绕牡蛎产品,成立了牡蛎养殖协会,建立起了集苗种生产、加工冷藏、产品储运、科技研究、品牌宣传、行业协会管理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键。2004年该镇牡蛎养殖面积1.05万亩,年产量1.9万吨,产值3500万元,占全镇渔业总产值的52% 。

三. 浙江省 温州 鹿城区 温州牛肉焙片

创始于1936年,城区五马街福禄寿糖果店广东师傅所制。温州市食品公司职工经过多次革新生产工艺和配料,制成了有温州特色的牛肉焙片,畅销国外内外。1982年被评为浙江省最佳产品
( 温州)

四. 浙江省 温州 鹿城区 烧笋

烧笋也叫笋咸。把鲜笋切成小块用水煮熟,再加12%食盐添加剂出笋内水分,继续猛火煮干呈淡棕色。忌沾滴水,装捺于缸或长竹筒内可保存一年多。烧笋味脆咸而甜美,为产竹区山民经常菜点,也是集市上紧俏菜品。

五. 浙江省 温州 瑞安 鱼丸

以鱼肉或海鳗肉为主料,切成细条,用酒,味精、盐渍片刻,加白淀粉,用手揉透,然后用手指摘入沸水中,上浮便熟。食时连原汤舀入小碗中,加米醋、味精、胡椒粉和葱花。温州大街小巷设有许多鱼丸店摊。1998年12月,温州酒家的鱼丸以其风味佳,有特色,同县前汤圆店麻心汤圆一起被认定为“中华小吃”
( 温州)

六. 浙江省 温州 泰顺县 泥鳅汤

原材料多包括新鲜泥鳅、土豆丝、米线、菜干、辣椒等。做法是用油喂养鲜活泥鳅一两小时,说是去除体内泥污,去油后加少量清水,佐料还可加红酒糟、茴香、桂皮、姜、蒜等,文火慢熬即得。

七. 广西 河池 宜州 松糕馍、印版馍

松糕馍、印版馍

松糕馍、印版馍,是宜州家喻户晓的街头游卖小食。

松糕馍、印版馍都是油粘米做的糕点,松糕是模具压成的一寸正方体,全身雪白,似白米饼而又柔软,似发糕但米粉不经过发酵,入口松散,故名“松糕”、“松糕点”;印版馍似馍又不是馍,正确的说法应为用饼印的印版压出来的馍。圆形,直径约5厘米,厚l厘米,由于用木雕花的“饼印”(宜州方言,即制饼的木质模具)压出来的馍,上面有龙凤呈祥或蝙蝠寿星翁,寓意福星高照,也有花鸟图案。蒸熟后呈棕红色。既软又韧,清甜爽口,不沾牙,不腻喉。老少皆宜,经济实惠,花一毛钱可以二者兼得。二者看似平常的糕点,但神奇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二者一方一圆,一白一黑、一松一韧,味道各异,制作工艺不同的“高汉差”糕点,宜州人偏偏把它们“强迫搭配”,强扭在一块。卖者同时做,同时卖,而不另做别的,买者同时买两样,同时夹着一块吃。单独吃各有各的风味,夹着吃又别具一格。因而自古以来,提到松糕,肯定连着印版馍,使外地人误会为一种糕点之名,而忽略了其实是两样不同的东西。

松糕馍、印版馍这两件小食,不知道是宜州的“土著”还是“舶来”,无从考据。但据老一辈的人说,他们的上辈又听上辈人说,祖祖辈辈都吃过,不管它俩来自何方,已在宜州“安家落户”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岁月了,已成了宜州地地道道的风味小食,更成了宜州糕点的“代表”,如果在外地与陌生人闲谈,凡自称是宜州人的,不用别的什么检验,只要问问他什么是松糕馍、印版馍?能够讲得出,可相信他一半是正宗的了,讲不出也许都是些冒牌货,因为松糕印版馍在宜州人中印象很深,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八. 浙江省 温州 泰顺县 温州黄汤

温州黄汤产于浙南泰顺、平阳、瑞安、永嘉等县,品质以泰顺东溪和平阳北港(南雁荡山区)所产为最好。黄汤始于清代,距今已200余年。

温州黄汤清明前开采,采摘标准为细嫩多毫的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要求大小匀齐一致。

温州黄汤制造分杀青、揉捻、闷堆、初烘、闷烘五道工序。

杀青:锅温160℃左右,投叶量l~1.2公斤,要求杀匀杀透,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滚炒揉捻。

揉捻:继续在杀青锅内进行,降低锅温,滚炒到茶叶基本成条,减重50~55%时即可出锅。

闷堆:将揉捻叶一层一层地摊在竹匾上,厚约20厘米,上盖白布,静置48~72小时,待叶色转黄,即可初烘。

初烘:用烘笼烘焙,每笼投闷堆叶1.2公斤左右,烘焙时间约15分钟,七成干时下烘。

闷烘:初烘后适当摊凉,收放在布袋内,每袋l~1.5公斤,连袋搁置在烘笼上闷焙,掌握叶温30℃左右,经3~4小时达九成干,再经筛簸,剔除片末,复火到足干,即可包装。

温州黄汤的品质特点是,条形细紧纤秀,色泽黄绿多毫,汤色橙黄鲜明,香气清芬高锐,滋味鲜醇爽口,叶底芽叶成朵匀齐。

九. 浙江省 温州 苍南 苍南夹缬

夹缬,是我国古代在织物上印花染色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主要采用一组纹样对称的花版,紧夹丝织物,浸于蓝靛青染液,取得染织物,故专家称其为“蓝夹缬”。起源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宋,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堪称我国印染技术之母,古代曾作国礼。其实物残片现被国外一些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级珍藏品。

夹缬技术在唐代就有彩色印染技术,其产品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十分盛行。在宋代却曾两度遭赵氏王朝政府的示禁,几近消亡,元明以后,夹缬由多色彩向单一蓝色转化,20世纪70年代之前,苍南境内乡村,夹缬印染作坊比比皆是,夹缬产品的“大花被”依然是本地民众婚嫁的必备之物。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生活需求的改变,更兼现代工业的繁荣,色彩斑斓的各类现代布制品的出现和兴起,传统夹缬印染产品在日常生活中日渐萎缩,因滞销而停产。20世纪80年代开始,宜山八岱村印染作坊业主薛勋郎师傅对此进行抢救性的生产。薛勋郎的夹缬印染作坊便成为全国惟一完整地保存夹缬传统工艺,且尚在生产夹缬的作坊,堪称是中国古代印染业的活化石。

苍南夹缬印染生产技术性强,生产流程一环一节,环节相接,周密而考究,不仅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古代夹缬印染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流程,同时还保存了天然靛青的配方、配液和以天然靛青为染料的技术,可以说是我古代印染技术的活化石,抢救和保护夹缬技术,对于研究我国印染技术的原始风貌、传承方式和发展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苍南夹缬印染技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生产技术性强,伴随着人民的生活而代代传承。苍南夹缬印染以棉纺土坯布和天然染料靛青为主要原料,其生产的产品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生产成本低,价格低廉,印染过程不会造成有害性无污染,不存在当代印染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苍南夹缬以蓝、白两色构图,将温州地区的南戏故事、民间传说作为夹缬制品的主要图案。有取材于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的“百子图”,有取材于民间绘画的凤凰图、牡丹图、菊花傲霜图、灯笼双喜图等,明显有别于唐宋明时期的夹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代服装、装饰品、旅游产品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通过技术改进,可生产各种工艺装饰、被褥、时尚服装、门窗帘、等各类生活用品,特别是在服装和工艺装饰方面具有较大的发掘潜力和利用价值。抢救和保护苍南夹缬,对于研究和考证夹缬在苍南及至整个浙南地区的发展与变化,具有较大的意义。

苍南夹缬印染技术,是农耕社会的缩影,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民族民间工艺,流传千多年,对于研究我国农耕社会人民生活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6年“苍南夹缬”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夹缬传承人薛勋郎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十. 浙江省 温州 瑞安 官洋黑豚

产品名称: 官洋黑豚

产品产地:温州

产品特性:一种集野味、滋补、药用于一体的食草动物,无污染,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第四代自然功能食品。

产品简介:是一种集野味、滋补、药用于一体的食草动物。其产品无污染,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第四代自然功能食品。

产品历史:官洋黑豚产自三魁镇官洋特色养殖示范村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