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宣城狸桥有什么特产 宣城十大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宣城狸桥有什么特产 宣城十大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4-23 08:51:00

一. 安徽省 宣城市 宁国 青木香

青木香,中药名。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本品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略弯曲,长3~15cm,直径0.5~1.5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粗糙不平,有纵皱纹及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淡黄色,木部宽广,射线类白色,放射状排列,形成层环明显,黄棕色。气香特异,味苦。

平肝止痛,解毒消肿。用于眩晕头痛,胸腹胀痛,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二. 安徽省 宣城市 绩溪县 绩溪臭鳜鱼

绩溪臭鳜鱼是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的特色美食。徽州臭鳜鱼是传统佳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鱼先腌后烧,肉似臭实香,嫩而鲜美,具有特殊的发酵香味。

鳜鱼肉质白嫩,营养丰富。新安江内盛产鳜鱼,到了春季,桃花流水之时,正是捕获肥美鳜鱼的好季节。在碧水盈盈、桃红柳绿的宜人季色中,被蓑戴笠的渔夫,置身于斜风细雨的江中,捕捞着鳜鱼。过去,徽州人把捕来鳜鱼进行腌制,有的还放在肉囟中腌制一段时间后,肉质因此更加鲜美细嫩,一代代传下来,便成为远近闻名的徽州臭鳜鱼。

烧制时,先将腌好的鳜鱼去鳞去鳃,剖腹去内脏,洗净,并在鱼身两面各划几条斜刀花,然后晾干。猪肉、鞭笋切成片,青蒜切成六分长的小段。锅底生旺火,放入生猪油,烧至七成熟时,投下鱼,炸约一分钟后翻身,待两面呈淡黄色时,倒入漏勺沥油。

在倒出沥油时,原锅内留少许余油,下肉片、笋片略炒后,放入鱼,加酱油、白糖、姜末、水五两和老酒若干,用旺火烧开,改用微火烧约四十分钟,至汤汁快收干时,撒上青蒜,用湿淀粉调稀勾薄芡,淋上熟猪油起锅。

徽州臭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一臭一香形成鲜明对比,成就了她神奇的美誉,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民间传说。臭鳜鱼不仅是徽菜文化的经典代表,更是徽州食俗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寓“求贵余”之义。

根据祖传秘方腌制的臭鳜鱼,用徽菜技法烹制成品后,鱼肉瓣瓣洁白如玉并具独到的发酵香味,口感脆、嫩、鲜香且营养丰富,是一种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再以各种绩溪山珍为底料制成火锅后,更是锦上添花,保君芳香绕齿颊,风味留心头。

作为绩溪方家源饭店的金字招牌菜,自开业六年来,方家源臭鳜鱼火锅已经香飘大江南北,有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地的客人慕名纷至沓来。“游绩溪美景、品臭鳜鱼火锅”来到徽菜之乡,品臭鳜鱼请到方家源饭店。徽州寻“求贵余”到绩溪,不品尝方家圆臭鳜鱼火锅,将是您一生的遗憾哦。

三. 安徽省 宣城市 郎溪 郎溪雁鹅

郎溪雁鹅

四. 安徽省 宣城市 泾县 铜山特尖

铜山乡:名茶“铜山特尖”。

五. 安徽省 宣城市 宣州 徽州饼

徽州饼

制作方法:1.将面粉倒入面盆,先加入适量开水烫成雪花状,再逐渐加入冷水揉至起劲而有拉力时,将面拉成长条,包入面酥再次揉均匀后,摘成若干个面剂放好。面酥是面粉中掺生油(或猪油)反复搓匀即成。2.将黑枣蒸烂,去皮核压成泥,用猪油加白糖炒干稠,即成枣泥馅。3.将摘好的面剂一个个压成皮子,用每个皮子包入适量枣泥馅,再擀成直径3厘米左右的生圆饼。4.将平底锅放火上,先抹上一层水,再放上生圆饼,反复转翻,每翻一次,抹一次麻油,约15分钟即成。产品特点:金黄色,扁圆形,外皮透明,香甜味美。

六. 安徽省 宣城市 泾县 炖鸽

炖鸽

泾县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不仅风景著名,其山珍野味也令人垂涎。炖鸽这道名成菜。山药滋阴补肾,鸽肉强身健体,被当地百姓视为滋补延年的佳品。此菜汤清味鲜,鸽肉酥烂,山药软糯,是徽菜中的传统名肴。

七. 安徽省 宣城市 宣州 农副产品

宣州──自古被誉为“江东活土”盛产粮、油、棉、蚕桑,名优品有亭绿雪茶、烟叶、水 东蜜枣、水阳大蒜、宣木瓜、太 子参;水产品尤以南漪湖银钽、 青虾、金宝圩大闸蟹闻名遐迩; 名牌产品精牌大米、康达乐牌色拉油、皖陵牌宣洒制贡等供不应求
( 宣州)

八. 安徽省 宣城市 宁国 宁前胡

宁前胡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宁前胡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的干燥根。冬季至次春茎叶枯萎或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自明朝以来,宁国县所产前胡均作为贡品上奉朝廷,清嘉庆《宁国府志》食货志记载,“土贡,宁国县,原编户部甲乙二库,本色前胡五斤二两”。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宁前胡一枝独秀,颇负盛名。 据《宁国县志》记载,宁国市所产前胡以具有“个大、皮黑、条长、内黄、香味浓”等优点而著称,因产于安徽省宁国市的前胡质量上乘,清代就享有“宁前胡”之称。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宁国生产的前胡就外贸出口港台,历来受国内外客商青睐和欢迎。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根为不规则圆柱形,圆锥形或纺锤形,稍扭曲,根头部粗大,下部有分枝或其中较小分枝被除去,长3—15厘米,直径1—2厘米,表面黑褐色或灰黄色,根头部多有茎痕及纤维状叶鞘残茎,上端有密集的环纹,下部有纵沟、纵皱纹及横的白色皮孔。质较柔软,干者坚硬可折断,断面不平整,淡黄白色,韧皮部约占横断面的3/5,散有多数棕黄色的油点,形成层环纹棕色,木质部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辛,以粗壮,支根少,质柔软,断面木质部金黄色,气香浓者为佳。 (2)内在品质指标: 白花前胡甲素(C21H22O7)不得少于0.9%,浸出物不得少于20.0%;水分含量不超过12.0%;杂质含量不得超过1%;总灰分不得过8.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 (3)安全要求:Pb、Cd 、As、 Hg、Cu含量均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经贸部《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2001)对中药材中重金属含量的规定,农药残留及微生物限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

地域范围

宁前胡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安徽省宁国市云梯乡、仙霞镇、中溪镇、宁墩镇、南极乡、万家乡、梅林镇、霞西镇、竹峰办事处、甲路镇、胡乐镇、方塘乡和青龙乡等13个乡镇现辖区域,北纬30°17′-30°37′、东经118°37′-119°24′之间,海拔高度200—500米。生产规模700公顷,产量800吨。

九. 安徽省 宣城市 泾县 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涌溪火青茶产于皖南泾县黄田乡涌溪,生产历史已有五百余载,曾为历朝之贡茶,现为馈赠之佳品;产地风景秀丽,层峦叠嶂,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常年云雾缭绕,泉水潺潺。鲜茶叶如碧玉,味似花香;采摘标准,制作精良;成品火青形似珠粒,落杯有声;色如墨玉,油泣显毫;汤色杏黄明净,滋味醇正甘甜;质优形美,耐泡持久,携带方便,实乃茶中之珍品。清代“扬州八怪”大诗人王士慎,号巢林老人,饮尝涌溪火青后,顿觉六腑芬芳,诗兴大发,挥毫抒情曰:“不知泾邑山之崖,春风茁此香灵芽,两茎细叶雀舌卷,蒸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一欧瑟瑟散轻蕊,品题认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芬芳;长空霭霭西林晚,疏雨湿烟客忘返”。对涌溪火青之质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据《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可知泾县产茶历史久远。关于涌溪火青茶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涌溪有一位名叫刘金的秀才,外号罗汉先生,一年春天在涌溪弯头山发现一株“金银茶”(半边黄叶半边白叶的茶树),一时间刘秀才找不到炒制工具,就放入饭锅里用猛火炒揉,制成一种茶叶,形如珍珠,状如雪球,色泽墨绿,白毫显露,坠盘有声。无论杯中水冷水热,一投入茶盅,茶叶立即沉底,无一丝一片漂浮。由于加工时用猛火炒制,刘秀才称之为"火青",又因为沉底迅速,人们又称之为"冷水沉"。后进贡皇帝,火青随之广为传名。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盛名于清代。当时涌溪的茶农仿徽州炒青的做法,并参照浙江平水珠茶的特点,创制出具有独特外形和上乘品质的涌溪火青。

产地

涌溪火青茶属珠茶,产于安徽省泾县城东70公里涌溪山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泾县志》上曾描述道:“由磨盘山(今盘坑)南趋至溪溪山广袤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杉木”。这一带山高林密,谷深溪涌,云雾缭绕,花草丛生,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据测定,该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达到90%,平均日照百分率40%左右,春季日照百分率仅26%,尤以涌溪盘坑的云雾爪和石井坑的鹰窝岩地所产茶叶品质最佳,为涌溪火青之极品。有人推断,“火青”是由“烚青”演化而得名,由屯绿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术发展创制而成。目前屯绿产区仍称“炒干”为“烚干”。

一、产地特点:“涌溪火青”系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皖南泾县黄田乡涌溪,生产历史已有五百余载,曾为历朝之贡茶,现为馈赠之佳品;产地风景秀丽,层峦叠嶂,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常年云雾缭绕,泉水潺潺。

二、茶叶特征:鲜茶叶如碧玉,味似花香;采摘标准,制作精良。成品火青形似珠粒,落杯有声;色如墨玉,油泣显毫;汤色杏黄明净,滋味醇正甘甜;质优形美,耐泡持久,携带方便,实乃茶中之珍品。

三、茶叶制作:采摘“两叶一心,身长八分”的涌溪大柳叶种鲜叶,通过杀青、成形、烘干等十八道工序,历经址几个小时,在-罐锅中制出成品火青。

四、冲泡方法:取少许茶叶放入杯中,冲入约茶杯四分之一容量的开水稍等片刻,将杯中水倒掉,然后再将茶杯冲满,即可饮用。每次放入的茶叶可冲泡5—6次。该茶宜用75—85℃的开水冲泡,切忌用沸腾的开水冲泡,那样将会使它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C将受到破坏。

五、保健功能:饮用“涌溪火青”绿茶汗浓味美,具有明目清心,止渴解暑、利尿解毒、提神消腻之功效,对接受化疗的癌症者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六、贮存方法:

1、简袋保存:取无毒无味无隙的塑料食品袋,将干燥的茶叶用软白纸包好装入塑料袋中,排出空气,封好袋口,放入干燥、无味、密闭的铁筒内,并在筒中放一截草纸包裹的木碳或干燥剂即可。

2、瓷坛保存:用干燥、无味、无裂缝的瓷坛,将茶叶用草纸包好置于坛中,在瓷坛中再放置一截草纸包裹的木碳或一袋干燥剂,用草纸将坛口盖住,每3~4个月换一次木碳或干燥剂。饮用时,可用小筒取出部分,将瓷坛仍旧封好。

3、冰箱保存:将茶叶置于干燥、无异味、能密封的盛器瓶中放入冰箱的冷藏柜中即可。

4、热水瓶保存:将茶叶放进干燥无味完好的热水瓶中,在瓶口放小袋干燥剂,把瓶口塞盖紧即可。

涌溪火青

地域范围

涌溪火青产于安徽省泾县榔桥镇境内黄田、涌溪、浙溪等12个行政村一带。榔桥镇位于泾县东南,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5′18″—118°38′18″,北纬30°25′07″—30°37′52″之间。东到汀溪乡桃岭村,南到旌德县云乐乡、三溪镇,西到茂林镇铜山村,北到黄村镇平垣村。涌溪火青茶园面积300公顷,年产量12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1)外在感官特征:涌溪火青风格独特,外形似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隐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微黄,匀齐成朵。

十. 安徽省 宣城市 泾县 泾县木梳

泾县是全国最大的木梳加工生产基地。现有木梳生产企业60余户,拥有十几种木梳品牌,开发出保健木梳、工艺木梳、竹梳等5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现年产木梳6000万把,年创产值4500万元,从业人员达1900余人,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木梳产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泾县木梳采用上等黄杨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枣木等天然名贵材料,传承了传统的手工制梳工艺,采用高温高压等独特工艺处理,结合现代磨齿抛光等独特手工工艺精致而成。其色泽美观自然,梳齿圆滑、光洁,其造型别致,手感极佳。不拉头发,不伤头皮,且不带静电,长期使用可有效刺激头部穴位,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具有清脑提神,滋养头发,促进睡眠等功效,是居家、旅行所必备的天然绿色生活用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