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大同的特产作文 大同的风俗作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大同的特产作文 大同的风俗作文更新时间:2022-03-31 17:40:52

一. 山西省 大同 灵丘 灵丘苦荞

苦荞因对生长环境和气候的要求相当严格,所以在世界范围内栽培极少,即使在号称 “世界杂粮王国”的山西省,其分布亦很有限,我国目前的苦荞产量只有2.5万吨,故而一般人对其并不了解。中国苦荞的产地一般处于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就全中国比较,气候适中,年平均气温介于4℃-14℃之间,年降雨量大部分地区介于400mm-600mm,其中7、8、9三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量的60%,山西灵丘县位于晋东北,处于太行、五台、恒山三大山脉交汇处,地理位置东经113O53/-114032/,北纬39003/-39038/之间,境内群峰叠峦,“九分山水一分田”,地貌以山地为主体,年均气温6.9℃,降水量为420-620mm,无霜期为127天-150天。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灵丘土壤中富含硒元素(世界卫生组织惟一认定的防癌、搞癌物质),使灵丘苦荞成为中国的名优资源。20世纪80年代,国家农牧渔业部确定灵丘县为“国家优质苦荞生产基地”。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本地还盛产莜麦、豌豆、黄芪、小米、绿豆、胡麻等杂粮,灵丘县已经成为优质杂粮生产基地。

二. 山西省 大同 云冈区 大同张氏折纸

大同张氏折纸艺术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张氏家族超过百年历史的家族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属于民间美术类别。

张氏折纸艺术的主要特征为纯手工折叠,所有作品不剪不粘,一双手,一张纸,一折到底,靠的是真功夫. 不管多复杂多逼真的作品拆开后仍然是一张完整的纸张,周边没有裁剪粘贴的痕迹。包含于张氏折纸艺术中纸雕作品富含民间气息,它依然秉承了不剪不粘的本质,承前启后,创新中求发展,辨证地吸收了刻纸技法,折叠步骤完成后,在作品上雕刻出花纹图案,使作品更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张氏折纸艺术显示出小纸片,大创作;小作品,大智慧的创作思想和创作理念。有的作品繁难复杂,却只由一张方纸折成,让人叹为观止,不可思议;有的作品看似简单,只有几个几何元素构成,折叠过程却暗含机巧,拆开后不能复原,让人想之不及。

第五代传承人的杰出代表张玉春,他可以出色的运用家传的折纸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折纸艺术水平。屡获大奖,影响很大。他的作品题材全面,涵概面广,人物动物植物,花鸟鱼虫,日常器物,军事题材......应有尽有,每种作品又造型不一,姿态各异,如百鸡图,百鸟图.......人物中有神话传说人物,古典文学人物,现代人物,1人物;动物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植物有四季花卉,松柏青竹;交通工具有车船飞机,自行车1车,兵器有1坦克等;日常用品有容器、笔、手表、灯笼等。

按照作品造型不同又分为半立体和立体折纸,半立体折纸是指作品整体或局部呈扁平状,多平面而少圆弧,几何元素单一,造型简单,给人一种扁、平、直的感觉,观赏角度只适合单一面;立体折纸其整体或局部呈三维状,造型多圆弧少平面,几何元素多样,造型复杂,给人以圆、空、透的感觉,如雕塑般。

在2005年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上,折纸作品《花龟》喜获银奖; 2007年4月在第42届国际旅游品和工艺品交易会暨国际礼品和家庭用品展上,作品《年年有余》获得金凤凰创新设计大奖银奖;2008年11月,在杭州和平会展中心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作品《龙》获得2008年“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2007年12月,张玉春被大同市人民政府授予“大同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这标志着党和政府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和对张玉春多年来辛勤耕耘的鼓励和对其艺术造诣的肯定。

2008年6月,张氏折纸艺术成为大同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2月,获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张氏折纸艺术是中国折纸文化的杰出代表,它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民间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拥有宝贵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非常值得抢救和保护。

现在张氏折纸艺术的第四、五、六代传承人怀着一种家族使命与文化责任,致力于张氏折纸艺术的整理、研究、创作、传承、保护和发展。

三. 云南省 临沧 镇康县 亚热带的党参

党参为植物党参和中药材的统称。党参属植物全世界约有40种,中国约有39种,药用有21种、党参为中国常用的传统补益药,古代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党参为上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现代研究,党参含多种糖类、酚类、甾醇、挥发油、黄芩素葡萄糖甙、皂甙及微量生物碱,具有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此外对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提升作用。但气滞、肝火盛者禁用;邪盛而正不虚者不宜用。

四. 山西省 大同 云州区 大同苦菜

苣萍,亦名甜草菜,《本草纲目》称之为败酱草。因为生长在山沟野外,不受化肥和农药污染,苦菜自然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食物。在晋北广大的乡村,人们对苦菜是崇敬的。不要说“男人出口外,女人挑苦菜”的年代,即便在今天,苦菜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野菜。特别是到了夏天,人们宁可十日无肉,也不可—顿缺苦菜。

苦菜具有霖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c、核黄素、脂肪、糖、无机盐、磷、钙,铁等檬量元素,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清热解毒、利胆、降压、通脉、补气、治疗肠炎等多种疾病。

苦菜的吃法很多。“三月三,苦菜芽往出钻”辙苦菜芽拔回后,不用下锅煮,洗净后可以直接调了吃.苦菜芽鲜嫩,带着一点淡淡的涩,不过人们吃的正是这个鲜,这个原汁原味。苦菜长到一扎高时,正是烈日炎炎的夏季,挑的人也多了。沸水里焯一会儿,捞上后切碎就可以调着吃了。调苦菜色泽油绿,味道鲜美,肉质嫩脆,很多人都喜欢吃。在乡下,人们则喜爱吃酸苦菜。苦菜上锅焯上一会儿后,放入一个小坛子里,添上几碗小米汤,用不了几天就发酵好了。锄田回来的乡下人,吃上几口酸酸的苦菜,再喝上几碗酸酸的苦菜汤,解渴又消暑,那滋味别提有多美了。

到了秋天,眼看就吃不上鲜苦菜了,一些农妇便急急的出去挑苦菜,这时候的苦菜老是老了点,但她们有办法让它变得鲜嫩起来。将苦菜择好,上锅蒸了,再拿出去晾干,不留一点水分,然后密封在一口大瓮里,倒扣在限湿的地方。到了冬天,苦菜就发酵好了,这时候再加上调料真好的不的真吃,滋味不比刚采摘时差。实际上这仍然是酸苦菜,但季节变了,苦菜少了,便觉得这酸苦菜也真好的不的了。

五. 山西省 大同 浑源 浑源砂器

浑源砂器制作年代深远,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浑源县志》记载,浑源砂器制作始于唐代,从宋代起当地就涌现出大批砂器工匠,到明清时砂器制作已有着很高名气,并在民间广泛应用。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时任河东河道总督的治河专家栗毓美曾把浑源砂锅带入朝内,得到道光皇帝的赞赏,并1为“朝廷贡品”,从此,砂器享誉全国。清代,浑源砂器曾与平定砂货、宜兴紫砂陶齐名,被世人誉为“三鼎甲”更是闻名遐迩。

距县城北十二华里的下韩村,文化底蕴深厚,砂器资源丰富,几百年来,古老的传统砂器手工制作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并一直沿传至今。下韩村传统技艺娴熟,烧制风格独特,整个制作工序完全采用古老的传统手工制法,烧制的产品内外光洁,皮薄质细,方便使用,物美价廉。特别是砂锅,煮饭不变色,炖肉不变味,煎药不变性,既滚锅快,又保温长,有着其它餐具不具有的风格。

除传统砂锅、砂盆、砂吊等产品外,现忆开发出了砂药瓢、砂酒壶、砂餐具和砂茶具等工艺品,色泽上也由过去的灰褐色呈现出鲜艳的银白等多种颜色,已从生活实用型走向了工艺型。产品深受广大用户的亲睐,并远销到河北、北京、内蒙、陕西、山东等地。

浑源砂器是用天然石矸为主料烧制而成的正北砂器,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具,亦称砂陶,介于陶与瓷之间。制作原料:以当地石矸、纯白土、纯黑土、煤为主料。制作工具:轮子、板锤、绳子、刀片、模、底坐、草垫、边模、铁锅盖、笼盖、铁棍、铁钗等。

传统工艺制作流程:和泥 :工匠们先把石矸料粉碎取磨,煤烧焦粉碎取磨,然后按3:2比例加水混和均匀成泥。踩泥 :用脚踩,一脚一脚的踩,直至把整块泥踩完,如反复地踩,次数越多,泥就有劲好做活。制坯:一个人操作先拨动轮子,使其转动后,再在轮上把泥制坯。 上釉:备好纯黑、纯白土原料,需两个空水缸,把土放在一个缸里加水搅拌,待土块溶解后,把溶液盛到另一个缸里沉淀,留部分水把多余的水倒掉,上釉时搅拌均匀后,把砂坯放在药水里,快速蘸一个,这样药薄厚才均匀。 烧制:用明火烧,烧时把坯放在煤窝,笼盖扣上砂器,烧到笼盖温度700——800度时,把砂器挑出,并放些木柴磨,扣在铁锅盖下焐约30分钟再取出,烧制的成品就会发亮,保证质量。

浑尖砂器经历了由单纯生活用具为主的砂锅,发展成为以砂器为载体的工艺品砂器,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过了砂锅自身的生活用品价值。它的制作技艺对研究我国砂器历史不但起到人类文明发展、诞生炊具、进化饮食方法的实用作用,而且可以从砂器的类型、制作工艺、产品流通以及研究古代的生活习俗、文化传承、风土人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近年来浑源县委、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对其进行了积极性抢救保护,并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虽在传承民间传统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但由于资金不足,处于小规模作坊式生产,设施设备不够完善,直接影响、制约着生产发展。今年将开始招收学员培训传承人,由老艺人发挥传、帮、带作用。2014年充实新生力量,使其熟练掌握制作技能,达到传承发展后继有人。2015年多方筹集资金,建造作坊,发展生产规模,创建经济实体。2016年技术上水平,产品上档次,使砂器产品多样化,并走向更大市场。2017年研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使砂器成为浑源龙头文化产业。(穆鹏)

六. 山西省 大同 灵丘 灵丘核桃

灵丘核桃

灵丘的核桃种植历史达千年以上,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的下关、上寨、独峪、红石塄等几个乡镇。

灵丘核桃的种类主要有两种,即绵核桃、夹核桃。绵核桃又叫薄皮核桃,果实呈长圆形,皮壳很薄,果仁饱满,容易取出,出仁率高,味道甘美。这是灵丘核桃中的优良品种。夹核桃,其皮壳较厚,桃仁中的内隔膜也较厚实,桃仁被牢牢地夹住,打开取仁时不易取出,出仁率低。

县林业部门经过多年的试验,培育出“灵丘一号”核桃新品种,1981年被评为山西省81177号优良种树。近几年来,又引进了一批优质矮化新品种。

核桃的营养价值很高。据测定,一公斤核桃仁的营养价值相当于五公斤鸡蛋或九公斤牛奶。现在医学认为,核桃对肾亏腰痛、气喘、便秘、身体虚弱等均有较好的疗效,经常食用可以延年益寿,实为上等滋补佳品。

灵丘的核桃种植截至2007年已达6.7万亩,已挂果2.1万亩,年产核桃达150万斤。

灵丘的核桃在雁北大同地区独一无二,尤其灵丘的下关是有名的核桃之乡,境内核桃树分布广、数量多,果实饱满,营养价值高,成为干坚果之上品,品种在全国也属罕有。

七. 山西省 大同 浑源 浑源土豆

在浑源,土豆种植遍布全县,但真正的土豆销售以川下(平原地区)为主,而种植面积广大并且产量丰富的南山和北坡地区,土豆限于转运和销售不便,除了少部分自己吃之外,大多被磨了粉面(淀粉)。这是因为浑源境内山高沟深,交通条件较差,尤其是山区,爬坡上梁道路特别难走,而土豆的产量又比较大。

过去,磨粉面全凭手工,类似擦土豆丝一般的圆孔擦子,一个个土豆经摩擦变成碎末状,挤水、澄清,再用清水漂白几次,粉面沉下去,去水,沉淀物再粉碎晾晒,直到干透,粉面便形成了。浑源的粉面质地非常好,它以白、精、纯著名,名扬山西的浑源凉粉便取材于此。一般来说,50公斤土豆可出粉面5公斤至6公斤左右,笨重的土豆转化为贵重且轻盈的粉面,便于运输。土豆磨成粉面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耐储存,土豆即使窖藏也放不过一年,而干燥无水的粉面可以放置多年。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磨粉面全部实现机械化,从磨制到澄清再到出粉,既省事又快捷。

浑源粉面用途很多,除了制作凉粉外,还可以用来制作粉条、粉块、粉剂等。浑源粉条也特别有名,民间有云:浑源的粉条无限长。把粉面加了白矾和成面,用压床压制粉条,只要不把面剂压到底,出来的粉条始终是一孔一根,要多长可多长。在浑源街头,卖粉条的商贩常常把粉条像电线一样盘起来,卖的时候要从中间撕扯开,粉条就像皮筋一样,弹性十足。浑源粉条好就好在耐煮、有嚼头、柔韧性好,它是浑源人特别爱吃的一种菜蔬类食物,做什么菜都要加上一些粉条。浑源粉面还可作粉剂。早年间食物以粗粮为主,当地人便以粗粮诸如玉米、莜面等为主打,添加少量粉面,混合面就变得筋道无比,好吃耐饥,就是现在人们还经常这样吃。

八. 黑龙江省 大庆 大同区 大庆大同板蓝根

大庆大同板蓝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我区地处松嫩平原中西部,紧邻松花江畔,地理位置北纬46°,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历史上是野生防风、甘草、柴胡、黄芪等几十种中药材的主产区。兴隆泉药材场种的中药材久负盛名,六七十年代就出口过日本。

1989年,八井子乡有“好事者”引种10亩板蓝根,1亩产了200多斤,很成功,只是没发展起来。

1998年,祝三乡领导组织农民种了100亩板蓝根,由肇源药材公司收购,亩均收入300元,比种苞米强,而后两年,板蓝根在高台子镇、八井子乡等地迅速发展,到2000年全区种植面积达万亩

九. 浙江省 杭州 富阳 精美的竹编工艺

精美的竹编工艺,富阳的竹制工艺品,式样美观,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入口处,有一座双面竹贴屏风——竹石图,修篁扶疏,奇石点缀,工艺精巧,目睹者无不拍手叫绝。( 富阳)

十. 江西省 上饶 婺源县 婺源的特色菜

婺源的主要特色菜有:糊豆腐----------- 特点:色香味齐全,常作为宴席上第一道下酒菜。粉蒸菜 ---------- 特点:味道不同于锅炒,香醇可口,为传统地方菜。粉蒸菜 ---------- 特点:肉嫩味美,滋阴补肾,营养丰富。粉蒸肉 ---------- 特点:肉香味醇,常吃不腻。粉蒸鱼----------- 特点:鱼肉起丝状,鲜嫩味美。清炖荷包鲤鱼----- 特点:红艳之色不变,鱼肉嫩而汤味鲜,壮阳补肾,营养丰富清炖甲鱼--------- 特点:香味诱人,肉汤鲜美,蛋白质丰富,滋阴养血
( 上饶)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