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五常大米是哪里的特产 五常大米最好吃的在哪个地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五常大米是哪里的特产 五常大米最好吃的在哪个地方更新时间:2022-10-07 12:24:59

一.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荔波精致的银饰

精致的银饰——荔波境内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都十分看重银饰,尤其是水族,有“水家结婚定要银”之说。其生产的水族龙头手镯1985年获省部优称号;布依族四季手镯,1987年荣获省优称号;瑶族银鸟1989年获省优和设计二等奖;水族压领1991年被获省优称号,荔波银器厂1991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定点单位之一。1993年荔波银器厂全部产品参加杜鹃花节展销,荣获产品信得过证书。

二. 安徽省 安庆 桐城 桐城大米

桐城大米,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并被列为出口产品。

早在明清时代,桐城范家岗,花园畈、撩风岗一带所产的大米,就远销京师,备受称誉。历史上种植“三粒寸”、“杨柳籼”等水稻名特品种,从栽培技术到加工工艺都十分考究,力求保持传统特色。加工的大米质优、色白,晶莹剔透,光滑油润,干稀咸宜,醇香可口。当地民谚:“三粒寸,麻壳籼,一人吃饭两人添”。桐城素称鱼米之乡,粮食商业在各业中占绝对优势。当时芜湖通和粮行、南京协和粮行、上海通达粮行,都以经销桐城大米为主业。

建国后,国家在范岗、城关建立了两座工艺先进、设备精良的现代化米厂。所产“特二”粳米,高度重视质量标准,严格执行检化验制度。进厂原粮,出厂大米,其综合质量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在省内外赢得了更高的声誉,曾荣获省经委授予优质大米称号,并被列入《中国名优产品大全》。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销往山西、陕西、吉林、黑龙江、河北、天津、四川、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特二”粳米又被国家外贸部列为出品产品,成为东南来各国的热路货,每年平均出口3000吨左右。

三. 重庆市 巴南 石滩大米

石滩大米是重庆市巴南区石滩镇的。石滩大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石滩镇是巴南区最边远的山区镇之一,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巴南三峰”中的两峰方斗山和双寨山镶嵌石滩,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为有机农业、养生养老、乡村旅游提供了理想的发展环境。目前,该镇建成高山错季蔬菜基地1万亩,高山优质稻基地1万亩,新建生态土鸡种苗养殖场和有机农场各1个。注册使用“方斗山”和“琢玉农业”商标,9类农产品被评为无公害产品,石滩大米、黄豆、玉米通过有机认证,石滩琢太有机大米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石滩大米、豇豆、糯玉米、土鸡深受市民喜爱,供不应求。

2013年,重庆市巴南区石滩镇农业服务中心申报的“石滩大米”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商标注册号为:13096355。

重庆市巴南区石滩镇农业服务中心

13096355

四.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五. 宁夏 固原 西吉县 金灿灿的小麦

固原小麦胚乳丰盛,麦粒皮厚、籽重、质量好,用它磨制的面粉粉质柔韧,尤其适合精制各种糕点和面条。固原人做面条的技术超群,擀、揪、拉、削、扯,样样在行。用小麦面粉炸制的馓子、油香等食品,金黄透亮,香脆可口,深得回族群众喜爱,是欢度“古尔邦节”、 “开斋节”等不可缺少的食品。汉族群众在定亲、送礼时也用小麦面粉蒸成大馒头,大馒头的顶端涂上红点,作为吉庆、祝福的象( 固原)

六.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安山大米

安山大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安山大米种植区分布于商老庄乡大安山村以西、八里湾以东的9个行政村,种植历史悠久,清代至今都有确切历史记载。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商标联络员结合实际情况,与商老庄乡党委、政府对接,将“安山大米”列为首例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过程中,商标联络员指导当地50位大米种植农户成立“安山大米行业协会”,帮其制订“安山大米”地理标志使用管理规则、商标委托书、申请书等材料60余页。2012年3月20日,国家工商总局对“安山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行了公告,成为东平首例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东平县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

七.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八. 广东省 江门 台山 台山大米

台山大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台山大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台山地处广东西南部,频临南海,三面环山,地理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雨水充足,日照时间长的特点,非常适合水稻的种植,拥有多个水稻种植基地,以及二十万亩水稻示范区,其出产的大米口感香甜,软滑不腻,以其为原料生产的台山米粉更加口感鲜甜,是非常具有台山特色的。

台山水稻年播种面积7.2万公顷,优质稻覆盖率达到99.86%,年产大米25万多吨,是广东省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优质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县级市,也是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之一,素有“广东第一田”的美誉。2013年,台山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称号。

台山大米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和淀粉,碎米总量7.8-13%,出糙率小于85%,精米率72-74%,整精米率69.70-73.30%,直链淀粉17.4-19.12%,胶稠度83-88mm,蛋白质含量7.97-10.90%。色泽、气味正常。米粒细长,粒长一般在6.5-7.5mm,长宽比值>2.8。

此外,“台山大米”米粒晶莹透亮,无心白腹白。米有香味,饭软滑不粘,冷而不硬,食味清香,弹性可口,饭香四溢。

台山境内,海(岛)岸线长649.2公里,海湾、港湾119个,川山群岛大小岛屿265个,其中上川岛156.7平方公里,下川岛98平方公里。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鱼米之乡”。

台山市农业资源丰富。现有农业人口75.88万,耕地面积71.5万亩,其中水田60.05万亩,有“广东第一田”之誉。台山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

2015年12月8日,在全国第五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会上,“台山大米”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和答辩,成为江门市第三项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产品。

粮食

广东

台山市粮食行业协会

台山市所辖台城街道办、大江镇、水步镇、白沙镇、三合镇、四九镇、冲蒌镇、斗山镇、都斛镇、赤溪镇、端芬镇、广海镇、海宴镇、汶村镇,北陡镇、深井镇、川岛镇、海宴华侨农场,共18个镇(街、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8′~113°03′,北纬21°34′~22°27′

九. 黑龙江省 哈尔滨 五常 黑龙江牛蒡子

黑龙江牛蒡子:又名关力子、大力子,古称恶实。以粒大、饱满、色灰褐者为佳。味苦、辛,性寒。具疏风散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之功效。主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痈肿疮毒等症。以五常、尚志、阿城为集中栽培区。

十. 海南省 定安 定安富硒大米

定安富硒大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定安富硒大米”为地理标志产品,此外,“定安富硒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同时被批准为地方标准。

近年来,定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发展壮大,一直致力于富硒大米、黑猪肉粽等定安特色产品品牌打造。“定安县富硒大米享誉省内外,既是定安的一张名片,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定安县农业局负责人表示,随着定安富硒大米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将极大地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

安县位于海南岛的中部偏东北,东经110°7′—110°31′,北纬19°13′—19°44′。东临文昌市,西接澄迈县,东南与琼海市毗邻,西南与屯昌县接壤,北隔南渡江与海口市琼山区相望;定安县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178.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2.24 万亩,可开发的坡地、荒地60万亩,土地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土壤主要分三类型:南部地区以火山喷发的玄武岩和砾岩风化壤土及砂质粘土为主,适宜粮食、橡胶、槟榔、甘蔗种植;中部地区属棕色粘土和沙质壤土,适合荔枝、菠萝、龙眼、花生、胡椒等热作经济作物的生长条件;北部地区属南渡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农田基本设施完善。

定安县南部地区属于火山岩地区,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硒元素,其生产的大米易煮、味香、口感好、营养丰富。定安县富硒大米享誉省内外,既是定安的一张名片,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定安富硒大米

海南省定安县黄竹镇、龙门镇、岭口镇、翰林镇、龙河镇5个镇现辖行政区域

《定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定安富硒大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范围的函》,定府函〔2013〕143号

海南省地方标准:

DB46/T 239-2013

《定安富硒大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