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兴和饮食特产 兴和县特色美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兴和饮食特产 兴和县特色美食更新时间:2022-04-04 16:22:45

一. 内蒙古 乌兰察布 兴和县 内蒙古大麦

乌兰察布盟年产大麦2800万公斤,千粒重45克,大麦含有钙、磷等多种元素,大麦米制成的“麦片粥”是高营养品保健食品,所生产的大麦芽是酿酒、制曲的上乘原料,各项指标均达部颁二级标准,畅销河北、山西等地。

二. 内蒙古 乌兰察布 兴和县 兴和土豆

兴和土豆

兴和县地域广阔,气候独特,无污染、无公害,具有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天然条件。主要农产品马铃薯。马铃薯种植面积35万亩,产量4亿公斤。

三. 内蒙古 乌兰察布 兴和县 猪肉炖酸菜

猪肉炖酸菜

菜式来源于河套的猪肉烩酸菜。菜里除了酸菜和猪肉,还有土豆和粉条,菜式看上去很不起眼,酸菜早已蔫得看不出水嫩时的形状,猪肉和土豆也灰头土脸。也许你第一眼并没有看见它,可那香香酸酸的味道会把你的眼光吸引过去,土豆泥的浓香,还有猪肉的鲜嫩、粉条的软滑让你停不了手中的筷子。

四. 贵州省 黔南州 都匀 水族饮食和鱼

水族饮食和鱼

都匀的水族同胞不仅在迎宾、宴请时离不开鱼,因为鱼在他们心中是幸福、吉祥的象征,而且在日常饮食中也非常喜欢食鱼。有客自远方来,主人必定要杀鱼款待,表示宾主有鱼水之情,意深情长。

为了领略一下都匀水族人民平时的饮食习俗,我请你和我一起到我的水族朋友老潘家作客。

老潘家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寨子里,我们进了寨门,绕过寨脚的一口鱼塘,然后沿着一条小路走上去就到了。

老潘家住的是一栋三层的古老干拦式楼房。听见屋外有狗叫声,老潘知道有客人来,便赶快迎出来,把我们接进了二楼堂屋左边的火塘间坐下来。已经是深秋了,天气有点凉意了,我们坐在火塘边,边烤火,边交谈,甚是情意浓浓。到了吃中饭的时候了,好客的女主人便在火塘里放上一个铁三脚架,上面放上一口盛装着油酸汤的大铁锅,摆上一块木条,搁上一只蘸水碗,那葱绿盐白辣椒红,让人口涎欲滴,然后端上一盆剖好、洗净的鲤鱼块,一块一块地往酸汤里梭去。

我们一边喝着老潘自酿的甜酒,一边等着汤开。水族同胞历来有“菜不论数,以酒为大”和“劝酒为礼”的习俗。我们喝着酒,不一会汤开鱼熟了,老潘给我们每人碗里敬上一只鱼头,这是主人对客人表示的敬意。

这时女主人又端来了新鲜的白菜、自制的豆腐。她一边往锅里放一边说:“不成敬意,天凉了吃火锅就图个热火,吃个新鲜。”女主人的一句话道出了吃水族汤鱼的妙处。那鱼肉真是白嫩味鲜,十分可口,酸中带辣,回味长久,吃得浑身发热,鼻尖冒汗。正当我们吃得落胃,谈得高兴时,老潘突然离席而去,大家有点茫然。不一会老潘手抓着一条约二斤重的鲤鱼进来,然后将鱼甩在木地板上。鱼在地上又蹦又跳,大家一起呼喊着“秀!秀!”使气氛达到了热潮。然后老潘把鲤鱼当着大家的面刮鳞、去鳃、剖肚、洗净、切实,放进了锅里,大家又掀起了又一轮喝酒吃鱼的热潮。这叫“席间进活鱼”,是水族人民欢迎尊贵客人的隆重仪式。因此水族的村寨里都有鱼塘,长年养有鱼,可以随取随吃。

我们边吃边摆,说起了水族人民平时吃鱼的烹调方法来。老潘说,吃火锅酸汤是常用一种方法。此外,还有油炸鱼,就是将面粉与水、盐、香料拌成糊,将它糊在鱼块上,用油炸成金黄、脆香,然后作为下酒的菜肴,其味香脆可口。如果在河里捕捞到一些小鱼,可以将它们剖好、洗净、晒干或烤干备用。有客人来了,就将干鱼在油里炸脆,然后炒上青辣椒、毛辣果(西红柿),也是下酒的好菜,脆辣可口。还可以将鱼制腌鱼,都匀水族制腌鱼的方法和制腌肉不同,只是将鱼烤干一点,不刮鳞不剖肚把它装进陶坛里,配上酸糟辣、熟碎米、密封好,食用时从坛内取出蒸熟,拌上香料、盐巴,鱼肉醇香酥嫩,十分可口。水族人民喜欢食鱼,这和他们的先民来自华南江河湖海边上,一日三餐有鱼虾有关,也许鱼在他们心中是幸福、吉祥的象征有关。所以水族群众有下河捕鱼、摸鱼的爱好

,每个寨子里都有公共的或私人的鱼塘。平时他们在生产中也常常找机会抓鱼。例如男人在犁田、耕田时,往往腰上都拴着一个竹编的腰篓,碰到被翻犁出来的泥鳅、黄鳝,就顺手抓起放进腰篓。在水稻中耕除草时,见到有小鱼虾也会捞起来回家晒干或烤干,以备作下酒吃饭的菜肴。

这一顿“饭”吃得真是“鱼饱酒足”,而且还增加了水族人民饮食中有关鱼的许多知识。

五. 内蒙古 乌兰察布 兴和县 兴和甘草

兴和甘草

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表面红棕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具特异的甘草甜味。

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有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或灰褐色。质坚硬,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有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六. 内蒙古 乌兰察布 兴和县 兴和莜麦

兴和莜麦

莜麦金属般的铃铛挂在秀杆上,如轻雾罩地,

绿纱遮野,清爽爽,凉阴阴,这就是被称为内蒙古“三件宝”之一的莜麦。主要产在乌兰察布盟,年产量15亿公斤。莜麦是高营养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粗纤维等,对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也被西部地区人民称为一“宝”,销往北京、山西、河北等地。

七. 内蒙古 乌兰察布 兴和县 大库联马铃薯

大库联乡位于兴和县北部,全乡土地总面积633.3平方公里,现辖22个村委会,165个自然村,190个村民小组。全乡共有耕地23.08万亩, 其中实有农作物播种面积17.29万亩,人均耕地7.5亩,全乡种植业以油料、马铃薯为主,也是本地的。豆类、杂粮为辅助作物。

全乡的主导产业主要有蔬菜、马铃薯、肉羊、奶牛、草业五大主导产业。马铃薯是我乡的传统作物,投入少、产量高、高场行情好,近几年人均种植近几年来亩,主要品种以脱毒紫花白、克星一号、大西洋、底西芮为主栽品种,成为全乡的一大主导产业。

八. 内蒙古 乌兰察布 兴和县 兴和马铃薯

兴和马铃薯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的。兴和县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光热等条件非常适宜马铃薯种植,种植品种主要有夏坡蒂、荷兰15、克新以及大白花2191等。

马铃薯是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其生长发育规律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特点相吻合,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县委、政府顺应自然和经济规律,把马铃薯确定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近几年,全县各级政府把推进马铃薯产业化进程作为农村工作重点,主要在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加工转化、市场营销等产业化经营上下工夫,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年种植面积目前稳定保持在40万亩以上,总产量8亿多斤,是乌兰察布市乃至全区马铃薯主产区。

九. 内蒙古 乌兰察布 兴和县 兴和大麦

兴和大麦

乌兰察布市年产大麦2800万公斤,千粒重45克,大麦含有钙、磷、等多种元素,大麦米制成的“麦片粥”是高营养品保健食品,所生产的大麦芽是酿酒、制曲的上乘原料,各项指标均达部颁二级标准,畅销全国各地。

十. 内蒙古 乌兰察布 兴和县 覆膜玉米

玉米生产和乌兰察布,这似乎是一对没有关系的概念。然而,近年来玉米生产在乌兰察布这块被视为“禁区”的土地上已逐渐被摆上农业之正席,成为全盟发展农业的重要举措。可说玉米生产的推广,拉开了乌兰察布盟农业变革的序幕。地膜覆盖玉米技术在乌兰察布从示范到推广,从水地到旱地,从前山地区到后山地区,已经历了十几个年头,是市场经济为这项新技术的推广注入了催化剂。目前,玉米生产已成为全盟发展粮食生产,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实现民富、政富等连台戏幕中极为重要的一出。乌兰察布盟地区积温偏低,年降水量平均400毫米。无霜期120天左右,在应用地膜之前,全盟玉米种植面积仅2。53万亩,亩产量175公斤。1986年进行玉米覆膜试验成功后,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下,玉米覆膜面积迅速扩大。与此同时,全盟技术人员重视覆膜玉米的深度挖掘,形成了间套作的立体农业新格局。近年来,全盟上下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术措施,加强项目管理,玉米种植成效十分显著。大面积种植覆膜玉米,首先加快了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速度,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充分利用了乌兰察布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自然特点,使玉米产量大幅度增加,创出了新的产量水平,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玉米新技术带给乌兰察布盟的不仅仅是今天的一切,它的长远意义更在于明天,覆膜玉米,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而这恰恰是市场经济中全盟通向富裕的锁孔,这一无形动力已经逐渐射到农业的其它领域。“围绕市场种田,调整结构挣钱”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响亮口号在乌兰察布盟的特色农业产品在本地的广泛推广,预示着农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乌兰察布盟农业的明天和未来。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