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大理洱源县特产 云南大理特产一览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大理洱源县特产 云南大理特产一览表更新时间:2022-03-31 09:15:12

一. 云南省 大理 大理市 大理曲靖韭菜花

曲靖韭菜花,制作时,将半籽半花的韭菜花剁细,加入盐巴、白酒,搅拌均匀,放入罐内,用半年的时间使韭菜花肉质糖化,然后拌上干苤蓝丝、辣椒、红糖、白酒腌制,待呈黄红色即可。脆嫩鲜美,甜咸适口,有助于增进食欲。( 大理)

二. 广西 桂林 资源县 车田辣椒

辣椒,是资源县车田一宗历史悠久的桂林传统名优地方,尤其以黄龙村的辣椒最为正宗与著名。车田辣椒个头大、肉厚汁多、甘中带辣、香味绵长,泡辣椒、酸辣椒、擂钵辣椒是当地比较有特色的吃法。

据说,古时候有一位落难王子逃难途径黄龙,吃过黄龙村民奉上的泡辣椒,啧啧称赞为天下第一美味,临行时说过一句“黄龙辣椒,举世无双,涝年增产,旱岁丰收”的吉祥语。后来王子苦尽甘来,登基做了皇帝,黄龙辣椒便成受过“皇封”的御品,品质越来越好。

资源县车田辣椒因受过“皇封”才品质超群之说自不足取,更不可信。从科学角度考量,因该是车田地处称岭陡,绝对、相对海拔均较高,气候温湿,雨量充沛,昼夜温差较大,又得浔江之源五排河滋润,土质肥沃,最适合辣椒生长和种植。无论怎么种,均比别处丰产优质,所以产品具有个头大光亮、肉厚汁多、甘中带辣、香味绵长的特点。

车田人民不但培育出了优质的辣椒,还发明了许多以辣椒为主的风味佳肴。比如,将鲜辣椒放到火中烧熟,撕成小片,再将姜、葱、蒜捣烂成泥拌匀而食,叫“泡辣椒”。食之香、甘、咸、辣多味俱全,口舌生津,唇齿三日留香,已成为资源县各大宾馆的名菜。再如,采下鲜红辣椒,剪去辣椒把,用泉水、食盐、米酒腌制酸辣椒,肉厚汁满,酸中带甜而且其脆无比,别有风味。

资源人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酸,指的是酸辣椒。再如,将辣椒晒干,再用微火烤焦,拌以姜、葱、蒜、豆鼓一起捣碎,制成擂钵辣椒,佐以送饭,肚皮已涨痛还想再吃三大碗……

从前,车田辣椒基本是自产自销,或到秋天,县城居民区收购一些腌制酸辣椒过年待客。20世纪90年代开始,车田生态农业发展起来,建成了华南地区最大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红辣椒、西红柿并称“两红”产品,畅销全国,给车田农民带来了火红的日子。

经过精心加工、包装的各种车田辣椒产品纷纷走上商场、超市货架,成为游客带回赠送朋友的上等礼品。凡是来资源尝过车田辣椒美味的游客,都说游资源不吃车田辣椒是一大憾事。

三. 云南省 大理 洱源县 大理饵块

饵块是一种风味食品,大理一带的饵块更是别有风味。清早走在大街上,你随时可以看到一个个小摊,一个火盆上放置着张铁丝网,下面是红红的栗炭火。摊主正在翻烤着一块块白色的园饼,饼比较薄,一会儿就烤熟了,闻起来有点香,这就是饵块饼。随后,摊主将饵块饼放在一个盘子里递给食客,由食客随需放上佐料。有的喜欢在饵块中裹上一根油条,有的则喜欢将烧饵块掰成小片后放到热豆粉汤里吃,这就是大理街头常见的早点--烧饵块。

饵块也可以制作成丝状,叫饵块丝。有两种煮饵丝比较出名,一种叫扒肉饵线,另一种叫脆香饵丝。扒肉饵丝是先将鸡胸肉或猪腿肉煮扒至肉泥状,剔骨后备用。用鸡汤作辅料,放入煮热的扒肉,再加上葱、芫荽、辣椒、酸菜等佐料,然后将煮熟的饵丝捞进碗中。扒肉饵丝吃起来绵软香爽,富有营养而又不油腻。脆香饵丝制作工序较复杂,先用腊猪头熬汤作辅料,佐料用煎鸡蛋丝、油炸猪皮脆丁、油炸洋芋丁、沸水中汆过的苦菜丝、沸水煮过的豆芽、瘦腊肉丝等,再加适量葱花芫荽、辣椒油等,然后将蒸熟的饵丝放入汤碗中即可。

四. 宁夏 固原 泾源县 宁夏西瓜

宁夏西瓜:宁夏种植西瓜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了。



相传清康熙年间,宁夏的西瓜就享誉国内。1696年康熙第二次访宁夏,据说有一段黄麻子卖瓜和"黑屋摸官"的传闻。康熙微服私访,行至宁夏中卫县境,遇到了一个叫黄麻子的人正在卖西瓜。康熙佯装无钱,向黄麻子要瓜。黄麻子纠缠不过,拣了一个"瘪蛋子"扔给了康熙。康熙不要,黄麻子说:"放心吧,不但你老哥,就是当今皇帝吃了,也会夸这是好瓜。"康熙一吃果然甘甜如蜜、清脆胜梨,心想:"瘪蛋子"西瓜都如此,好瓜岂不更甜?康熙返京后,盛赞宁夏西瓜之甘甜,并称其为"瓜中之王",还传旨黄麻子进宫"黑屋摸官"。从此,宁夏西瓜和黄麻子的名声大振,传闻全国。这是民间传说,但宁夏西瓜久享盛名,却是事实。



宁夏夏季炎热,少雨,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强化了西瓜内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的成分,使宁夏西瓜形成了独特的优良品性。



西瓜遍布宁夏各地,以银川、石嘴山、吴忠、青铜峡、灵武5市市郊及中卫、中宁、永宁、陶乐诸县为多。近年来引种的新品种效果都不错,其中"新红宝"西瓜,以瓜甜味美、籽小而少、适应性强、耐贮运等优点而闻名。

五. 云南省 大理 洱源县 大理草编

大理草帽编制是大理地区白族群众的一项传统手工艺。据传南诏时期太和城附近就曾有过草帽街,现今的大理市七里桥太和村内仍有此街名。

过去编缝草帽全凭手工,产量有限,花色品种单调。现今,大理白族乡民,发挥传统优势,引进现代工艺制作技术,充分利用闲遐时间,家家户户都编缝草帽。不论在庭院屋里。田间地头,还是在村社路边,闲谈纳凉,都可以看到妇女肘夹麦秆,手指不停地编织草辫,她们把编好的草辫经漂白处理,然后再缝制成各种款式的成品。以原料秆细、皮薄、色白、编织致密均匀、缝合线轴、针密者为上品。由于大理草帽具有传统古朴的美,花色品种多,价格便宜,几年来一直供不应求,产品式样也不断创新,“知音帽”、“英式礼帽”、“儿童帽”。“绣花帽”等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系列产品主要销往西双版纳、德宏州等热区,部分销往海外。

草编是大理民间沿袭的一项手工传统工艺美术,种类繁多,资源丰富,花色各异,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特点。主要有传统的谷草、麦秆、棕丝等编织。据史料记载,明朝初期,“永昌地方(明大理曾属永昌)近已设习艺所,教以学习山东草编之法”。从此代代相传。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的需求,旅游事业的发展,大理草编工艺制品种类越来越多,有草帘、草垫、草篮、草扇、草席、草制玩具等数百种花色样式。仅是草篮一类,五颜六色,造型多样,让人眼花缭乱。草编制品上面绣着蝴蝶、茶花、三塔、洱海、苍山、禽兽等民族民间喜闻乐见的图案,既别致美观,又经济实用,不仅国内各族群众喜欢,而且远销美、欧、东南亚各国。
用麦秸编织草帽,是云南大理县白族妇女一项世代相传的技艺。她们心灵手巧,编织出的草帽,工艺精美,式样大方,受到各族群众欢迎。许多来云南旅游的外国朋友,也总是要选购大理草帽,既作美的欣赏,又留为纪念。大理草帽生产历史悠久。唐代南诏国的王都主和城没落后,就由草帽集市代替了它昔日的繁华,并进而演变为近代著名的草帽街。由此可见,编织草帽早已成为当地白族人民的习俗,沿袭久远。然而,草帽的式样,却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帽,鸭嘴帽,礼帽,绣花草帽,半圆形旅行帽、藏帽等等,适应男女老幼的不同爱好。

六. 云南省 大理 大理市 白族扎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当旅游者从当地把扎染天南海北地带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时,它从远古时期走来的脚步仿佛与当代步伐连接到了一起,叫人不能不格外惊叹于它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魅力。

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白族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传说它是苍山的溪水所变,或说是仙女织出带给人间……穿用它不仅美观,还代表着灵巧和智慧,在人们心目中差不多已成为大理最耀眼、最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扎染古称绞缬,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染布工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尔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扎染工艺出现较早,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1984年,周城兴建了扎染厂,带动近5000名妇女参加扎花,80%以上销往日、英、美、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游人到了这里,可以看到妇女们个个在扎花,户户在入染,已成为重要的扎染织物产地。

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织的较粗的白棉土布,现在土布已较少,主要用工业机织生白布、包装布等布料,吸水性强,质地柔软。加工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接着便是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浸泡,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数次,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将线拆除,将“疙瘩”挑开,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兰色,即是“地”,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传统染料以板蓝根、蓝靛为主,与化学染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据说,象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在回归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亲睐。

七. 青海省 西宁 湟源县 干板鱼

青海省盛产湟鱼,因其体肥肉嫩味鲜而远近驰名。将湟鱼剖去内脏,洗净杂质,按大小摆列在滚烫的石板上或沙滩上晒干,即为干板鱼。干板鱼经水泡软后,肉质柔韧, 可烹制出风味别具的佳肴。

青海有句顺口溜:“贵德的梨儿享堂的瓜,湟源的干板鱼天下夸。”这话一点儿不假。青海省盛产湟鱼,因其体肥肉嫩味鲜而远近驰名。将湟鱼剖去内脏,洗净杂质,按大小摆列在滚烫的石板上或沙滩上晒干,即为干板鱼。干板鱼经水泡软后,肉质柔韧,可烹制出风味别具的佳肴。

市面上出售的干板蒸鱼是把泡透的干板鱼,用葱末、食盐、蒜泥、胡椒、辣椒、花椒等佐料粉末加入面粉,调为糊状,涂抹在洗净的干板鱼上蒸熟。由于干鱼软化,佐料也就渗入肉中,待蒸气弥漫、香味扑鼻时取出,连鱼肉带面块一起食用,辛辣鲜美,芳香可口。

八. 云南省 大理 洱源县 白族木瓜鸡

洱源白族人民美食文化中一道名菜。采用的主要原料是云南本地的酸木瓜。酸木瓜果实成熟后,色泽金黄,气味芳香,果实营养极为丰富,可直接食用,味酸涩。食用后有舒筋活血,治腰膝酸重,脚气湿痹,以及预防“乙脑”的功用。

白族木瓜鸡味美鲜吞,爽口开胃,除保留有木瓜的药用作用以及鲜肉鸡汤的营养滋补作用外,还有增进食欲、养心安神等功效。

九. 云南省 大理 巍山县 大理白族木瓜水

大理木瓜水老少皆宜,凉爽可口,既解渴又解搀,木瓜水喝到嘴里滑爽的感觉能令你顿消疲惫。“木瓜”非南方木瓜树上结的那牛奶头似的吊吊瓜,而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取其籽,捣烂,再做成水晶一样透明的胶状物,撒入星星点点的黑芝麻,冷却后犹如果冻,却软溜得近乎无形。弄出一小块,捣碎,加入冰水、红糖水及凉“米虾”(一种米制品,看起来形似虾米)之类,即制成木瓜水。舀入玻璃杯或碗内,鲜活活地诱人极了。

十. 云南省 大理 大理市 邓川牛

我国著名的地方良种牛、中国人自己的奶牛品种———邓川牛,是全国唯一产奶用的黄牛品种,适应高热气温,耐粗饲,牛奶中的乳蛋白、乳脂率、干物质含量高,体细胞数少,是加工民族特色食品乳扇的较好原料,也是加工高档奶酪的优质原料。因多年来重开发,轻保护已在洱源中心坝区消失,仅分布在部分山区,数量逐年减少。从1959年开始,在坝区,以邓川牛为基础母牛群,引入荷斯坦牛进行级进杂交品种改良,培育邓川黑白花乳牛,经过50多的改良培育,邓川黑白花乳牛扩散到了云南各地以及陕西、四川,重庆、湖南、广西等省、市、区。据估计,有邓川牛血统的邓川黑白花存栏达到20万头以上,其中仅洱源县2009年末就有6.5万头。伴随着邓川黑白花奶牛饲养量的增加,邓川牛开始在坝区消失,仅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从1997年开始,在山区又以邓川牛为基础母牛群,引入西门达尔牛和短角牛,进行品种改良,发展肉牛产业,目前,纯种邓川牛的数量已寥寥无几,据查,1959年,全县邓川牛存栏达2.82万头,1980年,邓川牛存栏1.37万头,而到2006年12月,邓川牛存栏仅554头,其中,母牛存栏546头,公牛8头,牛群因近亲繁殖,饲养管理不到位,乳用性状出现退化,已成为濒危灭绝品种,亟待有关部门给予保护。

主要特性:体形细致,各部结合良好。被毛黄色居多,黄色占26%。紫红色占22%,黑色占15%,草白色占8%,红黄色占6%,其它占23%。黑色牛有红背线或紫红背线。头小而短,角短细.公牛肩峰略高,母牛无肩峰,背腰平长,前胸略窄,胸深大,尻倾斜,尾细长,多过飞节;乳房较小,0短。成年体高:公牛107.8厘米,母牛103.5厘米。成年体重:公牛239千克,母牛228千克。日最高产奶为ll千克,乳脂率5.58%,乳中干物质为14.83%。屠宰率46.4%,净肉率35.9%,眼肌面积64.2平方厘米。繁殖率82.5%。

保护情况:目前,有关部门已注意到邓川牛的现状并认识到保护邓川牛遗传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业部、省、州农业部门有关领导、专家到洱源县,指导邓川牛品种保护工作,积极制定了邓川牛品种资源保护目标和保种规划。2008年和2009年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分别安排了10万和29万元保种经费,当地畜牧部门及时开展了保种工作措施,在洱源全县范围内开展鉴定选育工作,通过严格的鉴定,共选育出具有邓川牛明显品种特征的72头(其中:公牛8头)牛,并分别集中饲养在右所镇焦石村委会镇焦石村和邓川镇旧州村委会桂皮村两个邓川牛保护选育示范点,由于保护工作才开始,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长期支持和帮助,建立一个规范的选育体系,并严格持续的开展保护选育工作,优良的邓川牛才能不会消亡。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