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开封礼盒特产 开封的特产在哪买最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开封礼盒特产 开封的特产在哪买最好更新时间:2022-04-12 11:21:35

一. 河南省 开封市 顺河区 麻辣花生

麻辣花生源自七朝古都开封,由兴盛德公司多年研制、提炼配方制作而成。花生取自黄河岸边两千多亩的无公害优质花生基地,经严格的筛选后,保留下来的花生颗粒饱满、大小均匀,经过复杂配料、严格工艺和多道制作流程精制而成。成品麻辣花生色泽金黄、里外入味、口感酥脆、融入南北风味、麻辣咸甜香五味俱全。2007年3月,兴盛德麻辣花生成功通过QS认证。

二. 河南省 开封市 尉氏 豌豆馅

传统风味小吃,此品种被收入《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以豌豆、柿饼等原料制成,色呈黄绿,滋味香甜,是健脾胃、解热毒的夏季食品。卖豌豆馅的没有固定摊点,均为推车、挑担沿街叫卖。

目前仍然有卖,此品种没有失传。大多仍然是沿街叫卖。

三. 河南省 开封市 祥符区 开封花生

开封花生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开封花生是开封的名优产品,它始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气候温和,土壤松软,光照充足,适合花生生长。因此,这里的花生产量高,质量好,以致使开封成为九州驰名的“花生王国”。开封花生具有籽饱、果长、皮薄、味香、出油率高等优点。 花生不仅是食品、油料、还具有医药、工业用途,被群众称为“聚宝”,“金豆豆”。用花生制作的焦炒花生、咸面花生、虎皮花生、花生糕、花生糖等品种繁多,美味宜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开封县生产的优质生产的优质花生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欧美、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1、外在感官特征:开封县花生具有“网纹纤细,果皮薄而坚韧,籽仁椭圆形,粉红色,有光泽”的外在特征。2、内在品质指标:开封县花生内在品质优势突出,据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开封县花生出仁率≥69%,总糖含量≥4.6%,脂肪含量≥34%,蛋白质每百克≥24克,钙含量每千克≥185毫克,铁含量每千克≥22毫克。卫生指标、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3、安全要求: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NY5332—2006)标准,产品质量也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 标准,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切实保障开封县花生质量安全。

“开封县花生”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地域范围包括祥符区下辖的西姜寨乡、朱仙镇、范村乡、万隆乡、半坡店乡、刘店乡、袁坊乡、仇楼镇和陈留镇9个乡镇。生产地域范围地理坐标:地理坐标为北纬34°30--34°56′,东经114°07′--114°43′。北临黄河,西和中牟县、开封市禹王台区、金明区接壤,南临通许县和尉氏县,东与兰考县和杞县毗邻。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40.8公里,祥符区总面积1291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83800公顷(125.7万亩),花生种植总面积33333公顷(50万亩),年总产13万吨。

四. 河南省 开封市 杞县 炒红薯泥

凡吃过杞县红薯泥的人,无不啧啧称赞杞县人的独具匠心。名食红薯泥的主要原料就是我们常见的红薯,有些地方也叫“白薯”、“地瓜”、“番薯”。它的制作方法很讲究,需先把红薯煮熟,剥掉外皮,去其内丝,用干净的白布包裹起来,轧压成泥,然后将白糖倒入锅内化成糖浆,兑入香油、红薯,不断搅拌,呈柿红泥状。装盘后,分层放山楂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即成。此菜味道甘甜,爽口开胃,色泽鲜艳,营养丰富。

炒红薯泥是一道久负盛名的中州名菜,选用红薯,白糖,山楂,玫瑰,桂花,青红丝等原料。兑入香油烹饪而成。色泽晶莹,甜香可口,营养丰富。红薯泥是一种独树一帜、色味奇美的色菜。民国初年由杞县大同饭庄厨师蒋世奇创制。

食品用料

红薯,白糖,玫瑰汁,山楂丁,葵花籽,芝麻,香油,蜂蜜,花生,蜜枣丁,红糖水,花生油。

制作方法

1准备材料

2红薯去皮后上锅蒸熟,然后制成碎泥。

3芝麻、核桃仁、花生、葵花籽在锅里焙熟。

4红薯捣成泥,用纱布滤出丝。

5锅上火加花生油,油烧到5、6成热,放入打好的红薯泥,翻炒。

6加入红糖水,玫瑰汁,白糖,香油,芝麻,蜂蜜,花生,蜜枣丁。

7撒上山楂丁。

8可以吃了。

相关典故

说法一:以红薯为主料,成品形似泥状,始产于杞县而得名。其配料比例是:一斤熟红薯,五两白糖,二两半香油及少量的山楂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等。制法先将红薯煮熟,剥皮去丝,以净白布包之轧压成泥,作为备用、然后把白糖拼命倒至炒锅内化成糖浆,兑入香油、泥红薯,加熟烹饪,搅拌均匀,至三者溶化为一体,呈现柿红色为止。盛至盘内,上面依次分层放上山楂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即成。此菜,斑驳陆离,色泽鲜艳,甜爽可口,营养丰富。据食品卫生部门测定,每斤(500克)红薯泥含糖200克,蛋白质5克,脂肪45克,胡萝卜素30克,维生素C50毫克等多种营养物质。有健脾、补虚、益气之功能,对霍乱吐泻、水膨腹胀、夜盲等症也有良好疗效,经常食用,可使人长寿。因此,品尝者对它无不交口称赞。一位记者如英来杞品尝后,在《河南政治月刊》第三卷第十二期上发表《已成陈迹之金杞》一文,盛赞杞县红薯泥为"特殊食品,颇为著名。如有异县友人初履斯土,则…..不可不尝之"。自此,杞县红薯泥声誉大振,慕名前来品尝者日众。大同饭庄亦因之生意兴隆,门庭若市。蒋氏乏嗣,传其艺与甥儿胡诗俊等人。

说法二:清朝爱国将领林则徐到洋人府作客,洋人拿出冰激淋给林则徐吃。林则徐第一次吃冰激淋,见冰激淋直冒气,以为是热气,用嘴吹了吹,啃了一口才知道是冰气,被身旁的洋人嘲笑开了。林则徐对此激愤在胸,回府后暗下决心,一定要找机会教训一下洋人。一个偶然的机会,皇上让他接待洋人,他让厨师做了一道炒红薯泥,洋人见桌上盘中红薯泥不冒热气,拿起勺子捞起就吃。可是刚出锅的红薯泥因表层附油,虽然不冒热气,里边着实烫得很,把洋人烫得哇哇直叫。因此炒红薯泥作为一道爱国菜的美名也由此得来,流传至今。千万记住了,吃炒红薯泥出锅后一定要先放一会儿,别把嘴给烫了。

五. 河南省 开封市 尉氏 烫面角

传统风味小吃,此品种由北宋时期的“角子”演变改制而来。以七分烫面三分死面和面制皮,韭黄、鲜肉作馅,形似月牙,背面有褶如百叶裙,汤满肉鲜,面皮筋光香甜。民国时以行宫角张老胖经营的最著,建国后厨师李法贤制作的有名。1978年被认定为“名产风味小吃”。中兴楼制作的“羊肉烫面角”2000年2月被国家国内贸易局认证为“中国名点”。

六. 河南省 开封市 金明区 辣椒砖

辣椒砖辣椒砖在开封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该品以红干椒(省内夏邑、永城所产最佳)为主料,配以优质芝麻、麻油、甜酱、精盐精工制作而成。制作方法:椒干去蒂,芝麻除杂浸润炒制,用手工或机械粉碎,加入甜酱,揉和成团,兑入麻油,分团压成饼状,入模匀切成型后,加包装(目前用塑料小袋,每袋十块)后即成。食时需用油或温开水微调稀释。

该品形状方整,光泽红润,口感香辣,易贮易带,是开封多数人喜爱的佐食调味品。

七. 河南省 开封市 尉氏 葱花大油饼

传统风味小吃,以死面卷葱花,油烙而成。切块论斤售卖,从民国至建国以相国寺内王传清制作最著名。1978年被定为“名产风味小吃”。

八. 河南省 开封市 祥符区 开封方笙

开封方笙开封方笙为开封八里湾民间艺人王玉泉创制,至今已有50余年的生产历史。合作化时期由市乐器生产合作社继承生产,后由开封市乐器厂生产。

开封方笙有大、中、小三个型号,大体有笙斗、笙苗、簧片三个部分组成。以中号方笙为例,笙斗高7.8厘米,吹嘴长7厘米,嘴眼1厘米;笙苗:大苗长42.5厘米,内直径12厘米,二苗长33厘米,内直径1厘米;边苗长25.5厘米,内直径0.9厘米;内苗长25.5厘米,直径0.8厘米。

笙的制作一般采用红木、苗木作笙斗,用紫竹或白竹作笙苗,簧片使用富有弹性且硬度均匀的响铜。首先制好各个部件,然后加以组合。组装质量要求严格,一是笙斗上胶部分坚固紧密,不漏气;吹嘴安装不偏不斜,苗孔与笙角的接角密不漏气;漆皮平滑光亮。二是笙苗排列安装紧密,按指孔边缘光滑,笙角与笙苗的接触部分紧密牢固,高低一致。三是音响涂浆均匀,簧片焊接牢固,发音均匀,簧舌抗风力一致。

开封方笙具有发音宏亮、柔和、复调灵活、使用方便之特点,适宜于戏曲和民族乐曲的演奏。1960年曾在全国第二次乐器鉴定会上定为合格产品;1979年又被河南省二轻厅定为优级产品。近年来,开封方笙已畅销全国各省、市,受到欢迎。

九. 河南省 开封市 鼓楼区 开封灌汤包

开封灌汤包是河南省开封市的特色小吃。开封小笼灌汤包外形美观,小巧玲珑,皮薄馅多,灌汤流油,味道鲜美,清香利口,还被人说为“放下像菊花,提起像灯笼”这样一种称法。以开封第一楼的小笼包最为出名。

开封小笼灌汤包是河南省开封市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已有百年历史,创始人是黄继善。现有国营第一楼包子铺经营,是著名风味面点。开封小笼包子历史悠久,它是由北宋时期“在京第一”的“王楼山洞梅花包子”经历代厨师逐渐改制而成。色、香、味、形具佳,别具一格。开封小笼灌汤包的制作方法如下:

原料:

精粉一斤、猪后腿肉一斤、小磨油二两半、味精一钱、绍酒、姜末、盐各三钱、酱油八钱、白糖八分。

做法:

1、把肉剔骨、去皮、剔筋后切成条,再用机器绞成碎肉;

2、将碎肉放在盆里,下入作料,顺着一个方向搅上劲,使其入味。然后陆续对入清水约七至八两,搅打上劲,最后下入小磨油,搅成馅;

3、把面放在盆内,先用少许水,把面抄成面穗,和成硬面块;然后蘸水拃面,拃成不软不硬的面块即可;

4、将和好的面放在案子上反复揉、摔、盘叠,直至光滑柔软,下成五十个面剂,擀成边薄中间厚的皮,上馅后揑成十八至二十一个褶的小包子;

5、蒸时用大武火。六至七分钟可熟。

吃开封灌汤包子,看是一个重要的过程。灌汤包子皮薄,洁白如景德镇细瓷,有透明之感。包子上有精工捏制绉折32道,均匀得不行。搁在白瓷盘上看,灌汤包子似白菊,抬箸夹起来,悬如灯笼。这个唯美主义的赏析过程,不可或缺。吃之,内有肉馅,底层有鲜汤。开封人吃灌汤包子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先开窗,后喝汤,再满口香。”

吃灌汤包子,汤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馅次之,面皮次之。汤如诗歌,肉馅是为散文,面皮为小说。因为小说是什么都包容的,散文精粹一点 ,诗歌便就是文中精华了。故此,吃罢灌汤包子,率先记住了汤之鲜,肉馅是近乎于汤进入味觉感观的,面皮除去嚼感,几乎可以忽略。此便是南人吃北国之体验,未知北人是否列面为第一位。

十. 河南省 开封市 祥符区 汴绣

汴绣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汴绣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汴绣源于宋绣。据《宋会要辑稿》载,"崇宁三年三月八日,试殿中少监张康伯奏言:今朝廷乘舆服御至于宾客祭祀用绣,皆有定式。而有司独无纂绣之工,每遇造作者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附之尼寺而使取值焉。……欲置绣院一所,招刺绣工三百人,仍下诸路选择善绣匠人,以为工师。候教习有成,优与酬奖。诏依,仍以文绣院为名"。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有"文绣院"的记载,并记东京相国寺内有专卖绣品的市场,寺东门外有"绣巷","皆师姑绣作居住"。东京聚集有全国最优秀的绣工,既有为官府服务的,也有散居民间的。刺绣工艺,如明朝人屠龙在其《画笺》中所言:"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用其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加。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

北宋灭亡后,开封刺绣与城市的兴衰相联系,处于衰落阶段,只是在民间有所延续。

建国后,1954年冬开封成立了有7人组成的刺绣合作组,1958年发展为工厂。经过近三十年对"宋绣"的挖掘、搜集和研究,同时向先进的苏绣、湘绣学习,使"汴绣"在继承"宋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开封汴绣厂1985年有职工400人,年总产值300万元左右,主要生产刺绣欣赏品和日常用品。绣品《清明上河图》和《百骏图》是其著名的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杰作,开封汴绣厂以此为稿笺,进行刺绣艺术的再创造。其绣品长52.5厘米,宽25.5厘米,画面气势磅礴,绣工细致入微,有不及寸高的达官贵人、纤夫苦力、说书卖唱、算卦讨饭等各阶层人物770多个,各具神态,生动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的繁荣景象及现实生活。该品1959年作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送给国家,陈设于人民大会堂。1969年以来,共绣15幅,除供国内一些博物馆展出外,还以每幅5万元价值售于法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1年,绣花《清明上河图》荣获河南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绣花《百骏图》是开封汴绣厂继《清明上河图》之后的又一大型精品。它以清代皇宫画师郎世宁的《百骏图》为稿本,采用汴绣传统的疏悠针绣百马,创接针绣法绣松树,滚针法绣柳树,细乱针法绣草地,蒙针绣小树等,用工400多个,绣品长216厘米,宽29.5厘米。画中古松、翠柏、河水、草地,各姿百骏,栩栩如生,形象逼真。1981年获河南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此外,该厂采用双面异色绣法制作的产品《洛阳牡丹》,采用双面三异绣法制作的产品《中日友好》、《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都是在继承传统工艺并加以创新的基础上制成。"汴绣"制品种类很多,有屏风、挂屏、插屏、中堂、条幅、册页、手卷等,题材有山水、人物、鸟兽、花卉等。主要风格特点:继承宋代闺绣画的优秀传统,善于绣制古代传世名作,针法运用恰到好处,绒彩夺目,严整富丽,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图案花纹结构严谨,生动逼真,针法清晰,富于节奏感。

"汴绣"的针法共29种,其中继承传统针法14种,学习借鉴苏绣、湘绣针法5种,创新针法10种。

1979年,开封汴绣厂的刺绣品被评为河南省二轻厅优质品;同年获省优质品奖。1982年,苏、湘、越、蜀、汴五大名绣品在北京展评,汴绣金龙商标刺绣品被评为轻工部优质品。汴绣制品先后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被选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来访的外国政府首脑。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