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新蔡县特产哪里最好 新蔡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新蔡县特产哪里最好 新蔡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3-31 07:00:20

一. 河南省 驻马店市 新蔡 新蔡县小麦

新蔡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粮食生产大县,全年种植面积11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全县各乡镇,近几年向优质专用方向发展。

县粮食局积极发挥自身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为农民挺进市场铺路搭桥,先后在河北、安徽、北京等14个粮贸、农垦系统建立了营销“窗口”,粮办工业利用小麦资源优势,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县粮油加工厂及各乡镇分布的大型面粉加工厂生产出的主要产品海带挂面、精粉及副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二. 河南省 驻马店市 新蔡 新蔡县红薯

新蔡县有60多万亩的砂礓黑土地,盛产红薯。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建基地、育龙头、树支柱、强服务”的指导思想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确定红薯“三粉”生产基地、全县红薯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30万亩,亩单产(折粮)335公斤,年产“三粉”2500万公斤,主要分布在棠村、化庄、韩集、龙口、栎城、涧头、杨庄户等乡镇,为综合利用科技新成果,充分挖掘红薯增产潜力,新蔡县已着手在全县推广红薯“六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即改劣、杂退化品种为高产优质、脱毒种薯;改夏薯栽秧剪春秧为建立采苗圃育苗;改晚栽为早栽;改稀插为合理密植;改不施肥为科学配方施肥;改粗放管理为科学管理。

品种改良后,该县把红薯推向市场,进行“三粉”(粉丝、粉条、粉皮)加工增值。该县在棠村镇成立了谷河薯业有限公司和“三粉”经销公司,组成了10多个“公司+农户”一体化经营实体,在城关、棠村建起两处大型功能齐全的“三粉”批发交易市场,“三粉”产品俏销全国10多个省市。

三. 河南省 驻马店市 上蔡县 崇礼红薯

崇礼红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句描述粮食供应紧张时代人们与红薯紧密联系的俗语,如今在上蔡县农村有了新的内涵。昔日被群众当作饲料的红薯成为餐桌上的新宠,以红薯为原料加工产业链条成为脱贫致富的“黄金链”。

“现在红薯全身都是宝,红薯是群众改善生活的上乘佳品,加工后还可制成淀粉,淀粉可制成粉条、粉皮,加工淀粉后的红薯渣可制糖色,还能喂猪、制酒精,红薯叶也是一道好菜,在城里的饭店可受欢迎了,红薯秧晒干后也是上乘的饲料……”日前,正在上蔡县城黑龙潭市场卖红薯的齐海乡柴冀村农民冀国选高兴地告诉笔者。今年,他种植的2亩红薯获得了亩产600多公斤的好收成,仅此一项就可收入2500多元。

在上蔡县像冀国选这样种植红薯、发展红薯经济的农户有1.1万多户,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相关产业产值达2亿多元。

上蔡县是农业生产大县,农民历来就有种植红薯的习惯,尤其是粉丝、粉皮更是当地农民的绝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的变化,人们对小杂粮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面对这一需求,该县紧紧抓住红薯种植以及农民传统的“三粉”加工优势,大力引导和鼓励群众发展红薯生产,拉长产业链,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实现了红薯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的转变。

崇礼红薯

地域范围

崇礼红薯的地域保护范围包括上蔡县崇礼全乡,涉及格了朱村、枯河村、崇礼村、任庄村、岳徐村、西党村、孙村村、东党村、大付村、杨堂村、大朱村、坡朱村、大袁村、方堂村、后店村、张庄村共16个行政村。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北纬33°18′~33°35′,东经114°58′~114°68′。东北与商水县搭界,东南与杨集乡接壤,西同韩寨乡相连,南与蔡沟乡毗邻,沿213省道两侧,东西总长10㎞,南北总长7㎞,适宜种植面积3913公顷,年总产量7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外在感官特征:崇礼红薯与其它地区枝蔓及外形特征区别不大,施花科一年生植物,蔓生草本,蔓长1-1.8米,基部分枝6-8个,平卧地面而斜上,叶互生,不开花;具地下块根,块根纺锤形,外皮土黄色或紫红色。内在品质指标:据检测,崇礼红薯含维生素C40-50㎎/100g、淀粉23-28g/100g、磷0.04-0.05%、粗纤维0.6-0.9%、总糖2.2-3.2%。安全要求:红薯是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

四. 河南省 驻马店市 新蔡 潘记烩面

潘记烩面自一九八三年首创以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在驿城独树一帜。潘记烩面视信誉和质量为生命,碗碗面都一丝不苟,精心制作。

汤料中配有多种名贵滋补中药材(大茴、花椒、胡椒等),使烩面香味醇正,营养丰富,具有面筋、肉烂、汤醇、味美的独家特色。

五. 河南省 驻马店市 上蔡县 无量寺高青萝卜

无量寺高青萝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无量寺高青萝卜,种植区域在上蔡县无量寺乡一带,俗名“高脚青”,栽培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萝卜的记载。元朝的许有香曾称赞萝卜:“熟食甘似芋,生荐脆如梨”。明朝李时珍说:“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菜中之最有利益者”。 据《古蔡春秋》载:无量寺高青萝卜不是由无量寺的地名而来,它和无量寺地名一样,是以无量寺寺庙冠名的。无量寺寺庙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凄婉的传说。传说中,织女下凡与牛郎结为夫妻,天庭中的王母娘娘恼羞成怒,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把织女抓回天庭,生生拆散这对恩爱夫妻。织女被天兵天将带走,牛郎带着孩子在后面追赶,一路上由重聚、齐哭、寺庙逢而又分到被湖相隔最终离去,令人悲切,肝肠寸断。一路追赶到分离途经的地方,被当时百姓以象征意义命名,以示纪念。现今西平县的重渠(重聚)乡,上蔡县无量寺乡境内的无量寺(无娘寺)寺庙,七块店(齐哭店)村,王连湖(望娘湖)村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了。无量寺寺庙的前名无可考,寺庙由“无娘寺”演变到现在的“无量寺”期间已不知经历几多春秋。 无量寺高青萝卜与佛结缘也是偶然,说是佛,实是一高僧。僧人吃素不吃荤,无量寺的僧人除乡邻布施外,自己也种植一些粮食蔬菜,其中便有萝卜。时值白龟庙(现上蔡县塔桥乡境内,因伏羲蓍草、白龟画八卦而名的寺庙)的高僧到无量寺讲经施教,一日,闲步于耕作之处,见该寺种植的萝卜高青个大,众僧喜生食之,高僧品之,入口爽脆香甜,口舌生津;佛手于胸:“阿弥陀佛,苹果、梨,弗如贵寺之萝卜皮”。高僧之言不胫而走,十里八乡的百姓便求寺庙萝卜之种竟效种之,“无量寺高青萝卜”的盛名也随之传遍乡野村庄,被人称颂,繁衍至今。虽是传说,却与其优良品质成就了今天无量寺高青萝卜历史悠久的名优特色农产品。《上蔡县志》中曾这样评价:“吃苹果、吃梨,不如无量寺的萝卜皮”。 无量寺乡位于上蔡县西部,上蔡县历史悠久,古称蔡地。西周武王封叔度为候于此,建立蔡国。秦置上蔡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改上蔡县为武津县。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易名为临汝县,县志移于悬瓠(今县城西南)。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临汝县为武津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又复名上蔡县至今。据《古蔡风物》记载:“无量寺高青萝卜种植区域属淮河流域、北汝河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穿境而过。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为14.9℃,年平均降水量871毫米,全年无霜期225天。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适中,无霜期长。该区域地势低洼,黄沙土质特性,土质松软且固水性好,土壤营养含量充沛,富含钾、锌、硼、钙、磷和镁。因其生长的地域、土质、光照、雨水等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特有的优良特性”。无量寺高青萝卜个高38厘米左右,直径10厘米左右。外皮深绿,尾部亮白,内瓤青绿,肉质紧密、无白糠花,汁多香甜,清脆爽口。含有丰富的糖、维生素、钾和磷等丰富的营养物质,维生素C18-23mg/100g、钾1800-2300mg/kg、磷0.03-0.05%、总糖3.8-4.8%,脆度11.0-13.0N/mm。 近年来,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地理标志区域保护下、逐年扩大种植面积,保持良好发展秩序,继承发扬其优良品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产品远销全国多个省、市地区,为无量寺乡的农业发展增添光彩。

地域范围

无量寺高青萝卜的地域保护范围包括上蔡县无量寺全乡,涉及七块店村、竹园村、堰南村、五道庙村、寺西村、无量寺村、陈寨村、王连湖村、圪垱刘村、吴宋村、后陈村、郝庄村、苗庄村、张赵村、付刘村、坡王村共16个行政村,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北纬33°22′00"-33°30′00"东经114°10′00"-114°20′00",西北与西平县搭界,西南与遂平县接壤,东南与黄埠镇相连,东北与大路李乡毗邻。东西总长9㎞,南北总长9㎞,适宜种植面积4133公顷,年总产量8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无量寺高青萝卜属直根系,主根深15厘米-30厘米,主要根群分布在20厘米-35厘米的土层中,肉质根是同化产物的贮藏器官。萝卜花多为紫色,果实为角果,成熟后不开裂,每果有种子3-10粒,脱粒较易。一般种皮有红褐和黄褐色两种,深浅依品种而异,种子千粒重7.0克-13.8克。茎直立,粗壮,圆柱形,中空,自基部分枝。基生叶及茎下部叶有长柄,通常大头羽状0,被粗毛,侧裂片1~3对,边缘有锯齿 或缺刻;茎中、上部叶长圆形至披针形,向上渐变小,不裂或稍0,不抱茎。产品萝卜个高38厘米,直径10厘米,单个重2公斤左右。其樱叶绿色,外皮深绿色,尾部亮白。 2、内在品质指标:无量寺高青萝卜外皮深绿色,尾部亮白,内瓤青绿,无白糠花,汁多微辣,清脆香甜。据测定,无量寺高青萝卜含维生素C18-23mg/100g、钾1800-2300mg/kg、磷0.03-0.05%、总糖3.8-4.8%,其脆度11.0-13.0N/mm。 3、安全要求:产地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

六. 河南省 驻马店市 上蔡县 上蔡饸饹面

饸饹面是一种面食,制作者用饸饹床子(做饸饹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现多用小麦面)放在饸饹床子里,并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长条在锅里煮着吃,这种传-特的饮食制作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特色:滑溜柔软,味香利口。

制作材料:精面粉500克,肥瘦猪肉500克,水300克,油100克,黑酱10克,八角、花椒各少许,葱、蒜、姜各10克,食碱1克。

做法:1、把精面粉倒入盆内,放入食碱用水和成面团,饧好后,搓成10厘米长的圆条,在水里蘸一下,投入饸饹床筛孔,将面压入开水锅内,煮熟后捞出,过清凉水,再拌点食油备用。2、用热油把酱炒出香味,放入葱、蒜、姜稍炒一下,再下肉丁炒熟备用(俗称“臊子”)。3、把炒好的臊子装入锅内,用文火慢慢煮透。4、猪肉汤放点黑酱上色,汤开后,少放点韭菜或菠菜,把压好的团捞到笊篱里,在锅内稍带点汤盛入碗内,浇两勺臊子,再少放点醋即时食用。

制作要领:饸饹和面时,水温随着季节变化,一般要求冬热夏凉春秋温,水量冬多点夏少些。

七. 河南省 驻马店市 新蔡 新蔡县棉花

近年来,新蔡县把发展棉花生产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全县种植最大面积达到50万亩,被定为国家优质棉基地县。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县从压缩面积、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搞活流通入手,多方并举,推动全县棉花生产和流通的健康发展。重点在那些具有植棉经验、掌握植棉高科技的专业村搞好花棉生产,现在常年种植面积在25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县东南部练村、宋岗、关津等乡镇。

为提高单产,县棉麻公司设立了科技服务中心,各棉花加工厂、基层社也都设立了科技服务站。县里建立了个科技兴棉示范点,着重做好棉花良种推广,落实育苗移栽面积85%,地膜覆盖面积15%,平均单产突破55公斤。在销售方面,扎实稳妥地推进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利用“121”棉花加工生产线、利信纺织有限公司、豫针织棉有限公司等7个棉花加工企业就地消费一批棉花,实现就地加工增值,此外,还和其他省市棉花企业建立长期供应关系,使棉花市场有序流通。

八. 河南省 驻马店 上蔡县 东岸桃核雕花

东岸核桃雕花工艺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以上蔡县东岸乡的柴庄、大苏庄、小苏庄和小袁庄为盛。东岸乡位于上蔡县境东北边陲,西与朱里乡接壤,南与韩寨乡相连,北与商水县隔河相望。该乡历史悠久,市场繁荣,是上蔡县县境东北部紧靠商水县的一个大集,又是过去周口至汝宁府大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都为东岸核桃雕花工艺产业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当地老艺人回忆,时值清初,东岸核桃雕花工艺已初具规模。三四十年代,以柴庄为首家家户户男女老幼加工制作桃核雕花工艺,产业发展达到鼎盛改革开放后持续发展。近年来,该工艺与时俱进,桃核雕花工艺枯木逢春,又有了复兴的新机。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品类繁多,除最早雕刻有古钱、蜂窝、猴头、盘丝、寿星老、诗词、谜语等“桃扣”工艺产品外;后制作范围不断拓展,手链、桃心、桃葫芦、桃印、绣球、佛珠、十二生肖、桃木剑、桃木刀及桃核宝灯等品类大规模加工生产。根据做工之精糙、品类之繁简,每人日加工300、400之数不等。东岸桃核雕花工艺制作需经浸泡、清洗、上色、上光、晾晒、打眼、磨光及加工等诸多工序,该工艺原料主要来源于桐柏山和南太行山区。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制作考究、经久耐用,且物美价廉,除用于人们“避邪消灾”心理之需,更以其造型美观,花纹多种多样;图案千姿百态,细腻逼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该产品除在本省销售外,还远销东北、两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山东诸省,并经义乌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为天下华人和西方人所喜爱。

九. 河南省 驻马店市 上蔡县 洙湖珍珠红石榴

洙湖珍珠红石榴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洙湖镇的。珍珠红石榴个大,维生素极为丰富,果味甘甜,种植四年即可收益,市场销售潜力很大。

驻马店市洙湖镇特大型珍珠红石榴基地,主要从事精品珍珠红石榴的科研、生产、贮藏、加工、销售以及优种苗木繁育推广和栽培技术咨询。公司的经营模式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下设200亩珍珠红石榴示范基地,以及贮藏量200吨的恒温保鲜库一座。已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珍珠红石榴5000余亩。在河南省上蔡县洙湖镇姚楼村,有一占地面积300亩的特大“珍珠红”石榴基地,现已发展到13000株硕果累累的大型石榴基地。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