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无为牛埠有什么特产 无为县牛埠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无为牛埠有什么特产 无为县牛埠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4-08 11:40:05

一. 安徽省 芜湖 无为县 露仙酱泡菜

  主产地在白茆镇,原料均选用当地菜农种植的无公害乳瓜、莴笋、大蒜、萝卜、豆角、榨菜等优质蔬菜,经过精心加工而成,具有用料鲜、质地嫩、入口脆,香气的特点,风味独特,味道爽口,营养丰富,成品用聚乙烯复合包装袋真空包装,不含防腐剂,开袋即食,食用卫生方便,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启用"绿色食品"标志。 

二. 安徽省 芜湖 无为县 无为淡水珍珠

产于无为县东西部沿江水网地带,共有珍珠加工企业20多家,最具影响的有全省旅游定点生产销售单位、位于泥汉镇渡江工业区内的蓝神珍宝工艺品厂和鑫马珠宝有限公司.并建有高沟珍珠市场。主要产品有:珍珠、玛瑙、水晶、翡翠、玉雕首饰及其工艺品、水解珍珠粉等,共有1000多个品种。产品色泽亮润,品质上乘,畅销全国,并大量出口。

三. 安徽省 芜湖 无为县 无为熏鸭

无为熏鸭(又称板鸭),早在清代道光年间就闻名于世,距今已近200年历史。建国以来,无为熏鸭的选料及制作工艺更臻完美,无为熏鸭的正宗传人林大洪师傅制作的熏鸭最为著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养鸭青年,外出卖鸭,在回程路上,遇上几个放牛孩子,在野外用柴草烧烤鸭子,这青年便好奇地站在一旁观看,等鸭子烤到外皮金黄时,孩子们将鸭子撕开分食,此刻一股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青年 人受到启发,回家后便试着在盐水鸭的基础上,加了一道 熏制过程,鸭子的色香味,果然胜于盐水鸭,于是他一边养鸭一边改进加工工艺 ,使熏鸭一举成名。目前,林大洪的第五代传人、年近古稀的林启全师傅仍在参与和指导无为熏鸭的制作,进一步继承发扬了无为熏鸭的传统特色,使之名扬外,盛销不衰。( 无为县)

四. 安徽省 芜湖 无为县 无为荸荠

当地俗称果子,雅号马蹄。沿江地区均产,巢湖市境主产区为无为、庐江、和县,其他圩区也有种植。全市年种植面积z万亩以上,总产70多万担。荸荠以地下球茎为食用部分,淀粉含量高,生吃熟食皆宜,鲜甜可口。可深加工成粉丝、饴糖、酒、蜜饯等,马蹄罐头销路尤广。荸荠在药学上还有消食解热和利尿等功能。( 无为县)

五. 安徽省 芜湖 无为县 严桥花生米

产于无为严桥镇,为传统工艺加工而成。原料精选花生仁,子粒饱满圆润,配以茴香、八角、橙皮、细盐、白糖等多种调料浸泡后晾干,再下锅用温火焙烤,类似炒花生米。凡花生产地皆有此法。但严桥花生米佐料配方科学,炒作讲究火候。成品酥脆香甜,味美可口,回味悠长,一般花生米与其不可同日而语。( 无为县)

严桥花生米的产地是位于无为城西的严桥镇,已有60多年的历史。原料精选农民自种的花生,挑选子粒饱满圆润的,配上茴香、八角、橙皮、盐、白糖等多种调料浸泡后晾干,再下锅焙烤,类似炒花生米,产品酥脆香静、味美可口、回昧悠长。。在当地花生米的品牌有很多,但是最出名的应该是"李老奶奶"这个品牌了,据说采用的是李氏家族祖传秘方,知名度很高,在烘焙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存了花生米原有的营养成分,具有“香、酥、甜、脆”等特点,老少皆宜。

相传是由严桥镇人蒋氏、朱氏开创的。主要有"李老奶奶"和"琦王"两个品牌,其中"李老奶奶"花生米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推荐产品"和"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琦王"牌花生米被巢湖市政府认定为"巢湖地方特色产品"。原材料均选用无公害的花生,加上独特的加工工艺,制成的花生米香酥可口,加之花生营养丰富,具有开胃、润肺、化痰、补虚、利尿、止血等功效,因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六. 湖南省 娄底市 涟源市 牛埠蛙

在旧时,大江口大坝至马方溪,统称为牛埠十三方。这里,两岸崇山峻岭,小溪流水潺潺。每当夏秋时节,牛埠蛙便“梆、梆、梆”地叫个不停。

当地人称牛埠蛙为石棒,也有叫泥蛙的。牛埠蛙是湄江一带特有的珍奇小动物,属脊椎类两栖纲蟾科。牛埠蛙前脚短,后脚长,皮色黑褐有斑,形似青蛙。体重0.25至0.7公斤不等。

牛埠蛙以捕食小虫为主。同时,它又是毒蛇的天敌。湄江有一捕蛇者,曾经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把捉来的牛埠蛙和五步蛇关在一个铁丝笼里。开始,蛙和蛇都怒视对方不敢动弹,当蛇进攻时,牛埠蛙迅速一跃,用前脚把五步蛇的“七寸”死死钳住,最后同归于尽。

牛埠蛙肉细体厚,并味道鲜。湄江一带有辣炒、清炖、粉蒸、腊干等多种吃法。

七. 安徽省 芜湖 无为县 陈墩玻璃工艺

 民营华佐龙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位于林头镇,占地2万平方米,有中、高级技术人员40名,职工220名,固定资产300多万元,生产各种高档人工精刻玻璃浮雕、彩绘工艺品、水晶玻璃器皿,2003年总产量达77万件,创收450多万元,利润15万元,因其式样精巧细致、品位高雅,畅销于日韩德美等国。 

八. 安徽省 芜湖 无为县 剔墨纱灯

剔墨纱灯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剔墨纱灯

无为剔墨纱灯工艺发明于清嘉庆年代,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清鼎盛时有民间纱灯作坊30多家,代代相传,后经历了近百年的战乱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万业复苏。政府把民间工匠组织起来,成立了无为纱灯厂,其产品在全国工艺品展览会,建国十周年庆典中为无为纱灯争得了很高的荣誉。后因各个政治运动和0的冲击,使得民间作坊式的生产断断续续,形不成规模。20世纪80年代实现改革开放,民间和县文化部门集中了社会流散的画师、工匠,研究发掘,恢复过无为纱灯的生产,但由于纱灯全是手工制作,制作过程费工费时,价格太高,产品销不出去而停产。加上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以及历史形成的传承人缺失,工艺不普及,产品定位不准,导致了目前濒危的状况。

代表性传承人朱晓钟,自幼喜爱工艺美术,在县文化部门一直从事工艺美术工作。20世纪80年代参加了县文化部门组织的恢复无为剔墨纱灯生产制作工作。近年来。为了保护剔墨纱灯这一优秀民间工艺品,朱晓钟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开发,熟练掌握了无为剔墨纱灯各项制作工艺流程,并搜集、整理、保存了有关无为剔墨纱灯的一整套完整资料,使得无为纱灯这一传统工艺得以传承下来。

九. 安徽省 芜湖 无为县 无为送灶粑粑

过去,安徽无为县刘家渡一带民间则以制作米粑粑作为送“灶神”的祭品。每当腊月23号这一天,家家都做送灶粑粑。一般上午准备米粉、馅心等原料,下午加工成型,傍晚煎烤。煎烤好的第一锅粑粑则首先用来祭灶。

制法:

1、将籼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合,淘洗净,沥干,磨成细粉(越细越好)。

2、将萝卜洗净,剁成碎末,再上笼蒸熟或煮熟,挤出水分。

3、把肥瘦兼顾的猪肉剁成肉末,放锅内加酱油煸一下,再顺序加入萝卜末、食盐、葱姜蒜末、水淀粉、胡椒粉、香油、味精(如有鸡汤加入更好)等,边加边翻炒至熟。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萝卜馅所用的调料内一定要有胡椒粉,方能保证成品具有萝卜和胡椒粉独特的香味。

4、将米粉加热水和制成面团(亦可将米粉入锅小火翻炒至半熟,再趁热加水,和成面团),分剂后,用手工捏成面皮,放上馅料,包成扁圆形的粑粑坯。

5、把包好的粑粑坯入铁锅内煎烤,入锅前先在烧热的锅内壁上涂上一层食用油(如用平底锅,效果更好),放好粑粑坯后,盖上锅盖,用中火煎烤至用轻微的油烟气从锅盖边冒出时,打开锅盖,往粑粑上均匀地洒点清水,加盖后再煎烤。如此反复洒2-3次水后,即可出锅。

特点:

送灶粑粑贴锅的一面色泽金黄,脆而不焦,酥香味美;不贴锅面,光滑油润,软而不粘;馅心多汁,鲜咸味美,清香可口。送灶粑粑的馅料多变,除萝卜肉馅外,还常有“咸菜肉馅”、“芹芽炒肉丝馅”、“白糖馅”、“桂花糖馅”、“芝麻糖馅”、“辣味馅”等风味品种。

十. 安徽省 芜湖 无为县 蓝神珠宝

主要产地无为县泥汊镇,主要产品有"蓝神"牌珍珠、玉器、玛瑙、水晶、铂金、钻石等。其中珍珠系列珠宝首饰及工艺品是主导产品,原材料均在本地养殖,就地采购,质地优良。"蓝神"牌珠宝产品被省政府评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蓝神"牌商标也被省工商局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