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东平湖特产在哪里 东平湖特产哪里卖的最正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东平湖特产在哪里 东平湖特产哪里卖的最正宗更新时间:2022-03-30 22:09:52

一.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山赵全鳞鱼

全鳞鱼是银山镇山赵村渔民创制,山赵村座落在东平湖畔著名风景区腊山脚下,是典型的渔村,村里家家会做以鱼为原料的菜肴。此菜突出特点是以整鱼全鳞入馔。过去人们食鱼都把鱼鳞扔掉,这是很可惜的。据营养学家研究发现,鱼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多种矿物质,其中钙、磷含量很高。还含有胶质、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用它制作的鱼鳞胶,味道鲜美,是很好的营养保健食品。

鱼鳞用于食疗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名医别录》和《开宝本草》中就有记载:取鲁鱼、鲫鱼之鳞片,温火熬成胶胨,可治妇女崩漏带下,并对紫癜、齿龄出血和鼻衄等病有效;鲥鱼鳞片贴在血痣伤口上,可止血。

鱼鳞中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记忆力,并可控制脑细胞的退化,有一定的防衰老作用。专家发现,鱼鳞中还含有多种不饮饱和脂肪酸,可以在血液中以结合蛋白形式帮助传送及乳化脂肪,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具有防止动脉硬化,预防高血压等多种作用。经常食用鱼鳞胶,还可防止小儿软骨病,增加人体骨骼的钙质和胶质,防止老年性骨折。可以说,鱼鳞是一种美食良药。同时,鱼鳞所含的胶性物质,对人有护肤养颜作用。食全鳞鱼以野生鲤鱼为最好。

制作过程:

1、将鱼宰杀扒肋去除五脏,保留全鳞。2、勺内花生油最好,烧至五成热时,放入红椒、葱、姜爆锅,然后放入各种调料稍煸,加入清汤,据鱼大小而定。待汤烧沸出味后,将鱼慢慢放入锅内,用中火炖15—20分钟。3、鱼熟后,将鱼捞出摆放在配以酱油、葱花、姜末、香菜、味精等佐料的盘中,浇以原汤,淋上花椒油即成。

四、风味特点:肉鳞同食,肉嫩味鲜,食之甘美异常(也可加以上佐料红烧炖熟而食,味道亦佳)。

全鳞鱼是银山镇特有之名菜。近年,腊山国家森林公园膳食部引入,作为主打菜和特色菜推出,受到中外游客欢迎。有不少游客专为品尝全鳞鱼而来腊山观光。全鳞鱼名声日隆,甚至有“游湖不品全鳞鱼,山水风光未赏全”之说。

二.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彭集生姜

彭集生姜,姜块扁而肥圆,皮厚淡黄,肉质腊黄,纤维较少,辛辣味浓,营养丰富,具有块大、丝少,耐贮藏等特点。该生姜基地土壤肥沃,地上地下水源丰富,PH值在6.5—7之间,适宜生姜生产。基地周围无“三废”污染,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较高,而且还大力推广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是良好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目前该镇生姜面积达到10000亩,年产量达4000万公斤,主要品种为日本大姜和莱芜大姜。注册了“清阳” 牌商标,获得了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主要销往潍坊、聊城、东北三省以及韩国、日本、巴基斯坦、东南亚等地。包装方式有袋装和箱装两种,包装规格为25公斤。该镇计划引进发展一批生姜深加工项目,把生姜产业做大做强。

三.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丰庄杨镰

丰庄杨镰全称“丰庄杨氏青钢镰”,是沙河站镇丰庄村杨顺兴创制。杨顺兴系清朝道光年间人,原藉江苏省溧水县。据杨氏墓碑记载:“清道光年间,因南方不靖”“避乱至东原丰家庄”。杨氏善锻造术,来到丰家庄,仍以打铁为业。因北方多种植小麦、高梁,收割需用镰刀,故其锻造又以制作镰刀为主。

杨氏青钢镰,其制作材料,一般选用废旧道轨钢和老式木轮车车轮上的铁匝(俗称“大车瓦”),这种铁杂质少,质量好,可保证镰刀优质耐用。打制时,先将原料锻炼成条形块,按需要断开,再加工成镰坯。然后经过冷轧、淬火、挫平、磨光等四道大工序和二十多道小工序,最后制成成品镰。据村里一位六十多岁的老铁匠介绍,杨氏青钢镰的加工关键一是会看“火候”,二是“淬火”。所谓看“火候”,就是要使镰坯在“炉火纯青”中既保持原形,又要炼透,使之红亮如水,这叫做“出油”,达到这种程度,才会去除杂质,内外一体。在锻打过程中“淬火”时,要使用从村旁流过的赵王河的活水,淬过火的镰刀呈青紫色(又叫“老鸹翎色”)为好。最后,磨镰时,刀刃部分白茬带要长,这样磨出的镰刀才会锋利无比。

杨氏青钢镰,刀身一般长30厘米,宽4厘米,单镰重约100克。镰刀虽轻,但钢硬耐磨,可以用其收麦子,砍高梁,割豆子,久用不卷刃,非常适宜于北方地区农村使用。

建国初期,丰庄村有5盘烘炉,年产镰刀上万把,产品除在当地畅销,还销往周围各县,甚至远销黑龙江省,是杨氏青钢镰的鼎盛时期。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丰庄杨镰逐步减少,目前只有零星生产。

四.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湖鳌花鱼

鳌花鱼,又叫桂鱼、鳜鱼,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它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鳌花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向为鱼中之佳品。唐朝诗人张志和写下的著名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赞美的就是这种鱼。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湖内鳌花鱼较多。据老湖镇老湖村渔民介绍,1971年,他们用专用渔网,一天可捕获七八十公斤。这种鱼长不大,一般重1公斤左右,渔民捕到最大的个体是约2公斤重的母鱼。

鳌花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性凶猛。刚从鱼卵中孵化出的鳌花鱼苗就以别种鱼苗为食。成鱼扑食的对象,主要是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小虾和小甲壳动物。与它的食性相适应,它的嘴长在端位,并且很大,下颔突出,上、下颌骨上有许多犬状齿;它的背鳍很发达,几乎占居整个背部,前部有12个锋利的硬刺,臀鳍有3个硬刺;鱼体色为较鲜艳的黄色,并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鳞细小,圆形。它利用身上的花纹为保护色,常常栖息于缓流并有水草丛生的沿岸水域的下层,有时潜伏于泥穴中,窥视摄取食物,一旦发现目标,便悄悄游近,瞅准时机,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袭击。鳌花鱼到冬季多在深水中越冬。

东平湖鳌花鱼一般长到3年,体长达到25厘米时即性成熟,繁殖期在6月份。产卵期间,在稳缓的水流中,可看到雄鱼追逐着雌鱼,雌鱼将卵产于水中,雄鱼也随着排出精子,精子卵子在水中相遇而受精。鳌花鱼的卵为浮性卵,但稍重于水,所以可保持在流动的水层中,随波逐流,并继续它的发育生长。当水温在23℃—25℃时,只需50多个小时,小鱼即可破膜而出。鳌花鱼的生长速度较快,吃的又是些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其本身又是水中珍品,很受消费者欢迎。1965年以前,东平湖里鳌花鱼产量较高,是鱼市上的常见鱼。以后由于过度捕获,资源显著减少。今后有待于保护发展,恢复这一名贵鱼种的群量。

五.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湖中华绒鳌蟹

东平湖螃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俗称“湖蟹”、“毛蟹”。我县沿湖乡镇商老庄、银山、老湖镇等都有养殖,总养殖水面约10000亩以上,其中湖内网围养殖5000亩,湖外池塘养殖4000亩,稻田养殖1000亩,年总产量约30万公斤。商老庄乡是湖塘和稻田养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乡,约占全县养蟹总量的一半左右。

中华绒螯蟹为方蟹科,属绒毛蟹类。它有步足五对,第一对步足呈棱柱形,末端似钳,称螯足;螯足是五对步足中最强的一对,密生绒毛,故而取名绒螯蟹。步足,是中华绒螯蟹爬行、游泳和捕捉食物的器官,但由于它的头胸部的宽度大于它的长度,步足伸展又在身体的左右两侧,关节向下弯曲,长短不等,爬行时只能一侧步足抓地,另一侧推送身体向侧方移动,所以移动时总是向斜前方,人们故而戏称它为“横行介士”。

中华绒螯蟹平时在淡水中生活成长,到了0产卵季节,需要到咸淡江河入海口附近的浅海中繁殖。刚孵化出的中华绒螯蟹幼体经过四至六次的蜕壳变态后,即成幼蟹,它便又回到江河湖泊中生活成长。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东平湖与黄河相通,每年都有大量的河蟹进入湖内生长,产量甚丰。六十年代,湖河相接处建闸,阻塞了河蟹回游通道,湖蟹基本绝迹。1975年,我县水产部门从上海崇明岛引进蟹苗360公斤,放入湖内试养成功,1976年10月,湖内出现大量成蟹起动回游,当年捕获成蟹20万公斤。1979年,东平湖沿岸照蟹如灯市,全湖捕蟹达100万公斤以上。从试养情况看,由于东平湖水质优良,食物丰富,每放养1公斤蟹苗可获1吨成蟹,产量比在崇明岛养殖还高,且食之味道美于它的故乡崇明岛之蟹。九十年代以来,沿湖养蟹面积逐年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名牌绿色食品。因此,在湖蟹市场上,出现了“南有崇明岛,北有东平湖”之说。

东平湖所产螃蟹个体大(雄蟹每只重6两左右,雌蟹每只约重3两)、膏满、黄实、色鲜、味美,很早以来,就进入了名菜系列。蟹的腹部俗称“脐”,用以抱卵。雌蟹为圆形,俗称“团脐”,雄蟹呈三角形,俗称“尖脐”。我国南方食蟹有“七月尖,八月团”的说法,就是说七月以尖脐雄蟹最肥;八月以团脐雌蟹最肥。由于气候和环境方面的原因,东平湖蟹一般在每年的八九月份进入捕获期,此时正值秋高气爽,金菊盛开,也是东平湖旅游旺季,游客在饱览湖光山色之后,品尝膏满黄实的菊花蟹,会增添无限乐趣。

湖蟹除食用外,还有多种用途,如蟹壳可提炼甲壳质,广泛用于纺织、印染、人造纤维、造纸、塑料以及医药等方面。

六.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湖中华园田螺

东平湖是中华园田螺的天然养殖场,年产田螺达1500吨以上。

田螺,腹足纲,田螺科,壳略呈园锥形,壳面光滑或具纵走的螺力肋。中华田螺常见而分布较广,壳高6厘米,有6—7螺层,层间缝合线很深,壳口呈卵园形,有角质的厣。它螺适宜栖息于湖泊、池塘、水田和缓流的小溪中。雌雄异体,卵胎生,体内受精发育。它以宽大的足匍匐于水草上或爬行于水底,对环境适应性强。东平湖里的中华园田螺原产于我县稻屯洼,为了大面积开发这一资源,1974年外贸部门向东平湖埠子村西移植500余公斤,二三年内面积扩大到2万亩,生长良好,成为湖内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主要水生动物之一。每年四五月份捕获季节,渔民每天单人单船可捕捞100公斤以上。

湖产田螺具有个大、壳薄、肉多、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很早以来就是名扬国内外市场的热销商品。早在1972年,我县外贸部门就曾将大宗冻螺肉出口到日本等国,年出口量一般都在12万公斤左右,出口高峰年最高曾达40万公斤。

螺肉具有药食同功之效,用盐水煮之,佐以辣椒油,香辣可口,食后可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对小便不畅、黄疸病等亦有疗效。螺壳钙质丰富,粉碎加工后可以做喂鱼喂鸡的优质饲料。

近年来,湖产田螺畅销不衰,已成为到东平来的旅游者们的必尝美食和大城市宾馆宴席上的高档菜。

七.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洋香瓜

东平镇北依白佛山,南靠大清河,为东平县洋香瓜的主要产地。1996年开始引进洋香瓜,进行拱圆大棚试种,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现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洋香瓜又叫厚皮甜瓜,葫芦科,甜瓜属,蔓生攀援性植物,果皮厚而坚韧,耐贮运,果实味甜芳香,细嫩多汁,爽口宜人,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帮助消化蛋白质,对肾脏病患者的营养、治疗有特别的效果。除鲜食外,经过加工可做成甜瓜干、蜜饯等,以长期食用。

东平洋瓜的主要品种有:白皮类,西薄洛托(日本)、白斯物(南非);黄皮类,状元(台湾)、莎白(日本);网纹类,抗病2号(香港)、翠密(台湾)。洋香瓜喜透气性好的沙壤土,适宜的PH值6~6.8,较耐干旱而不耐涝,较耐高温而不耐低温,长期低于12℃不能适应,在35℃高温下生长状况良好;其花为雌雄同株异花,为天然异花授粉植物,早春大棚栽培要进行人工授粉。播种期为2月上旬至2月下旬,定植期为3月下旬。生育期为110天左右,单瓜重因品种不同在500~2000克。大棚保护地栽培于4月中旬大量上市。2001年,东平镇种植面积为2700亩,总产量8000吨,产品远销北京、天津、唐山、沈阳、长春、哈尔滨、内蒙古、通辽、大同、南京、上海、杭州、武汉、无锡等20余个大中城市,深受当地市民欢迎。

八.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湖乌鳢鱼

乌鳢是鲈形目鳢科乌鳢属。又名黑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才鱼,是名贵的野生鱼种。1970年以前,东平湖内乌鳢最多。单船日捕获量可达二三十公斤。据说,1964年,现在的二级湖排干水时,一个人一天在湖底淤泥上可以拾到一“挑子”即一担乌鳢(约50公斤左右)。六十年代老湖区内出现干湖现象时,也曾捕获大量乌鳢,最重的达8公斤。

乌鳢体呈圆筒形,尾部侧扁,体色黑麻,系底层肉食鱼类,常生长于水草茂盛、水质混浊的池沼水泊,河套湖汊,幼鱼以浮游生物为主,成鱼捕食鱼虾蚌、螺及水生昆虫。乌鳢生长发育快,在野生环境下的蛤鱼,平均重达142克,2龄鱼367克,3龄鱼970克,4龄鱼1750克,乌鳢饲养在七十年代便已开始,目前鱼苗的人工繁殖技术也已过关。乌鳢的饵料以小鱼、小虾、蚌肉、蚯蚓、蝇蛆及屠宰的废弃料为主料,一般死鱼的植物性颗料饵料为辅料。乌鳢的抗病力强,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强,成活率可达70%以上,且放养密度可稍大,产量较高,经济价值比一般家鱼高1—2倍。人工饲养前景可观。

东平湖乌鳢性成熟年龄一般为,体重在1斤以上,怀卵量约为1—2万料,产卵期4—8月。一次产完,6月为高峰,产卵一般在水底淤泥较多水草茂盛的地方,由于东平湖条件适宜,乌鳢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野生乌鳢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工养殖乌鳢的势头空前高涨,全县已发展乌鳢养殖6000余亩,仅此一项可增加群众收入3240万元。为更好地促进这一名贵品种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县渔业技术主管部门已在苗种的培育、喂养、病害防治方面,进行技术培训、指导,以提高这一名贵鱼种的产量。

乌鳢肉肥刺少,无细小毛刺,其蛋白质含量为19.8%,脂肪为1.4%,味道鲜美,目前已成为高档宴席的必备佳肴。

九.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薄饼

薄饼是五十年代以前常见的一种面食。其制作方法是,把小麦面粉加适量水和成面团,分开成拳头大小的“面季子”,(即小块面团),用擀面杖擀成茶盘大小,厚薄如纸的圆形,然后放在烧热的鏊子上烙熟,即可食用。东平人常以薄饼卷葱为美食。如果在和面时加少许盐或糖,制成的薄饼便会有另一种风味。过去,农村家庭主妇多会做这种面食,有的擀饼高手可以把1公斤面粉擀制成32张薄饼,其饼薄如蝉翼,圆如满月,透过饼页,可以清楚的看到饼下面的五号字。

现在饭店、宾馆里,常用薄饼卷糊鱼或其他菜肴作为风味小吃招待宾客。

十.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湖黄河鲤鱼

黄河鲤鱼是生活在肥沃的黄河水中的一种野生名贵鱼种。红尾金鳞是它与别的鱼种最明显的区别。历史上,东平湖作为自然滞洪区时,因与黄河相通,每逢汛期都有大量的黄河鲤鱼进入东平湖内。

黄河鲤鱼体形瘦长,游动骄健有力,它有逆水而上的生活习性,碰上障碍物即蹦跳,民间有“鲤鱼跳龙门”的形象说法,就是指的黄河鲤鱼。它每年在入海口处或黄河流域的支流河里产卵,幼鱼孵出后游入黄河,顶着滚滚而下的波涛往上游动,边游边长,因为黄河水中渗有大量黄沙,它在生长过程中鳞色便随黄水变成金黄色。当游到东平湖一带水域,流速减缓,从上游冲下来的大量草籽、树叶,虫皮以及黄土中的微生物和有机质,在此处沉淀,水质肥沃,天然饵料丰富,适宜鲤鱼发育生长。所以人们在这一带捕捞的黄河鲤鱼特别多,而且肥大、鲜美,此时,一般都已长到1公斤左右。

东平湖陈山口闸建成后,河湖之间没有了自然通道,湖内便不再有黄河鲤鱼了。捕捞黄河鲤鱼只能到黄河里撒网。由于黄河水流逐年变小,黄河鲤鱼的产量也已大大减少了。

黄河鲤鱼肉味纯正,鲜嫩肥美,而且无污泥味,是鲤鱼中的上品。《诗经》上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即是指的黄河鲤鱼。《清稗类抄》中说:“黄河之鲤甚佳,甘鲜肥美,可称珍品”。

黄河鲤鱼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利水消肿,安胎通乳,益气温补的药用价值。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