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慈溪特产十大必买 慈溪十大土特产是什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慈溪特产十大必买 慈溪十大土特产是什么更新时间:2022-03-30 16:17:54

一.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周巷黄花梨

黄花梨最先开始是由浙江大学园艺系的沈德绪教授精心培育而成的,黄花梨属于砂梨品种,周巷镇在84年的时候引入种植,并于96年被委员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黄花梨之乡”。

黄花梨果实呈圆锥形,皮呈黄褐色,一般单果重250克左右,果心较小,肉白而脆嫩,汁多而味甜,口味明显比一般梨要佳。特别是黄花梨在8月中旬即能成熟,此时北方梨如砀山梨、莱阳梨、雅梨等均未上市,黄花梨自然成了百姓家中的时鲜果品。

1989年以后,周巷等地的果农为进一步拓展市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了台湾南投县林秋烘先生到周巷承租梨园,其所采用的整枝、开心、矮化、疏果、套袋等一整套先进栽培技术,很快传授给了周围果农,给周巷镇的黄花梨生产带来了勃勃生机,不仅提高了黄花梨的品质,还使黄花梨第一次迈出国门,增加了果农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果农还引进西子绿、翠冠、脆绿等早熟砂梨品种,延长了南方蜜梨的上市供应期,既丰富了宁波及慈溪的水果市场,又使梨家族的队伍不断扩大,为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迈出了良好的一步。

全镇共有梨栽培面积1.4万亩,年产量3万余吨,总产值3400余万元。基地内拥有一家台商独资企业——台逸农业有限公司,一家科研机构——慈溪市黄花梨研究所,一个行业协会——周巷黄花梨协会。全镇梨园推行开心修剪、架棚栽培、梨果套袋、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梨品质有了较大提高。浙江省委书记1亲临梨园考察,并被誉为效益农业的典范。1997年注册了“润昌蜜梨商标”,“润昌”牌蜜梨先后荣获99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2000年浙江省农业名牌,2002年浙江省绿色农产品。

黄花梨早熟抗病、品质较佳,栽培面积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宁波市砂梨的主栽品种。到2000年,慈溪市黄花梨种植面积已达4.6万亩,其中周巷镇就在3万亩以上,1996年中国之乡命名委员会命名的“中国黄花梨之乡”,也是浙江省黄花梨引进推广的发源地。

二.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三鲜头汤

三鲜头汤

三鲜头汤,是慈溪北乡设宴招待客人的头一盆热菜。配料以肉圆、海虾、蛋片或鸡丝为主,配以黄芽菜、冬笋片、豆面(线粉)等。三鲜以取料于海、陆、空三种动物而得名(因鸡有翅膀可代表空中的飞禽)。具体备料如下:

一、肉圆——取料于猪的精肉,剁成肉酱,加少量盐花、味精和黄酒,团成略小于乒乓球的肉圆,置于粗浅大碗,蒸熟。

二、海虾——以新鲜较大的为宜,预先下水滚熟。

三、鸡丝——在熟鸡中选纯白肉,切成长五厘米左右的丝。为美观起见,亦可用打糊的鸡蛋液下锅制成蛋片,切成长方形条片。

菜片、笋片皆宜直切成条,豆面适量。下锅前将上述所有配料,放在一个盘子上备用,客人来了迅速下锅,加水适量,滚熟,酌情放些盐和味精,即成一盆鲜美可口、红黄绿相映、色香味俱佳的头汤。盆子须用深底且翻沿较大的,主料根据客人多少配量,一般圆子、海虾均需十只左右。

三.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养蜂

我国人工养蜂开始很早,晋皇甫谧《高士传》载,东汉延熹年间(158--167),有个叫姜岐的隐士,汉阳太守桥玄邀他去做官,他不从,伪托生病。后来,姜岐母亲病死,他干脆把田产让给了兄弟姜岑,自己隐居深山,以养猪和养蜂为生。好多人跑来向他请教养蜂的技术,一时间经营养蜂者竟多达300余人,可见,养蜂在汉代已很发达。养蜂是慈溪农民的传统副业。清康熙《余姚县志》中记载道:“蚕、蜂二者,民利存焉。”

慈溪现代养蜂业的发达开始于本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慈溪从外地引入了意大利蜂,并开始采用活框蜂箱养蜂。至1967年,慈溪已有蜂1.5万群。进入80年代后,慈溪的养蜂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1987年,全市的养蜂户达到3580户,从业人员1万余人,养蜂近20万群,蜂产品产值达6000万元。其中建塘牛角尖村为全国闻名的“养蜂村”,全村养蜂7700群,产值150万元,超过农业生产总值1.3倍。蜜蜂的饲养方法以大转地饲养为主,所谓大转地饲养,是指流动于全国各地,追花夺蜜的放蜂法,它可广泛利用全国各地的蜜源,生产周期较长,产量较高。慈溪农民为夺得蜂蜜生产的好收成,常常举家终年在外,风餐露宿,四海为家,足迹远至新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在外春繁、生产、越冬。蜜蜂的大量养殖,使得蜂蜜、皇浆、蜂蜡、花粉等蜂产品产量逐年提高,慈溪年产蜂蜜1万多吨,皇浆100多吨。为就地消化蜂蜜资源,慈溪还创办了蜂蜜加工企业,制成的皇浆蜜、花粉蜜、皇浆酒、“中国蜂宝”等销往上海、杭州等地和东南亚国家

1980--1991年,慈溪蜂业产值已连续11年位居全国之冠,国家农业部把慈溪定点为全国优质蜂产品基地。( 慈溪)

四.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三北豆酥糖

产品名称:三北豆酥糖

产品产地:宁波慈溪

产品特性:香甜可口,松脆无渣,入口即化,不粘牙齿,香味独特,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产品成分:含蛋白质、碳火化合物及钙、磷、铁、胡罗卜素等多种营养成份。

产品功效: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产品简介:三北豆酥糖,是宁波慈溪一带传统食品,与三北藕丝糖齐名,名扬江浙地区和海外。制作豆酥糖,选料要求极为严格。豆酥糖经多道工序精心制作后,再用纸包装得四方棱角分明,厚蒲均匀、底封不用浆糊,免得豆酥糖发潮。这样,就能保持豆酥糖长久保存香、甜、酥、松特色,且老小皆宜。

豆酥糖营养丰富。每逢年末,宁波地区农村大都做年糕以备春节期间享用。用火热年糕团嵌豆酥糖,又香又长城又糯,是深受老幼喜爱的时令食品。新中国建立后,"三北豆酥糖"在传统特色基础上又有新的提高。

产品典故:三北豆酥糖已有悠久的制作历史。相传在100多年前,陆埠镇上开有一家叫"乾丰"的南货茶食店,豆酥糖是由一位宁波师傅试制成功的。由于配料考究,加工精细,制作的豆栈糖香甜可口,松脆无渣,入口即化。不粘牙齿,且香味独特,食后令人口齿留香,回味无穷。一时顾客盈门,名噪浙东,方圆数百里慕名争购者,络绎不绝。上市以后,受到人们广泛欢迎,一时声誉鹊起。

五.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慈溪草帽

产品名称:慈溪草帽

产品产地:浙江宁波慈溪

产品特性:编织精细,光亮秀丽,手感极好。

产品简介:慈溪草编,在金丝草帽的基础上,现已进一步发展到包括各种帽类、提篮、地毯、门帘、鞋子、玩具、礼品、包、垫等在内的数十个品种、1000多个式样,草编工艺品以其精致的工艺,新颖的图案而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慈溪草编工艺品大量出口,销往英、美、法、日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慈溪草编妇女用慈溪沿海的咸草编织而成的咸草凉帽已成为继金丝草帽后最受人欢迎的草帽制品,在广交会上倍受外商赞扬。

产品历史:草编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民间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史书记载,慈溪草编的历史至少在200年以上。清乾隆年间,编织草帽的工艺由外地传入今慈溪长河一带,从此,草编成为当地妇女的主要家庭副业。《余姚六仓志》记述:“草帽俗名凉帽,女工所制。曲塘、庙后桥、潮塘、长河市皆有凉帽行,以长河市出品为盛。”慈溪民间也曾有民谣流传:“姚北(今慈溪西部长河、庵东一带)三件宝,棉花、白盐、草凉帽。”1922年前后,法国某洋行老板闻知慈溪长河一带妇女善编织,工艺精湛且手工工资低廉,感到有利可图,便将南洋一带所产的金丝草原料运到长河等地发放,组织编织成草帽,再销往欧美国家。以后,中外商客又相继在长河设立几十家大大小小的草帽行,草帽行雇佣的贩子频频活跃在当地,投放草料,收购凉帽。从此,以长河为中心,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金丝草帽的商业网,长河也因此而成为金丝草帽的加工生产中心,出现了“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织帽人”的兴旺景象,“草编之乡”也驰名于世。

六.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慈溪茶叶

名茶出高山。浙东地区山岭逶迤,溪流纵横,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唐代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指出:“越州、明州、台州均产茶”,且当“以越产者为上”。这说明浙东地区不但是产茶区,更出产名茶。据有关史料记载,越茶自宋代起即被列为贡品(慈溪产“雀舌”茶即被列为清代贡茶)。以后,越地所产之茶更进一步成为重要的出口物资,远销欧洲国家。慈溪现境大半属古越地,茶叶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南部地区,数十里四明余脉绵延不绝,有栲栳、狮子、九龙、白石尖等奇峰险岭,又有上林、梅溪、上岙、邵岙等众多湖泊水库错杂其间,地高气清,云蒸霞蔚,却雨水充沛,是天然的优良茶园。慈溪南部所产的诸多茶叶中,最为著名的是龙南一带所出的珠茶,即通常所讲的龙南茶。龙南茶树大多生于半山腰间,谷雨前后开始采摘。制成后的茶叶一颗颗浑圆紧结,身重骨实,色泽绿润,白毫隐隐,沏上一杯,满室飘香,喝上一口,回味无穷,正是“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碧玉珠走盘”。经过长期的开发和培育,龙南茶的质量有新的提高。目前,慈溪全市龙南茶的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年产量近10万公斤,所产茶叶除供应本地外大量远销全国各地。( 慈溪)

七.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慈溪海盐

“起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精炼简洁的民谣,道出了这些看起来平常,其实关系到民生国计大事的日常生活用品的重要性。盐是其中之一。我国的盐业历史悠久,盐的产地辽阔,产量丰富。海盐是盐的主要来源。所谓海盐是通过煎煮或晒干海水而得。我国沿海地区产海盐,古文献中早有记载。慈溪是浙江省最重要的海盐生产区,其盐业生产历史已有1300余年。慈溪海盐产量长期位居全浙之冠,主要产地庵东素有“浙江盐都”之美誉

慈溪盐场位于杭州湾南岸,始于唐代,至宋代已具一定规模。宋庆历七年(1047),慈溪沿海人民修筑了第一条拦海大坝即大古塘,盐场移至大古塘以北。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慈溪自东至西已建有龙头、鸣鹤、石堰三盐场,其中石堰、鸣鹤两场的盐产量占钱塘江口南岸7个主要盐场产量的64%,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盐的质量方面,这两场所产的盐都是名列榜首。《宋史.食货志下四》中说:“石堰以东近海水咸,故虽用竹盘面盐色尤白。”以后,随着钱塘江口门的移动和杭州湾海岸的淤涨,许多盐场先后废止。13世纪后,三北半岛的北淤速度加快,石堰、鸣鹤两个盐场的实际作业区也不断向北推移,最后形成了庵东盐场

慈溪各盐场的制盐方法经历了煎熬、板晒、滩晒三个阶段。宋代至清咸丰年间全部采用刮土淋卤火力煎盐的制法。咸丰二年(1852),板晒制盐法兴起,煎盐渐减。盐板是晒盐的主要器具,以杉木制成,四周用木框围拢,以便贮卤,板面平滑,合缝之处嵌以油灰,以防止渗漏。1938年,庵东盐场的盐板数量高达67万块,原盐年产量10万吨以上,占浙江省原盐总产量的40%,确立了其全浙第一大盐场的地位

盐板晒盐虽然比原始的煮盐法前进了一大步,但盐业工厂的劳动强度仍很大。新中国成立后,制盐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1953年,庵东盐场的部分产区开始滩晒试验,建立了滩晒试验场两处。进入60年代后,滩晒制盐开始推广,盐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到1967年,庵东盐场夺得原盐高产丰收,年产盐23万吨,为历史最高年产量

庵东盐场出产的盐在历史上除供应浙江省所用以外,还供应江苏、上海、皖南、赣东等地,“浙江盐都”美名远扬,成为慈溪人民的骄傲

近年来,由于海水淡化等原因,庵东盐场的部分盐田开始废盐改农或挖塘养鱼,原盐产量逐年减少。最近,有关部门开始着手研究在新涨海涂地上开辟盐田以重振浙江盐都的雄风。( 慈溪)

八.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泥螺

产品名称:泥螺

产品别名:俗称“吐铁”。

产品季节:农历三月时产“桃花泥螺”,中秋时节产的“桂花泥螺”。

产品特性:头长、体黄、脂厚、味道特别鲜美。

产品成分:泥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成份。

产品功效:具有补肝肾、益精髓、明耳目等功效。

产品简介:泥螺是贝壳类软体动物,壳甚薄,体表有粘液,大小如螺蛳,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大众化海产品。慈溪海岸线长达60余公里,沿海有大片低潮海涂,是由钱塘江、曹娥江等河流泥沙及长江出口泥沙驾潮输入冲积而成,不但面积大而且土壤肥沃,海产品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以慈溪东部龙山一带所产的黄泥螺最为著名。龙山黄泥螺与其它地区所产泥螺不同,具有等特点,在江、浙、沪等地颇有影响。目前,慈溪龙山、新浦等沿海地区正积极利用海涂资源,开发泥螺生产,黄泥螺经过严格的消毒和加工调味后,以酒渍品和罐头品的形式销往海内外,尤其受到港澳及台湾同胞的欢迎。

产品历史:泥螺早在宋代就有采食记载。据旧志记载,三北黄泥螺以桃花盛开时所产的质量最佳,此时泥螺刚刚长发,体内无泥,且无菌,味道也特别鲜美。

九.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丝瓜

丝瓜

仲夏时节,来到慈溪中北部的新浦镇一带沿海农村,就仿佛觉得已置身于一片绿色的世界。这里,并没有冠盖如云的参天大树,也不见气势如虹的茂密丛林,有的只是一架架结实的棚架。那“叶密千层绿,花开万里青”的绿色植物丝瓜游藤走蔓交错相叠,布成一张翠绿的天幕,遮挡夏日太阳的炽热,留下一片荫凉。纵眼望去,那些垂挂在棚架上的丝瓜果犹如岩洞中倒挂的柱石,令人叹为观止。

“川原一片绿交加,深树溟溟不见家”。借用这句诗来描绘夏天时慈溪沿海的农村,是最合适不过了。

慈溪沿海农村种植丝瓜始于民国25年,即1936年,是从上海引入试种的。丝瓜属一年生蔓草葫芦科瓜果类植物,关于丝瓜的形态性状特占及作用,明代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有详尽的描述。

“丝瓜,二月下种,生苗引蔓,延树竹,或作棚架。其叶大于蜀葵而多丫尖,有细毛刺,取汁可染绿。其茎有棱,六七月开黄花五出,微似胡瓜花,蕊瓣俱黄。其瓜大尺许,长一二尺,甚至三四尺。深绿色,有皱点,瓜头如鳖首,嫩时去皮,可烹可曝,点茶充蔬。老则大如杵,筋络缠扭如织成,经霜乃枯,惟可藉靴履,涤釜器,故村人呼为洗锅罗瓜。内有隔,子在隔中,状如括楼子,黑色而扁。唐宋以前无闻,始自南方来,故曰蛮瓜,今南北皆有之。其花苞及嫩叶、卷须皆可食也,以为常蔬。”

丝瓜的种植比较方便,但亦需施肥、除虫、删剪芜枝。丝瓜最怕台风秋霖,遇之则棚倒、花落、瓜烂,一无收获。丝瓜开花都为单性,雌雄同秆,不断开花,不断结果,终霜为止,然以夏初结的瓜最好。花落后不久长出的稚瓜可作羹而食,且味道鲜美,但成熟后的丝瓜络具有较高的经济、医药价值,所以人们一般不将瓜作食用。成熟后丝瓜收摘后须入水浸泡,烂去表皮和里面的瓜籽,剩下的网织状纤维柱体就是丝瓜络。人们通常将它和麦冬、红花并称为慈溪三大药材。作为药材的丝瓜,具有祛风化痰、凉血解毒等功能。丝瓜络除药用外,更是理想的工业原料。慈溪农村所产丝瓜络素以洁白、个大、挺直、质坚著称。进入80年代,慈溪的丝瓜络生产发展较快,常年种植在2500亩左右,产量约150吨。1980年,慈溪种植丝瓜络达4500亩,总产量达440吨,居全国之首,成为浙江省最大的丝瓜生产基地。慈溪丝瓜络约三分之二出口欧美、东南亚国家,重要的创汇农产品之一。

十. 浙江省 宁波 慈溪 清炖苋菜梗

清炖苋菜梗

清炖苋菜梗是慈溪人的家常菜。远离家乡在城市住了几年的慈溪游子,鱼肉虾蟹吃腻了,常常想念家乡的苋菜梗,回到家乡有一碗清炖苋菜梗便能狼吞虎咽地下饭。苋菜梗被戏称为“敲饭榔榫”,意思是有了苋菜梗下饭,胃口大开。

苋菜,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性耐热,春夏栽培,原产热带。慈溪农家普遍种植,幼苗作蔬菜可鲜吃,老茎经腌渍加工,待腐熟,可捞来装盘,浇些麻油生吃,也可浇上菜油蒸熟,即成清炖苋菜梗,慈溪人俗称“苋菜姑”。在蒸煮前加些酒糟即成“糟苋菜姑”,更加香郁可口。

慈溪农家都有一只“苋菜姑”甏,苋菜收获后除去枝叶,削除根泥,斩成约五厘米长一段,清洗后沥去水分,拌盐入甏,三四天后加水。腐熟后,臭不可闻,甏须加盖。等苋菜梗捞完,甏里的汤卤,农家也视为珍物,不肯倒掉,如有菜蒂、菜梗可投入浸渍一天,捞起装盆蒸熟,口味也极好。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