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都江堰土特产小吃 都江堰最好的三大小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都江堰土特产小吃 都江堰最好的三大小吃更新时间:2022-03-31 06:37:01

一. 湖南省 长沙市 雨花区 长沙小吃

长沙小吃

二. 吉林省 吉林市 舒兰市 福源馆小吃

福源馆创建初业,是一个以卖茶水为主,兼营油茶、江末条的小茶食店,经营品种单一,门面很小,连作坊、仓库才二百多平方米。因得老船厂水旱码头之地利,以香茶招客,,有美食邀宾,生意渐隆,始立字号埠源馆”。后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有一个号称“俊六大大”姓吴的商人由外埠来店,投资扩建,聘请名师,制做各种糕点,自行销售。兼营水果、香肠、火腿、板鸭、叉烧肉等二十多个品种。随着经营发展,盈利渐增,为使财源水续,遂取“福三源”为宝号奠基,改“埠源馆”为“福源馆”。伪满后期,该店业况日下,处于停产停业状态。直到1948年吉林市解放,随着新中国的建设,福源馆生产经营逐渐恢复。如今,福源馆已由过去的小作坊,小门市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中、西糕点加工,速冻食品加工、熟食加工、饮品加工和批发零售兼营的食品企业。1994年被中华由贸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企业。经营品种:各式传统中点、新或西点、生日蛋糕、速冻食品、熟食、饮品、冰点等

三. 四川省 成都 都江堰 茅亭茶

茅亭茶是产于都江堰市龙池乡的极品茶品,清代以品茗名贵而入贡,是“贡茶”之一。

简介 茅亭茶茅亭茶是产于都江堰市龙池乡的极品茶品,《灌县龙溪乡志》载:“茅亭”在龙池茅亭村“魏总兵坟”侧近。据《汶志纪略》载: “茅亭,岷山之麓,相传蜀王作亭,盛夏避暑,曰茅亭,居人没其址。”后人建亭一处,茅亭前后所种茶树芽叶长而宽,沸水冲泡,泛之碧瓯,其巅向上,卓然碗底,叶柄呈鸡腿形,微见细毛,色泽青而微绿,泡四五道尚有清香味,清代以品茗名贵而入贡,是“贡茶”之一。

主要产地 龙池与虹口隔山相邻,原属阿坝州汶川县,1957年, 划归都江堰市(原灌县) ,是都江堰市重点茶场之一,1981年有茶园1905亩,仅次于虹口乡, 居全市第二。1982年产细茶420担,边茶1500担。龙池地貌与虹口相近,四面环山,一溪纵流,夹溪两岸之冈峦,土壤以冷砂黄泥为主,酸碱度PH值为4.4-6.5,适合茶树生长,海拔800至1600米地带的林陬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茶园。是驰名贡茶“茅亭茶”的产地。

龙池地处茶马古道入口,边茶生产历史悠久。明末清初的茅亭细茶已是列入贡茶,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灌县的何丰盛、严义和、马立本三家陕西帮茶号在龙池设有分号,进行茶叶收购、制茶和运销。民国时期又有槐茂昌、全盛协、合茂公、德厚长数家茶号在龙池经营。这些茶号以经营“西边茶”为主,兼营细茶。年产细茶三四百担,边茶1000担左右。据《灌县龙溪乡志》记载,龙池茶叶种植在解放初期大受减损,至1982年时,“高半山丢荒地内到处都有茶株生长在荆棘丛中。”并据此推算,民国时期“我乡茶园面积不低于现在(1982年的1905 亩)。”“档案记载,建国初期,龙池有古老茶树1560 亩。另记载:有古老茶树 20872 丛”。

传闻轶事 民国时期,成都不少茶商以悬挂“西路名茶” 的金字招牌,招徕顾客。1943 年,蒋介石来灌县时带走的茶叶中就有“茅亭龙井茶” ,每斤价值达400元,仅次于“灵岩山珍眉绿茶”。

四. 四川省 成都 都江堰 青城丝毯

青城丝毯是用蚕丝和绢丝为原料,按传统加工工艺、经手工纺织而成的工艺品。位于都江堰市的青城丝毯厂是成都市生产丝织地毯、挂毯的专业生产厂家。丝毯样式丰富多彩,产品特色是:毯面光洁、染色牢固、质地柔韧,富有弹性。青城丝毯既是优质外贸产品,也可作旅游纪念品收藏。( 成都)

五. 河南省 郑州市 惠济区 郑州小吃

郑州小吃

六. 台湾省 彰化 彰化小吃

彰化县素来就是中部的米仓,物庶民丰,因而衍生了许多地方名食;加上境内的鹿港一度是清代大港,因此各地小吃也随着四方商贾在此云集。使得彰化小吃至今仍富享盛名。彰化小吃多为老字号,其中以肉圆名气最响,位于陈棱路的彰化肉圆、阿章肉圆、民生路地下道出口处的过沟仔肉圆,以及中正路的北门口肉圆,都是当地有名的肉圆店。而孔门路附近的“黑肉面”老店,以招牌黑肉面和口味香Q的排骨饭名闻遐迩;长安街上的猫鼠面名称怪异,味道却不凡,亦为地方小吃一绝。彰化市有多处夜市,供人寻访地道料实的乡土美味。其中以永乐街与太平街交叉处的夜市最热闹,较著名的小吃有文卜粿仔汤、赵记素食、虱目鱼米粉等;火车站附近的陈棱路小吃则多以店面形态经营,除了著名的肉圆和猫鼠面,尚有彰化素食;位于八卦山风景区入口处的中华路小吃,经过市容整顿后,规模虽已大不如前,但这儿的招牌小吃——公园芋仔冰,仍然是许多市民最好的消暑良方。除了彰化市区,附近乡镇还有许多令人垂涎的风味小吃,如北斗肉圆、员林的宝斗肉圆、三代相传的油葱粿,溪湖外环道的羊肉店,都值得一尝。( 彰化县)

七. 四川省 成都 都江堰 川芎

川芎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川芎:是都江堰市主产八大中药材之首,为常用中药材,有行气活血、散风止痛、镇静开气等功能。川芎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株形高约1米,遍体芳香,独以地下之块茎入药。其块茎以个大、质优,心似菊花,香气浓郁,疗效独特而久负盛名。销路遍及国内及香港、越南、东南亚各国。( 都江堰)

都江堰是川芎的原产地,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因为这里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川芎的品质无处能敌。2006年都江堰市川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

简介 都江堰川芎川芎,一种中药植物,常用于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主要栽培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等地。都江堰是川芎的原产地,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因为这里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川芎的品质无处能敌。

主要特点 据史书考究,川芎是都江堰市的传统地道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宋仁宗年间(公元一○二三年至一○六三年)即有栽培,至今已有1000多年栽培历史,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学书著《神农本经》中就有记载,而后许多医药书籍中均有论著。《中药材》2001年第5期《川芎的品质、产地的历史考证》一文,进一步考证了川芎的历史产地位于金马河上游右岸一带,即:都江堰市河西区的徐渡、石羊、柳街、安龙一带。本地特具的土壤、气候生态条件和药农丰富的精良栽培技术,生产出的川芎色、香、味独具一格,以个大、质优、香气浓郁、切面呈菊花状、油浸色,称“菊花心”川芎,疗效独特而久负盛名。早在1980年,中国药材公司在广州进行全国川芎质量评比,都江堰市的川芎以个大肥满、质坚实、油性足(挥发油)、心似菊花(断面纹斑)、香气浓郁,获得全国川芎质量品比第一名。据《医学通讯》(1986年第15卷第7期)报道,都江堰市所产川芎其药用有效成份居全国之冠,并是全国川芎生产的最佳种植地区。在以后的川芎历次评比中,都江堰市的川芎质量均居全国之冠。

品牌效应 在2002年以前,都江堰基本上是农户自发在种植川芎,很零散,没有形成规模,因此农民也没有将其作为经济支柱来抓。从2002年起,该市发现,川芎这个主要产于都江堰的农产品可以作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来发展。于是,该市开始带动农民规模化种植。生产规模化以后,产量有了保证,前来采购的公司一下就多了,价格也逐渐提升。但是,都江堰产的川芎价格提升之后,外地产的川芎也运到都江堰“暗渡陈仓”。由于外地川芎品质较差,掺假后的都江堰川芎再次价格走低。2007年9月26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都江堰川芎”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杜绝了冒充都江堰川芎事情的发生,更重要的是,都江堰川芎种植户真正具有‘都江堰川芎’这块地域品牌了。地理标志产品批下后,都江堰产的川芎价格突然就从每公斤六七元钱飙升到了10元,现在已经28元了,川芎种植户享受到了品牌带来的实惠。

主要荣誉 2002年评为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名优农产品”;

2004年9月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005年都江堰市石羊镇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川芎基地称号;

2006年都江堰市川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

川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四川省都江堰市《关于“川芎”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关说明的函》(都府函[2005]139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四川省都江堰市现辖行政区域。

八. 福建省 泉州 泉港区 泉州小吃

泉州小吃

九. 四川省 成都 都江堰 玉沿大葱

都江堰市种植大葱的历史有200多年,都江堰市玉沿大葱农民专业合作社本着规模化、科学化,效益化的新型农村发展模式,在永安村及周边地区种植大葱2.8万余亩,年产大葱16.5万余吨,大葱品种全部源自日本及山东章丘等地区。

玉沿大葱产品外形好,口味纯正,是真正的无公害绿色产品,畅销西安、重庆、成都地区,是蔬菜出口、食品加工、都市餐饮、家庭烹饪之最佳原料产品。

十. 四川省 成都 都江堰 甜水面

    风味小吃,流行于川西地区,因其味甜香辣、爽滑可口而有较大的影响

甜水面的制法:用上等面粉加盐、水揉匀静置半小时,面杖擀成0.6厘米厚的面皮,切成0.6厘米宽的面条,然后两手抓住面条两头(每次5-6根),用力扯长,待面条变为0.4厘米粗细时放入沸水锅中煮熟,捞出抖散晾冷,洒熟菜油少许拌匀;辣椒油、复制甜红酱油、蒜泥、芝麻油、酱油调成味汁

食法:面条放沸水中烫热,捞入碗中,淋味汁即成

特点:甜水面的面条较粗,具有筋力,风味独特。( 成都)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