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江城县有什么特产 江城县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江城县有什么特产 江城县的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3-30 22:51:44

一. 广东省 阳江 江城区 阳江裹粽

粽子,阳江俗语叫“裹粽”,古称“角黍”,据说是为了祭屈原而发明,但只是传说而已。最早的粽子叫“筒粽”,产生在东汉末年,用含碱的草木灰水浸黍米,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这其实就是我们阳江的灰裹粽(碱水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奇怪的是,我们阳江大八盛产益智,却没有听说有“益智粽”。

阳江的粽子,除了糯米和猪肉作馅,还加了绿豆和鸡蛋黄,一个(阳江人称为一条)裹粽,等于一碗充满荚叶芳香的糯米饭。

现在,阳江粽子已由传统的应节食品发展成为日常食品,一年四季,路摊茶肆,都有出售,尽管价钱都在2元左右,规模不大,但已形成了一个产业雏形,近年来不但种类越来越多,还有酒家推出以鲍鱼作馅的贵价粽子,包装也越来越精致讲究,大有发展的前途。

甜酒巷是南恩路一条横巷,以鞋类批发一条街出名,近来又因为粽子生意做得红火,得了一个“裹粽街”的美誉。甜酒巷做粽子生意的仅有两家,但味道好,销售量大,很多食肆都从这里批发,因此很快名声在外。

二. 云南省 迪庆 维西县 维西核桃

维西核桃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维西核桃

维西县生物资源研究及开发协会

维西县核桃种植总面积达到40万亩,每个农村人口平均拥有2亩以上核桃林。近年来,在维西县引进的精制核桃油厂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核桃价格一路攀升,泡核桃曾一度卖到每公斤10元,铁核桃每公斤3元多,核桃成为维西人的致富树、摇钱树,因核桃而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以充分展现,维西野生核桃油也随着市场发展而远销省内外。

三. 广东省 阳江 江城区 阳江小刀

产地:中国广东阳江。 历史:梁季英原为首饰工人,对各种金属特性了解较深,逐用汽车弹簧钢度制成勾尾牛角柄全钢小刀,以硬度适宜,刃底角度得当,锋利轻便,式样美观,最宜刮削竹节而广受喜爱。 特点:该小刀为保持锋利,采用油热处理,讲究退火,保证敲面不断、弯能复原的韧性;其刃磨于机磨后坚持手工水磨、打皮等工序;刃面必使做到有一定的斧头口角度。( 阳江)

阳江被誉为“中国刀剪之都”。阳江小刀的生产有150多年的历史。清朝同治年间,阳江工商业渐见兴旺,广东十多个县的客商云集此地进行商贸活动,阳江县城打铁巷(现仍称打铁巷)附近一带集中了十数间这类打铁铺,打出的产品时时供不应求,打铁铺除生产菜刀外,同时还生产禾镰、镰刀、布剪、日用小刀、剪等产品。从那时开始,阳江刀渐被人推崇,知名度日益提高。20世纪20年代,阳江老刀匠何全利创制的“何全利菜刀”,因其钢水清、刀锋利,既能切肉,又能斩骨故又称“文武刀”,深受厨师钟爱。

真正使阳江刀出名的是,阳江着名老刀匠梁季芙研制的刀具,以其造型好、款式多、锋利不易生锈卷口、耐用好用等特点迅速占领市场,在阳江掀起一股仿制热,推动了阳江制刀业的迅猛的发展,阳江刀从此名扬四方。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阳江十八子”、“盛达刀具”等一批代表中国菜刀发展方向的名牌产品,把“阳江小刀”的盛名推向世界。

四. 广东省 阳江 江城区 阳江豆豉

阳江豆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豆豉,是阳江,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古代称豆豉为“幽菽”,也叫“嗜”。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公元2至5世纪的《食经》一书中还有“作豉法”的记载。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调味,而且用于入药,对它极为看重。《汉书》、《史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都有此记载。 阳江豆豉,与阳江的漆器、小刀一道被誉为“阳江三宝”。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她带着浓郁的香味,走进全国大小城市: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她飘洋过海远销港澳、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许多海内外客人,正是通过香醇味美的阳江豆豉,进而对阳江产生浓厚兴趣。

很长时间,阳江豆豉是阳江人厨房里少不得的调味佳品。不管做什么菜,添一小把豆豉,便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无味为有味。一颗半粒豆豉下肚,口舌生津,齿颊留香,回味悠长。在调料品种更加丰富的今天,豆豉依然为市民所喜爱。

其中罐装豆豉有以下几种味道:蒜辣型、麻辣型、蒜蓉型、甜酸型、葱香型、姜香型。

现在所知的豆豉共有两种。一种是黑豆制成的豆豉,而令一种是用白豆或者黄豆制成的豆豉。

都是阳江市民喜爱的调味料.

阳江豆豉起源

关于阳江豆豉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一段凄美的故事。很久以前,平冈人王三德的老祖先娶窦氏为妻,生下一个儿子后就得病死了。剩下窦氏带着儿子,住在漠阳下游一间又矮又破的土地庙里,靠乞讨度日。一天,娘儿俩讨来许多煮熟的黑豆,窦氏娘舍不得吃完,就把剩下的黑豆收藏在瓦罐里。一晃过了一个多月。一天遇上刮风下雨,没法出门讨吃。窦氏记起黑豆,打开瓦罐一看,黑豆已经发了一层厚厚的霉。日子太苦,发霉的豆子也不能浪费啊。窦氏把霉洗干净,吃了一点点稍稍填下肚子,剩下的重新放进瓦罐。为免得熟豆子再发霉,她特意在上面撒了一把盐。

又过了十几天。娘儿俩出远门乞讨归来,刚到家门口就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屋里屋外到处找,发现是瓦罐中的熟黑豆散发出来的。拿出一尝,香浓可口。这意外的发现令窦氏兴奋不已。从此以后,窦氏都用这种办法处理讨来的豆子。她去世以后,她的儿子把泡制熟豆的方法教给父老乡亲。为了纪念窦氏,乡亲们把这样制出的熟豆称为“窦氏豆”,后来简称“窦氏”。因为是豆制品,改名“豆豉”。

岁月流传,窦氏的事迹早已不可稽考。传说不管是真是假,都给豆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阳江豆豉能够挺立数百年而不倒,主要是原料和产品的风味有独到之处。先说原料,生产阳江豆豉选用的都是阳江本地区所产的黑豆。因为其皮薄肉多,颗粒适中,皮色乌黑油润,豉肉松化,豉味浓香醇厚,味道鲜美可口,余味绵长。此外,在高温浓缩下,其它种类的豆豉会成为糊状,而阳江豆豉依然颗粒玲珑,豉味更加浓香。如曾获国家金质奖的广东“豆豉鲮鱼”罐头,就是以阳江豆豉为主要辅助原料制成的。不少地方生产的豆豉中含有水分,阳江豆豉却是干的,这样更卫生,运输更方便。由于在国内同类产品中独具一格,品质优良,阳江豆豉被港澳客商誉为“一枝独秀”。

和所有的豆豉一样,阳江豆豉能和百味,它既能给菜肴增香添色,又能刺激食欲,只要放进少许,就能使食品别有一番风味。阳江豆豉豉肉松化、味道鲜甜、鲜香可口、富于营养,乃是蒸鱼、肉、排骨和炒菜之调味佳品,所以,长期以来,阳江豆豉成了家喻户晓的调味佳品和食品加工的理想原料。

阳江豆豉生产制作历史已有近千年,是“阳江三宝”之一,历史悠久、中外驰名。选用本地产的黑豆为原料,以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历时二个月的时间发酵酿制而成;色泽乌黑油润、豉肉松化、豉味浓香、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是调味佐膳佳品,也是食品加工行业的主要原料,使用豆豉来生产各种鱼罐头、酱料等食品。产品远销港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38个国家和地区,以其优良的品质被客商誉为“一枝独秀”。

阳江豆豉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

1.黑豆:主要采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的黑豆,颗粒饱满均匀,经过风净晒干。

2.食盐:符合国家食用盐标准规定。

3.水:水源取自漠阳江,水质应符合国家关于饮用水的标准规定。

二、生产工艺流程及要求

1. 筛选:将黑豆在筛选机上筛选至无杂质、无砂石。

2. 浸泡:用清水浸泡,水温10℃至35℃,一般冬天浸约6小时,夏天浸2至4小时之间,浸泡后豆的含水份应在40%至45%之间为适宜。

3. 蒸煮:将豆蒸煮到松化率≥85%。

4. 冷却:使用风扇或自然冷却将蒸煮熟的豆吹凉至35至45℃。

5. 制曲:自然接种,控制好曲房温度,时间3至4天,使品温达到38至40℃,曲料长满白菌丝,进行第1次翻曲和倒簸箕。翻曲后为常温,5小时后开始升温。曲料品温再次上升到37℃,控制温度,曲料品温下降到34至35℃,保持1天后进行第2次翻曲。翻曲后为常温,第二天出曲,曲料水份为21%左右。

6. 洗曲:将成熟的豆豉曲经洗豆机用水洗净,直至露出豆曲乌亮光泽且只留下豆瓣内的菌丝体。

7. 配料:加入食盐,搅匀后氯化钠含量≤15%,装入豆豉埕里,并层层压实,最后用塑料薄膜封口、加盖。

8. 发酵:豆曲在室外自然条件下发酵,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发酵时间一般掌握在30至38天左右。

9. 晾晒:将发酵成熟的豆豉从埕中倒出,自然晾干,水分含量控制在35%左右。

10. 回油:将已晒干的豆豉(表皮粗糙)用竹围囤积堆放,堆放时间5至10天,使其回油后表皮乌黑油润,具有豆豉特有香味。

11. 挑选:筛除杂质。

12. 包装:称重和包装。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色泽乌黑油润有光泽,豉肉松化,豉味浓香醇厚,味道鲜美可口,余味绵长。

2.理化指标:水分≤35g/100g,氨基酸态氮(以氮计)≥1.0g/100g,总酸(以乳酸计)≤4.0g/100g,食盐(以氯化钠计)≤14.5g/100g,蛋白质≥20g/100g。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五. 广东省 阳江 江城区 叶薄包

叶薄包与咸水角相似,但在广东其他地方不多见。叶薄包,看起来有点儿像饺子,但这是一种外面一层比饺子还要厚的皮,它的主料是米粉,馅是萝卜、蚝仔、虾米等,做成大饺子形状。两者虽然形似,味道却差异甚大。

信息来源:阳江市旅游资讯网

六. 广东省 阳江 江城区 干柴烈火

“1”就是“葱爆盖苏文”,是阳江的经典特色菜,盖苏文是一种深海鱼,皮似鳄鱼,肉质鲜美,纹理为条状,很难捕捞。阳江人将它做成咸鱼,吃的时候再拿出来炒或煮,它不像一般的咸鱼般干和脆,外表看上去像鱼柳,味道咸咸的,口味香浓,很有嚼头,可以说是咸鱼中的经典。

七. 云南省 迪庆 维西县 维西蜂蜜

维西县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优越,县境以杜鹃花为主的野生花卉名目繁多,形成维西独具特色的固定养殖蜜蜂的养殖方式,生产的蜂蜜具有“野生白花蜂蜜”的美誉。

八. 广东省 阳江 江城区 生死恋

“生死恋”是阳江近年时兴的一道菜肴,其实就是咸鱼蒸鲜鱼。据说有一次渔民在出海做饭时刚做到鲜鱼时发现没有盐了,便想出了一个急招:把咸鱼放进去与鲜鱼一起蒸,结果发现味道很特别,这个菜就传了下来。咸鱼与鲜鱼蒸出来的鱼汁,浸着细细的姜丝,用以捞饭,令人回味无穷。

“生死恋”一条海鱼的死生契阔。

海边生活的人们每天都要面对鱼的问题,怎么去捕鱼,怎么去吃鱼,还包括怎么处理在保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那些消费不了的鱼,所以咸鱼可以看做一种悠久的海洋文化,一个地方捕鱼吃鱼的历史足够悠久了,那么吃咸鱼的伴生文化也就会发达起来。

在内地人把咸鱼视作“短缺时代配给品”的时候,广州人已经知道咸鱼的审美空间可以很广阔了,“咸鱼贵过鸡”,说的就是在广府食客心目中一条好咸鱼的价值,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海边的人们来得那样自然和从容。

不必去遐想什么《人鬼情未了》和《胭脂扣》的风月,这道菜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切好片的梅香咸鱼和新鲜海鱼逐片间隔起来蒸,鱼的前世今生两种迥然不同的鲜味交织混淆在一起,便成了筵席上的一道大菜,在阳江当地高档的长江国际酒店里,“生死恋”的名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菜单之上。

在饕客的评判标准中,咸鱼弥补了鲜鱼略显单薄的味道,而鲜鱼又填补了咸鱼缺少的口感,这是一种系统内的补充和完善。而在更多的遐想中,这是一种类似讲故事的戏剧策划,人对食物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庄臣所说的沿海居民对咸鲜味觉的执着追求,也有一种人情世故中幻想的本能。

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生态密码,阳江这地方还有一种号称独此一处的“墨鱼膏”,这是一种用大墨鱼的卵发酵而成的“超级咸鱼”,它可以令“逐臭之夫”欣喜若狂,也能让幽兰雅士退避三舍,由于制作工艺的繁琐和食材的取之不易,这种很唐突的美味即使在阳江也不是随处可见,只有栖海的原住民还会不时小批量地制作一些来自己享用。用墨鱼膏来焖煮猪的五花肉,会令你忍不住四处寻找白米饭来“与子偕老”。

死生契阔,那是文学对生活的记录。

一条发酵过的咸鱼,是餐桌上对生活的回味。

九. 贵州省 安顺 紫云县 锅渣

渣(或称锅炸)安顺独有的甜食珍品,不同于川味玫瑰锅渣。以前水晶糕粘裹干荸荠粉层入油锅炸成,外壳酥,内瓤嫩如鱼脑,浇上白糖后上席,食时须以筷压破,搅拌白糖。入口嫩脆甜熟,美不可言,是冬季宴席的甜品代表。因其外不见丝毫热气,其内滚烫如火,故常用以捉弄新女婿或外地亲友。食前必须压破搅拌。锅炸简单制作不易:一是材料,必得真正上等荸荠粉方能耐炸,二是火侯,调膏时用火和烹炸时火位至关重要。

十. 云南省 普洱市 江城县 三丫红果

三丫果是一种野生的绿色食品,其果肉以三辨为主,有紫色和白色两种,汁多、味甜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维生素。目前市场争相抢购,是老少皆宜、馈赠亲朋的好礼品。

三丫果市场价为2元/公斤,单株产值可达100—200元左右。开发种植三丫果极具良好的市场前景,是增加当地老百姓收入,突出地方特色,带动经济增长的好项目。经乡党委、政府调查研究,现正着手准备扶持三丫果训化种植示范项目,安排在交通便利的田房村委会,辐射推广到么等、络捷、哈播村委会,由乡农牧站负责训化育苗和品种改良,拟建设6亩苗圃地,推广种植面积1000亩。扶持指导农户2000户进行种植,每户20株,实现户均生产鲜果2000公斤,亩产值4000元。通过人工改良后,可更好地改善品质和提早挂果。三丫果的种植开发将成为江城县国庆乡的一大特色产业。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