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湖北新洲区十大特产 湖北十大特产零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湖北新洲区十大特产 湖北十大特产零食更新时间:2022-03-30 15:13:18

一. 湖北省 武汉 新洲区 张店鱼面

张店鱼面,制作工艺精巧,可用于煨汤、炒食,鲜香爽口,风味独特,称得上是荤素兼备的美味佳肴,广为人喜。近年来,李集街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农业要“做特色文章,出规模效应”的指导思想,坚持立足资源,做大做强做响张店鱼面品牌,注重发展鱼面加工产业,促进了李集及周边地区水产养殖业发展。

2007年,李集街依托武汉市新洲张店鱼面公司,成立了武汉市新民鱼面加工专业合作社,将全区鱼面加工业主紧密团结在一起,加强业主之间的联系、沟通、合作,实现了新洲鱼面加工业的强强联强。带动了李集及周边水面养殖3万余亩,同时带动了种植、运销等行业的发展,年转移劳动力900余人,加工鱼面150万公斤,实现总产值3000余万元。

张店鱼面,是菜中精品,在销售上实现了农超对接,畅销全国各地。2007年获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2008年被评为武汉市著名商标,并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武汉新民鱼面加工专业合作社,2007年被武汉市委办公厅授予“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同年被武汉市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二. 湖北省 武汉 新洲区 城楼寨茶

城楼寨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城楼寨茶是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城楼寨的。城楼寨茶产于新洲区旧街城楼寨,外形扁平直,色泽黄绿,富含有机质,滋味高爽醇厚,有“久泡不变红,久放不变质”之说。城楼寨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城楼寨茶的由来

城楼寨位于旧街街东南面,海拔345米,为全镇之最高点。此地有群山,有水库,有河流,山水相伴,此处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种茶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这里有太平天国时期修建的石寨如城楼一般,品茶人士就将此茶冠名为城楼寨茶。走进城楼寨,满眼郁郁葱葱的茶树,夹杂在林荫深处,万绿丛中,茶里有林,林中有茶,晴天生紫烟,下雨雾漫漫,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根深叶茂,常年碧透,萌1次多,加上茶园重施有机肥,使芽叶更为肥嫩,茁壮。内含咖啡碱、茶碱、鞣酸、挥发油十分丰富。以其特有的芬芳,于93年湖北省地方名优茶荣获评选一等奖。

城楼寨毫尖

城楼寨毫尖条索紧秀圆直,茸毛披露,色泽嫩绿,滋昧醇厚,饮后止渴生津,齿颊留香,润喉回甘,清心陶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诗人赵朴云:“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年偈,不如吃茶去。”与城楼寨毗邻的道观河风景区内有座恢复重建的报恩禅寺,万千游客正好可从这里到城楼寨“吃茶去”。

旧街茶叶“一金三银”

2010年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代表武汉茶叶参展的新洲区旧街茶叶展团斩获“一金三银”。其中,新洲区旧街出产的城楼寨碧峰获得中国名茶金奖,杨山玉翠、旧街白茶、姚河白茶获银奖。

上海茶博会是中国三大茶展之一,本届共有8个国家的586个茶叶品牌、1100多种产品参展。经中国茶叶协会的专家品评,最终评定金、银奖茶叶177个。

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3年7月1日,武汉市工商局获悉,新洲“城楼寨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武汉市第1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是新洲区继涨渡湖黄颡鱼、张店鱼面后的第三件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城楼寨茶产于新洲区旧街城楼寨,色泽黄绿,富含有机质,滋味高爽醇厚,有“久泡不变红,久放不变质”之说。

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城楼寨茶叶协会

10479862

茶叶

三. 湖北省 武汉 新洲区 新洲双孢菇

种养蘑菇,是新洲的新兴产业,全市蘑菇基地徐古镇,被誉为“楚天蘑菇第一镇”。源源上市的优质蘑菇,满足了市民的“菜篮子”需求,带动了新洲农民增收。产业发展过程中,最难攻的市场、技术关都已跨越,避灾减灾,成为菇农年年发愁的隐忧。

目前,新洲东部以徐古镇为中心的蘑菇基地,15个运销大户每天将数十辆卡车鲜菇销往市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同时,河南、安徽、江西等邻省的8家收购商驻扎当地收购鲜菇。

四. 湖北省 潜江 潜半夏

潜半夏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潜半夏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单子叶植物纲,天南星科,折睥生有毒草本,地下有小块茎。掌状复叶具三小叶,叶柄基部有上瘤状突起,即珠芽。初夏开花,肉穗序外有黄绿色佛焰苞。生于野外树下或旱地里,适应性强。其干燥块茎未经炮的称"1",有毒,经炮制后称"制半夏"。中医学上多用制半夏,性温,味辛,功能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主治痰湿水饮、胸膈胀满,呕吐等症。

半夏是我国中药宝库中的一种重要药材,产地只有亚洲的中国和日本。它的功能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主治痰湿水饮,呕吐,咳喘等症。

半夏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的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药用价值强似水半夏。潜江正是我国旱半夏的主要产区。《辞海》在“潜江”这一词条内有“盛产半夏等中药材”语。所以潜江产半夏有“潜半夏”之誉。老一代的中医在处方上写“潜半夏”,犹之乎“贝露”冠之以“川”字而成“川贝”,“潜半夏”也是名闻遐迩,行销海内外的名贵中草药。

地域范围

潜半夏产于湖北省潜江市辖区内的高石碑镇、王场镇、积玉口镇、广华寺办事处、周矶办事处、周矶管理区、竹根滩镇、园林办事处、杨市办事处、浩口镇、后湖管理区、熊口镇、总口管理区、龙湾镇、渔洋镇、老新镇等十六个区镇。地域范围:东经112°29′至113°91′、北纬30°04′至30°39′内。版图面积2004平方公里,现种植半夏万余亩,适宜种植面积20余万亩。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潜半夏种茎特征:种茎呈类圆球形,表面光滑,个大圆正,横径1.0~1.2cm,直径1.0~1.5cm,单粒重1~2g,种皮黄褐色,肉质白色纯正,无异杂物,无畸形、破损、腐烂变性,无病菌、虫害、杂草种子,发芽率80%以上。2、潜半夏商品块茎特征:(1)外观性状特征:干燥块茎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0~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致密。断面洁白,富粉性,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气微,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2)内在品质指标: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总酸以琥珀酸计不得少于0.28%,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9.0%,总灰分不得过4.0%,水份不得过14%。3、安全要求:执行《中国药典2010年第一部》标准。

五. 湖北省 潜江 潜江龙虾

潜江龙虾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潜江龙虾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潜江龙虾原名克氏螯虾,俗称小龙虾,原产于北美洲,二战期间,小龙虾从日本传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传入潜江。从2000年开始,潜江市成功探索发明“虾稻连作”模式,开展稻田养虾,后又发展为“虾稻共作”模式。小龙虾在潜江得到了人工繁殖,养殖面积和产量快速增加,带动了潜江龙虾餐饮和加工业的大发展,潜江市现有以“潜江油焖大虾”为特色的潜江龙虾餐饮店1000余家,建立了熊口华山园、浩口莱克园、后湖宝龙园三个密集型水产品加工企业群。潜江龙虾产业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于一体的产业化新格局,潜江龙虾产业综合产值达20亿元。享有“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的美誉。

2010年5月,湖北潜江市被评定为“中国小龙虾之乡”。 2010年6月18日,湖北省农业厅、潜江市政府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二届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将于7月7日至8日在潜江市举办。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1·阿不都热西提向潜江授“中国小龙虾之乡”匾牌;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陈柏槐向潜江授“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匾牌。

潜江市小龙虾的养殖规模、加工能力、出口创汇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今年5月,潜江市被评定为“中国小龙虾之乡”。

世界小龙虾-,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

地域范围

潜江龙虾产于湖北省潜江市辖区内的积玉口镇、高石碑镇、王场镇、广华办事处、周矶办事处、杨市办事处、总口管理区、渔洋镇、老新镇、熊口镇、龙湾镇、张金镇、浩口镇、运粮湖管理区、西大垸管理区、园林办事处、竹根滩镇、后湖管理区等18个镇(处、区),总面积1.47万公顷。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北依汉水,南临长江,地理坐标为东径112°31′至112°59′、北纬30°09′至30°35′,东抵仙桃市、南交监利县,西和荆州、荆门接壤,北临汉水与天门相望。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部感官特征:潜江龙虾尾肥体壮,鳃丝洁白,无异味,腹部清洁透明;两只前螯粗大,色泽明亮,外壳一般呈淡青色或淡红色,性成熟个体呈红褐色,无附着物。 2、内在品质指标:可食比率≧25%,虾尾肉占虾体重≧15%,虾肉中蛋白质含量占鲜重比率≧17%,脂肪含量占鲜重比率≧0.25%,氨基酸总量占蛋白质比率≧76%。 3、安全要求:执行《无公害食品淡水虾》(NY5189-2005)标准

六. 浙江省 嘉兴 秀洲区 嘉兴黑猪

嘉兴黑猪是我国著名的优良地方品种,属太湖猪的一个主要类群,素以产仔多、性成熟早、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好、杂交效果明显而著称。中心产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各县(市、区),并已遍布浙江全省各地,毗邻的上海、福建、安徽等省(市)亦有分布,是浙江省的重点保护品种。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赠给法国5头嘉兴黑猪,该国的育种专家如获至宝,利用嘉兴黑猪繁殖力特强的优点,经过二十多年的培育,对提高法国猪种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嘉兴黑猪对当地的饲养和环境条件有较好的适应性,当地夏季最高温度可达40℃、最低温度可达-12℃,农村养猪大部分采用闭舍圈养,母猪终年见不到阳光,日粮中蛋白质水平低,粗纤维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母猪仍能保持较高的繁殖性能。通过对猪场、规模养猪大户和散养户饲养该品种猪的健康调查和血清学监测,猪场和规模养猪户在饲养密度较大、营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对气喘病易感,但无一类传染病感染情况。

2、品种来源及发展

2.1、来源

嘉兴黑猪是太湖猪的一个地方类群,产区养猪历史约有7000年左右,到明朝就有母猪一胎14头的论述。在长期驯养过程中,群众积累了丰富的选种和饲养经验,加之产区地处太湖流域,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饲料资源等优良的生态环境作用下,逐步形成了以产仔多为主要特性的嘉兴黑猪优良地方品种。

2.2、群体数量

2.2.1、母猪数量:2006年底,我市存栏嘉兴黑母猪7.48万头左右,其中双桥农场核心群能繁母猪140头左右。 2.2.2、公猪本交配种能力:每头公猪本交每年可配母猪500—600头次。 2.2.3、公猪人工授精情况:受与配母猪数量的影响,公猪极少部分用于人工授精,每头公猪每年的人工授精公母比可1:2500--4000头。 2.2.4、公母猪初配年龄和利用年限:公猪适宜初配年龄不应小于6月龄,可利用4--5年,一般利用3年左右;母猪适宜初配年龄不应小于5月龄,可利用6--7年,一般利用4--5年。

2.3种猪销售情况

嘉兴市双桥农场(原种场)年提供嘉兴黑种猪500头,嘉兴黑二元杂交母猪1500头左右;嘉善县桑苗良种繁育场(省一级种猪场)年可提供种猪300头。我市年出栏嘉兴黑猪二元杂交商品猪150万头,二洋一土三元商品猪267.36万头左右。

3、体型外貌

3.1、被毛颜色、鬃毛及肤色

毛色全黑,稀而短软;成年种猪鬐甲部鬃毛长而硬;在皮色上有紫红皮、浅灰皮、黑皮之分,皮较厚。

3.2、体型外貌

3.2.1、体型特征:嘉兴黑猪体型中等,体质结实,结构匀称。 3.2.2、头部特征:嘉兴黑猪头大额宽,嘴筒长且微凹,额部有明显皱褶,分寿字头、马面头、翁字头三种。两耳大、软而下垂。 3.2.3、躯干特征:嘉兴黑猪背腰较长,腹微下垂但较紧,臀斜。乳头较多,一般8~10对,形状分“蓑衣奶”和“丁香奶”二类。 3.2.4、四肢特征:四肢稍高,后腿瘦削、有皱褶,部分卧系撒蹄。 3.2.5、骨骼及肌肉发育情况:骨骼粗壮结实,臀部肌肉欠丰满。

4、体尺、体重

4.1、成年公猪(21头):体高77.08cm,体长139.80cm,胸围118.10cm,体重128.28kg。 4.2、成年母猪(50头):体高69.41cm,体长124.30cm,胸围111.16cm,体重102.90kg。

5、生产性能

5.1肥育性能

嘉兴黑猪从25—75千克肥育,在日粮含消化能11.75兆焦/千克,粗蛋白质13.5%的条件下,平均日增重425克,每增重1千克耗料3.96千克;

5.2屠宰性能

嘉兴黑猪75千克体重屠宰,胴体直长86.3 cm , 胴体斜长72.0 cm,背膘厚3.8 cm ,屠宰率67.9%,皮厚0.5 cm,眼肌面16.3 cm, 脂率30.8%,皮率16.5%,骨率10.7%,胴体瘦肉率42.0%,后腿比例28.3%。

5.3肉质特性

肌肉PH值(45min内)6.1,肌肉颜色3分,失水率11.26%,熟肉率64.4%,肌肉大理石纹3分,肌肉主要化学成分:水分74.35%,干物质25.65%,粗蛋白质23.05%,粗脂肪1.37%,灰分1.19%。

6、繁殖性能

6.1、性成熟年龄:公猪120日龄左右,母猪120.57日龄。 6.2、配种年龄:在农村,公母猪多于5—6月龄开始配种,在规模农牧场,公母猪多在8月龄、体重60—70千克配种。 6.3、发情季节:常年发情。 6.4、发情周期:经产母猪发情周期约为21.9天,发情持续天数2.5天。 6.5、妊娠期(229胎):平均为114.6天,其中114天者占25.18%,115天者占22.55%。 6.6、泌乳力:初产母猪(20日龄窝重)31.8千克,经产母猪60天哺乳期的泌乳总量,在较好营养水平下为458.44千克,日泌乳量7.97千克。 6.6、窝产仔数: 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5.02头(n=293胎),头胎母猪平均10.93头(n=238胎)。 6.7、仔猪(60日龄断奶)成活数: 经产母猪平均:11.30头(n=275胎),育成率86.53%(n=271胎);头胎母猪平均:8.48头(n=232胎),育成率84.73%(n=227胎)。

7、饲养管理

产区群众对嘉兴黑猪的选种和饲养管理有丰富的经验,当地素有:“稀毛白壳紫红皮,高脚阔背长身体,额宽面秀粉红鼻,耳朵要与嘴筒齐,竹尾巴丁香奶,吃食如虎一口气”、“母猪好坏看三代,母猪本身性能看三胎”、“好种出好猪、劣种出劣仔”等选种谚语。产区十分重视选择乳头多,后躯大的高繁殖性能的表型,长期运用定向选育的方法,使嘉兴黑猪高产性能的遗传性能十分稳定。在饲养管理方面:原种场的生产公、母猪舍采用单列、半敞开式,设有外运动场;采用空怀母猪小群饲养、生产母猪和公猪单圈饲养方式;饲料以全价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搭配青绿饲料;料型为干湿料,日饲喂三次。农户采用单圈饲养方式,饲料以玉米、大麦、糠麸等能量饲料为主,很少采用全价配合饲料,生产母猪的青绿饲料使用量较大,料型一般为汤料,日饲喂三次。该品种生产公、母猪都性情温和、懒动,易调教三定位,较易管理。

七. 湖北省 荆州 江陵 荆锦

荆锦,即湖北荆州锦缎,又名“江陵锦”。产要产地江陵。荆缎具有独特风格,经面嵌花,图案上以万字栏杆、麦菱、曲线回纹等典型的楚图为主。另配寿桃、精鹿、福象等古雅纹样。形式上组织方块、条状、菱形、多边形等几何色块,黄、蓝、红、绿相间,呈鲜明对比,艳丽生辉,特别是图案与色块的配合,具有浓厚的楚文化艺术特色。古代主要用于婚丧挂屏、祭祖敬神、纳礼、进贡。荆缎历史悠久。1975年在江陵凤凰山西汉墓葬0土的丝织品菱纹锦,经线起花,结构复杂,图案生动,色彩绚丽,与荆缎风格极其相似。唐朝诗人李白的《荆州歌》中有“荆州麦熟茧成蛾,缫丝忆君头绪多”的诗句,足见当时荆州养蚕缫丝十分盛行。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公元760年,江陵向唐肃宗进贡的礼品中,就以方文绫、赀布等丝织品为主。明末清初,荆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1920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荆缎被评为第三名。

八. 浙江省 嘉兴 秀洲区 洪合蜜梨

洪合蜜梨是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的。洪合镇是蜜梨之乡,所产的蜜梨肉质细嫩,汁多味甜。其中“国界桥”蜜梨获得过浙江省早熟梨评比金奖、浙江省农博会金奖。

秀洲区水果种植历史悠久,土十分丰富。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品种繁多的精品瓜果。

目前,洪合镇已拥有蜜梨种植面积1.12万亩,年产蜜梨1.78万吨,产值5240万元,“国界桥”蜜梨2005年至2006年获得浙江省早熟梨评比金奖,2007年又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

九. 浙江省 嘉兴 秀洲区 王店三园鸡

王店三园鸡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王店三园鸡,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所产肉鸡品种,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王店三园鸡是利用桑园、果园、庭园实行长日龄放养,严格按无公害要求饲养,不含激素和药残,养殖地绿树成荫,空气新鲜,环境优美,远离工厂,周围没有污染源,完全在自然条件下生长。该鸡肉色鲜红、肌纤维结实、味道鲜美,一直来受到市场欢迎。

嘉兴市王店镇地处秀洲区南部,土地资源丰富,境内桑园、果 绿色养殖环境

.园、庭园(简称三园)和杂地众多,当地农村历来就有养鸡习惯,王店鸡肉色鲜红、肌纤维结实、味道鲜美,一直来受到市场欢迎。.

生产管理

据王店镇志记载,王店鸡20世纪10-20年代的民国初年就名鹊上海,2003年1月,秀洲区成立了王店三园鸡专业合作社,负责对“ 图2 嘉兴王店三园鸡养殖基地

.王店”三园鸡饲养的全程质量监督和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开展饲养技术培训,在合作社办公所在地蚂桥兽医站专门辟出5间房子作技术培训和社员交流活动场所,配备了电视机和VCD机,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合作社技术人员经常性下到养户进行指导;二是编印了“王店”三园无公害鸡标准化饲养手册,发放到每个养户,要求养户按标准化饲养手册进行生产;三是实行统一免疫程序,药物由合作社指定镇畜牧兽医站统一供应;四是饮料由合作社设计配方,委托饲料厂加工;五是苗鸡由合作社统一组织,肉鸡养户不能自销的,由合作社帮助销售;六是进行质量把关,凡符合饲养要求、达到质量标准的,在出售时在鸡脚胫上套铝制商标标识,作为商品大批量认定;七是制作统一的商品鸡专用包装盒。王店三园鸡专业合作社2002年初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王店”商标,国家商标局于2002年9月26日下发了“注册商标受理通知书”。2002年制订了“王店”三园鸡无公害肉鸡饲养地方标准,嘉兴市技术监督局于2003年1月1日发布实施。.

产销情况

随着“王店”三园鸡的各名度不断提高,市场销量不断扩大,促进了“王店”三园鸡生产,2001年实际销售10.50羽,2002年销售了35.10万羽。主要销往上海、杭州、桐乡、嘉兴等地。.2005年,王店三园鸡年出栏量达到60万羽,实现销售收入2400多万元。.2010年-2011年初,该镇共发展园地生态规模养鸡户396户,年出栏肉鸡75.8万羽,实现产值3350.5万元,利润942.7万元。.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了对王店三园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二〇〇七年九月六日起对王店三园鸡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告2007年第134号。.

保护范围

王店三园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 《关于王店三园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界定的函》(秀洲政函〔2006〕2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所辖行政区域。.

十. 湖北省 潜江 二回头

二回头是清道光年间潜江黄场刘道金师傅创制的一道菜,主要原料是黄鳝。因为味道特佳,成为潜江一道名菜。历来许多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回潜江探亲,没有不品尝“二回头”的。

传说清道光年间某一天傍晚,刘师傅饭馆里来了一个秀才,点名要吃粉蒸肉,恰好没有原料了。刘师傅急中生智,用鳝鱼做了一道菜,秀才吃了连声叫好,并问这菜叫什么名字,刘师傅因是一时的主意,并未想好给菜取个什么名,一看盘里鳝鱼块两头翘起,好似回头望月,于是脱口而出“二回头”,秀才听后,便临壁而书:“妙哉二回头,客去不须留,异香随风走,何日再回头。”也有记为“妙哉二回头,香嫩且滑口,今日喜尝新,归去再回头。”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