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天水甘谷县十大特产 甘肃甘谷十大名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天水甘谷县十大特产 甘肃甘谷十大名菜更新时间:2022-03-30 12:52:36

一.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脊兽

甘谷脊兽

脊兽是古老的民间工艺,是中国古建筑外部屋顶的造型艺术,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它象征着建筑等级。甘谷脊兽历史悠久,盛名远播,享誉西北。

明清以来,甘谷脊兽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渭河北岸的永安村(俗称土桥子)是主要的生产基地,生产宗教脊兽的历史悠久。县内有“土桥子的瓦碴,双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鱼”的民谣。永安村主要生产宗教建筑脊兽和民用砖瓦,多半农户有生产作坊,而被称为“张大兽”的张海家族最为知名。

张海(1874—1956年),字子寿,自幼学习脊兽艺术,一生捏制脊兽,闻名陇上,人尊其为“张大兽”。早年渭源、陇西、宝鸡等地拜师学艺,与陕西张德高、北京王勤等名师切磋技艺,取多家之长,生产的脊兽庄重典雅,捏制的龙、凤、狮、马、狻猊、鱼、瞅儿、虎、鹤、鹰、鸽等脊兽,莲、梅等植物花卉,千姿百态,妙肖有生意。其制作的脊兽广饰于甘肃境内以及邻境的名山寺观及乡绅名宦大户人家屋宇,艺名远扬陇上。1932年,次子张全盛捏烧的脊兽用于陇西首阳山伯夷叔齐殿顶,品奇艺高,颇得民众称道,有名士书匾“巧成天然”。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宗教自由和对传统古建筑文化的重视,脊兽行业,勃然兴盛,张大兽的子孙仍操祖业,用画幅、卡片上的图形作蓝本,捏制的脊兽形式更为多样,形象更为生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工艺技术上有所创新。l984年,张大兽的三世孙仁义、高义、西来及四世孙云中、启云从河南引进琉璃挂釉技术,使甘谷脊兽在工艺创新上更上一层楼。张大兽的族孙新灵捏制的狮盖熏炉竹节笔筒、花瓶、非常雅致;花卉、鱼蟾活灵活现;弥勒佛坐像大腹便便、笑口哈哈,净水观音站像玉体飘洒,形神兼备。1989年8月仁义、云中的作品参加了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首届天水民间艺术展览,9月入选北京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民间美术展出,并获荣誉证书。

二.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锅盔

锅盔是颇受甘谷人喜爱的风味面食,以县城做工最佳。锅盔之法源于三国,据说三国关羽驻军博望,因缺水欲弃城,诸葛亮以锦囊贻之,信内写道:“多用干面,搀水少许,和成硬块,大锅炕之,得食如盔,以饲将士。”关羽令军士如法炮制,果然得盔,大如盾牌,厚如酒樽,食之脆酥可口。甘谷锅盔品种有干面锅盔和油锅盔两种。制作时,先把精粉发好,加入一定比例的碱水,再填入大量干面,反复揉制,直至面团揉压成绸子一般绵软,才切成4至6斤重的面基子,再将面基子反复揉压,使其更加光滑绵软,然后加入有关调料擀成圆饼形,并在饼面精心旋出箍纹,抹上菜油,上鏊烘烤。油锅盔是把精粉发好后,添加干面揉制的同时,将适量的蛋液、植物油等加入,反复揉压,使其与面完全相融,再如制作干面锅盔一样上鏊烤熟。甘谷锅盔厚大如盾,金黄鲜亮,香酥诱人,口感细腻,经久不变,不易破碎,便于携带,享誉陇右,似胜过静宁锅盔,是出门旅游和居家享用的实惠食品。

三.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面鱼

面鱼当地人称为蝌蚪、粉鱼。多用玉米、荞面粉做成。制作时,先把锅中的水烧开,然后用左手抓面粉徐徐洒入锅中,右手持擀面杖或叉棍快速不停地旋转搅动,使面粉与水相融化,这样不停地洒粉入锅,不停地用叉杖搅动,待稠硬成团后,再沿锅淋入热水,用文火慢慢馇熟,使不至焦糊,然后用手勺把馇煮好的面粥舀入漏勺,反复揉压,使其从漏勺上许多小孔中直接滴入盛凉水的盆内,遇冷后,即成面鱼。玉米面粉有黄、白之分,做成的面鱼黄白分明。食用时,既可吃“酸”的,也可吃“甜”的。酸吃即在面鱼中浇入炝好的浆水,再配上油泼辣子、香菜末、精盐、炒熟的韭菜等调料,酸鲜奇香,滑利爽口;甜吃即在面鱼中浇上用豆腐丁、西红柿、肉丁、菠菜等烩制而成的汤头,再配以醋等调料,鲜香浓郁、清爽无比的美食。

四. 甘肃省 天水 麦积区 天水凉粉

天水凉粉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制作考究,佐料独特。用荞麦制成的凉粉柔软滑爽,用豌豆制作的凉粉晶莹透亮,还有用扁豆、粉面等制作的凉粉。其中用养麦制作的凉粉工艺复杂,风味俱佳。荞麦凉粉是先把荞麦碾成荞珍子,去衣后,把荞珍子用手工碾成粉末,放在清水中浸泡,然后用马尾编织的细罗过滤,滤出的精华部分入锅用文火熬煮,熬成稀粥状后舀入盆中,冷却后逐渐变得软硬适宜时,即可食用。食用时,可削成长条形薄片,也可用专用的“捞捞”捞成长粉条状,盛入碗中,调入油泼辣子、芝麻酱、醋、酱油、芥末、蒜泥、精盐、花椒面等佐料,吃起来咸、酸、香、辣、鲜诸味俱全。特别在盛夏时节,一碗凉粉下肚,全身凉爽,暑气全消。在吃主食时,配以凉粉,往往使人食欲大增,胃口大开。

五. 甘肃省 天水 秦安县 秦安甜醅

秦安甜醅

秦安甜醅是一种美味香甜、酒味甘醇的甜食品。它的制作过程是将优质冰糖色白小麦在石碾上舂皮后,淘净煮熟、晾干,在不同的季节,掌握一定的温度,用名酒曲配合发酵约36小时后即可食用。发酵工艺以曲子为主,关键在于掌握温度,发酵时所反应生成的甜醅酒,可谓稀罕之物,不仅味道特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在炎热夏季,农村的群众习惯于将发酵好的甜醅加水烧开,再放入中草药,如甘草,置阴凉处降温,每当收割、扶犁归来喝上一大碗清凉香甜的甜醅汤,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还有活血健胃、止渴解暑之功效。

六. 甘肃省 天水 清水县 清水水果

清水水果

清水是著名水果之乡,所产梨、桃、苹果、核桃久负盛名,境内种植苹果16万亩,年产果7000万公斤,主要品种有国光、红星、富士等,为驰名中外的花牛苹果重点产区。种植核桃4万亩,年产量300万公斤,曾荣获“97甘肃省首届林产品展销会金奖”。

七.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扇鼓

甘谷扇鼓是古老的民间打击类乐器,早期为祭祀法器,后多见于民间社火等活动中。

扇鼓制作工艺极其考究,它由扇面、扇圈、扇环、扇椎4部分组成,扇圈古代多为铜圈,现在多为铁圈;扇面则以上等羊皮为材料,以民间百姓挣罗儿的方式制作;扇环作为配器,由三个半圆形梅花图案构成,以钢筋锻打而成;鼓椎里为荆条,外以羊皮裹之。甘谷扇鼓既可齐奏,又可伴奏。节奏极具变化,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八. 甘肃省 天水 秦安县 秦安油糕

秦安油糕

秦安油糕,四面八方的人无人不晓,它主要因口感酥美、味微甜而颇受人们的青睐,每逢节会或庙会等重大庆典活动,当地人总习惯于围坐在一起,一边看戏聊天,谈笑风生,一边品尝油糕,谈古论今。油糕的制作是在蒸熟的小麦面粉内按一定比例加上芝麻、冰糖、红、白糖、绿、红丝,大枣、花生、蜂蜜和青油等佐料制成糕馅,再将糕馅放入事先揉制好的面团内擀成契圆形状,盛于油锅煎至2-3分钟,出锅后将油糕切成条块,上面撒少许白糖,这样,外表色泽金黄,外脆里嫩,香脆可口的油糕拼盘便宣布大功告成。

九.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香包

又称香袋、香囊、荷包,古称“容臭”。据说此俗来自对屈原的纪念。屈原因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故喜佩香草之类植物以示其志,人多慕其志改佩“容臭”以念。后经发展变化,年轻人将其作为情人的互赠信物,也可佩在身上作为“压邪”之物,挂于床头作为吉祥装饰之物。

甘谷香包,色泽艳秀,风格独特,内填香草,用绸缎包裹,再在其上绣以各种锦文图案,缝、绣、绘各工艺十分精细,既可驱虫防蚊,又可做为礼赠饰品。甘谷香包种类繁多,题材丰富,有玉兔拜月、葫芦剑、如意袋、鸡心袋、绣球袋、蟾蜍袋、蝎子袋、蜈蚣袋、鸳鸯袋、桃形袋、荷花袋等,最具代表性的是传统型十二生肖香包,做工精巧,夸张传神,古朴稚趣。香包在有意无意间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的信息,既是一种静态的工艺品,又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存。甘谷香包有的用钩针扎制,清新素雅,富有时代特色。

十. 甘肃省 天水 秦安县 秦安草编

地毯、草编产品以精美见称。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