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三水有什么特产可带走 三水旅游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三水有什么特产可带走 三水旅游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5-25 04:46:02

一.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新源洞西瓜

新源洞西瓜

塘联新源洞村也是狮山一个较大规模种植西瓜的村居,就在东风水库边上,水土同样优越。新源洞村种植的多为小宝瓜,红瓤、黄瓤瓜都有。当地产的西瓜不算很大,但水份和甜份较高,汁多清甜,口感一流。近期正逢西瓜成熟,去摘瓜最合适。

摘瓜Tips

摘瓜地址: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新源洞村内交通指引:沿佛山一环西线进入官华路,左转入新源洞村即到。或沿松岗大道左转进入商业大道,经商业大道转入石塘路即到。

二. 陕西省 咸阳 武功县 贞元镇南可手织布

贞元镇南可手织布

南可村地处武功县贞元镇东南方,现该村人口1986人,376户,有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400亩。2007年,全村经济收入890万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村中劳务输出。一村一品等特色经济呈现出多轮驱动、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

该村依托南可手织布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手织布产业,目前该村己发展织机420台,吸纳农村闲散劳动力600多人,生产的4筝24色线手织布产品,色泽鲜艳,环保实用,供不应求,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受到各大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在南可的带动下,周边十二个村手织布产业也蓬勃兴起,累计发展织机1500余台,1200余户群众已经加入南可手织布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领下,贞元镇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手织布专业镇,形成了年产南可牌手织布(蚕丝)床单及其他手织布产品3万多条(件)的生产能力,可生产床单、被罩、衬衣、坐垫等二十多个品种,仅此一项年创收1500多万元,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南可村已经成为陕西省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三.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嘉鱼(菜)

嘉鱼(菜)

这可不是普通的鱼,不普通之处在于它的鱼鳞竟然是包在鱼皮里的,且长着老鼠一样的尖尖嘴,嘴角还挂着两条胡须。为食强最困惑的是鱼皮长在鱼鳞外,但没有人能给他答疑,就连一辈子以打鱼为生的老渔民也不知缘故。据说此鱼的名字是一位皇帝起的,唐朝时皇帝南巡至此,御厨从两名渔夫手中购得此鱼烹饪给皇帝享用,皇帝见其形奇怪,其味鲜美,便问御厨其名。御厨答不出,皇帝便为其起名嘉鱼,民间又叫皇帝鱼。从此,此鱼就被列为贡鱼了。

因为嘉鱼是生长在三江汇流处的深水处石洞里,因此在捕捞技术尚不发达的时候,只有枯水期才易捕到嘉鱼。不过如今捕捞技术如此先进,嘉鱼也成为三水河鲜餐桌上的常客了。

嘉鱼最值得推崇的是它的肉质,雪白如玉,呈糕状,用筷子拨动时感觉不是肉,仿佛拨动的是凝脂。入口即化,仿佛是雪入温室般,即刻便融入口中了,那种感受真是难以表述,似飘渺,若有若无,只留下一口的鲜香回味。

四.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乐平大包

乐平大包

有人以为只要来到乐平便可以吃到远近闻名的“乐平大包”,其实想吃到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了解,目前整个乐平镇出品“大包”的只有位于镇中心的一间酒家,这间酒家因为“乐平大包”声名远播,而酒家的老板也曾为制作“大包”伤透脑筋。在普通人看来,“大包”与“小包”的制作方法一样,是异曲同工的,只要在做小包点的基础上多加一些面粉、猪肉等材料就可以做出美味可口的“乐平大包”。其实制作“乐平大包”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正因为有一定的制作难度才显得它珍贵,才使整个乐平近10家酒楼出产大包的仅此一家。

这么大的一个面包,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第一步——搓粉

做面包的步骤都是大同小异的,第一步当然就要搓粉啦。把水和面粉混在一起之后,不停地来回搓。但是不要以为一直用手搓就可以了啊,还要将面粉放进一个桶里面的,到底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因为用手搓不够均匀,用机器比较均匀。

为了面粉分布均匀,用搅拌机来搅,真是不错啊。

第二步——包馅

搅好的面粉拿出来之后,还要放进机器里压一遍,目的是为了面包更加结实,表面更加滑。卷成一条之后,切成一块块的,再压扁,就可以往里面填馅料了。看看这些馅料,用料十足的啊。有叉烧、冬菇鸡、熟鸡蛋,这是传统的做法,从清朝的时候流传下来的。虽然用的设备是现代化了一点,但是用料还是传统的用料,看来味道还是不会变吧。

第三步——水蒸

包好的面包经过十几分钟的发酵,就可以拿去蒸的了。而这个蒸笼据说也是要特制的,比普通的蒸笼要大一点,当然了,做出来的面包也大嘛。把蒸笼放上蒸炉,等待十几分钟,一笼笼香喷喷的大包就诞生咯!

五.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吴屋西瓜

吴屋西瓜

吴屋村大多是红沙地,毗邻东风水库,水质极好,非常适合瓜果种植。吴屋西瓜口感上肉脆、汁多,清甜得如同加了蜜糖,深得市民喜爱。

摘瓜Tips摘瓜地址: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官窑吴屋村内交通指引:南高15公交直达,自驾车可在佛山一环官窑永安出口直上禅炭路吴屋村路口即可。

六.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白坭黑皮冬瓜

    白坭黑皮冬瓜是三水市最大宗的传统农产品,全市年种植面积达5000公顷,产量30万吨以上,带动农户2万户,形成规模化生产,主要分布区域是白坭、芦苞、大塘、范湖、金本、南边、乐平等镇区。每年五月初新瓜开始上市,收获期迟续至10月份。产品销往华东、华北、东北、西北,并出口日本、美国、加拿大、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三水)

七. 青海省 海西州 德令哈市 可鲁克湖中华绒螯蟹

在距德令哈市42公里处的可鲁克湖,看见养蟹的湖南人白尊富忙着给螃蟹经销商们发货。他喜滋滋地说:“我养的中华绒螯蟹,今年已销售了50多吨,销售收入200多万元,远销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收入比去年多了一倍多。”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可鲁克湖,海拔2816米,面积5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多,是我省有名的高原淡水湖。30年前,柴达木人就在这里开始放养鲤、鲫、鲢、鳙、青、鲳等池沼公鱼。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可鲁克湖每年都可捕捞出100吨左右的鲜活且无任何污染的水产品。但是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养殖,可鲁克湖的水产养殖优势也未能充分发挥。为此,海西州委、州政府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加大水产养殖力度,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去年5月,从事多年水产养殖的白尊富抓住商机,与可鲁克湖养殖场达成了租湖协议,投资120多万元,第一次在高原湖泊投放了600万只“中华绒螯蟹”蟹苗。当年8月,20吨中华绒螯蟹不但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韩国等国外水产市场。来自江苏的游客王启东惊讶地说,没想到在青海高原还能产出螃蟹,并且这里的螃蟹个体大、肉质肥嫩、味道鲜美,又是在自然环境下长大的绿色食品,吃得开心,也很放心。 第一批出自可鲁克湖的中华绒螯蟹出售后,白尊富不但收回了全部投资,还赢利10余万元。今年2月至7月,正当内地市场已无螃蟹时,白尊富又把捕捞的20多吨中华绒螯蟹反季节卖到了内地市场,他赚了比平时多三倍的钱。现在他又储存了8吨的螃蟹,准备在明年春节前后销售,估计到时最少有100多万元的收入。当问及明年的打算时,白尊富说,准备在可鲁克湖试养龙虾、螺丝、河蚌及一些新品种的淡水鱼。

八.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莨纱绸

佛山莨纱绸——因制成衣服穿在身上活动时“纱纱”作响,故又称“响云纱”后来逐渐取谐音而美其名为“香云纱”。莨绸是平纹组织的坯绸,乌黑透亮,又称之为“薯莨绸”或“黑胶绸”。

沈廷芳《乾隆广州府志》记载:佛山丝绸之精,金陵苏杭皆不及也。香云纱是佛山丝绸的传统珍品,是佛山人的骄傲。但现今已摆上历史博物馆了,建议重新生产,再作商业包装,省运会时作颁奖服会有相当不错的效果。

九. 广东省 佛山 三水区 乐平雪梨瓜

乐平雪梨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乐平雪梨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乐平雪梨瓜”是继“三水黑皮冬瓜”后,三水的第二个农产品证明商标。“乐平雪梨瓜”是指产自三水区乐平镇现辖行政区域范围内,按照《乐平雪梨瓜生产技术规范》标准要求种植,其品质符合《地理标志产品乐平雪梨瓜》标准要求的雪梨瓜。

三水乐平雪梨瓜遐迩闻名,但市民以后要注意了:不是所有产自乐平的雪梨瓜都叫“乐平雪梨瓜”!三水区日前颁发了《乐平雪梨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乐平雪梨瓜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以下简称专用标志),必须按规定程序申请;三水区质监局还将对专用标志的使用实行年审制度。

乐平雪梨瓜典故一

乐平民间流传着雪梨瓜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旗头古村的一段典故。大旗头古村是清光绪兵部尚书衔、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和四子及家族的故居。话说大口金(郑绍忠原名郑金)降清后,清剿有功,得慈禧器重和重用,加封振威将军。公元一八八九年,因其母辞世,返乡守孝,慈禧下旨拨款赐建豪院即现在的大旗头古村。豪院落成庆典之日,四方-、乡绅皆来祝贺,大口金大排宴席款待。酒过三巡后,大口金已有醉意,此时一同宗族人献上一瓜给大口金解酒。切开全屋飘香,食之满口清凉,甜如蜜汁且酒意消失。问同族人此仍何物,出自何处?同族人答此物有叫香瓜、有叫甜瓜、有叫蜜糖埕,未有统一称谓,是本地出之。大口金稍作思考后讲,此物既香甜又醒神,且形似北方雪梨,就称之为雪梨瓜吧!逐请四方宾客品尝,人人赞之,雪梨瓜之名从此在本地不胫而走。后有传闻,大口金连夜命人准备两担雪梨瓜日夜兼程送往京城,请慈禧太后品尝,由于路途遥远未能送达,此仍成了大口金一大憾事,未能借此机会表达忠心。

乐平雪梨瓜典故二

郑金幼时家贫,缺衣少食,十岁那年夏天害了一场大病,饮食难以下咽。乡里一位略通医道的塾师属意其家人以清凉温补的果蔬食之。家人遂买雪梨给郑金当饭。三日后郑金病情好转,十日后奔走如故。后来机缘巧合,郑金仕途铿锵,飞黄腾达,官至两广水师提督。慈禧授懿郑金回乡建府邸,加封振威将军。振威将军府落成之后,四方-乡绅皆往祝贺,饮宴不断。时值盛夏,郑金旧病复发,米水不能下。家人欲依旧方,以雪梨药之。同村一瓜贩闻讯,特献香瓜为药引。一食之下,口角生津,郑金精神大振。因思幼时为雪梨所救,现在此瓜功效固然,而香甜过之,遂有感而发,曰:“同为救命之药,但此瓜集雪梨与香瓜特色于一身,就名之雪梨瓜吧。”从此,乐平雪梨瓜之名不胫而走。

乐平雪梨瓜生产概况

雪梨瓜(又名甜瓜、香瓜)在乐平生产有较长的历史,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有一定的种植规模,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雪梨瓜生产成为了该镇最主要的农业产品之一,是该镇知名的特色农业。特别是从九十年代中后期以后,雪梨瓜生产年年有长足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6年种植面积有10000多亩;2007年种植面积达14000多亩;2008年春植约8000多亩,预计全年种植面积超过18000多亩,总产量超过2.25万吨,产值达7650多万元。产品销往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大中城市,而且供不应求。乐平镇雪梨瓜的产区是在经省级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内,主要种植农友公司出品的银辉雪梨瓜,该品种卖相好、品质佳,深受消费者欢迎,是经广大农户多年优选出较具竞争力的品种。雪梨瓜在乐平镇一年可种植三造,种植时间是每年的二月底至十月初,果实收获收期是四月底至十一月初,最短的收获周期是由移植到果实采收只需45天。单造亩产量约2500斤,近年的价格在1.5元至2元/斤。雪梨瓜又叫香瓜,雪梨瓜是多年形成习惯的叫法,无论是广大种植户还是消费都认同,形成固定的认知,已深入人心。据调查乐平镇雪梨瓜的种植面积在珠三角,甚至是全省是最大的。2006年种植面积达10000多亩,2007年14000多亩,预计2008年超过18000亩,是全省最大的雪梨瓜种植基地。而且乐平镇出产的雪梨瓜比周边的镇、区、市的口感更佳,更香甜,独具风味。据权威部门测定,七成熟的雪梨瓜糖度达到了15度,完全成熟的雪梨瓜糖度超过18度。乐平雪梨瓜的香、甜是由于乐平的特殊气候、地理条件(东经112°49′05″— 113°03′05″、北纬23°12′30″— 23°20′30″),特殊的土壤环境(沙壤土、红岗土、酸碱度在4.9—6.5度),优良的水质(引北江水灌溉)和农户成熟的栽培技术等结合决定的,由于优良的食用品质,使乐平雪梨瓜在珠三角消费者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在20世纪初,随着雪梨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雪梨瓜不能连作的缺点逐步凸现出来,严重制约着该镇雪梨瓜种植业的发展。为解决这问题,在镇农办牵头下,联合区农业局、省农科院,争取区科技项目的资金支持,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得出通过嫁接育苗技术(即以白瓜苗为砧木,以雪梨瓜苗为接穗,能彻底解决由于连作而发生枯萎病,有效率达95%以上。嫁接育苗技术在2006年初研究成熟,并在镇农办的大力推广下,当年种植嫁接苗5000多亩。2007年该镇已发展起四个雪梨瓜嫁接育苗场,雪梨瓜种植面积超过14000亩;2008年春植雪梨瓜8000多亩,预计全年种植面积达18000多亩,已发展起六个雪梨瓜嫁接育苗场,年产雪梨瓜嫁接苗600万株。雪梨瓜嫁接育苗技术的推广为该镇雪梨瓜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乐平雪梨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现辖行政区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