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湖北监利朱河土特产专卖 监利土特产在哪里有卖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湖北监利朱河土特产专卖 监利土特产在哪里有卖更新时间:2022-03-30 09:13:18

一. 湖北省 荆州 监利 吉贝大布

吉贝大布是监利人民靠手工织出的一种优质布料,在宋、明时期就远销川、黔、桂数省
监利历史上就是有名的棉花产区,特别是新沟、周老、龚场等乡镇,地势高,土地肥沃,土壤泥沙各半,适宜棉花生长,所产棉花因绒长、洁白、保暖性好而闻名四方。四川、陕西、云南、贵阳等地客商云集新沟坐购,使新沟成为著名花市,潜江、监利的棉花集散地
棉花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兴旺,监北一带的农户都有纺线车、织布机,妇女从小就开始学习纺织技艺,形成了男人耕种印染,女人纺纱织布的习俗。谁家姑娘的线纺得细而匀,谁家的女儿的布织得平滑细腻,谁家姑娘就被认为是最乖巧玲俐的,求婚者就会络绎不绝。而且不论谁家姑娘出嫁,都要用自己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的针线活作为妆,男家也以女方会纺纱、织布为荣耀
监利人民在长期的纺织生产实践中,措索了一套纺纱、织布、印染的绝技,其中吉贝大布就是监利手工纺织的精品
吉贝大布的生产历史悠久,但究竟是何人何时首创,现无从考证,只是民间流伟的一个故事,证明吉贝大布在监利的生产历史渊远流长
在新沟镇东南端,有一个范家大渊,方园十多里,水深数丈,水质清澈。湾旁住着姓陈的祖孙俩,孙子叫樵生,因父母病逝,欠下万兴染房一笔债务。祖孙二人为了不债,只得在染房帮工,天天扛布到范家大渊漂洗,由于祖孙俩手艺高超,使万兴染房生意更加兴旺。可是老板万兴成心狠手辣,祖孙俩早出晚归,勤扒苦做,也只能勉强糊口度日,总是还不清阎王债。更可恨的是老板的儿子锁狗,好逸恶劳,无恶不作,经常无是生非毒打樵生,乡亲邻里对此忿忿不平
有一年夏天,祖耿二人清晨起来就将十匹布染青,吃过午饭后扛到范家大渊去漂洗。不一会漂完九匹,剩下最后一匹时,樵生心痛爷爷,让老人家在旁休息,独自一人拿起竹筢把布找向渊里。樵生用力过大,连布头也全丢下去了,布沉入水底,怎么也捞不上来祖孙俩无计可施,急得直跺脚。突然,渊中跃起一条金色鲤鱼,浪花中有一青色布头漂荡,樵生眼疾手快,连忙用竹筢捞起布头,拉到渊旁慢慢地把布收起来。青布收完了,可青布后面又拉上了兰布头,而且越收越有,祖孙二人越拉越起劲,一直收到傍晚
老板万兴成见太阳落土了,祖孙二人还未把布扛回来,便带了儿子锁狗和几个家丁赶到范家大渊,一见岸上堆的布匹,全都惊呆了。万兴成连忙推开樵生,把布头抢在手中,锁狗也跑过去帮忙,谁知兰布到他们手里硬是拉不动。父子俩用力一拉,布从中撕断,布头急剧往下沉。万兴成和儿子拼命想把断布头捞到手,只听“咕咚、咕咚”两声,万家父子双双跌入渊中,沉入水底,不见人影,兰布头也不见了。家丁慌忙打找也未见踪迹
陈家祖孙二人,一一清点布匹,十匹青布一寸不差,渊中捞起来的兰布,共九九八十一匹
樵生和爷爷把十匹青布送回染房,把八十一匹兰布分送给了众乡亲。乡亲们见这兰布平滑、线腻、柔软,而且染着各式各样吉祥如意的花纹,全部视为大吉大利的珍品收藏起来。乡亲们从此称这种兰布为“吉贝大布”,将范家大渊改成了“沉布渊”
众乡亲为感激祖耿二人,捐资出力帮他们办起了染房。樵生一边给乡亲们染制各种布料,一面琢磨着兰布的印染方法,经过苦心研究,终于印染出了与吉贝大布一样花色、一样质量的布。消息传开,求他染布的人很快多了起来,染房生意因此越来越兴旺
樵生不仅自己开染房,而且毫不保留地把手艺传教给众乡亲,使监利吉贝大布名噪一时,引来无数空商争购
吉贝大布宽约二尺,每匹长约3丈,布质优良,可染制成各种花色,能做被单、床单、包袱、门帘、托肩、兜肚、枕巾和各种衣服
吉贝大布具有花色古朴、穿着舒适、散汗透气、经久耐用等特点。吉贝大布生产工艺非常讲究,从选料、纺织、印染、漂洗,每道工序都十分精细,有很严格的要求。就印染图案来说,图案色调虽然单一,但内容十分讲究,一般都是印染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鲜明发族风格的花纹图案。到民国时期,吉贝大布的花纹图案发展到50多种,如寓意吉祥的“龙凤呈祥”,寓意夫妻恩爱的“百鸟朝凤”、“鸳鸯戏水”,寓意婚姻喜事的“喜鹊登梅”“麒麟送子”,寓意丰收喜悦的“五谷丰登”等,寄托了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战时期,监利苏区人民为支援前方将士,不少农家妇女日夜纺纱织布,用吉贝大布制成各种衣物送往前线。敌人对苏区实行严密封锁的困难时期,监利人民把自家纺织的吉贝大布拿出来,到外地换回食盐、药品等急需物资送往部队,解决将士的生活困难。苏区的党组织还以贩运吉贝大布为掩护,闯过敌人关卡,运回武器弹药,为我红军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发挥了重要作用
吉贝大布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建国后,随着我县纺织工业不断发展,机械纺织取代手工纺织、容城、新沟、朱河等城镇相继办起纺织厂,但吉贝大布作为一种传统工艺,作为监利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永载史册。( 监利)

二. 湖北省 荆州 洪湖 洪湖菱角

洪湖菱角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洪湖菱角

洪湖市莲藕协会

菱角是菱科,菱属。又名腰菱、水栗、菱实,味甘、凉、无毒,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食。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利尿通乳,止渴,解酒毒的功效。

三. 湖北省 荆州 监利 福寿米

福寿稻米粒细长,光泽透明;做饭松散香滑,味道可口。米中含有丰富的水深性蛋白质及十多种游离氨基酸和铁、钙、锌、磷等矿物质,还有维生素B1和B2D 、维生素C等多种成份、具有滋阴补肾、健脾养肝,明目活血之功效,是难得的保健佳品。

福寿稻始产于监利县周沟乡福寿垸,其生产历史十分悠久。清同治年间,监利县令将福寿稻米作为南品进献朝迁,深得慈禧喜爱,赐名“福寿米”。“福寿稻”、“福寿垸”均因此而得名。随着岁月的流失及灾害等方面的原因,福寿米曾随福寿稻的失传而消失。时隔一百多年后的1983年,周沟乡曾王村农民平作湖奇迹般地在一块中稻矮梗镀金田里发现了一株株型中等并有两个分孽的大穗子,便细心采回,次年某插9个平方,收谷11公斤,亩产812.5公斤。1985年,平作湖又栽插了3亩大田,收谷2100公斤,单产700公斤。消息传开,远近农民争相换种。因其用种量少,大田栽秧要求稀、匀,故取名“稀插”,又称“瑚选”。稀插的问世,引起了有关人士的极大举与关注,经查阅史料和专家鉴定;稀插乃是失传多年的福寿稻!

四. 湖北省 荆州 监利 监利银鱼

曾经听一首歌里唱过:爱在深秋。惟喜百鸟和鸣、千花竞发的春天的我,也在秋的凄风冷雨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壮丽,感受到了“我言秋日胜春后”的盎盎诗意。三四文友,远浦垂钓,小桥寻诗。小酌清谈,围着“水煮银鱼”火锅,腾腾热气中举箸把盏,推心置腹。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洋溢着春的气息,如此景况,胸中自生绵绵温情

颇为珍稀的银鱼火锅,主料则是以鸡、猪肝、羊肉、鱼糕为主,“辅”之以银鱼而已。这银鱼又称“脍残鱼”,俗称“面条鱼”或“面杖鱼”,鲑形目银鱼科。大者,身长为6—7厘米,小的不到3厘米。略圆,形如玉簪,通体细嫩透明,柔若无骨,色泽似银,故称银鱼。其家族品种约10余种,我县名产“太湖短吻银鱼”产于县境东港湖,旧时曾被列为贡品

监利银鱼的祖籍在江苏太湖。据史籍记载,它曾与梅鲚鱼、白虾并称为“太湖三宝”。那么,太湖银鱼又是如何溯迢迢河汊,落籍水乡监利的呢?

相传公元 462年,越王勾践灭吴称霸。面对美女西施,勾践贪念顿生,意欲纳为后宫,不料勾践夫人小肚鸡肠,泼醋擂姜,一阵“河东狮吼”之后,命武士将西施斩首,弃于太湖;西施怨魂不散,洁身自好,化作条条银鱼,穿梭于浩瀚碧波之中

而另一说则与监利人伍子胥大有干系

伍子胥,监利伍家场人。公元前 522年为报楚王弑兄杀父之仇,辗转来到吴国。夫差即位后,老臣子胥力主杀勾践以免养虎贻患,触怒吴王。加之佞臣伯喜否从中离间挑拨,被诬为勾结敌国,吴王赐“属镂”剑令子胥自刎

子胥忠心事君,天日可表,反被赐死,不禁仰天叹息。吩咐家人剜其双眼,挂于东门,以泄愤恨,言罢自刎身死。夫差闻言更加气恼,把子胥尸首抛进江里。子胥死后精魄不散,化作条条银鱼。因思乡情浓,溯江而上来到监利县境。由于子胥曾助吴灭楚,给家乡人民带来数不尽的苦难,所以他藏在水底“无颜见家乡父老”,难怪当地渔民不容易捕捞着呢!而那个不听“鸟尽弓藏”忠言的文仲大夫,则被骄横跋扈的越王勾践用吴王杀子胥的那把“属镂”剑赐死。死后也化作条条银鱼,遨游在安徽巢湖一带的碧水深处

民间传说旨在曲意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及情感而已,不足以信。据科学家预测,太湖在远古时期曾是一个宽阔的海湾,各种海洋鱼类包括银鱼在内,都在那里栖息、繁殖。长江每年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积,逐渐形成三角洲冲击平原。大约在1万年前,太湖终于脱离大海成为内陆湖泊。随着冲击平原的不断扩大,海岸线逐渐向外推移,太湖与海洋的“亲缘关系”越来越远,湖水变成了淡水,银鱼慢慢地适应了淡水环境。至今,银鱼仍保留着海鱼的某些特征,如出水便死,难以保鲜等

银鱼一般在来年初产卵。产卵时,雌鱼游到湖岸边的浅水区,半身子在乱石硬土或冰块上反复摩擦,使肚皮磨薄排卵,犹如人类的破腹产

《本草纲目拾遗》认为:银鱼羹通智脉、利五脏、补虚羸、益气力、坚筋骨。养血生容,润肺生津。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且味美鲜香,富含营养,烹制佳肴深受中外食客喜爱。如入选《中国菜谱》的太湖“香酥银鱼”、洞庭湖“芙蓉银鱼”、巢湖“金丝银线汤”享有较高声誉。而监利东港湖附近渔民则惯用鲜活银鱼初加工(从嘴吻拉出内脏挤压漂洗)后,摆入盘中,用少许泡辣椒、冬菇、冬笋、熟肥膘肉、榨菜、生姜、小葱等均匀切成细丝,放在鱼面上,撒上盐,淋少许酱油、芝麻油,上笼用猛火大气蒸约10分钟后食用,肉质极为鲜美滑嫩,不失为水乡风味特色菜肴

我在找寻银鱼写作资料时,发现了北宋诗人苏东坡的一首烹鱼诗:“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开始以为占有资料可为银鱼大书特书了,但后来我却失望了,因为苏诗所言“银鱼”是貌似银鱼的鲥时

但我一点也不觉得遗憾。因为我坚信,坡公活到今天果真吃到了真正的银鱼,相信他一定会吟出“银鱼堪比鲥鱼美”的诗句,腆肚而归!( 监利)

五. 湖北省 仙桃 沔阳麻鸭

沔阳麻鸭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沔阳麻鸭,为蛋肉兼用型育成品种。原产于湖北省仙桃市沙湖、杨林尾、西流河、彭场等地区。 沔阳麻鸭系湖北省仙桃市(原沔阳县)畜禽良种场育成。1974年湖北省科委组织有关单位制订品种标准时,命名为沔阳麻鸭。1982年9月组织省内外专家签定,经湖北省农牧业厅畜牧局审定出为育成品种。养殖范围遍及湖北省内天门、汉川、洪湖、荆门以及武汉市蔡甸区、汉南区等地。

1960年开始,沔阳县畜禽良种场引进体大、身长、蛋重的高邮鸭为父本,与当地体小、善牧、蛋多的荆江鸭进行杂交改良,显尔出较好的0优势,自群繁殖三年后,又于1966年再次引进高邮鸭公鸭与杂交一代母鸭进行杂交。经过近20年的定向选育和自交固定,逐渐育成丁体大、蛋重胜于荆江鸦的沔阳麻鸭新品种。

沔阳麻鸭耐热抗寒,适应性强,成活率高。既善游牧走旱地,又经得起风霜雨雪的袭击,在滴水成冰的严寒季节,仍能潜入深水觅食色虾螺蚌。据1981年统计初生雏鸭1200只,在放牧条件下,30日龄成活串89.67%,60日龄成活牢85.17%。沔阳麻鸭颈细长而灵活,具有较强的觅食能力。 沔阳麻鸭

沔阳麻鸭是湖北省体型较大、生长较快、适应性强、产蛋较多的蛋肉兼用型育成鸭种。其鸭蛋制成的“沙湖盐蛋”,以蛋大、油多、蛋黄呈桔红色而闻名全国,畅销港澳。1982年湖北有15个县饲养,深受群众欢迎。鉴于育成后的时间短,今后应继续以仙桃市畜禽良种场为选育基地,搞好东荆河外滩5000亩种鸭牧场建设,大力发展鱼、虾、蚌、螺和麦黄草等动植物饲料,并采用群体建系的方法,使沔阳麻鸭朝蛋多、强大、快长的方向发展。

特征沔阳鸭体躯呈长方形,具有背宽胸深,肉色发红,胫和蹼为橘黄色等外貌特征。公鸭:头颈上半部和主翼羽为孔雀绿色,有金色光泽,颈下半部和背腰为棕褐色,臀部黑色,胸腹部和副主翼羽为白色,喙壳青黄,喙豆黑色。母鸭:全身均为斑纹细小的条状麻色,有深麻和浅麻两种,以浅麻居多,主翼羽呈青黑色,喙壳铁灰色,喙豆黑色。雏鸭:羽色为乌灰色,头顶至颈背部有一条深色的羽毛带。

沔阳麻鸭生长速度较快,在13周龄体重就可以达到1.5 kg左右,屠宰率为89%~91%,瘦肉率略低,仅有16%~17%。产蛋性能表现为年产蛋160~250枚,平均蛋重74 g,蛋壳颜色分为青色和白色,分别占85%和15%。在繁殖性能上,沔阳麻鸭在公母配种比例为1:20~25时,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93.07%和88.47%。

沔阳麻鸭虽然有很多的优点,如繁殖性能好、屠宰率高等特点。[

沔阳麻鸭

仙桃市鸭业协会

11210913

活鸭

六. 湖北省 荆州 石首 桃花楠竹

桃花楠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桃花楠竹

石首市桃花山楠竹协会

10969173

加工过的竹笋

七. 湖北省 仙桃 醋溜藕片

原料:嫩藕400克,酱油半茶匙,醋2汤匙,盐、味精各适量,水淀粉1茶匙,花椒油半茶匙,葱末、姜末各适量。

制作步骤:

1、将藕去节、削皮洗净,顺长一剖两半,再顶刀切成薄片,放入开水锅中略烫,捞出沥干水分待用。

2、炒锅置旺火上,倒入油3汤匙,烧至温热,下葱末、姜末,马上烹入醋,加入酱油、盐和清汤4汤匙,加入藕片略炒,用水淀粉勾芡,淋入花椒油,翻炒均匀后出锅即可。

特点:味道鲜美,酸甜适口.

八. 湖北省 荆州 石首 石首江豚

江豚是石首重要的生态名片。长江石首江段是江豚最重要的自然分布区之一,有长江江豚天然种群的稳定分布。石首境内的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第一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的迁入地。1992年石首设立保护区以来,江豚种群稳定增长,天鹅洲长江故道水域有60头以上江豚,石首江段有35头江豚繁衍生息,且石首江豚以10%年增长率持续增加。2016年12月19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式授予石首市“中国江豚之乡”称号。

信息来源:石首市官方微信公众号

九. 湖北省 仙桃 螺蛳蚌蛤

“三月螺蛳四月蚌,五六月间光蚂蝗”,这是沔阳的民谚;邻邑天门,潜江也有“正月螺蛳二月蚌”之说,都是指农历而言。它提醒人们,要吃螺蛳蚌蛤,可别误了大好季节。

江汉平原腹地的沔阳,虽然所有的河湖沟渠,都是螺蛳蚌蛤的栖身地,而要吃上一顿它们的肉,也并非易事。蚌是一个个从水里“摸”来的,螺蛳是一个个从水里“捡”来的,这摸、捡,都得下到水里去。乡下人管蚌叫“蚌憨子”,它呆在水塘的。,绒泥地里,一动不动,又把那坚硬的外壳大半暴露外,让请摸蚌人的手和脚一触到它即可拿获,你说憨不?但三四月间春寒料峭,摸蚌人在凉飕飕的水里劳作,全身冻得起满鸡皮疙瘩;有时还得站在齐腰深的水里用脚摸,摸到后,没入水中,以手取蚌,也够受啊!相比之下,螺蛳大都产在只没脚脖子深的水田里。水清澄澈,见一个,捡一个,俯拾可得。

只是江汉平原人吃螺蛳不像外地人那样将其囫囵地炒个半熟不熟,滋滋地吮吸入口,而是先把螺蛳用开水“濯”过,再用断了半截的纺花锭子或者是一根竹签剔出螺蛳肉,按天(门〕潜(江〕沔(阳〕“三蒸”之一的方法食用。新近又有一种食用方法,即有蚌、腊肉、豆渣粑的所谓“三味火锅”,出人意外地在全市各餐馆遍地开花,乡里卖蚌的农民们也发了一点小财。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