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昌的十大特产 西昌最值得买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昌的十大特产 西昌最值得买的特产更新时间:2022-04-02 01:30:51

一. 四川省 凉山 西昌 大兴蒜苔

大兴蒜苔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兴蒜薹又称大兴蒜苔,其形粗大条长、基部嫩白、上部浓绿、尾端不尾焉糠心,植株直立清爽、色泽鲜绿;肉质肥厚、纤维少入口化渣、辛辣浓香略带甜味。大兴蒜薹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蒜薹,是西昌市的一张名片,更是西昌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市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量3.6万吨,远销北京、西安、武汉、徐州、上海、成都、重庆等地,并出口韩国、日本等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而“大兴蒜薹”已形成品牌效益,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西昌地处安宁河谷平原,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四川最大的蔬菜基地。大兴乡位于西昌市东南部,距市区14公里,东接昭觉县玛增依乌乡,南连大箐乡,西北毗邻川兴镇,蒜薹种植面积7000多亩,为西昌市种植面积、产量、销量、经济产值最大的乡镇。

同国内其它产区蒜薹比较,大兴蒜薹具有物候期早、生长快、绿色无污染、品质极佳等显著的特点和优势。目前在本地市场大兴蒜薹通过农超对接,在西昌市沃尔玛、家佳、达达、供销社7号量贩店等各大超市“大凉山”农特展示直销中心设有专柜直销点。在国内市场,大兴蒜薹的贩运和销售有了覆盖整个川渝地区,形成了相对完整且适应市场的销售网络并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在市场开拓方面,自2000年以来,还占领了西安、武汉、徐州等,在2010-2013年,经销商还陆续开拓了上海、济南、青海、郑州、安徽等地区市场。在国际市场还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

为了保证规范化大兴蒜薹的种植,在大兴乡政府、市质监局、市蔬菜站等单位的共同协作下,每年都举行“大兴蒜薹”相关标准培训会。现在已经建成大兴标准化蒜薹种植基地7500亩,从选种到移载,整个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化的标准执行,统一生产农资,所用的肥料和农药均依据绿色A级产品的规定来使用。

大兴蒜苔

四川省西昌市大兴乡、川兴镇、高枧乡、海南乡、黄水乡、黄联关镇、高草乡、裕隆乡、佑君镇、阿七乡共10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西昌市人民政府关于报送大兴蒜苔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相关情况的函》,西府函〔2013〕26号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DB513401/T08~09-2013《大兴蒜薹》

大兴蒜薹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紫皮早蒜、新早蒜等。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1750m以下,土壤类型为紫色冲积土,土壤有机质≥2%,pH值5.5至7.0。

三、栽培管理

1. 播种:8月中旬至9月下旬播种。鳞茎直径≥4.5 cm,单株穴播,播种深度2.5cm至3.5cm,每667㎡(亩)≤40000株。

2. 施肥:每年整地播前每667㎡(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kg。

3.轮作:水旱轮作。蒜薹与烤烟、玉米或水稻2至3年轮一次。

4. 采收:2月下旬至4月下旬收获。总苞变白时采收。

5.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直径0.2cm至0.6cm,长度35cm至50cm。基部嫩白、上部浓绿、尾端不萎蔫糠心,色泽鲜绿、质地脆嫩,辛辣浓香略带甜味。

2. 理化指标:可溶性糖含量≥6.0%,粗纤维含量≤2.3%,大蒜素含量≥240mg/kg。

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二.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荔波精致的银饰

精致的银饰——荔波境内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都十分看重银饰,尤其是水族,有“水家结婚定要银”之说。其生产的水族龙头手镯1985年获省部优称号;布依族四季手镯,1987年荣获省优称号;瑶族银鸟1989年获省优和设计二等奖;水族压领1991年被获省优称号,荔波银器厂1991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定点单位之一。1993年荔波银器厂全部产品参加杜鹃花节展销,荣获产品信得过证书。

三. 四川省 凉山州 西昌市 辣椒炒鳝片

材料:鳝鱼一条,稍微大一点,400克。鲜红辣椒约150克、姜丝约10克、蒜末10克、花椒5粒、料酒8克、胡椒少许

高汤10克、一般糖盐酱酒等调料随意。

做法:

鳝鱼先开膛,去掉内脏,清洗干净,如果按传统做法,鳝鱼去掉内脏即可,不必清洗。然后如图所示,用刀侧把鳝鱼拍平,再切成一公分一小段,用盐、料酒腌制约5分钟。

食用油起镬,先把鳝鱼用温油滑一次,捞出一旁再起镬,将姜丝、花椒、蒜末置入镬中,煸出香味后,投入鲜红辣椒并炒成五成熟,这时再加入刚才滑出的鳝鱼段,接着加入调料、高汤,痛痛快快爆炒两分钟,即可出镬上碟。

四. 四川省 凉山州 西昌市 玉米饭

彝族人家虽然也用玉米磨成面,做成各种玉米粑,但在彝家,玉米最主要的吃发是做成玉米饭。就是将玉米粉洒上水,混合均匀后倒入蒸笼中,蒸成半熟时,再倒入筛子中,将玉米压碎,洒上冷水混合均匀后再倒入蒸笼中蒸熟。

五.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布朗族的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服饰中,刺绣和银饰也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刺绣图案多为各种花草、鸟兽和几何图形。绣工独特的要数“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的婚礼习俗中,举行婚礼时众人要进行爬竿比赛,新娘必须拿出自己在婚前精心刺绣的“棉包锦囊”,内装五谷、银饰等物,挂在竹竿上,比赛结束将“囊”赠给胜利者,以示吉祥。

六.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七. 宁夏 固原 泾源县 永宁的桃子

桃属于蔷薇科、桃属植物。我国桃子品种极为丰富,据统计全世界约1000个品种以上,我国有800个品种,用于生产栽培的有30个左右。桃果汁多味美,芳香诱人,色泽艳丽,营养丰富。每100克果肉含糖7--15克,有机酸0.2--0.9克,蛋白质0.--0.8克,脂肪0.1--0.5克,含维生素C3--5毫克,维生素B1 0.01--0.02毫克,维生素B2 0.2毫克,类胡萝卜素1180毫克。



桃树为中型乔木,树体不大,栽培管理容易,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无论南方、北方、山地、平原均可选择适宜的砧木、品种进行栽培。供观赏用的各种花色类型花桃、垂枝桃以及适应盆栽的寿星桃都为绿化城市,美化人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桃原产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桃子的口感良好,通体能散发出一股能够令人心情愉悦的香味儿,所含营养物质也相对丰富,吃了对身体有补益延年的作用。



桃子的枝、叶、果桃还具有药用价值。唐代药物学家孙思邈称其为“肺之果”,还说“肺病宜食之”。按,中医称肺为“娇脏”,喜湿润,恶干燥。桃子富含胶质物,这类物质到大肠中能吸收大量的水分,能达到预防便秘的效果。桃子的营养还善走皮表,《大明本草》中说,将桃晒成干(桃脯),经常服用,能起到美容养颜的作用。只是桃干的含糖量过高,用开水与少量绿茶或花草茶冲服就好得多,还能提高风味。



值得注意的是,鲜桃下树后极其不耐储存,应趁鲜食用。食用前还要将桃毛洗净,以免刺入皮肤,引起皮疹;或吸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咽喉刺痒等症状。

八. 云南省 丽江 永胜县 摩梭人的猪膘肉

摩梭人的猪膘肉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佳肴,它特殊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

冬天的泸沽湖非常美丽,尽管在这个时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后进入泸沽湖,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由于人摩梭好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给人一种暖意,还因为这个时候那里房顶上楼上都堆满了包谷,到处是黄橙橙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村那寨都响起了宰杀年猪的声音,走进村子里你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猪膘肉,这里的大人小孩子都充满了喜悦,人们那被包谷和猪膘肉映红了的脸上总是那么的灿烂,一座座木楞子房构成的一个个村落是边泸沽湖一幅幅丰收的美丽图画。

在沪沽湖畔的草海边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家摩梭人有两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头猪和一条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劳,家里搞得像模像样,猪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大的时候他先把菩萨敬了,就开始杀猪。他先把猪肚割开,把肠和内脏拉出,把里面的瘦肉和骨也剔除。然后缝上猪肚晾干后搁在神柜上。猪的大肠装上燕麦,小肠装荞麦,肚肠心肝肺都挂在家里,没油的时候,他就从膘猪的肚里取了猪油来用;没肉的时候就从猪膘身上割一块来吃。到了年三十的时候就开猪膘肉,初二猪头项圈敬菩萨,取项身肉一圈孝敬父母,过年的时候就要吃几天的猪膘肉。

摩梭人制作猪膘肉非常讲究,他们一般选在冬月初一杀猪,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杀猪,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也是不能杀的,就要改期进行。所以人摩梭在冬天做猪膘肉,定要选择一个吉日。这个时候村子里到处都闻杀猪声,到处都可见制作膘肉,场面很是壮观。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猪膘肉是人摩梭贮藏的肉食品,平时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如果家里有客人,也要用这猪膘肉招待客人。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也用于置办宴席。猪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那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坏。到边泸沽湖的人摩梭家作客,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苍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九. 四川省 凉山 西昌 西昌大白胡豆

又名蚕豆,属豆科蝶形花亚科蚕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暧而温润,发芽期适宜温度22—25度,生长最适宜温度15—22度,喜生长于保水,排灌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中。西昌大白胡豆荚果大而肥厚,粒大,单株产量14克以上,百粒重为120—124克,亩均产量150—230公斤。西昌大白胡豆主要分面上于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冕宁等县市,现种植面积15—20万亩,年总产量体3500万公斤左右。历年来,西昌大白胡豆以其粒大质优的特点,一直出口外销十多个国家。用西昌大白胡豆加工的各类食品独具特色,如航天牌“玉带胡豆”以其润滑可口,酥脆香甜,味美等独特风味,产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西昌)

十.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严和尚的烧猪头

严和尚的烧猪头:严和尚,城关西街人。曾在今红旗商场附近开夜市馆。他的烧猪头最为出名。他切的猪头肉薄如纸而不腻,味道鲜美,成为汉川小吃一绝。他的卤兔子,素火腿(豆棍)、鲜豆丝也很受顾客欢迎,他的面条是现撵现卖,人们晚上消夜,总爱到他那里去“尝新”。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