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陇南特产店铺 陇南土特产哪里卖的比较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陇南特产店铺 陇南土特产哪里卖的比较好更新时间:2022-03-31 14:11:24

一. 甘肃省 陇南 宕昌县 宕昌黄芪

宕昌黄芪是甘肃省陇南宕昌县的。宕昌县位于甘肃南部,陇南市西北部白龙江中游,岷江之滨,它东与礼县接壤,西与甘南州之舟曲、迭部相邻,南与武都毗邻,北与定西岷县相连,是产特有的黄芪之乡。 宕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景观奇特。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们在岷江两岸繁衍,生息于此,早在商、西周时,宕昌为羌人居地(公元前11世纪)属陇西郡,后在东汉时期、光武帝初年羌道属武都郡,在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人始建宕昌国,为最早的行政建置,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以其他为宕州,设宕州总管府,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宕州为宕昌郡,遂有“宕昌”之名延称于今,1954年6月,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固县治迁至宕昌,11月13日,西固县更名为宕昌县。 1935年至1936年,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先后两次经过哈达铺,并作出了到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策,哈达铺被誉为红军长征“加油站”。2005年被国家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重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哈达铺长征纪念馆已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宕昌境内地形特殊,表现各异,既具有北国之雄奇,又有南国之秀丽,特别是国家AAAA级森林公园官鹅沟,景点繁多,风光奇特,被称为“小九寨沟”,是有名的旅游胜地。古老的宕昌国遗址、险峻的三国古栈道、闻名全国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风景如画的官鹅沟自然风光,加上独特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间艺术,使人文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宕昌地处青藏高原边缘的岷山山系与西秦岭延伸交错地带,境内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属亚热带、温带、寒带三种气候过渡地带。由于境内地理位置特殊,气候差异大,光照充足,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层次分明的气候特征,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为发展中药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宕昌县中药材资源丰富,自古就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美誉。全县境内有中药材资源690多种,野生400多种,其中有收购量的就有142种,常年家种、面积比较大的药材有当归、大黄、党参、红芪、黄芪等10余种。可以说宕昌的确是天然中药材的宝库。在这天然宝库中有许多优质中药材其种群和性状当地特有,宕昌黄芪就在于其中之一。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时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南宋药物学家【弘景曰】:“黄芪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洮阳指岷州,宕昌大部分地方过去属岷州管辖。宕昌境内各个山上都产黄芪,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此有时也叫宕芪。《神农草木经》列为上品。 由于宕昌的气候阴凉湿润,光照充足,境内山高坡陡,地貌复杂,植被多样化且繁茂,除岷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以外全县其他地方均能种植黄芪。宕昌黄芪和宕昌红芪一样享誉中外,主要取决于质量特色,而质量的特色又取决于宕昌独特的地域环境。该环境下的自然气候,土壤和独特的栽培管理技术与宕昌黄芪质量特色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在民国时期,就已成为外销的商品药材之一。从1978年开始,由野药变为家种。全县年均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产量达1.8万吨。 宕昌县历届县委、政府领导都尤为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上级组织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2年宕昌中药材种植得到国家医药总公司帮扶,农业部药材司为此派梁金龙同志到宕昌挂职副县长,主抓宕昌优特品种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销售。并在多年的中药材种植加工过程中,各级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中药材种植的一系列经验,进一步扩大了优势品牌,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健全了服务体系。县上有专职负责中药材产业开发的规划指导、技术培训、信息交流、沟通协调的中药材开发服务中心。通过办示范点、选育引进新品种、进一步改进种植技术,推动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和配方施肥,从种植材料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严密把关,确保药材产量和质量,使黄芪种植得到了空前发展。 总之,宕昌黄芪从民国时,已列为外销的商品药材之一,1978年家种以来,已大量推广、发展并以享誉中外。在市场引导、政府鼓励和技术保证下,黄芪生产表现出群众积极性高、面积大、产量高,种植科学化、标准化等特点,产品品质好,药用成分含量高,初步呈现出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态势,黄芪产业已成为宕昌最有特色、最具有潜力的重点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所在地域: 甘肃

申请人: 宕昌县中药材开发服务中心

所在地域: 2013年

地域范围

宕昌黄芪在宕昌县范围内的高半山区均能种植,界于东经104°01′-104°25′,北纬33°46′-34°03′的范围,海拔1900~2200米湿凉半干旱和温寒半湿润区。区内有阿坞乡、哈达铺镇、理川镇、八力乡、庞家乡、南河乡、何家堡乡、木耳乡、兴化乡、车拉乡、将台乡、贾河乡、城关镇、新城子乡、临江乡、甘江头乡、两河口乡、沙湾镇、官亭镇、新寨乡、狮子乡、南阳镇、好梯乡、竹院乡、韩院乡等25个乡镇,334个行政村,区域面积3333.1平方公里,黄芪种植面积4300公顷,年产量为3.6万吨。

二. 甘肃省 陇南 武都区 天麻甙

天麻甙

天麻甙用于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眩晕症及高脂血症。对这些疾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天麻为多年生共生植物,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其干燥块茎亦称天麻,是一味常用而较名贵的中药,临床多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等症。天麻过去一直依赖野生资源,20世纪70年代野生变家种成功后,家种天麻成为主要商品来源。

三. 甘肃省 陇南 礼县 礼县当归

当归,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分布于甘肃、云南、四川、青海、陕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各地均有栽培。当归的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全归长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条或更多,长15~25cm。外皮细密,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根头(归头)直径1.5~4cm,具环纹,上端圆钝,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及叶鞘的残基;主根(归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归尾)直径0.3 ~1cm,上粗下细,多扭,有少数须根痕。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黄棕色。木质部色较淡;根茎部分断面中心通常有髓和空腔。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柴性大、干枯无油或断面呈绿褐色者不可供药用。

四. 甘肃省 陇南 成县 沙坝乡陶器

沙坝乡陶器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通透度无。烧成温度大约为700-1000度。含铁量百分之3以上。

五. 甘肃省 陇南 文县 党参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入中药,性平,味甘,补中益气,主治中气虚弱,脾虚泄泻,血虚薇黄、便血崩露等症。我省的党参有纹党和防党两大品种,以文县产的纹党最为驰名,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以补益力强,闻名于世。

六. 甘肃省 陇南 礼县 铨水乡大黄(铨黄)

铨水乡:以盛产大黄(铨黄)闻名。

七. 甘肃省 陇南 宕昌县 刺龙芽

刺龙芽其嫩茎叶作蔬菜食用,不仅风味清香独特,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其富含人体需要的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多种氨基酸,16种以上无机营养元素,在日本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珍”。野生刺龙芽在长期的自然进化中形成了高抗病虫害及耐瘠薄的生存能力,可以不用化肥农药进行人工栽培,是现代餐桌上难得的天然绿色食品,其嫩茎叶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及日本、韩国被视为高档蔬菜,市场前景看好。刺龙芽茎叶的药用及营养价值很高,植株总甙含量是人参的2.5倍,中医学研究认为,楤木对人体具有兴奋和强壮作用,对急慢性炎症,各种神经衰弱有较好的疗效,具有消炎、镇静、利尿、强心、活血止痛、怯风除湿、补气安神,强精滋肾之功效,进行楤木蔬菜栽

刺嫩芽也就是龙芽葱木,是一种珍贵的山野菜,是出口创汇的AA级森林绿色食品。

宕昌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山清水秀,物产众多,是一片亟待开发的宝地。

刺嫩芽也就是龙芽葱木,是一种珍贵的山野菜,是出口创汇的AA级森林绿色食品,在宕昌县的各个乡镇均有大量的刺嫩芽。

龙牙楤木是多年生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1.5~6m。树皮灰色,密生坚刺,老时渐脱落,仅留刺基;小枝淡黄色,有针状刺。叶互生,有柄;二至三回单数羽状复叶,连叶柄长可达1m,叶柄、叶轴和小叶轴通常有刺,最终小叶5~10对,基部外侧另有单生小叶1片,卵形或椭圆卵形,长5~15cm,宽2.5~8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边缘有疏锯齿,上面绿色,下面带灰绿色。秋季开黄白色花,伞形花序聚生为顶生伞房状圆锥花序,浆果状核果,球形,熟时黑色,具5棱。

八. 甘肃省 陇南 宕昌县 陇南甜柿

甘肃陇南渭河流域的柿子,果实肥硕,肉厚香甜,营养丰富,柿子加工制柿饼,酿柿酒,造柿醋,做柿糖,色味俱佳,柿饼有健胃润肠、止血解毒、降血压等功效.

九. 甘肃省 陇南 文县 文县绿茶

文县绿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文县绿茶

文县境内气候湿润,海拔低,是甘肃省主要产茶区。近年来,文县通过示范带动和科技、扶贫等支持手段,在碧口、中庙、范坝等乡镇发展茶园6.8万亩。文县绿茶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将进一步提升文县绿茶的知名度,促进全县茶叶产业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甘肃省文县碧口镇、中庙乡、范坝乡、刘家坪乡共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文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文县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文政发〔2012〕54号

甘肃省地方标准:文县绿茶(草案)

十. 甘肃省 陇南 礼县 礼县大黄

礼县大黄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礼县大黄,中药材优良品种,甘肃省礼县,因主产于该县铨水乡又称.“铨水大黄”、“铨黄”。礼县大黄属掌叶大黄,生产历史始于汉代。礼县大黄块形大,质地坚实,气味清香,药理性能好,品质优良,有效成份含量居中国之首。2005年,礼县大黄获得国家原产地地域保护认证和原产地标记认证。.

礼县大黄种植历史悠久,最早的历史记载见于汉代《本草经》,当时礼县大.黄已盛名。中药文献诸如《中药材品种论述》(中册)中写道:“铨水大黄产于礼县铨水乡一带,产量最多,品质最好”。据考证,大黄在礼县铨水乡一带的栽植史已逾千年,《礼县乾隆县志》记载:“在252年前铨水与宕昌良恭(南阳旧称)接壤地带盛产大黄。”《本草纲目》记载大黄原产地为礼县铨水乡一带。在中世纪,欧洲人视大黄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当时的铨水大黄通过岷县、宕昌、哈达铺运往邻近各省,乃至天津口岸;并沟通了中亚商贸,仅1403年6月就有100—300峰骆驼驮运大黄抵中亚撒马尔罕。随着18世纪茶叶、大黄贸易的兴起,甘肃、青海山地的大黄被运往西亚、欧洲和西班牙。在20世纪20年代,陕西、四川、河南、河北、江苏、江西、湖北、浙江、山西等十几个省的药商在铨水乡设有几十家栈房专门从事大黄经营并向外贩运,形成以铨水为中心的大黄集市。悠久的大黄生产史,不仅为礼县大黄产业的发展扎下了深根,而且创造出了“铨水大黄”这个驰名中外的名牌。.

礼县境内山峦叠嶂、气候温和,是天然的中草药宝库,素有“陇南千年药乡”之称,共有中草药152科,629种,其中以铨水乡一带出产的大黄最为名盛。通称“铨水大黄”,简称“铨黄”,在国际上称“中国铨黄”。“铨黄”一词早已录入国家《中药词典》,公认其为中国大黄的地道产品,铨水一带已约定俗成为中国大黄的“原产地”。礼县适宜种植大黄的生长区达全县总面积的51%,分布在18个乡,其中主产区为8个乡:沙金、白关、白河、铨水、桥头、草坪、上坪、洮坪乡;次产区为5个乡:滩坪、雷坝、王坝、肖良、三峪乡;适宜区为4个乡:固城、崖城、湫山、罗坝乡。另外宕昌县的南阳、韩院、猪园、好梯乡也产大黄。2007年,礼县种植大黄面积在2.5万亩以上,年产量5000多吨左右,礼县大黄出口量占全省大黄出口总量的70%,占中国全国的56%。. 2008全县大黄种植面积达4.1万亩,年采挖面积2.1万亩,产量达525万公斤,产值4462.5万元。.2010年陇南大黄栽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约150万公斤。.

市场销售

2007年前,礼县“铨黄”年产量为5000多吨,仅礼县药医公司年收购为2000多吨,多年无积压。“铨黄”名列中国大黄之冠,受国内外客商青睐,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自1965年就出口大黄,由上海医药进出口公司和甘肃医药进出口公司销售,远销意大利、荷兰、加拿大、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国内主要销往北京、天津、河南、陕西、湖北、安徽、上海、广州等8个省、市的多家制药厂。.

礼县大黄原产地域范围以甘肃省陇南地区行政公署《关于界定礼县大黄原产地域保护范围的函》(陇署函[2004]47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礼县的上坪、洮坪、沙金、白关、白河、铨水、桥头、草坪、滩坪、雷坝、王坝、肖良、三峪、中坝、固城、崖城、湫山、罗坝、永坪、马河、红河、盐官、祁山、永兴、宽川、民族、乔川、草坝、燕河、城关、石桥、阳坡、江口、龙林、太塘、雷王等36个乡镇;宕昌县的兴化、好梯、南阳、竹院、韩院、化马、官亭、秦峪、狮子、新寨、甘江头、临江、车拉等13个乡镇;武都县的-、池坝、金厂等3个乡镇。共计52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