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朔州的特产有啥 山西朔州特产排行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朔州的特产有啥 山西朔州特产排行榜更新时间:2022-03-30 06:56:35

一. 山西省 朔州 右玉县 右玉老陈醋

右玉老陈醋。据考证,早在公元前479年时山西就有了制醋的作坊了,特别是以清徐县所制的最有名望。山西老陈醋不仅是调味佳品,而且还可用于配药,它所含的醋酸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特别是对球菌类效果最明显。用老陈醋炒麦,可治疗腰腿疼痛,敷贴脚心可治疗高血压;陈醋缸底的结垢,可治疗骨质增生等病。

二. 山西省 朔州 怀仁县 怀仁凉粉

怀仁凉粉是用土豆淀粉制成,只有当地的土豆,加上当地的水,才能做出纯正的怀仁凉粉。又白又细又利口,晶莹剔透,像水一样,所以在怀仁,不叫吃凉粉,而叫“喝”凉粉,将唇齿贴在一只大号的碗边,只轻轻一吸溜,那如水般滑嫩的凉粉就簌地喝下去了。往往吃一碗是吃不出什么味道来的,只觉得一股清凉由口而入,沁入心田,一身的热气顿时消散,这时就想着吃第二碗了,红红的辣椒油、白白的豆腐干、青青的香菜丝儿,赏心悦目。最出名的当数东关刘二凉粉、彭记凉粉、浑源黑女凉粉、应县肖四凉粉等。

三. 山西省 朔州 应县 应县紫皮大蒜

应县紫皮大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于恒山脚下应县小石口一带,蒜皮紫红,头肥瓣大,辛辣味浓,外皮松而内瓣衣紧。如果把紫皮蒜放在大马车轮胎下轧过去,就会看到一种奇怪现象,蒜头在轮胎刚碰着的时候,只听“啪”的一声,便分成数瓣向两侧飞射出去,决不象一般蒜被压碎。紫皮蒜做的蒜泥和一般蒜的蒜泥不同,一般蒜泥隔夜变色变味,而应县紫皮蒜泥却可以放二、三天,色味如初不变。

紫皮蒜品质优良,每到秋季上市,人们便争相购买,或编成大挂吊在屋檐头,或携带它乡赠送亲友。

如今的应县紫皮蒜,已成为出口的土品。当地谚语说:“应县紫皮蒜,马车轧不烂”,就是形容它的品质高超。

蒜皮紫红,头肥瓣大,辛辣味浓,包衣紧密

四. 山西省 朔州 右玉县 右玉鸡

【中心产区】 山西右玉县长城一带

【主要分布区】 山西右玉县、雁北地区

右玉鸡体大,头重、颈粗,腿粗、胸背深宽,母鸡腹大下垂,柔软而富弹性,胸骨末端至指骨间距有手掌宽,有的趾间蹼较发达,跖、趾外侧硬毛,有少数鸡出现五爪、尾羽较开展,硬而向上翘,两腿间距离宽,行动缓慢,性情温驯,毛色以黄麻为主,也有黑色,白色,褐麻色,冠中等高,冠形以单冠为多,有草莓冠,喙较短而微弯曲,以石板色为多。跖以青色为主,有粉红色;羽毛长,绒毛稍密,但不甚紧贴,适应性强,抗寒,适于放牧饲养。

【体貌概述】 体大,头重、颈粗,腿粗、胸背深宽,母鸡腹大下垂,柔软而富弹性,胸骨末端至指骨间距有手掌宽,两腿间距离宽。

【体型】 毛色以黄麻为主,也有黑色,白色,褐麻色,羽毛长,绒毛稍密,但不甚紧贴,尾羽较开展,硬而向上翘。

【头型】 头重,喙较短而微弯曲,以石板色为主

【冠型】 冠中等高,冠形以单冠为多,有草莓冠

【胫趾爪蹼特征】 有的趾间蹼较发达,跖、趾外侧硬毛,有少数鸡出现五爪,跖以青色为主,有粉红色

五. 山西省 朔州 右玉县 混糖月饼

混糖月饼

混糖月饼,是右玉相传甚久的风味食品,其制作方法是:将白面粉、白糖(或红糖)、葫油按10:4:4的比例配齐,再加适量发酵粉或苏打,用五六成热的水和成面,制成剂,擀成稍厚点的饼,然后上火烤。食之涧甜可口,是右玉人中秋节相互馈赠的佳品。

六. 山西省 朔州 右玉县 右玉熏鸡

右玉县是山西著名的优良鸡种右玉边鸡的中心产区。右玉边鸡是国内著名的优良鸡种之一,这种鸡,生长快,肉质极其鲜美,是烹制鸡肴的上乘原料。

原料配方:鸡20只,花椒30克,大料15克,小茴香25克,食盐、酱油适量

制作方法:

1.选料:选右玉边鸡为主料。

2.宰剖:将鸡宰杀,放净血,经浸烫、煺毛后,从肩背部开口,取出鸡嗉子,切断食管。然后在肛门下方开口,取出内脏、食管和气管,用清水冲洗干净。

3.整型:将鸡爪窝入腹内,翅别于背上,头颈别在背上。

4.卤煮:将鸡按大小排码在锅内,调料装纱袋内放锅内,加上清水(或老汤)至淹没鸡体,调入酱油、食盐,加大火将汤烧沸,撇去浮沫,改小火焖煮至熟烂即出锅。

5.熏制:熏鸡应用柏木末,无柏木末可用杨柳木末。熏烤方法可用大锅,亦可用他法。将鸡放熏锅内,用半燃的锯末烟熏烤20分钟即可。熏烤后的鸡,再涂上一层香油即可食用。

产品特点: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十分鲜美,易于保存,一般在夏季也可存放一周至十天不变质。

七. 山西省 朔州 平鲁 孟门熬

山西—孟门熬,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小吃,做起来又很方便,通俗地讲就叫豆腐熬饼子。与隔河陕西的“羊肉泡馍”有相似之处。先把鲜嫩豆腐切成如炖肉大块状,用少许葱油小炒几下,然后添上开水,加精盐佐料,坐火上熬一阵子,再买几个三角“油斜”饼,每个用手扳成十来小块、放锅内一起熬片刻,加上一些鲜芜美,再浇几滴香油盛在碗内,就可以上饭桌了。吃起来滑腻可口,食后回味无穷,尤其当作冬春早点最上口,既经济又实惠。在山西柳林孟门古镇,提起“熬”,当地居民会告诉你可以吃但没人卖。只有故友重逢,贵客临门时,主人才会高兴地给你做一碗解馋。

文化:关于“熬”,在孟门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明朝末年,陕北李自成揭竿起义,当时的孟门设置定胡县城,距李自成的老家米脂只有百十里,消息传来,人们纷纷投到李闯王帐下。他们强悍矫健,勇猛异常,能征惯战,杀得明军闻风丧胆。战报传到京城,崇祯帝龙颜大怒,视定胡为“闯贼窝”,钦命一名封号“灵显将军”的武将,带兵去剿灭。

官兵到后,发现身强力壮的人都已投奔了闯王,村社十室九空,不但找不到人,连可吃的东西都找不到,人们把各种粮食都制成面粉,煎成饼,随身做了干粮。后来搜到一些妇儒老叟,人们跪地求饶,恳请灵显将军宽恕这方人,头都磕出了血。人们又用豆粉汤熬煎饼为官兵煮饭吃,没有蔬菜,就加点鲜芜善当菜。一边看看老百姓孤苦伶仃的样子,一边看兵士们狼吞虎咽的样子,灵显将军动了恻隐之心。他思前想后,给崇祯帝写了一道奏章,其中对孟门人大加褒扬,尤其借豆汤熬饼子在“熬”字上大作文章,苦谏明庭赦免这方人的“罪”。灵显把奏章托付给副将,拨出宝剑自刎身亡。后来,副将带着灵显将军的首级和奏章回朝交了旨,从此朝廷再没派人来剿灭。

为了纪念灵显将军的恩德,孟门人民在黄河岸边盖起灵显将军庙,并持“熬”与香火上供。孟门“熬”也就由昔日的“救命汤”进化为今日的待客佳品。而今,孟门“熬”在吕梁市再度出名,成为吕梁市民特别喜爱的一道地方小吃,只是已经没多少人知道这味名吃的名字了,所以俗称“饼子熬豆腐”。

功效:豆腐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常食之,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更适于热性体质、口臭口渴、肠胃不清、热病后调养者食用。现代医学证实,豆腐除有增加营养、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能外,对齿、骨骼的生长发育也颇为有益,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铁的含量;豆腐不含胆固醇,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症及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药膳佳肴。也是儿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补充营养的食疗佳品。豆腐含有丰富的植物雌激素,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有良好的作用。还有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血癌的功能,豆腐中的甾固醇、豆甾醇,均是抑癌的有效成分。

八. 山西省 朔州 怀仁县 金沙滩羔羊肉

金沙滩羔羊肉

杨家将孝义忠勇,名垂千古。杨家儿郎能征善战,武艺高强,给后世留下很多疑惑。那就是为啥杨家儿郎都如此厉害?原来,杨家将常年征战北方,除了一定的粮食补给,主要以当地的羊肉为生。金沙滩地处塞外,羊儿主要靠吃野草、野菜为生,再加上广袤的原野,羊儿活动量大,肉质细腻鲜嫩,热量高,经常食用,可以活经养血,强身健体。从宋辽开始,羊肉便很受当地民众亲睐。

九. 山西省 朔州 右玉县 右玉过油肉

过油肉,进了右玉人的饭店,上了右玉人的饭桌,过油肉是必备的一道菜,它因选料精、刀工细、配料鲜、制作快、口感酥、味道浓、营养价值高而倍受欢迎。其制作方法是:选猪的里脊肉或元宝肉为主料,精切成铜钱厚的肉片,加蛋黄、淀粉、精盐、料酒等抓匀,放入油锅内打散炸熟,加木耳、玉兰片、葱白、菠菜等辅料,烹炒而成,色泽金黄。

十. 山西省 朔州 应县 应县牛腰

    雁门关外的应县城内,不仅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应州木塔,而且还有一种名叫牛腰的传统食品,颇负盛名

应县在唐五代以后一度成为北方的经济、军事重镇,辽金时期属西京道,经济十分繁荣。后几经战乱,逐年荒凉凋敝。但到清代中期,这里经济又有了起色。当时应县是北方省区佛教徒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朝圣的必经之地,且过往游客、商人甚多。起初当地有麻花、黄糕、面饼几样食品,饭馆生意十分清淡。当时应县城内有个叫于义的饭店掌柜,因生意不景气,非常着急。一天他做面饼时,由于心不在焉,不慎把半碗糖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把白面和糖稀和起来,做成了面团,但和起来,无法蒸,也不好烤。他便试着捏成小饼放入炸麻花的油锅里炸制,捞出一吃,味道甜润,越嚼越香,而且颜色很象煮熟的牛腰。于是他试着又做成牛腰形状,一起炸好,端给客人们品尝,立刻受到人们的好评。从此于义就专门做起了这种食品,他的饭铺也就因此兴旺起来,其技艺也代代相传至今

1900年农历8月,应州知府得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住在怀仁城里,特地把牛腰贡给他们品尝,受到好评,慈禧还真以为是牛腰呢!民国初年,制作牛腰的技艺又传到于自林先生手里,内蒙、河北、太原客人到了应县。至今仍然以一尝应县牛腰为快 。( 大同)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