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东省云浮市十大特产 云浮特产四宝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东省云浮市十大特产 云浮特产四宝更新时间:2022-04-01 06:59:10

一. 广东省 东莞 长安盆菜

长安盆菜始于长安乌沙陈屋。1278年4月,南宋朝廷败退到广东,杨太后与弟弟杨亮节携宋帝昰、昺到东莞、香港一带,6月再迁新会崖山,沿路居民纷纷前往勤王,盛情款待。乌沙李佳之母陈氏,为使儿子一心抗敌,而无后顾之忧,毅然投海自尽。乌沙杨侯古庙至今祭祀杨亮节。由于元朝时纪念陈氏的活动被禁,于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村民们假借天后诞之名来纪念陈氏,一直保存吃盆菜的村俗。

盆菜,各种美味汇于一盆,香、油、味、佐料渗透每一个菜,特别入味。盆菜虽然历史悠久,但烹制方法迄今仍无太大的变动。最早的盆菜分五层,由下而上是:“萝卜、菜头、浮皮、鱿鱼、鹅(或肉、白切鸡)”。盆菜通常由九层十层菜组成,寓意“长长久久”、“十全十美”,有白切鸡、烧鸭、南乳猪肉、鱿鱼、鳝鱼、冬菇、腐竹、萝卜、猪皮等。好的菜总是放在最上层,先是鸡鸭,中层是猪肉和鱼,下层是冬菇、腐竹、萝卜、猪皮等,蔬菜一般用作垫底。上层肉菜的汁渗到下层,使得下面的菜味道极佳。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极大好转,用料讲究,有白鳝、蚝豉、发菜、瑶柱、海参、白切鸡,林林总总,今非昔比。

过去吃盆菜不用台、凳,全是蹲在地上吃。而今有台有凳,但多数人仍舍台凳而在空地上蹲着、围着吃,这种风俗,长安镇村民叫做“围堑”,是纪念当年在战壕里吃饭的历史。

吃盆菜最大的乐趣不在吃而在“围”。人们围在一起,饮食说笑,全村人围在一处(过去多在祠堂、庙宇内),自由结合,热闹非凡。吃盆菜其实吃的是一种气氛,吃盆菜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全村同吃一盆菜,表示团圆和睦,象征团结、团圆。体现了人与人和谐共处、关爱体贴的亲情。盆子里的菜分层叠放,又有上下和睦、团结一心、不分彼此,上下同心协力的寓意。

经过多年改变,盆菜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配料及味道更是讲究,吃盆菜亦演变为庆祝喜庆日子必不可少的宴请方式。盆菜象征一团和气、富贵团圆、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每逢元宵、开灯、天后诞、观音诞和男婚女嫁,盆菜依然大为盛行。

二. 广东省 东莞 猪红粥

猪红粥

莞城卖猪红粥,数东门和阳桥头那间最出名。早晨,远近群众都慕名前去品尝。不但粥底咸、香合人们品昧,且猪红既软又滑,每碗粥必配以鱼片、油撒、葱花、胡椒粉兼油炸鬼,吃起来让人津津有味。

三. 广东省 云浮 罗定 聚龙大米

“聚龙”牌大米是罗定市稻香园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色食品(标志编号:LB-03-0505190690A),其原料稻谷的生产是在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产地建立生产基地,并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肥料、农药的使用准则组织生产。为确保稻谷的质量,罗定市农业局、罗定市米业协会等协助稻香园米业有限公司制定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指导实施。该技术规程具有操作简便实用、种植成本相对较低、对环境友好、效益较高的特点,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四. 广东省 云浮 罗定 罗定豆豉

罗定豆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罗定豆豉,用黑豆制成,亦可以用黄豆制,。未提取豉油,保持原味的叫原豉,是豆豉中之上品;原豉加入五香末、生羌泡制的叫五香豉、羌豉,各具特色。

罗定豆豉以质地松软、芳香浓郁、适口开胃和营养丰富而闻名于世。广泛用作菜肴配料,或作宴席小菜。两广地区许多宾馆、酒楼都有罗定豆豉鸡、豉汁鸭、豉汁猪排等名菜上席,深受顾客欢迎。在本县城乡,豆豉更是民间常菜。

传统的罗定豆豉,以纯净的黑豆为原料,经蒸煮、发酵、冲洗、晾晒和味而成。据一些食品行家分析,罗定豆豉质优味美的秘诀,在于当地水质好,而且发酵、冲洗和拌料都有一套独特的工艺。

据文献记载,罗定豆豉闻名于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民国期间达到鼎盛。产品销往两广地区二十多个县市,还有大批出口。

建国后,豆豉生产几经起伏。从80年代开始逐步恢复和扩大生产。1982年1月,成立罗定县调味食品厂,实现了机械化操作。豆豉的风味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经省食品质检部门多次检定,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1985年,恢复原豉出口。1986年1月2日,0中央总--邦到罗定视察工作。品尝了罗定豆豉,赞口不绝。

“罗定豆鼓”驰名久远,早在明末清初就享有盛誉,成为罗定一大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罗定豆鼓选料上乘,采用由山川汇流而来,清冽甘美的泷江矿泉洗涤制作豆鼓,令产品具有味道鲜美、豉香浓郁,入口松化,油而无渣的特点。 由于罗定豆鼓比各地生产的豆鼓都特别松化芳香,用它配制的菜式,如“豆鼓鸡”、“豆鼓鱼”、“鼓汁排骨”、“辣椒豆豉”……等等,久负成名,令食客回味无穷,深受人们的喜爱。罗定豆鼓是家庭、宾馆、酒家调味佐腾之佳品。 著名抗日将领蔡廷锴将军,生前每年都购买数百斤罗定豆鼓,用作馈送各地亲友(摘录自广东工商史料辑录第4卷330页)。前0中央总--邦同志,在粤西山区视察工作期间,于1986年1月2日到罗定县在晚餐品尝了“罗定豆豉”,觉得芳香可口,便吩咐警卫买了10斤罗定豆鼓带回北京(摘录自-邦总-视察粤西山区罗定县的报道)。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驻香港记者冯强先生及乔·罗伯特先生在品尝了“罗定豆豉”后,称赞它确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调味佳品。 “罗定豆政”由于质优味美,久负盛誉,在40年代初便饮誉海内外,年销量达40多万担。近年来,罗定市调味食品厂投入巨资改造厂房设备,培训技术人才,巩固和发展了传统优质豆豉,使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目前产品已远销美国、澳洲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五. 广东省 东莞 大朗荔枝

东莞素有“荔枝之乡”的美誉,以色、香、味俱全的荔枝而闻名中外,“食之令人畅然意满”的东莞荔枝被誉为“岭南第一品”。

东莞荔枝栽培历史悠久,《东莞县志》记载“荔枝色如渥丹,味甘如饴,其种不一,盖岭南之佳品也”。

荔枝主要分布在东莞市的山区、丘陵、埔田地区。主要产区有大朗、大岭山、寮步等20多个镇区,是东莞市水果中的拳头产品。

东莞荔枝的主要品种有糯米糍、桂味、妃子笑、三月红、黑叶、槐枝等传统优良品种,近几年又培育出红绣球、无核荔枝等新品种。值得一赞的是大岭山镇的糯米糍荔枝,以其个大、皮薄、肉多、果甜、味浓的特点而享誉中外,曾获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金质奖和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的名句已成为东莞荔枝的广告词。

六. 广东省 云浮 新兴县 新兴裹蒸粽

新兴裹蒸粽

新兴裹蒸粽,以软、香、滑取胜,尤其是味道,在广东裹蒸粽中无出其右者!其炮制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但主流是大同小异。新兴裹蒸粽用当地冬叶包裹糯米、绿豆、猪肉、腊味等配料,精工包制后,置大锅中用猛火、高温煮8小时左右而成。

新兴裹蒸粽分为三种:糯米粽、粘米粽、灰水粽;以冬叶包裹的为常见,而以芒叶包制的,味道尤其清香。

灰水粽在每年的端午节最盛行,因为灰水粽色泽金黄,晶莹透明,适合冷吃,在夏季可做清凉解渴的食品。

新兴粽仔有糯米粽、粘米粽、灰水(碱水)粽等;过年则以冬叶包裹的为常见,而以芒叶包制的,味道尤其清香。咸口味粽仔口感细腻甘美。因是用冬叶包裹糯米加绿豆制作而成,因而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香气横溢,入口溶化,甘香,是新兴人欢度春节的传统美食。灰水粽在每年的端午节最盛行,因为灰水粽色泽金黄,晶莹透明,适合冷吃,在夏季可做清凉解渴的食品。沾米粽用粘米包裹,给人的感觉有别于糯米的“滞”。

每逢新春佳节,各家各户以裹蒸粽作为赠品给亲友品尝。远在外地的人,到新兴来,忘不了搜罗裹蒸粽,带着浓郁的乡亲,满载而归。

新兴经营裹蒸粽的食店很多,其中以肥姨的“众宜食店”为最佳。

七. 广东省 云浮 云城区 云浮云石

产地:中国广东云浮。 特点:云石传热快,光洁度高,色泽丰富,花纹优美,并且有耐酸碱,坚硬耐磨的特点。 用途:属大理岩之类,最适用镶家具或装饰建筑上面,如果在家具上使用,能提高其华贵、光洁、清爽与耐用的效果;镶贴建筑的墙面、柱面、地面,更增庄严、高雅、舒适、清洁的感觉。( 云浮)

八. 广东省 云浮 新兴县 三蛇龙虎凤大会

三蛇龙虎凤大会

新兴人食蛇,最早流行于民间,听闻蛇肉可以去除小孩晚上冒汗的毛病,并且可以美容小孩肌肤,其实蛇乃高胆白食物,吃之对肌肤增白无可厚非。后来由于疗效显著,加之广州、南海等地食蛇的菜或不断丰富,食蛇的风俗在新兴俏然兴起,首家经营蛇食餐的是现太平镇的凤凰水闸蛇餐馆。

最初的菜式是将蛇折骨撕肉,加之鸡肉丝、火腿丝、猪肉丝、冬菇、木耳等作为配料火文成蛇羹,专供顾客品尝。后来发展至“三蛇龙虎斗”、“三蛇龙虎凤大会”。这些菜式目前正流行于各大宾馆、酒楼、但以原凤凰水闸的蛇王旺经营的最好,其店址现已迁至冼河桥旁,原店址仍为旧称,但被他人经营,在冼河桥蛇餐馆一般用眼镜蛇、饭铲头、金脚带、过树榕这三种毒蛇汇于一起做蛇羹,其中加入果子狸的蛇羹叫“三蛇龙虎斗”,加入老猫的就称“三蛇龙虎凤大会”。

现在新兴人食蛇比起以前已有大发展了,除了蛇羹外,还有炒蛇丝、火文蛇肉、炒蛇皮、蛇汤、炖蛇盅、火局蛇木鹿、蒸蛇木鹿等,有近百个品种。如再配以各种猫、鸡、鲍参、翅肚、水鱼等山珍海味就可以做出千变万化的丰富蛇宴,在目前蛇餐馆有叹为观止的是现场劏三蛇配酒,席间司傅会将一条饭铲头(眼镜蛇),一条金环蛇、一条过树榕,抓过来给顾客看,然后左手握蛇头,一脚踩蛇尾,在蛇腹中按下,用小刀开一个小口轻轻挤出一粒如葡萄子般大小的蛇胆,放在白色的小碟里,接着把三颗碧绿晶莹,带着温热的蛇胆剪破,倒入一个盛着米酒的瓶子内拌匀,然后分给席上每人小半杯品尝。蛇胆酒甘凉,没有苦味,有驱风活络,活血行气,镇咳止喘的功效。

九. 广东省 中山 豆捞

沙溪“豆捞”煮熟的汤圆放在豆粉上,爆香的豆粉粘满了整个汤圆就是一粒粒豆捞。咬一口,中间的糖水汹涌而出,有种“爆浆”的感觉,爽的很,接着是满嘴浓郁的豆香……



“豆捞”是现今流行东南亚的一种新的饮食形式。传统的豆捞吃法都是火锅的格调。而我们中山人却打破常规,把传统的火锅“豆捞”做成小吃,“豆捞”起源于珠江三角洲,由广东打边炉演变而来,盛行于港澳。“豆捞”,就是“都捞”的译音。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人们就会选择吃“豆捞”来映衬节日喜气,洋溢幸福的心情。因为它的含义有:捞人气、捞和气、捞运气、捞财气、捞喜气,捞起无尽的福气;天增岁月人增寿,义满乾坤德满堂!

十. 广东省 云浮 新兴县 四甲河鲜

位于新兴江上游的四甲河,发源于天露山脉的锦山。俗称锦水,后统称为西河。从四甲河起,西河沿途河流清澈,含氧量高,污染极少,孕育了大量的珍稀河鲜。其中,黄鳝、泥鳅、沙鳅、鳡鱼、鳜鱼、鲈鱼、赤眼等野生鱼类较多。特别是一种四腮鲈鱼,味道极鲜。据1948年《新兴县志》记载,“县南五十余里的里洞,大河潭中产四腮鲈鱼,形扁而圆头,有四腮(大二),小腹有四鳍,二前二后,色白斑黑,头大鳞细,鳍坚、腮颊露,(味)鲜美,秋冬间尤佳”。20世纪50年代初期,簕竹河段还可见少量的四腮鲈鱼,但至今已难见踪迹。

西河沿岸山清水秀,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一些以河鲜为主的农家菜馆、河鲜餐馆应运而生,四甲河鲜美名不胫而走。目前,料坑、簕竹等地的几间河鲜餐馆声名远播,各方食客络绎不绝。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