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苏州昆山特产适合带回家的 苏州昆山特产必买清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苏州昆山特产适合带回家的 苏州昆山特产必买清单更新时间:2022-04-10 03:41:50

一. 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 昆山三宝

昆石:产于我市玉山(又名马鞍山)中,天然多窍,色泽白如雪、黄似玉,晶莹剔透多窍,玉洁冰清,形状无一雷同,十分奇巧,所以称为巧石,又名玲珑石,他方人称昆山白石,历来被视为艺术欣赏品,供于几案,视若珍宝
琼花:昆山亭林公园的琼花,被誉为“昆山三宝”之一。其中最大的一棵花树,连理交枝,树冠周整,玉花繁盛,堪称今世“琼花之最”
并蒂莲:马鞍山下有并蒂莲,又名千叶莲、千蕊莲,为“昆山三宝”之一,原为元末高士顾阿莲手植,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人称“古莲”。苏州著名文人周瘦鹃首作文记之,称并蒂莲“色香双艳”
( 昆山)

二.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州熏鱼

菜系:苏菜

口味:咸鲜

价格:10-40元

原料:

鲤鱼650克,香油10克,猪油(炼制)75克,大葱15克,姜5克,盐5克,白酱油20克,酱油20克,料酒10克,白砂糖20克,味精5克。

制作方法:

1.鱼肉切成6厘米宽的片,与腌料拌匀,放在冰箱中6小时或过一夜。

2.将鱼片沥干备用;留下的浸汁与调味料混合,用温水煨5分钟,加入麻油拌匀。

3.炸油烧至175度,鱼分数次炸(需常翻动),炸至金黄色(约3分钟),每次炸好的鱼片捞起后,立即放入浸汁浸1分钟,再捞起置于盘中即可供食。

小贴士:

1.以鲤鱼最佳,或者用其他肉质结实的鱼类亦可。

2.如当冷食,可在冰箱冰镇后再上桌。

食物相克:

鲤鱼:鲤鱼忌与绿豆、芋头、牛羊油、猪肝、鸡肉、荆芥、甘草、南瓜、赤小豆和狗肉同食,也忌与中药中的朱砂同服;鲤鱼与咸菜相克:可引起消化道癌肿。

三. 江苏省 苏州市 太仓 芋艿

芋艿(yù nǎi )简称“芋”,俗称“芋头”。单子叶植物,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叶卵形,叶柄长而肥大。花黄绿色。地下有肉质球茎,富含淀粉,可供食用。中国南方栽培较多。

芋艿的营养价值很高,块茎中的淀粉含量达70%,既可以当粮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补品,秋补素食一宝。芋艿还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皂角甙等多种成分。祖国医学认为,芋艿性甘、辛、平,入肠、胃,具有益胃、宽肠、通便散结、补中益肝肾、添精益髓等功效。对辅助治疗大便干结、甲状腺肿大、瘰疬、乳腺炎、虫咬蜂蜇、肠虫癖块、急性关节炎等病症有一定作用。但应注意,不能擦、敷到健康皮肤,否则会引起皮炎。一旦发生,可有生姜汁轻轻擦洗即可。

芋艿食用方法很多,煮、蒸、煨、烤、烧、炒、烩均可。最常见的做法是把芋艿煮熟或蒸熟后蘸糖吃;芋艿烧肉或将芋艿切成丁块,与玉米掺在一起煮粥。应注意的是,芋艿含较多淀粉,一次不能多食,多食有滞气之弊,生食有微毒。

在东南沿海一带,有中秋吃芋艿的习俗。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侵犯我东南沿海,百姓深受其苦。戚继光受命抗倭,取得很大胜利。中秋这一天,戚家军在营地里欢度中秋。半夜里倭寇偷袭,将戚家军围困在山上,断其粮草。数天后,士兵们只好挖到不少野芋艿,煮后很好吃,但不知其名。戚继光说:“为了纪念遇难的士兵,就叫它‘遇难’吧。”一天夜晚,戚家军饱餐“遇难”后奋勇突围,将倭寇全歼在睡梦中。此后,东南沿海人民在过中秋节时,都要吃糖烧芋艿,以志不忘民族危难和戚继光的抗倭功绩。时间一长,“遇难”便渐渐变为了“芋艿”。

  

用其制作的“桂花糖芋艿”更是风味独特,令人唾涎欲滴,是江南人家八月中秋必不可少的名点佳品。太仓常年种植芋艿8000多亩,年产2万余吨。

四. 江苏省 苏州 虎丘 苏州水红菱

又名雁来红。产于江苏苏州。壳薄,肉嫩,多汁,鲜甜。生吃可以清暑泄热,除烦止恼;熟食开胃健脾,益气利尿。

五. 江苏省 苏州 常熟 河豚鱼

常熟长江口区,除盛产鲥鱼、黄鱼、刀鱼等美味海产外,还能捕到一种形如滚筒、眼小肥实的河豚鱼。 此种海产品虽然鲜美无比, 旧时有“吃了河豚百样无味”之说,但吃时千万要小心谨慎,切莫粗心大意。因为此鱼腹中有剧毒,其脊血、鳍尾、肝脏等处,都藏有毒汁,俗语有吃河“拼死豚”之戒。因此在食前,必须请有经验的老师傅将鱼腹内脏拣清,洗净,然后用油煮煎,再放入佐料反复烧煮,更烧得肉烂皮酥,方可食用。为了防止中毒,最好在吃鱼前烧煮一锅“ 芦根汤 ”以备解毒之用。总之,食用此鱼,必须特别小心,严防中毒事故发生
( 常熟)

六. 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 清炒螺蛳

清炒螺蛳的做法:1、将买来的螺蛳放清水里养殖一天;使其吐尽泥沙;2、第二天将螺蛳的屁股用夹子剪掉;3、将剪好的螺蛳放加了油的水中再养殖2个小时,使其充分吐泥沙;然后沥感干水分备用;4、烧热锅,加油,炒香葱姜蒜,然后将入螺蛳翻炒1分钟,加点料酒继续炒下,加生抽适量。加一小碗热开水;5、大概煮个2分钟即可,放点糖和鸡精,撒上葱花出锅。

螺肉丰腴细腻,味道鲜美,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它富含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为防止病菌和寄生虫感染,在食用螺类时一定要煮透。死螺不能吃。凡屑脾胃虚寒,便溏腹泻之人忌食;因螺性大寒,故风寒感冒期间忌食,女子行经期间及妇人产后忌食,素有胃寒病者忌食。

七.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苏州慈姑

慈姑,也是苏州“水八仙”之一。这个名字真好听。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慈姑一根岁产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其叶像燕尾分叉,故有此名也。 ”就是说在慈姑每株的根部都会生长出十二个果实来,就像一位年轻的妈妈慈爱地哺育着自己众多的孩子,多么慈祥呵。慈姑又称茨菇、茨菰、白地栗、燕尾草。

苏州娄葑一带种植慈姑历史悠久,原分布在群力、葑红、葑塘、团结、金厍、二一四、金湖等村,斜塘、车坊水网地区也有种植。娄葑种植的慈姑主打品种为“苏州黄”。慈姑首推“苏州黄”,“苏州黄”慈姑特色是黄衣、果大、肉白、质地香糯,属于江苏省著名高产优质慈姑品种。

宋代学者苏颂曾这样描写慈姑:剪刀草茎干,其色深青,每丛十余茎,上分枝,开四瓣小白花,蕊深黄色,球茎大者如杏、小者如栗。食用部分为底下匍匐茎先端膨大的球茎,每株球茎可达10余个。球茎原有微毒,后经人们长期栽培改良,成为可食之物,用做蔬菜。据老农说,慈姑产果数有一定规律,常年一般一株慈姑产果12个,闰年就会得产13个。此现象在古籍《尔雅翼》中也有记载:“慈姑岁有闰,则生十三子。 ”这么说闰年必定是慈姑的大年了。

慈姑种植为单作或套种,一般在清明后将慈姑顶芽连同慈姑肉切下,用湿草铺盖催芽,10-15天出芽,然后插扦秧田育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移栽或套种至大田。慈姑生育期为190-200天,立冬至翌年3月均可挖收,亩产量可达800公斤。慈姑耐贮耐运,所以是冬春两季应市的主要水生蔬菜。

慈姑富有营养,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B、维生素C、胆碱、甜菜碱等。慈姑常作蔬菜食用,能烹调出“大蒜炒慈姑片”、“慈姑炒肉片”、“慈姑炒鸡丁”、“慈姑菌菇老鸭煲”等多种美味可口的菜肴。因慈姑略带苦味,烧出来的菜肴别有风味。慈姑一上市就有许多食品单位收购,有加工成时令小吃食品“油氽慈姑片”,金黄香脆,赢得人们的青睐。煮熟后的慈姑,剥皮后蘸糖当闲食点心,吃起来另有一番滋味。

慈姑也是药用植物。 《本草纲目》记载:“慈姑味甘、性寒。主治百毒,难产胎盘不出,捣汁服。叶,主治诸多疮肿,小儿丹毒,捣烂涂于患处即可消退。又可治蛇、虫咬伤,捣烂擦患处。调蚌粉,可去痒消痱。 ”

八. 江苏省 苏州市 虎丘 苏州麻饼

又名胡饼,胡麻、博炉。产于江苏苏州。选用蜜制玫瑰花、糖渍板油丁、饴糖、芝麻仁、黑枣、松子仁、绵白糖、植物油脂、鸡蛋等为原辅料,后进行严格的半加工。玫瑰花瓣经除杂、梅卤(青梅腌制副产品的格卤)腌制,滤去梅卤,加糖,糖渍成为蜜制玫瑰花;糖渍板油丁采用本地皮薄、脚细、肉嫩的良种吴猪板油,经剥除油皮、油膜,切成立体方形小块,加糖蜜制成;制作饴糖则需苏南地区种植的晚稻粳大米,配以大麦芽浆。麦芽浆中糖化酶及淀粉酶在适当温度下,将米淀水解,糖化为糖浆,浓缩成膏状即成;拣选薄衣纯白芝麻,经浸泡、除衣、焙炒成芝麻仁、黑枣需山东产的个大核小、皮嫩肉细、油黑发亮。松子仁要东北所产,粒大肥嫩。其制作,经配制原辅料、称量、半制品制作、浆皮面团调剂、馅料制备、包馅成形、上麻、烘烤等32道工序而成。麻仁粒粒饱满,枣泥细腻醇郁,松仁肥嫩清香,玫瑰芬芳扑鼻。色香兼顾,形味并重。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成分和钙、铁、磷、锌、镁等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营养十分丰富,有助健康,并能起到润五脏、益肺补气、缓和滋养、补虚冷、健脾胃等食疗作用。素来不用化学合成色素和香料,食用安全。色泽金黄、麻仁饱满油亮。富有麻香、黑枣醇香、松仁清香及糖渍板油丁脂香。饼形圆整,饼面平整,四周腰箍裂纹,滋味屯正,肥甜适口,包馅到边,层次分明。

九.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州真丝弦线

又名厂丝弦线。采用天然蚕丝为原料,按照传统的手工工艺,先后经翻丝、缠丝、打线、熏线、上胶、拉线等6道工序完成。先将单根蚕丝理顺后,按品种规格(分15-450根丝)合并成单股丝束,谓之翻、缠丝。接着便将单股线束合并,按逆时针方向绞紧为弦,捻度紧密而均匀,俗称子眼,达到古琴书所谓密如连珠随后将打成的弦线置入箱内,用点燃的硫磺熏透。即刻上胶,再将弦线投入含有适量黄鱼胶汁的锅中煮透,务需掌握适度,至透而止,过则泛黄。最后放清水中漂净,张紧于阳光下晒干,严格控制干燥度,不干则易收缩,过度则易脆裂。色泽洁白似玉,子眼粗细均匀,音色优美,经久耐用。规格齐全,有普级老、中、子、缠、占弦线,甲级老、中、子缠、占弦线,定制弦线及各种花色弦线。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历史名牌传统产品,首当推今虞琴弦,即古琴弦。

十. 江苏省 苏州 虎丘 虎丘泥塑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有一段关于苏州泥人的生动描绘,薛蟠从苏回来,带来了两大箱衣物分送给各家姐妹,其中就有“一出出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见了,别的都不理论,倒是薛蟠的小像,拿着细细看了一看,又看看他哥哥,不禁笑起来了。”《苏州府志》也提及“虎丘人搏土肖人像逼真”。可见当时虎丘泥塑的艺术水平。

苏州捏相的创始时代,据清代《桐桥倚棹录》说:“塑真,俗呼捏相,其法创于唐时杨惠之。”杨惠之是名闻全国的“塑圣”系唐代苏州吴山张古村人。他和唐代名画家吴道子拜同一老师学画,后改学雕塑,由于绘画的根底深厚,塑造的人物形象极其生动,达到了泥塑的高超境界。到了宋代,吴县木渎人袁遇昌,把塑制神、佛像的艺术运用到捏塑“泥娃娃”上,他塑的泥孩儿,小口微似在哑哑学语,甚至连未闭合的囟门都塑了出来,很有生气。因此,当时就赞为“天下第一”,后因虎丘出产一种适宜捏塑的“滋泥”,泥塑的中心即移至虎丘。清代著名诗人汪士皇曾把苏州捏相世人项天成(清道光时人)比作顾虎头、吴道子这样的著名画家,还用这样的诗名称赞项天成的捏相技能的神妙:“项子风流儒雅客,江东妙手更无伦。虎头阿堵光如电,漆毫道子开生面。搏粉苍泥夺画工,写真不用鹅溪绢。”从目前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吴县甪直镇保圣寺泥塑罗汉和东山紫金庵的罗汉像等作品来看,可以看出它们和苏州捏象之间具有传统渊源关系。

苏州捏相艺人捏相时,据说先打量一下对方的特征,静思一下,然后用一颗泥丸放在手里,藏到袖口处,边捏边和对方谈笑,只消几分钟时间就成了。正如《兰舫笔记》记载:“如不介意,少焉而像成矣。”这真可称得上是一种绝技。捏相分两种,一种是捏成像后,加以粉彩点画,配上须发、服饰,四肢另用硬木雕成后装上,可以活动。另一种公是捏成一个头像, 也不上彩着衣,便于携带。《红楼梦》中描写的薛蟠小像可能就是后一种。与捏相近似的,还有一种泥塑戏文,在清时也很有名。这种泥塑戏文一般也较写实,重视面部表情神态的刻划,人物形象较夸张。还有一种绢制泥人,头和四肢为泥制,衣帽服式用绢、纸等作成,武装的盔甲,甚至有用线编织成 为鳞甲形的,衣服上的花纹有些是用彩笔画的,有些是绣制而成,制作十分精致,人物脸颊丰润,神采奕奕,尤其面部的开相,着墨不多,但眉目传情,显见精神。到了清光绪年间,捏相以小为贵,最小的公及一粒瓜子那么大。为了使小像捏得跟大像一样生动逼真,艺人们创造了用翻模缩小的办法,使形象一点也不走样。

一九五六年五月,苏州市少先队员周福元曾将他家祖传的捏相模子四百三十六件,连同一套捏作工具捐赠给国家。根据这套模子可以印制出一整套面相,包括人相、神像、戏文脸谱以及玩具、 小摆设等,其中人相一种,有古代人、现代人,老人、孩子、妇女等。每个面相的表情都不相同,这些面相如果再加上鲜艳的色彩勾划,那就更为活龙活现了。这些小得象一粒瓜子的面相,也是五官端正,须眉清楚,非常生动逼真。可惜这一流传几百年的精细的手艺,在清光绪年间已由衰落而逐渐失传了。如今发现这套模子,对研究捏塑艺术有很大价值。从上面几种著名的工艺美术介绍中,已足见巧夺天工的苏州古技之一斑。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古老而美丽的建筑彩绘,精湛的雕花和浮雕,利用发条传动的惯性玩具,逗人喜欢的通草堆花,姑娘们的饰物素珠,玲珑剔透的红木小件,细巧精致的小摆设,价廉物美的嘉定黄草编织,工艺精巧的掀帘钟和水发钟,惟妙惟肖的仿古铜器,形形色色的剧装戏具,音色古朴的民族乐器……。这些,也都是苏州传统的工艺美术,在明清两代先后都有过兴旺的时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