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东平县特产 山东东平十大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东平县特产 山东东平十大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4-14 10:12:01

一.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镇香瓜

香瓜,俗称“洋香瓜”,又叫厚皮甜瓜,葫芦科,甜瓜属,蔓生攀援性植物,果皮厚且坚韧,耐贮运,果实味甜芳香,细嫩多汁,爽口宜人。我县东平镇1996年开始引进洋香瓜进行日光大棚试种成功,最初种植面积仅100亩,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达2600余亩。

东平镇香瓜每年2月上旬播种,3月上旬定植,密度为每亩1500—1800株,生长期在棚温内实行吊蔓管理,23—26片叶打顶,进行人工授粉,侧蔓留瓜,大果型一株留一瓜,小果型留2—3个瓜,幼瓜长到250克左右及时吊瓜。一般每年月头茬瓜即开始上市。东平镇香瓜,个大,汁多、味香甜。远销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深受市民欢迎。

香瓜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含有一种胨化酶物质,能帮助消化蛋白质,对肾脏病患者的营养、治疗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除鲜食外,经过加工可做成甜瓜干、酱蜜饯等,以长期食用。

香瓜的生长习性:喜透气性较好的沙壤土,适宜PH值6—6.8,较耐干旱,怕涝;耐高温,在35℃高温下生育状况良好,温度长期低于12℃时不能适应,其花为雌雄同株异花,为天然异花授粉植物,早春大棚栽培要进行人工授粉。

二.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州城蒲草

历史上,州城四面环水。从老西门里到小西门,到南城角桂井子西边;南门的东西两边;大东门西大学街(今文庙村)一带;北门里以东和现在的清真寺附近,环城多是水坑。水坑里长满了蒲草,总面积约2000多亩。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仍然盛产蒲草。

州城的蒲草有两种,当地人把出蒲棒的蒲草叫“棒蒲”,把不出蒲棒的叫“母子头蒲”。每年分两次收割,伏天收的称“伏草”,秋天收的称“秋蒲”。伏草柔软,是编织蒲席、蒲包的良好原料;秋蒲质稍差,可以用来作铺床用的蒲草苫子,这些蒲料,是当年州城人民群众的重要经济收入。蒲草和蒲编织品曾畅销菏泽、汶上、宁阳一带。特别是蒲包,五十年代时,由于麻袋紧缺,塑料袋也没有成为生活用品,蒲包成为非常受欢迎的畅销商品。

蒲草,又名宽叶香蒲,属于多年沼生单子叶草本植物。州城的蒲草长得高大粗壮,株高一般2米左右,小南庄一带的蒲草最好,这里水深,淤泥厚度达0.5米以上,十分肥沃。单株径粗可达10厘米。每株叶片6—13枚,着生于短缩茎上,叶扁平线形,排列成两行。中心抽生花苔,高约180厘米,顶生圆筒状肉穗花序,上部为雄花序,狭穗状,黄色。下部为雌花序,圆柱状而肥厚,黄褐色,形似蜡烛状(即俗称的“蒲棒”)。

州城蒲草浑身是宝,功用十分广泛。其根嫩时,色白质脆,配以肥大虾仁做菜,清鲜可口,州城名菜“蒲笋炒虾仁”,就是以嫩蒲根为原料。蒲草的花粉称“蒲黄”,性平,味甘,生用行血消瘀,主治血滞经闭、胸腹疼痛等症;炒用能止血,主治崩漏、吐血等症。

蒲棒是造纸的好原料。蒲棒做枕芯、被絮,松柔保暖,堪称上品。蒲草的叶片柔软而耐潮湿是良好的编织原料。州城南门街的蒲席,大西门的蒲包,文庙街的蒲扇,牌坊村的蒲鞋,大寺街的蒲墩,都曾是著名的蒲编织品,造型大方,物美价廉,深受人们的喜爱。“小扇本姓蒲,家住东平府,可以扇风打蚊子,也能拿它垫0。”就是人们对州城蒲扇的称赞。

但在1977年以后,州城的蒲草面积大大缩小,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承包了坑塘,由于养鱼比种蒲草经济收入丰厚,原来的蒲草坑大部分被改造成了鱼塘。

三.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斑鸠店酱菜

酱菜是斑鸠店镇供销合作社,1962年创制的咸菜新品种,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生产历史,已形成颇有影响的著名地方性小吃。

斑鸠店酱菜以优质面粉和莴苣、无籽黄瓜、芒瓜为主要原料,吸取传统酿制工艺的精髓,按一种新的酿制工艺精心酿制而成。保持了蔬菜本色,有光泽,无沉淀物和杂质。具有鲜、甜、脆、嫩、微咸可口等特点。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调味品。它是佐餐佳品,能增进食欲,开胃爽口,特别是早晚吃粥时,其味更是妙不可言。成为近年来宾馆酒楼和百姓餐桌上的常见食品,也成为馈赠佳品之一。

酱菜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汉朝时我国即已开始酱黄瓜,到清朝时制作技术已大有改进。《随园食单》曾专门记了一条“酱王瓜法”:“王瓜初生时择细者腌之,入酱,脆而鲜。”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第六十一回说大观园的姑娘们爱吃“鸡蛋、豆腐,又是什么面筋,酱萝卜杂儿”,这里的“酱萝卜杂儿”,指的就是酱菜。

斑鸠店镇盛产大蒜、黄瓜等瓜果蔬菜。斑鸠店酱菜就是采用当地新鲜蔬菜,入甜面酱制成。酱菜选料严格,加工精细。选料的季节性很强,要求很高。选料要大小一致,长短粗细相仿,选好料要及时加工,保持蔬菜新鲜,这是做到脆、嫩的关键。鲜、甜则取决于甜面酱的质量,发酵要恰到好处。

腌制时要选择晴朗天气,将小乳瓜洗净,去蒂,放盐略腌,取出晾干,再以腌瓜卤汁下锅煮沸,烫过乳瓜,使瓜起脆,再晾干起皱,成瓜胚,然后用次酱先行套浸瓜胚,浸透取出,用手勒净,略晾,再入甜面酱缸内,一个月后可食。

斑鸠店酱菜的主要品种有:糖醋大蒜、乳黄瓜、嫩莴苣、嫩生姜、胡罗卜等,形状有条、块、丁、丝、角等。

四. 广西 贺州 昭平县 昭平茶

昭平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昭平植茶饮茶活动自古有之。据旧《昭平县志》记载:“象矶山面积极广,地产名茶,味颇佳。”“客之来访,奉之皋芦”。古人所谓“皋芦”即如今之“苦茶”。昭平名茶以象棋茶和藤宝茶的历史较悠久,两茶分别产自县内的象棋山和藤宝山。

旧版《昭平风物志》有这样一段颇为离奇的记载:传说,象棋山悬崖峭壁,怪石嶙峋,古树参天。很久以前众仙遨游名山大川时,路经象矶山,被周围的山光水色迷住了,便在此憩息观光,并摆出棋盘对弈,仙童将仙丹用山泉化为仙茶,侍奉神仙,众仙一边品茗,一边下棋,好不快活。也许是这里的泉水泡出来的茶味出神入化,越品越感到这茶味非同一般,众仙在离去之际,觉得应该留迹人间,惠及百姓,便命仙童将携来的仙丹撒向山野,然后飘然离去。从此之后,象矶山上的悬崖怪石间,到处都长出了茶叶苗,人们为了纪念之,便将象矶山称为象棋山,山上的茶亦称象棋茶。

县境内的藤宝茶,产自距五将镇政府驻地6.5公里的藤宝山上。此山巅顶云雾缭绕,山间林密藤茂,有多种亚热带动植物,故尚有“万宝山”之称。山间所产藤宝茶,叶细长似竹针状,百姓称其为仙人茶。此茶色红味醇,素获茶客称道。

昭平象棋茶和藤宝茶具有清、甘、香、甜四大特点,开水泡后六、七天也不变质,饮用仍芳香宜人。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总要从几十里外到象棋山、藤宝山采茶,作为招待客人及逢年过节饮用。据民国23年付印的《昭平县志》载:“茶,此为我国出口大宗,如江南之碧螺春、浙江之龙井、福建之武彝、安徽之六保、云南之普耳皆久经驰名。昭平所种若雨水採者名雨前茶,清明前採者名未过清,气味清腴亦不让他。”

昭平处于西南地区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山峦起伏,河溪纵横,耕地面积仅占全县总面积的4.55%,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地形地貌呈北高南低趋势,气温的时差异十分明显,高寒山区与平坦洼地温度差达2℃至3℃,这种地形地貌与气温差异对茶叶的生长极为有利,尤其是藤宝山、象棋山、将军峰等高山生长的野生大茶极有开发价值。

宋淳熙年间,昭平境内先民已开始种植茶叶,但其规模很小。明代初期,明政府为加强南方的统治,再次整修桂江水路交通,使昭平镇、五将、马江等沿岸集市更加繁荣,市场上茶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在五将藤宝山、文竹象棋山、庇江将军峰等周边村寨出现个体农户种植茶园,其生产规模是家庭手工作坊,种植的果种是当地野生绿茶,产品大多数是由商人收购外销。明成化年间,茶叶已成为昭平的传统出口土品,广东等地商人到采茶期都云集产茶地采购茶叶。其中,藤宝山、象棋山等产地生产的“未过清”茶深受客户青睐,远销海外,饮誉东南亚。明万历年间,昭平已有制茶技术和茶文化传统。仙回瑶族乡被誉为昭平的“茶调之乡”,木格乡至今还流行一种采茶戏,其舞蹈动作一般是以模拟采茶劳动中的动作为主。清朝初年,县内有村民从山上移植茶树到村前屋后,以方便日常采摘。此期间,境内桂江、思勤江两岸已开始小规模植茶。20世纪三十年代,昭平各地相继出现分散的小面积茶园,民间茶叶手工炒制作坊逐渐增加。在马江、砂子和昭平等集市有富商从云南引进大茶广为种植,使茶叶产量速增。据旧志载,三十年代全县年出口茶叶30.2吨。

解放后,茶叶加工由民间转为集体,茶业初成规模。六十年代,文竹公社的纸社,在县外贸局的支持下,开发象棋茶园,垦出梯地200余亩,扩大象棋茶树种植面积,使这一名贵得到发展,产量出口最多的年份达59.7吨。至1978年,全县茶园发展至7300亩,年产量150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全县的茶叶加工以茶厂为主。1983年县供销社在马江镇湾岛村建茶厂,并把当地茶场纳入厂辖,建成农、工、商联合经济实体。1987年,县扶贫办大力支持个体企业,使昭平第一个较有规模的茶叶加工个体企业——象棋茶厂在文竹街边顺利建成。该厂技术、种苗和设备均由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提供,始创初期年产茶2.5吨。1988年象棋茶厂生产的“绿茶2号”被誉为广西六大名茶之一。同年,又获得“陆羽杯”金奖,入选《中国茶经》等多种茶名录。九十年代末,昭平绿茶开始形成规模种植,逐渐成为地方特色产业。昭平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作为振兴昭平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培育,着力建设茶业工程,培植出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的将军峰茶厂、大脑山茶厂、凝香翠茶厂、文竹象棋茶厂、古袍茶厂、香茗茶厂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九十年代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昭平县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茶农重茶质、企业重品牌的发展战略蔚然成风。从2004年至2007年本县先后举办了四届“茶王节”活动,茶王节逐渐成为广西著名的茶叶文化品牌和对外宣传窗口。昭平茶屡获殊荣,响誉全国。其中,“凝香翠茗”茶曾获1994年中国“陆羽杯”金奖和1995年全国新技术产品交易会金奖;“银杉”茶1997年和2001年两次获得“中茶杯”全国名茶评比二等奖;“云绿”茶荣获1997年“中茶杯”全国名茶评比名优茶称号;“大脑山毛尖”和“大脑山银毫”双双荣获1997年首届中国(国际)名茶博览会金奖;在首届“桂茶杯”名茶评比中,将军峰“浓香银杉”茶荣获特等奖,“碧翠香”茶获一等奖;“黄花针”茶在第四届“桂茶杯”名茶评比中荣获特等奖;“象棋山高山石崖茶”1999年获亚洲国际消费品博览会金奖。2002年5月,昭平县将军峰“曲毫茶”、“毛尖茶”、“凝香翠茶”等品牌茶叶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授予绿色食品证书;2004年4月,昭平县茶叶生产基地被广西壮族自治区认定为无公害茶叶产地,颁发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书。昭平茶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可,先后有历史悠久早已蜚声国内外的昭平“象棋茶”、“将军峰银杉”、“凝香翠茗”、“桂江碧玉春”、“大脑山毛尖”等十多个茶系列产品在国内外茶叶博览会上多次荣获金奖。“将军峰”系列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将军峰茶厂成为国家农业部茶叶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定点企业。

五.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洋香瓜

东平镇北依白佛山,南靠大清河,为东平县洋香瓜的主要产地。1996年开始引进洋香瓜,进行拱圆大棚试种,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现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洋香瓜又叫厚皮甜瓜,葫芦科,甜瓜属,蔓生攀援性植物,果皮厚而坚韧,耐贮运,果实味甜芳香,细嫩多汁,爽口宜人,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帮助消化蛋白质,对肾脏病患者的营养、治疗有特别的效果。除鲜食外,经过加工可做成甜瓜干、蜜饯等,以长期食用。

东平洋瓜的主要品种有:白皮类,西薄洛托(日本)、白斯物(南非);黄皮类,状元(台湾)、莎白(日本);网纹类,抗病2号(香港)、翠密(台湾)。洋香瓜喜透气性好的沙壤土,适宜的PH值6~6.8,较耐干旱而不耐涝,较耐高温而不耐低温,长期低于12℃不能适应,在35℃高温下生长状况良好;其花为雌雄同株异花,为天然异花授粉植物,早春大棚栽培要进行人工授粉。播种期为2月上旬至2月下旬,定植期为3月下旬。生育期为110天左右,单瓜重因品种不同在500~2000克。大棚保护地栽培于4月中旬大量上市。2001年,东平镇种植面积为2700亩,总产量8000吨,产品远销北京、天津、唐山、沈阳、长春、哈尔滨、内蒙古、通辽、大同、南京、上海、杭州、武汉、无锡等20余个大中城市,深受当地市民欢迎。

六. 广西 贺州 昭平县 黄姚豆豉

黄姚豆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古朴的制造工艺,悠久的民族传统,使黄姚豆豉成为世人几百年来佐餐调味佳肴,誉美东南亚,也是送礼佳品。

黄姚豆豉产于千年古镇——黄姚镇。历经十几代人呕心沥血的研究,选用黄姚古镇特有的黑豆,仙井泉水和土著人古老独特的制作工艺精制而成。黄姚豆豉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载:“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煮,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止吐,得酒则治风,得蒜能止血,炒熟能止汗。”经有关专家考证,黄姚豆豉还具有保健开胃,预防老年人血管硬化之功效,曾为清代御厨首选之佐料。古朴的制造工艺,悠久的民族传统,使黄姚豆豉成为世人几百年来佐餐调味佳肴,誉美东南亚。

黄姚豆豉,因产于黄姚镇而得名,古“昭平三宝”之一。历经十几代人呕心沥血的研究,选用黄姚镇特有的黑豆、仙井泉水和土著人古老独特的手工艺精制而成,产品颗粒均匀,乌黑发亮,豉香郁馨,隔壁闻香,无任何化学成分,属纯天然调味佳品。生产历史悠久,清康熙前已颇有名气,乾隆时最盛,一度成为朝廷贡品。其生产以前多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民间作坊,镇上曾出现过一批以生产豆豉闻名的老字号如“古怡盛”、“古信记”、“梁隆安”,其产品畅销广东、湖南、港澳、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深受欢迎。直到今天,古镇仍有不少专业户从事豆豉的生产加工,为中外游客广为称赞。

黄姚豆豉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载:“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煮,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止吐,得酒则治风,得蒜能止血,炒熟能止汗。经有关专家考评,黄姚豆豉还具有助消化、防疾病、减慢老化、增强脑力、提高肝脏解毒、防高血压、消除疲劳、预防癌症、减轻醉酒和防治脑血管硬化这十大功效,曾为清代御厨首选之佐料。

民国时《昭平县志》对豆豉制作流程亦有详细记载:豆豉,以邑东黄姚街出品为最得地道。因其炊浸洗豆时俱利用宝珠江水,故制的豆豉透心柔软,无核香甜异味。物质精良,名驰中外,诚也。其制法以黑豆或朱砂豆一百一十斛。先用水洗净,置于木甑,炊三小时许倒入冷水浸至靓身。捞起复用甑炊至大气上升,甑盖有水珠,即用大箕摊冻后,藏入霉房,用霉窝摊开压使之霉。越七日,以江水洗净,入落篓,又七日再入大箕,于早晨摊晒,用手捞二次后,底面转靓便成豆豉。

据传黄姚镇举人林作楫嗜好豆豉,曾背着豆豉去江西上任。当地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县官爱豆豉,味道果然长。一餐没豆豉,下饭总不香。光绪年间,湖南举人邓寅亮游览黄姚。当地秀才林正甫以豆豉相赠。邓赋诗一首:姚溪土产淡豉香,羌丝豆豉作家尝。从此便成千里别,香飘楚粤永难忘。黄姚古镇豆豉起源于明朝初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为清代御厨首选佐料,历史悠久,驰名中外,远销东南亚及港澳等地,曾获1994年蒙古国际食品博览会金杯奖。

黄姚豆豉的产品种类有剁椒豆豉、咸香豆豉、原味豆豉、姜蓉豆豉等。是蒸排骨、鱼,做辣椒酱的上品。

黄姚豆豉产地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黄姚镇、樟木林乡、富罗镇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七. 青海省 海东 平安区 碎蛇

西藏墨脱县墨脱村的山坡上,有一种隐藏在地下生活的动物, 名叫细蛇晰。每到五六月间人们翻地时常常会发现它,由于它容易断,所以当地人叫它碎蛇。 用碎蛇浸泡的酒,口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良好。

八.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清蒸湖蟹

清蒸湖蟹

唐人卢纯说:“四方之味,当许含黄伯第一”。含黄伯,就是指的螃蟹。螃蟹有多种食用方法,可红烧、可腌制、亦可清蒸。

东平湖荡众多,盛产大螃蟹,闻名省内外。每年秋风送爽之时,正是湖蟹上市之际。湖周围鱼市上,到处可见肥大的螃蟹。此时是吃湖蟹的好时机。清蒸湖蟹,为东平县传统之佳肴。

东平湖蟹富含蛋白质和人体所需-元素,自古以来就被作为上等菜肴,“肌肤未解黄金甲,骨髓常留白玉膏”,是文人墨客对它的赞誉。湖蟹个体大,肉质丰,雄性蟹每只重六两左右,雌性蟹每只重三两。蟹体内膏满黄实,食之色鲜味美,

用笼蒸熟,佐以酱油、老醋、姜末食之,膏满实黄,其味鲜美无比。九月金秋,蟹肥菊黄,烹蟹下酒,游湖观光,是许多人向往的一种享受。有人品尝了东平湖蟹之后,甚至发出了“醉卧东原君莫笑,菊蟹和酒傲王候”的赞叹!

九.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湖鹅

鹅是鸟纲鸭科雁属,由雁驯化而来,传说是第一种为人类所饲养的家禽。中国鹅闻名于世,饲养量居世界之首。鹅按体型可分为大、中、小三种。按羽色可分为白色和灰褐色两种。鹅较其它家禽寿命长,体重4—15公斤不等。东平湖鹅是小型鹅的一种,具有生长快,耐寒冷、抗病力强、合群、易于饲养的特点。

东平湖鹅鹅头大,喙扁宽,周边有缺刻,便于挖食草根。前额有肉瘤,脖子长,体躯宽阔、胸部丰满,短尾,脚大,趾间有蹼,善游泳。羽毛白色或灰色。喙、脚、蹼为桔红色,肉瘤淡黄色,圆而光滑无皱褶,向前向上突出。眼睑淡黄色,颈成弓形。体态高昂。公鹅体型高大而雄伟,常昂首挺胸走路,叫声响亮,警觉性很强,喜追逐啄人,因而人们常以此代犬看家。母鹅性情温和。

鹅嗉囊不发达,但胃肌压缩力大,盲肠也很发达。对青草、各类谷物料的消化力强,适于放牧饲养。东平湖鹅夏天不怕热,冬天不怕冷,从五六月一直到降雪前可基本不用喂。放牧时,让其自由采食,不得急赶,待其吃至七八成饱时,可将鹅群驱赶至水塘、河汊内,让其饮水,吃草,饱食后鹅多喜玩水交尾。放牧时,母鹅鸣叫走向鹅舍,是产蛋的表现,应及时赶向栏中产蛋。

鹅的公母配种比例不高,自然配种时1:6-7为宜。人工授精繁殖时,受精率为80-84%。孵化期满30-31天。东平鹅初生时体重平均为90克左右,70日龄即可上市,平均体重为2.5公斤。成年雄性鹅一般体重4-6公斤,母鹅3-5公斤。母鹅一般210日龄开产,年产60-80枚,单枚蛋重50克左右。蛋壳多白色,质地粗糙。在此-5岁以内产蛋量逐年递增。

鹅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鹅肥肝质地细嫩,宴席佳品,风行国际食品市场。鹅蛋富含蛋白质,高于鸡蛋和鸭蛋的含量。鹅血是有保护人血液中细胞的作用,被广泛用于癌症患者的食补品。鹅羽绒富于弹性,结实耐磨,隔热吸水性能好,仅次于雁绒,用于制作羽绒被服,近年有超过鸭绒制品的趋势。

东平湖畔水质优良,湖畔土壤肥沃,百草丰茂,极适于鹅的生长,现在东平湖畔鹅的常年饲养量约5万只左右.

十.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盐水蜗牛

东平县水资源丰富,水域广阔,螺类水生动物很多,著名的如东平湖中华田螺(俗称“蜗牛”)。螺肉自然也成为东平饭桌上的名吃之一。

蜗牛,《山海经》谓“仆累”,《三苍》云“小牛蜗”,《名医别录》叫“山蜗”等,俗称“山螺”、“蜗牛”。分布于世界各地,多生存于阴暗、潮湿、腐殖质多的温热地带,了避孕药少数生存于干燥的沙漠地带和冰天雪地里。大都有杂食、夜行、喜湿、自生等习性。

蜗牛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蜗牛菜肴号称“世界四大名菜之一”,在欧美许多国家早已以大菜形式出现在餐桌上。它不仅肉味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并以低脂肪、低胆固醇被列入保健食品,可用来充当高血压患者的最佳动物蛋白质来源。东平湖殖养的中华田螺是我国培养成功的蜗牛新品种。

我国关于蜗牛的记载已有2000多年,但多作药用。上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困难时期,我县群众曾吃野生蜗牛充饥。以后,蜗牛开始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饲养蜗牛成为新兴的产业,蜗牛肉不仅走上了餐桌,而且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我县湖产蜗牛每年都大量销往京津等大城市。

用蜗牛做菜以选新鲜活跃的为最佳。初加工有二法,一为缩头工艺。即将蜗牛置于4—10%的盐-中浸泡约10分钟,由于蜗牛受到盐分的刺激,会自行将头部和足部缩进壳里。一为杀菁工艺,即用一大铁锅将清水烧沸,把缩头后的蜗牛放入沸水锅中,加热5—10分钟捞出,用净水冲凉即可。再下来就是用针状物掏出蜗牛肉烹调了。

盐水蜗牛的制作方法是:

把蜗牛肉500克洗净,放入开水锅内稍煮,捞出待用。用奶汤2000克、葱段150克、桂皮50克和精盐15克、料酒50克烧煮成白卤汤,调好口味,放入蜗牛肉煮约一小时,捞出晾凉,切成片,装盘即可。

此菜风味特点:色泽白褐,味甘、咸、香。

中医认为,蜗牛性寒、味咸、小毒。可治小儿脐风撮口、利小便、清喉痹、止鼻痔漏、制蜈蚣蝎毒等。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