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延安特产顺口溜 陕北小吃顺口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延安特产顺口溜 陕北小吃顺口溜更新时间:2022-03-30 07:23:50

一. 陕西省 延安 志丹县 延安荞麦

延安荞麦是延安传统出口产品之一,主要产区为延安北部各县,亦有“陕北三宝,荞麦、羊肉、地椒草”之说。全市种植面积约百万公顷,年产荞麦数十万吨。延安荞麦生长期长,光热能条件充足,加之颗大皮薄、面白粉多、筋大质优,做面食洁白细长,光滑爽口。其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均高于大米、小麦,食之不仅味美,且有防止血管硬化,控制糖尿病和消积化滞及抗癌等功效。因此身价日高,营养学家称之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绿色食品,被誉为现代社会的“贵族食品”、“益寿食品”。志丹县产的荞麦营养挂面荣获北京“七五”全国星火计划博览会金奖。荞麦浑身是宝,荞麦花是优质蜜源,荞麦皮是民间的“黑宝宝”,用之填充做忱芯,皮壳性凉、柔韧富有弹性,枕之不仅可明目醒脑,还有保健按摩之效,游客购买枕卧之后,啧啧称奇,俱称“神枕”,已成旅游商品。

二. 陕西省 延安 黄陵县 果馅

把面粉加油和匀,擀成长片,卷起压窝,包入调好的馅,放入烤炉反复翻烤至熟。特点是酥香甘甜。根据馅的内容,可分作枣果馅、糖果馅、豆沙果馅。果馅在各宾馆饭店、小吃店、夜市均有售。

三. 陕西省 延安 延川县 延安小米

延安小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延安小米亦称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延安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这里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因而盛产谷子,成熟后稍加工,即成黄灿灿、香喷喷的小米。延安小米曾对中国革命作出过特殊的贡献,1935年党中央、毛主席长征到达陕北,小米滋养了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反动军队的飞机和大炮,从此,延安小米传遍全中国。延安小米色泽金黄、颗粒浑圆、晶莹明亮、粘糯芳香,其蛋白质含量达13%,还富含多种维生素,特别是富含人体既不能合成又不可缺少的赖氨酸和蛋氨酸。小米可蒸、可煮,熬成粥,黄香柔滑、粘糊性强、回味悠长,喝之满口泛香,可滋阴补虚,民间有“养人”之说,是老幼、孕妇最喜益的食品。近年来,经过科学改良的“延安香米”更是米中佳品,袋装延安香米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商品,供不应求。延安杂豆在各旅游景区购物点、市区各大超市、旅游纪念品商店均售。

延安小米色泽金黄、颗粒浑圆、晶莹明亮、粘糯芳香,其蛋白质含量达13%,富含多种维生素,特别是富含人体既不能合成又不可缺少的赖氨酸和蛋氨酸。

延安种植谷子约有7000年的历史,“历代县民以其为主食”。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面对国民党的-,是延安的小米饭滋养了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延安军民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反动军队的飞机和大炮,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从此,“延安小米”名扬全中国,“小米加步枪”这一概念传遍全球。

延安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着眼“延安小米”的长远发展,以自然与红色资源优势为依托,以产业化开发为载体,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积极整合资源,加强协作攻关,突破产业瓶颈,强化产业升级。在生产上,积极引导农民正确处理质与量的关系,通过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生产、加强质量检测、实行订单收购等形式,确保延安小米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以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延安小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延安红色旅游的不断升温,延安小米号称为“红色产品”,谷子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的一大产业,2012年,我市成功注册了“延安小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产品商标,“延安小米”2013年入选农业部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目录,不少企业和个人纷纷也注册小米产品商标,形成了产、供、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目前,全市已发展小米加工企业35家,年加工能力8000多吨,其中最大的加工企业为安塞县盛丰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

四. 陕西省 延安 吴起县 吴起荞麦香醋

吴起荞麦香醋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吴起荞麦香醋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吴起香醋已有二千年历史,采用陕西省吴起县传统的酿造工艺,结合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选用优质荞麦、苦荞麦为主要原料,配以辅料精制而成,其色泽棕褐鲜亮,醋味甘甜适中,醋香浓郁,风味独特。

吴起香醋,个体生产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真正成为名优产品,应从1984年副食品加工厂开发的养麦香醋算起。

养麦香醋是以陕西省吴起县的优质荞麦为原料,采用科学的方法,运用微生物学发酵的基本原理,经过粉碎养麦、润水、蒸熟、摊冷过筛、加麸曲和水拌匀、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加麸皮发酵、后熟、熏醋、过滤、陈酿、澄清、灭菌、装坛(瓶)等工艺而成。

其色泽棕褐鲜亮,醋香浓郁纯净,醋味醇厚微甜,体态浓稠适当,风味独特,不仅是消食开胃、消积解滞、增进食欲、降温解毒之上等调味品,还具有较高的药理价值,含有大量的抗肿瘤因素,有防止脑血管硬化,柔肝止痛,收敛固涩、消肿瘤、治疮癣、治妇女赤白带下、血崩便血、道痉挛、腹痛等症之作用。

曾获延安地区1985年新产品开发三等奖,延安地区县办工业产品一等奖,陕西省调味产品第—名,1989年荣获陕西省优质产品奖。

吴起荞麦香醋产地范围为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现辖行政区域。

五. 陕西省 延安 宜川县 宜川牡丹

宋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牡丹出丹州、延州”,并在《花谱》中载有延安红、丹州红,“皆谓产之杰然者。自丹延以西尤多,士人刈以为薪”。那时牡丹多到当地老乡时常砍斫牡丹茎杆当柴烧,这可说是天下一大奇观。

陕西宜川古称“古丹州”,段塬村地处宜川(丹州)县城北二十公里,原张氏祖祠祠堂(现村委会队部)栽植该株观赏牡丹,专业人员考证为“丹州红”品种,根基直径约30公分,五月上旬为开花期,开花时间10-15天,年开花150-200朵。据历代村民传说,该牡丹以前呈三枝树状,枝桠高数米,孩童曾于枝桠上攀爬嬉戏,历经数次损坏,目前现状生长约有三十年,由此估算其花龄达500年以上,存世之久,堪称“丹王”,无与伦比。

信息来源:宜川县政府网

六. 陕西省 延安 黄陵县 黄陵臊子面

逢年过节时候,招待客人,要吃臊子面。所谓臊子,就是猪肉在锅里拌着花椒调和酱油辣椒食盐用菜油煮透后,放进肉罐子里闷上一段时间。肉剁的细细的,瘦肉筋道有味,肥肉油而不腻,入口即化,嘴角流油。

吃饭的时候,一个锅盛汤,汤里面有葱花鸡蛋豆腐皮海带丝香菜蘑菇,自然也少不了臊子,油汪汪的汤花荡漾,另一个锅里煮面,面条薄筋光滑,煮好的面马上捞出来倒进盛有凉开水的盆里。吃饭的时候,一根长筷子盛面条,浇上热气腾腾的煎汤,一筷子下去,整个碗里的面条就空了,马上再吃另外一碗,老妈说她见过别人一顿饭吃过四十几碗面条。吃过面条的汤再倒进锅里加热,因此这种面在陕西也叫哈水面,不是特别卫生,现在吃过饭的汤都会倒掉。

一大帮人左右开弓,或蹲或站或坐着吃着臊子面,气势恢宏,场面蔚为壮观。

信息来源:黄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七. 陕西省 延安 吴起县 剁荞面

“剁荞面”,顾名思义是用刀剁的荞麦面。荞麦是陕北的上等杂粮之一。它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含量高,营养相当丰富,陕北当地人用它做在许多好吃的传统食品。剁荞面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这种食品,有软化血管、保护视力、清热、降火、健胃、预防脑血管出血等食疗价值,被誉为“长寿食品”。

制作方法:剁荞面,贵在一个“剁”字,把养面揉成面团,放在面案上用擀杖逐次擀开,擀至比白面条略厚一点时,操刀剁面。剁面刀形制特别,刀身长约2尺,寸宽,薄厚如菜刀,刀刃向下,刀背两端装有两个木柄。剁面时,提臂悬肘,双手持握两柄。刀下见面,准确匀称,刀落面案“噔噔噔噔”急如雨点,面条翻动,若银丝飞舞。面,若细粉丝,整齐如机制挂面,堪称“陕西一绝”。

在吴旗,新媳妇进厨房,第一道关口就是看剁荞面的熟练程度。民谣称:“媳妇强不强,先看剁荞面宜用臊子汤,民歌唱道:“羊肉臊子剁荞面,开店婆姨赶脚汉”,道出事物双方的内在关系及亲密程度。此为荤食。素食以洋芋为主,去皮切作绳头小方块,加调料炒煮酥绵,有时还配以豆腐丁,制成臊子汤,食时佐以葱花、小菜。剁荞面,汤香味美,面条滑爽,为地道的北方风味美食。

八. 陕西省 延安 甘泉县 名贵杂豆

陕北产豆,种类繁多,色泽艳丽,颗粒丰润,品质极佳,营养丰富,为当地出口产品,全市年种植面积4万公顷,产量数十万吨。主要品种有红小豆、双青豆、绿豆、豇豆、豌豆、芸豆、扁豆等。以双青豆为例,色泽青绿、碧如翡翠,富含蛋白质(40%以上)和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用途广泛,药食兼备,可煮熟食用,亦可生成豆芽或加工成豆制副食品,是延安主要出口创汇农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延安)

九. 陕西省 延安 志丹县 志丹苹果

志丹苹果是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的。志丹苹果表现出了糖份高、硬度大、色泽艳、口感好等特点,品质不亚于洛川、宝塔一带的苹果,志丹苹果在周边县区也很有名气,深受群众喜爱。

志丹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全县日照充分,平均年日照可达2332.1小时,占可照时数的52%,平均年降水量525mm,综合分析,志丹县各种气候条件除降水接近世界公认优生区指标外,其它都达到了苹果优生区指标。加之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全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效果的显现,降雨量明显增加。

盘点志丹县发展苹果历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该县就开始引进栽植苹果,主要栽植红元帅、黄元帅、秦冠、国光等。到八十年代,全县苹果面积曾一度上升到3万多亩,涌现出了如义正乡狮庄、顺宁镇安兴庄、双河乡李家湾等一批效益较好的果园典型,亩均年收入曾经达到1000-1200元,全县果业收入达千万元。进入九十年代后,由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加之群众认识、栽植品种、管理水平、自然灾害等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多数农户经营效益不高,苹果面积逐年下降,截止2006年底,全县保留苹果面积不足万亩,仅靠群众自发经营管理,苹果产业整体上由盛转衰。仅有一些零星分布的果园经过品种改良后,艰难地保留了下来。由于自然条件等方面优势,所产苹果表现出了糖份高、硬度大、色泽艳、口感好等特点,品质不亚于洛川、宝塔一带的苹果,志丹苹果在周边县区也很有名气,深受群众喜爱。

经过发展,目前,涌现出了双河乡南洼村、李家湾村、陈庄科村等苹果典型大户,旦八、保安、杏河等乡镇也建成“万亩大乡(镇)”。双河乡南洼村村民邢志岗家有7口人,目前,种植苹果28亩,今年产苹果5万余斤,收入20余万元。同村的朱成平种植20亩,收入15万元。苹果产业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苹果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仅苹果产业一项可实现人均纯收入4000元。近几年志丹县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现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较前几年有明显增幅。

十. 陕西省 延安 宜川县 宜川刺绣

宜川刺绣

宜川刺绣做工细腻,造型古朴凝重,色彩对比强烈,古色古香,极具艺术魅力。形式为风帽、裹肚、披肩、头饰、针线包、寿枕、绣花鞋等。高代章、王三女为宜川刺绣的代表人物。1984年8月宜川刺绣虎头帽、披肩、虎头寿枕、针线包被法国中法友好协会主席基乃木先生征集在法国展出,获得好评。

信息来源:宜川县政府网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