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东省特产礼品 广东十大特色礼品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东省特产礼品 广东十大特色礼品更新时间:2022-03-31 05:12:44

一. 广东省 东莞 猪红粥

猪红粥

莞城卖猪红粥,数东门和阳桥头那间最出名。早晨,远近群众都慕名前去品尝。不但粥底咸、香合人们品昧,且猪红既软又滑,每碗粥必配以鱼片、油撒、葱花、胡椒粉兼油炸鬼,吃起来让人津津有味。

二. 广东省 中山 沙溪扣肉

隆都人办筵席时,一定要有扣肉,被视为菜王。此菜于清道光传世至今。其风味特点是浓郁甘香,酥化不腻,是沙溪镇所有酒楼食店甚至一般家庭均懂得制作的地方名菜。沙溪扣肉肥而不腻,含在嘴里只感觉到一点点的不断在融化,以其独到的做法,享誉海内外。

据悉,很久以前,沙溪每家每户都养猪,而当时又没有冰箱,一头猪宰了后,一段时间内难以吃完。于是,当地居民开始尝试着做扣肉,这样一来,即使在夏天,做好的扣肉也能保存两天左右,而冬天一般可保持3-5天,要是赶上严寒天气,则能保存10天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沙溪扣肉也由当初只是为了保存而变为如今的食客必点的一道美味佳肴。

沙溪扣肉的做法很讲究。

首先精心准备好配料。配料主要有南乳、糖、大枣、生姜、紫苏、柠檬液、香菜等。将生姜、蒜头、香菜切碎后,放油炒香,再加水、糖和五香粉一块煮。精心调制的沙溪扣肉配料清香、略甜。

其次精选细煮。精选上等的五花肉,要求不要太肥也不要太瘦,以上等的“五花腩”为佳。将五花肉切成两个手掌大的块,放在开水中煮,要求有皮的一面煮得能用筷子轻轻插进去。

然后打孔煮皱。将煮好的五花肉捞出后,用特制的不锈钢板将有猪皮的一面打孔,涂上酱油,五花肉就有了颜色。接着,将五花肉放在油里炸,五花肉的油就从打好的孔上冒了出来,炸到肉面变黄而皮色和瘦肉部分变红后再加水煮,煮到皮皱起来为好。煮皱有两个好处:一来好看,二来吃起来不容易夹破,味道更好,有嚼劲。

将煮好的五花扣肉捞起,切成双飞。所谓双飞,就是两块为一组,中间不切断,这样,就可以在两块五花肉之间放芋头等,芋头吸油后味道更鲜美,五花肉去油后则肥而不腻。

最后将煮好的酱料搅拌均匀,放在钵底,将切好并加了芋头的扣肉一块块排好,铺在酱料上面,隔水开蒸。刚开始蒸时,用明火,水开后,用小火慢慢蒸,3个多小时即可。这时,夹起一片扣肉放在嘴里,只感觉到扣肉在嘴里一点点的融化,享受非常。

三. 广东省 韶关 南雄 黄烟

素有“黄烟之乡”之美誉。

黄烟是南雄一宝,南雄农民种烟、嗜烟,一辈子离不开烟;南雄卷烟厂产烟、销烟,“百顺”、“珠玑”行销各地。南雄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是黄烟,每年黄烟收入要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南-烟种植已有300多年历史。南雄烟叶品质优良,为我国烟叶商品的名牌产品,历来饮誉中外,内销全国28个大中城市,曾一度远销67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至1994年,累计烟叶总产21万吨,年均产2.1万吨,为广东省年均产量的50%左右。10年平均收购烟叶15600吨。为全省年均收购量的60%左右。烟叶产量和收购量均居全省之首。全国烟草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的县市只有6个,南雄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南-烟在全省举足轻重,在全国名列前茅。1985年,广东省烟草总公司确定南雄为优质生产基地。1986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又确定南雄为出口晒烟生产基地。1992年,原中国烟草总公司总经理李益三到南雄视察时,欣然题词:“金叶之乡在南雄"。的确,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南雄堪称烟叶之乡。全市24个乡镇都种植黄烟,烟农10余万户,占总户数的八成多。在南雄盆地田野上,黄烟连绵20余万亩,春来一片翠绿,夏至一片金黄。到了收烟季节,烤房炉火通明,村巷烟叶飘香。全市上下为烟叶而忙碌,为烟叶而欢笑。

南-烟于清初自闽南传入,至今300多年,盛产不衰。闽南黄烟是怎样传入南雄的呢?主要通过两条渠道:一条是通过氏族迁徙。南雄不少氏族来自闽南,他们迁徙来南雄的同时,把黄烟的生产技术也带到了南雄;另一条渠道是商业贸易。明清南雄商业贸易非常繁荣,闽南来南雄经商的人不少,他们为了获取商业利润,很乐意把黄烟生产技术引进南雄。黄烟传入南雄后,与南雄特有的土壤、气候条件相适应,烟叶品质优良,种者日众。清乾隆嘉年间已成一方。清道光四年《直隶南雄州志.物产》载:"烟叶,旧志未载,近年四五十年日暂增植,春种秋收,每年货银百万两,其利几与禾稻等。"。

南-叶以叶色金黄、烟味醇香、易燃灰白三大特性而素负盛名,为当今各大烟厂生产名牌卷烟必需之原料。南雄晒烟历来很受外商欢迎,出口颇多。民国时期已畅销五大洲67个国家和地区。1953年到1979年,年出口额三五百吨,最多的1954年,出口1155吨。1980年后,由于国外烟叶市场的变化,消费习惯由清香型变为浓香型,外贸出口停止。近几年,随着烟叶品种改良,质量提高,南雄烟叶又恢复出口。

四. 广东省 中山 三乡豆捞

这是一道地道的三乡小吃,在三乡也不是每间餐厅都能做出那种地道的风味来。

三乡豆捞的用料和做法都比较简单。原料只需糯米粉、花生、清水三样,先将糯米粉用清水和面,搓成粉团,跟汤圆差不多大小,搓好后,用开水烧熟。熟透后,放在阴凉处晾干。在等待粉团晾干的时候就将花生碾碎,然后把已经晾干的粉团,在花生碎上一滚。一份香香甜甜的豆捞就出来了。

五. 广东省 中山 豆捞

沙溪“豆捞”煮熟的汤圆放在豆粉上,爆香的豆粉粘满了整个汤圆就是一粒粒豆捞。咬一口,中间的糖水汹涌而出,有种“爆浆”的感觉,爽的很,接着是满嘴浓郁的豆香……



“豆捞”是现今流行东南亚的一种新的饮食形式。传统的豆捞吃法都是火锅的格调。而我们中山人却打破常规,把传统的火锅“豆捞”做成小吃,“豆捞”起源于珠江三角洲,由广东打边炉演变而来,盛行于港澳。“豆捞”,就是“都捞”的译音。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人们就会选择吃“豆捞”来映衬节日喜气,洋溢幸福的心情。因为它的含义有:捞人气、捞和气、捞运气、捞财气、捞喜气,捞起无尽的福气;天增岁月人增寿,义满乾坤德满堂!

六. 广东省 广州 从化 青梅

从化梅的品种有腊梅、大肉梅、鹰嘴梅、蜡象梅、钩头大肉梅、台湾大肉梅、大青叶梅(大核青梅)、石梅、滑柳梅、胭脂红(红面珠敦梅)、大木梅和青梅等12个,其中以大青叶梅栽培最多,品质较优。梅的经济价值高,种后3--5年结果,12年--20年为盛产期,单株产量10--15公斤,平均亩产130公斤左右,果实于清明后成熟,是一年中最成早熟的一种水果。梅可加工制成梅酱、话梅、乌梅、陈皮梅、甘草梅、密饯梅等10个品种。( 从化)

七. 广东省 广州 越秀区 广东珠绣

广东珠绣:产于广州市、潮汕地区、番禺区、中山市等地。系运用复杂的针法与多种不同珠子配色以及珠光的折射,绣成晶莹悦目、色彩缤纷、精美华丽、效果奇特的工艺品。品种有:手抓包、拉链吊袋、腰带、异型袋、烟盒、万能花、领口花、珠绣挂画等。近年更发展而制成珠绣晚礼服,供妇女在交际场所穿著,雍容华贵,富丽端庄。

八. 广东省 东莞 糖不甩

这“糖不甩”的由来 , 据传还跟八仙有关哩。 清朝道光十九年 , 东坑镇一带吸食鸦片之人甚多。初春二月二 , 由于流毒泛滥 , 民不聊生 , 赶往东坑过“卖身节”受财主雇佣的男丁精壮无几,大都是面黄肌瘦 , 劳力退减。上天大八洞神仙吕洞宾闻说后连忙打制治瘾灵丹,普渡众生。但良药苦口,再者私自下凡,乃冒犯天条。于是吕仙人把仙丹藏于熟糯粉丸内 , 配以糖浆煮成甜滑、可口的“糖不甩”( 取之“糖粉粘丹不分离”之意 ), 摇身变成一个挑担叫卖的老翁 , 从街头到墟尾实行半卖半送。众人吃后,果真杀住了鸦片流毒 , 体力、智力恢复。农历廿四节气倒背如流 , 东坑“糖不甩”因此而名扬远近。

东坑“糖不甩”做法简易。直接把糯米粉煮熟 , 挪搓成粉丸 , 在铁锅中用滚热的糖浆煮熟 , 然后撒上碾碎的炒花生或切成丝的煎鸡蛋伴食 , 口感绝对是酥滑香甜、醒胃而不腻、味香四溢、老少咸宜。

相传“糖不甩”还跟男女姻缘相关呢。地处东坑、茶山、横沥各镇的“埔田片”一带 , 旧时男婚女嫁还比较保守 , 更谈不上如今的自由恋爱了。每当媒婆带后生仔到女家“相睇”, 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 , 便煮“糖不甩”招呼男方。男方看到端上桌上的是“糖不甩”,知道这门亲事“甩”不了了 , 于是大功告成 , 大碗“糖不甩”越吃越香 ,吃完一碗再添一碗 , 表明愿意好事成双。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 , 则煮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 , 男方看到台上摆的是碗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 , 知道这门亲事“散”了 , 那就知趣一点 , 以后别再纠缠了 ,这时“腐竹糖水”虽甜在嘴巴 , 却苦在心上 , 匆匆喝上一口 , 便告辞而去。这样的事 , 对上年纪的东坑人来说 , 都非常清楚。

有关“糖不甩”的趣事尚多。据传公元1883年,即光绪9年,慈禧终止听政,光绪帝亲政皇朝。广开贤路,恢复全国科举大考。东坑丁屋村贫苦才子丁仁长,上京赴考,沿途以吃母亲所做“糖不甩”糕点充饥。试后被光绪帝钦点为癸末科当朝进士 , 御封“翰林院庶吉大学士”,惊动乡梓,现存丁屋村有碑为证。

时过境迁 ,“糖不甩”小食已传遍省港城乡。朋友,当你来到东坑 , 别忘了去吃正宗的“糖不甩”。

九. 广东省 湛江 雷州 桉树

桉树是绿化雷州半岛的先锋树种,重建雷州生态系统的“骨骼”。现全市有桉林170万亩,为全国最大的桉树生产基地。主产于雷州林业局下属各林场。近年来已加工大批木片出口,现正筹建全国最大的木桨厂。桉油也是传统的出口产品
( 雷州)

十. 广东省 潮州 潮州木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一项民间雕刻艺术,主要用以装饰建筑、家具和祭祀器具。这项技艺主要流行于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莲上村、西都村,同时波及饶平、汕头、潮阳、揭阳、揭西、普宁、陆丰、大埔、五华、兴宁、梅县等县市和福建东南部沿海一带。

潮州木雕始于何时不得而知,现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梁架上有一“草尾”装饰的斗拱为唐代遗物,而悬挂铜钟的木龙则为宋代遗物。潮州许驸马府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其建筑装饰木雕亦以“草尾”为主。由此可知潮州木雕唐宋时期即已存在。至明清两代,潮州木雕技艺臻于完美。明末,石窟艺术基本停顿,各大寺院多制木雕佛像及佛器、案几的木雕装饰,出现多层镂雕技术。潮州木雕与东阳木雕并誉,皆以多层镂通为特色,不少木雕以金箔贴饰,以黑漆或五彩烘托,前者称“黑色装金”,后者称“五彩装金”。也有采用“本色素雕”的,为的是达到质朴无华的效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光绪十三年的潮州己略黄公祠,祠内各处梁柱多饰以龙、凤、狮等祥瑞动物,展现了潮州木雕的各种表现技法,被誉为“潮州木雕一绝”。民国初年,潮商崛起,兴寺庙、建祠堂、置豪宅成风,在此背景下,木雕艺人利用东南亚红木创作出“红木方曲”、“如意屐”等,形成精致、端庄、华贵的木雕新风格。

潮州木雕多以坚韧度适中的樟木为材质,镂刻形式丰富多样,有浮雕、沉雕、圆雕、镂雕、通雕等多种手法,雕出的成品剔透玲珑,层次丰富。在一件雕刻上,潮州木雕常以“之”字形布局构图,利用山水亭阁将曲折、连续的故事巧妙地分割为不同画面,做到人物繁而不乱,情节生动有序。因考虑观者的视线,置于橼梁高端的木雕装饰往往将人物某些部位适当夸张,如眼部加深、鼻子加高、口部突出等,抬头一看,恰到好处。在构图处理上,潮州木雕不是模仿中国画,就是仿照戏曲舞台,其特点是在一个木雕面上将不同时空中发生的故事同时表达出来,其叙述方式有所谓的“径路”(用特殊的构图方式处理人物活动的脉络)。潮州木雕的装饰设计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门,门被分出顶横肚、枋栏、门窗、企肚、中横肚、大肚和下横肚等装饰部位,各部位装饰所用题材、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除建筑装饰雕刻外,潮州木雕尚可制作神亭、神轿、进盒、宣炉罩、烛台、果碟等神器装饰。其雕刻形式大体分沉雕、浮雕、通雕和圆雕几种。由于分布地区广泛,出现了地方性的风格差异。仅就潮汕、兴梅地区而论,潮汕地区木雕布局繁复、结构严密、精细纤巧,以表现连续性情节见长;兴梅地区木雕刀法简练、人物不多,以突出主要故事情节为特征。清末潮州木雕行业中曾出现过奇才黄开贤,以高超地技艺为潮州木雕赢得了声誉。现代传承这一技艺的著名木雕艺人有张鉴轩、陈舜羌等,张鉴轩认为潮州木雕技艺可归纳为“匀匀、杂杂、通通”六个字,“匀匀”指虚实中主次分明,“杂杂”指要有层次又要有穿插,“通通”指镂通剔透。由于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变,潮州木雕失去了原先的依存条件,加之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神龛、神亭等物品淡出日常生活,所以潮州木雕的用武之地日渐减少。另一方面,潮州木雕工艺精细,创作难度大,加工程序多,且多手工操作,既辛苦又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差,因此目前从事木雕加工生产的人愈来愈少,青年一代尤其不愿从事这项工作,这导致潮州木雕陷入后继乏人的境地,亟待抢救、扶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