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哈尔滨特产有哪些可以带回家的 哈尔滨特产有哪些送人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哈尔滨特产有哪些可以带回家的 哈尔滨特产有哪些送人更新时间:2022-03-30 20:14:59

一. 福建省 福州 闽清县 鼎日有油酥肉松

产于福建福州。

相传,清咸丰年间,有个名叫林鼎鼎的人在福州一个地方官吏家当厨师。他手艺高超,能作多种美味菜肴,深得主人器重。一次主人因受风寒,食而无味,日见消瘦。林氏苦苦寻思,取来一块腿精肉,放在锅内不停地翻炒,不时加入冰糖、料酒、盐、虾仁等佐料。炒着翻着,忽闻一股焦 味,原来汤汁已被烧干。林氏以为这下可糟了。谁知一尝,味道却鲜得出奇。他当即送给主人品尝,主人连声赞道:“好吃,好吃!”太太,小姐见之大喜,也想吃,问林:“明日可有肉松?” 林鼎鼎笑道:“有我林鼎鼎在,日日有!”自此以后,他潜心琢磨配制肉松的方法,终于在咸丰六 年创制成香醇色艳、味鲜带甜的棕色肉松。地方官将林氏制作的肉松进贡清文宗皇帝,赠送给京中官员。宫中贵妃食后问:“还有肉松吗?”内侍答:“有林鼎鼎在,日日有!”一时间,“鼎日有” 广为流传,许多官使纷至沓来品味。林鼎鼎见此情景,干脆辞去厨师之职,开设作坊,专营肉松。 取何店名?林氏想:“鼎日有”名声在外,何不就挂此招牌!后来,林鼎鼎创制的肉松秘方日臻 完善,为区别于江苏的太仓肉松,便称之为“鼎日福建肉松”,生意兴隆。 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二. 黑龙江省 哈尔滨 方正 方正大米

方正大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方正大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方正县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发源地,是我省经国家和省绿色食品中心批准的第三家获得种植、加工及销售绿色水稻的县份。全县水稻种植面积4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水稻产量大、质量高,具有营养丰富、晶莹剔透、绵软适口等特点,深受国内消费者欢迎。方正县已被农业部授予“绿色富硒大米”之乡称号并获得“中国原产地大米保护”标识。

方正县作为黑龙江省东北大米主产区之一,在1818年(清嘉庆二十二年)就有农民种植“红毛稻”。方正县水田占耕地面积比例、水田人均收入两项指标,位居黑龙江省第一。据2010年统计,该县有耕地102万亩,其中水田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到2010年,方正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认证有机水稻达到8万亩,水稻优质品种率达到100%,绿色食品稻米的售价高于普通稻米的20%以上,带动农民增收1000余万元。

特定品质

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地貌、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先进的栽培技术,造就了方正大米独特的优良品质,以“秋然”、“绿宝石”等知名品牌为代表的方正大米以其营养安全、品质优良、米粒整齐透明、米饭口感好、香味浓厚等特点,赢得广泛赞誉,深受市场欢迎。

三. 黑龙江省 哈尔滨 通河 通河木耳

通河木耳

四. 黑龙江省 哈尔滨 阿城 冻水果

哈尔滨作为北方城市的代表,冬季寒冷而且干燥,因此当地人很喜欢将水果冷冻后食用。一方面水果凉爽开胃,一方面具有原本不具备的特殊风味,冬季来哈一定要尝噢。哈尔滨的冻水果主要有冻梨,其中以冻的苹果、梨最好吃,还有冻柿子,咬一口带着冰茬,甜甜的,真是不错。

买回各种新鲜水果不急着吃,而是加工冻实成了之后再品尝,就像冰城市民在冬天里喜欢吃糖葫芦、冻梨、冻柿子一样。在哈市部分市民中,兴起了一股家庭自制冻水果的热潮。

据部分擅长自制冷冻水果的市民介绍,无论是苹果、鸭梨,还是香蕉、葡萄,都能进行加工冷冻。其加工方式非常简单,只需把这些水果先洗干净,装入塑料袋中放在凉台上或冰箱冰柜中冷冻即可,时间越长,冷冻效果越好。但在做冷冻水果时,香蕉应先扒去外皮;葡萄从一串串上摘下来,一粒粒地冷冻。桔子不能冷冻,因为受冻后会变得发苦,反而不好吃了。

冷冻后水果味道更加鲜美,如苹果化开后又甜又面,一粒粒冻葡萄甜酸适度,入口冰凉凉的,如果在酒后或室温太热时吃上几粒,格外爽口。

五. 黑龙江省 哈尔滨 道外 哈尔滨冻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道出了哈尔滨人对饺子的偏爱。哈尔滨人喜欢吃水饺,尤喜食冻饺子。到年节来到的时候,每家都包出几盖帘的饺子冻在外面,随吃随拿。

从南方来的人不免产生这样的诧异,在这么冷的环境下,哈尔滨人仍然吃冰食。不管多冷的天气,哈尔滨人对冷食的热爱丝毫不减,爱啃冻豆包、爱啃冻梨、爱吃冰糖葫芦、爱吃冰棍雪糕,即便是馒头在临近年关时也都买回家里冻起来。越冷越吃冷,这就是哈尔滨人的饮食特点。

六.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巴彦 靰鞡草

靰鞡草

垫在靰鞡里的靰鞡草并非是一种草,其种类依地区和使用习惯而异。具体有塔头草、羊胡子草等几种,有的生长在沼泽地,有的生长在山林间。还有用梳成细条的苞米皮子代替的。靰鞡草共同的特点是茎叶细长,干燥后柔软、韧性强。以长白山区的塔头草比较常见。在二伏时割取的称“青根子”,秋霜后割取的称“红根子”。割取后捆成小把,在竿子或绳子上晒干后收存备用。穿靰鞡时,先把布靿子围垫好,用木棒把草捶软,抖开横斜交错地放在鞋口,用手絮成趾掌、脚跟处略厚的草窝。脚伸进去后,把露出的多余长草的拽出,围靿子盖住脚背掖好,然后按交叉顺序缠系带子绑紧。脱下靰鞡时,要把草掏出放在锅台上或炕上烘干,以便下次穿用。

靰鞡本是一种“夹鞋”,但由于里面絮了靰鞡草,就成了比一般“棉皮鞋”保暖性还好的御寒之物,既不冻脚,又养脚吸汗,轻便录活,结实耐穿。过去东北的寒冷季节,凡是经常在野外活动的人,无论是车老板、猎手,还是生意人、军人以至官吏,都把它当作冰天雪地出行的基本装备。所以一首咏“关东三宝”的诗中说:“参以寿富人,贫者不获餐。貂以荣贵人,贱者不敢冠。惟此草一束,贫贱得御寒。”东北民间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靰鞡草的传说,将其与民族的英雄、善良的仙女、仁义的侠士联系在一起,以表达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七.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双城 双城小米

双城小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双城小米

双城小米生长在得天独厚的全世界三块肥沃的黑土地之一的松嫩平原。地处黄金积温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小米粥营养价值丰富,有“代参汤”之美誉。双城人靠它活血脉,壮筋骨。妇女生孩子或老年人病后身板弱,全靠它滋补强壮。在缺少白面、大米的年头,小米饭是乡下人的主要饭食,又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那时候,一家捞饭香四邻,四邻做饭香满屯。谁家主妇在屋里捞饭,院门外就能闻到打鼻子的香味儿。做出饭来香喷喷,肉头头,柔滑爽口,回味绵长。多少年来,小米饭养得双城姑娘、媳妇风姿绰约,魅力四射,远近闻名。养得双城男人健壮如牛,风流倜傥,一付宽肩膀,扛得住各种艰难险阻。在瓜菜半年粮的严重灾荒年月,民间曾流传着小伙子用小米换媳妇,贫寒学子靠吃小米饭咸菜条儿鱼跃龙门,考上名牌大学的佳话。

双城小米,不仅养育了我的家乡父老,也书写了自己的光荣历史。早在800多年前金太祖完颜阿骨达起兵反辽时,用小米饭、杀猪菜、花园酒犒赏前线征战得胜回来的将士。自那时起,双城小米就成为身价百倍的朝廷贡米。200年前,吉林将军富俊奉旨兴办京旗双城堡屯田,卓有成效后,进京面圣,特意给道光皇帝带去由京旗人家生产的各种农产品,道光帝吃着用小米磨成粉面做的京旗饽饽,龙颜大悦,遂将双城小米粉定为皇家贡品。

双城小米久负盛名。虽然没有陕西、山东、河北等地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小米名气大,但也是一身荣耀,曾为解放东北全境,乃至全国解放立下汗马功劳。

1932年1月,东北军662团团长赵毅率队打响双城堡阻击战,严重痛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双城民众在商会会长车玉堂等倡导下,主动出资参与烙大饼,熬小米粥送到火车站慰劳参战官兵。1946年至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四野前身)辽沈战役前线指挥部设在双城。两年间,东野的将领们吃着双城的黄豆、小米,成功指挥了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及冬夏秋季攻势,制定了辽沈战役作战方案,为解放东北全境,乃至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当时,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参军参战。尤其是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关键时刻,位于军事前沿的双城人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运粮运草运弹药,抢救伤员的繁重任务。在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条件下,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把壮劳力送到前线,把节省下来的最好小米送到部队,把好车好马用于战勤。三年解放战争中,双城共缴纳军粮3亿多斤,荣获“支前第一县”的光荣称号。东北民主联军的指战员们吃着双城小米,冲锋陷阵,越战越勇,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关心,农业生产一年比一年好,可是成片的谷地离我们渐行渐远,真正的小米饭更是一顿难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笔者的一位家族哥哥离开老屯几十年了,此次回来,就想吃一顿家乡的小米饭、农家菜,结果村支书寻遍全村几百户人家,没找到一粒小米。无奈,只好到双城城里的一家杀猪菜饭店补上这一课。如今,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健康,关注科学养生,认为小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其它矿物质、微量元素,成为人们青睐的新宠。可是,吃到嘴的小米饭,也不是原来的滋味儿,没有了记忆中的口感和味道。近些年来给多少满怀热望寻找旧时感觉的在外游子和过去尝到过双城小米饭味道的四野老兵及其亲属留下了遗憾,常能听到人们失望地说:啥时候还能吃上一顿当年的小米饭?

2015年春天,双城区委、区政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重新调整了种植结构,倡导农户施用农家肥,种出良心产品,卖上好价钱。实施“农娃”农副产品品牌战略,在万隆、单城、希勤、韩甸、幸福、兰棱、水泉、杏山11个乡(镇)的十个基地,生产绿色有机特色的农副产品。于是,金秋时节,这里生产的小米、大米、杂豆、花生、菇娘、两瓜、蔬菜、马铃薯、杂粮等成了市场上的-货。

来这里参观的同志们不由地说“多少年没见到这样的谷子地啦!”“如果吃上一顿新小米捞的饭,配以杀猪菜、平安夜白酒,那该多美呀!”

粮食

地域范围

双城小米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双城市全市水泉乡、公正乡、 农丰镇、杏山镇、同心乡、临江乡、万隆乡、韩甸镇、金城乡、兰棱镇、朝阳乡、单城镇、联兴乡、青岭乡、东官镇、周家镇、新兴乡、五家镇、幸福乡、双城镇、希勤乡、团结乡、永胜乡、乐群乡24个乡镇,生产区域分布在246个村。地理坐标东经125°41'~126°42',北纬45°08'~45°43'之间,地域保护面积224996.4公顷,其中种植面积10000公顷,年生产小米375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本部分内容主要表述反映登记产品特有的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遵循的规定,主要包括:(1)外在感官特征:双城小米籽粒饱满,粒圆,籽径0.8毫米左右,色泽鲜亮金黄,均匀一致;蒸制后香味浓郁,口感绵软、风味独特、粘着力强,具有较好的粘聚性,不易散。煮制后产品表现出黏度高,颗粒状态好。(2)内在品质指标:双城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据测定,双城小米蛋白质含量大于10%,脂肪含量小于3%,粗纤维含量大于1%,直链淀粉含量大于16%。(3)安全要求:双城小米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符合农办质〔2013〕17号茄果类蔬菜等55类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小杂粮类标准。

八.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延寿 延寿大米

延寿大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延寿大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地域范围

延寿大米生产地域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张广才岭西麓,松花江南岸的蚂蜒河中游。东经127°54′20″-129°04′30″,北纬45°10'10″-45°45'25″,西部、南部与尚志市为邻,东北与方正县接壤,西北与宾县毗连。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65公里,幅员面积3149.55平方公里。全县有5镇4乡10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61万亩。地理标志区域包括延寿镇(部分)、六团镇、中和镇、加信镇、安山乡、寿山乡(部分)、玉河乡、延河镇8个乡镇,70个行政村的水稻田。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延寿大米生产地域地势平坦,远离市中心,无工业“三废”污染,地净田洁,土质肥沃,为黑粘土、沙壤土质,地势低洼,土壤有机质含量3%-6%,自然肥力较高,特别适合水稻生长。

(2)水文情况: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境内蚂蜒河、亮珠河、部分地下水浇灌的水田,该基地位于灌溉区上游,无任何污染。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在46.9%。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25座,万亩以上灌区10处,提水灌溉站点617处,塘坝1600座。

(3)延寿县地处中纬度亚洲大陆东侧,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县年平均气温为2.6℃。历年最低气温为-42.6℃,历年最高气温为35℃,多年

平均积温蚂蜒河两岸为2493.5℃,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丘陵漫岗区为2300℃左右。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22-129天。县境内年平均降水量为570.9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90.1小时,延寿县的气候特点是典型的水旱兼作农业气候区。

(4)人文历史情况:延寿县种植水稻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据《延寿县志》记载,民国12年(1923年)入境的朝鲜族农民开始在洼地种植水稻,到民国16年(1927年),水稻面积已达8345亩。到1934年,全县水稻面积达到148380亩,出现了水稻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到1989年,全县水田面积发展到29.7万亩。并从1989年开始试验示范并推广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逐步结束水稻满撒种的传统种植技术。实行扣塑料棚旱育稀植插秧栽培技术。水稻产量有原来的亩产100-150公斤,一跃提升到300-350公斤,实现翻番增产。在肥料使用上,结合有机肥逐步增施化肥用量,在除草方面结合人工中耕除草逐步推行化学除草,减轻农民劳动量。到1995年,由于高效经济作物的迅速发展,部分农民实行水改旱,水田面积下降到21.4万亩。水稻产量11.4万吨。亩产达到532公斤。到1999年,水稻面积发展到23.7万亩,水稻产量14.7万吨。从2002年开始水稻面积逐年增加,到2007年水稻面积发展到66.3万亩,产量33万吨。全面整合水稻品种,按区域布局和积温区划,全县主推五优稻3号、松粳10号、龙粳14、绥粳7号和垦稻12号等5个核心品种,良种化率达到98%以上。全面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大中棚育苗技术、机械插秧技术。自2005年开始试验示范研究推广水稻新基质无土旱育苗高产栽培技术并在全省示范推广。延寿县水稻栽培技术在全省占有领先地位,已成为全省优质水稻重点产区之一。2008年,延寿县被黑龙江省绿办批准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水稻生产基地县”。自2006年开始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亮珠”品牌,使延寿大米走出省门打入南方市场,其品牌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九. 黑龙江省 哈尔滨 香坊 大列巴

大面包,又叫大列巴(列巴是俄语面包的音译),由俄罗斯传来。被称为哈尔滨一绝,这种大面包为圆形,有五斤重,是面包之冠。味道也别具芳香,具有传统的欧洲风味。出炉后的大面包,外皮焦脆,内瓤松软,香味独特,又宜存放,是老少皆宜的方便食品。秋林牌大面包沿用传统工艺,烘烤一小时左右外壳微焦而脆,内瓤松软可口;用酒花发酵,使面包具有诱人的酒花芳香;传统三次发酵工艺,使面团发酵充分,风味独特。

美食特色

大列巴是哈尔滨最有个性的,它被称为哈尔滨风味食品一绝。大列巴之名,鲜明地体现了中西文化之融合,“列巴”是俄罗斯语“面包”,因为个大,所以前面冠以中文的“大”字。初次见“大列巴”,你会被这硕大无比的面包所惊叹,作家秦牧当年来哈尔滨有句“面包像锅盖”的比喻,说的就是具有百年余韵的秋林大列巴。它的体积比半个篮球还大一圈,标准直径在23-26厘米之间,厚度也在16厘米以上,面包净重有2公斤,它的膨松程度比一般的面包要厚重些,拎在手里沉甸甸的,所以一般从哈尔滨带这礼物送人可是礼重情义更重的。

大列巴是秋林食品厂专门打制的,它是秋林公司的创始人、俄罗斯商人伊万•亚阔洛维奇•秋林引进的前店后厂的模式生产的,这大面包一烤就烤了一百多年,在这食品内容丰富多彩的今天,秋林“大列巴”依然以每天160个的限量生产,但却一直还是供应不暇,可见它所受欢迎的程度,在哈尔滨经常见到排队购物就是“里道斯”红肠和这“大列巴”。很喜欢“大列巴”的包装,以前是白屉布的口袋,现在是无纺布上印着俄罗斯风情的花纹图案,简单朴素中透着别样的风情。近年又有了盒式精制包装,略显豪华却不敌布衣的纯正有味。

经常是来了朋友的时候,买了“大列巴”送其品尝这独道的特色一绝,偶然来了兴致也买回家来品尝,但这需要细细的体味才可吃出它的味道。这种经过三次发酵工艺生产、加之啤酒花、以特有的椴木、柞木等硬杂烘烤出来的外皮硬且艮,内芯软松的“大列巴”细品起来,面香、酒香、盐香、果木香、乳酸香,香气沁人,不过第一次吃你可能不太习惯它酸酸的味道,但几次下来也许就真的喜欢上了那独特的酸香。它有个很好的特点就是保鲜时间特别长,一般放置二十天左右不会坏。

在哈尔滨没有哪种食品像秋林的“大列巴”一样名扬中外,也没有哪种食品像“大列巴”一样能够历经百年仍旧满城飘香。“大列巴”对于哈尔滨这个城市来讲早已超越了食品的概念,它是一种象征,一种文化,更是这个城市历史的见证和承载。

烹制方法

料:

白面粉 全麦粉 鲜酵母 精盐 植物油 鸡蛋

操作:

1、两种面粉加盐混拌均匀。

2、鲜酵母用温热水化开,掺入面粉充分揉匀成面团,用湿布盖住,置温暖处发酵1/2-1小时至体积增倍。

3、取出面团、置面板上,轻揉约5分钟,作面包生坯,摆于烤盘上(烤盘要涂油防粘或垫一层烤纸),再发酵约15分钟。

4、烤箱预热至200℃,面包坯表面刷鸡蛋浆,置于中层,烤15-20分钟即成。

美食吃法

大列巴个头很大,和半个篮球差不多大小,吃“大列巴”与吃一般的面包是不一样的,不要拿一块就吃,最好切成片,用徽波炉烘热后,抹上果酱,夹上奶酪,或者抹上黄油、鱼籽酱,夹上火腿、香肠片如三文治般地吃,如果做点苏泊汤与之相配,味道就纯正了。也可以把列巴撕碎放到汤和牛奶里吃,很容易消化,它独特的制作方法对胃肠非常好。

用哈尔滨红肠就着大列巴吃也别有一番风味,哈尔滨红肠原名苏联立陶宛灌肠,音译里道斯灌肠。这种灌肠传到哈尔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因为肠的外表呈枣红色,所以被哈尔滨人称之为红肠。生产红肠用的主要原料有肉、肠衣(动物肠衣,以猪或牛的小肠肠衣为最佳)、淀机(马铃薯淀粉最佳),大蒜,盐和硝等。其中有一半是瘦猪肉,大约三分之一的肥猪肉,有的也加瘦牛肉,其余为淀粉和调料。制作过程是,瘦肉肥肉分开,拌好盐和硝后在低温下(10摄氏度)腌三天,瘦肉切块腌,肥肉则用带皮的大块肥肉板,抹上盐一层层码起来腌。腌好后将瘦肉绞成肉糜,肥肉切成块,拌上调料和大蒜末,搅成馅。然后把肉馅灌到肠衣里。灌好后放在烤炉内,用木头或无烟煤烘烤,使红肠表面干燥柔韧,增加肠衣的坚固性,色泽变红,驱除肠衣异味,赋予灌肠特有的香气。烘烤大概一小时左右。然后放到热水中煮半小时。煮熟后的红肠,肠衣湿软,色淡无光,所以还要用烟熏。熏烤可使产品水分降低,肠衣变干,表面产生光泽,透出肉馅的鲜艳红色,增加美观,并获得熏前的香味和一定的防腐能力。不可用明火烤,熏12小时成为成品。

十. 黑龙江省 哈尔滨 方正 红焖林蛙

食用红焖林蛙可使人身强力壮,益寿延年。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