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重庆好吃的特产牛皮糖 重庆牛皮糖哪个牌子好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重庆好吃的特产牛皮糖 重庆牛皮糖哪个牌子好吃更新时间:2024-01-07 02:29:40

一. 重庆市 大渡口 重庆啤酒鸭

啤酒鸭是最常见的家常菜之一,啤酒鸭的做法有很多种。其主料为鸭子、啤酒。啤酒鸭是一道风味独特的佐酒佳肴,是将鸭肉与啤酒一同炖煮成菜,使滋补的鸭肉味道更加浓厚,鸭肉不仅入口鲜香,还带有一股啤酒清香。是深受广大食客喜爱的菜肴。

啤酒鸭的历史典故

四川近几年新兴的品种,已风行全国,它起源于重庆。传说当初是一位食客吃火锅时不慎将一杯啤酒打翻入锅,顿时奇香四溢,其味诱人,遂由此兴起用啤酒调制火锅。啤酒鸭是下饭佐酒佳肴,回味无穷,鲜香微辣,略带啤酒香味,风味独特,并兼有清热、开胃、利水、除湿之功效。

传清朝时期康熙皇帝,曾多次巡访江南,这年,一天上午,他忽然心血来潮,竟悄悄微服到现在临武县游玩起来。只见山川秀美,河泽清澈、河泽里到处都是一些美丽异常、貌似天鹅的小鸭。脖子上都留有一道白色玉环。他好奇地向当地纯朴的村民问起源由来,当地人告诉他:“这是舜帝南巡至临武,被其山清水秀、纯朴民风所吸引,便将一片羽毛、四颗小石子点化成四只美丽异常、貌似天鹅的小鸭。这四只小鸭的脖子上都留有舜帝钦点的一道白色玉环。自此,临武百姓以养临武鸭为传统,代代相传,延绵至今。”正当兴致高时,偏偏天公不为天子作美,时近傍晚,天降大雨,势如倾盆。康熙被淋得象个落汤鸡,万般无奈,只好跑到一家以鸭肉闻名的客栈,伙计把一大锅煮好的鸭肉端了上来,康熙顿时雅兴大起,加上当地醇香的米酒,酒醉之时,一不小心,把杯中的酒倒进沸腾鸭肉锅中,顿时奇香四溢………。次日醒来感觉浑身有劲,热血腾腾。兴许之时,挥笔提词“盛友湘客栈”。回宫后,康熙皇帝对此菜记忆犹新,特吩咐御厨为他做这道菜,经多年实践,采用了从埃及进贡的啤酒和多种名贵中草药做原料。从那以后啤酒鸭便从皇宫又传到了民间,成为了一道美味佳肴特色啤酒鸭。

啤酒鸭特点:添入多种香料提升鸭肉的鲜辣之味,此菜还有清热、开胃、利水、除湿之功效。

啤酒鸭的营养价值

鸭肉性寒、味甘、咸,归脾、胃、肺、肾经。可大补虚劳、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咳自惊、消螺蛳积、清热健脾、虚弱浮肿。特别适合夏秋食用,不上火,不易发胖。喜欢吃肉又怕胖的MM可以试试哦。

鸭肉中的脂肪酸熔点低,易于消化。所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较其他肉类多,能有效抵抗脚气病,神经炎和多种炎症,还能抗衰老。鸭肉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烟酸,它是构成体内两种重要辅酶的成分之一,对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患者有保护作用。

二. 重庆市 城口 城口党参

党参(又名:上党人参、辽参、三叶菜、叶子草),为多年生桔梗科草本植物。根长圆柱形,直径1~1.7厘米,顶端有一膨大的根头,具多数瘤状的茎痕,外皮乳黄色至淡灰棕色,有纵横皱纹。茎缠绕,长而多分歧,下部疏生白色粗糙硬毛,上部光滑或近于光滑。叶对生、互生或假轮生:具柄,叶柄长0.5~4厘米,被疏柔毛:叶片卵形或广卵形,长1~7厘米,宽0.8~5.5厘米,先端钝或尖,基部截形或浅心形,全缘或微波状,上面绿色,被粗伏毛,下面粉绿色,密被疏柔毛。花单生,具细花梗;花萼绿色,具5裂片,裂片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光滑或稍被茸毛;花冠广钟形,直径2~2.5厘米,淡黄绿色,且有淡紫堇色斑点,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至广三角形,直立;雄蕊5,花丝中部以下扩大;子房上位,3室,胚珠多数,花柱短,柱头3,极阔,呈漏斗状。蒴果圆锥形,3室,有宿存花萼。种子小,褐色有光泽。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党参生于山地灌木丛中及林缘,在全国分布于东北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等地。城口广有野生及人工栽植。

三. 重庆市 大渡口 重庆烤脑花

烤脑花是重庆地区的一道特色美味儿小吃,采用猪脑子,扮之以海椒末、花椒粉,以及其他佐料,火烤而成。气味醇厚,入口绵软,香而不腻,油而不肥。是到重庆旅游时切不可遗漏的一道小吃!

制作方法通常有两种:

1、先把脑花拿出来用牙签仔细的挑掉上面的血丝,就是一个白白嫩嫩的脑花儿了,把它分成两半,更容易烤熟,还入味些。上火开烤,火一定要调到最小.在快熟的时候,加入花椒油,撒上味精和葱花,香喷喷的脑花儿就熟了。

2、脑花先去掉膜,水烧开,放入脑花,开后改小火,一分钟后沥出脑花,在墩子上将脑花改成大拇指大的块待用!欠粉加蛋清加适量水搅散,以能裹上脑花块为好(即穿衣),油烧沸下脑花,炸到金色沥出装盘!空锅放适量油,下泡海椒酱和豆办酱花椒适量炒散仔,加入少许水微煮加蒜泥,味精少许盐,鸡精,醋,白糖,欠粉搅散下锅烧开加葱花淋在炸好的脑花上既成!

每种作法都有其独到之处,第一种作法香气更浓,但油稍重;第二种作法适合不喜欢油腻的人,且可以自行掌握咸淡及佐料的多少。

个人口味觉得,第一种做法更能体现烤脑花的闻着香、入口绵的特色,也更能正宗地体现出“烤”字!不过也有不少人喜欢第二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烤脑花。

四.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五.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六. 天津市 东丽区 赛珍珠的小站稻

小站稻,以原产天津津南小站地区的优质粳米而名扬海内外。其米粒大而饱满,半透明没有粉白色的腹白。蒸干饭,无论软硬,不粘不连,犹如满碗珍珠,油江发亮。煮稀饭,无论稀稠,都是汤汁浓郁,散发着清香。吃在嘴里,细腻滑润,有咬劲。小站稻,不仅好看好吃,而且营养成分丰富,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赖氨酸、淀粉、脂肪等,容易使人吸收、消化,属于营养型的天然食品
( 天津)

七. 江苏省 扬州市 邗江区 扬州牛皮糖

牛皮糖号称"扬州一绝",是扬州。口味香甜,外层芝麻均匀,切面棕色光亮,呈半透明状,富有弹性,味香,细嚼不粘牙,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早在清朝乾、嘉年间就已面市扬州,后因战争频繁而失传于世。扬州食品生产厂家的科技人员和制糖技师们决心要让失传已久的牛皮糖重见天日,对前人的制糖工艺进行挖掘整理,通过千百次的尝试,终于使传统产品得以重新问世,并使其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口感达到了弹性、韧性、柔软性三性为一体的最佳状态。

牛皮糖具有金黄透明,有弹性、粘性,不发硬的特点,它以白砂糖、白芝麻、淀粉、花生等为原料,制作出了花生牛皮糖、松子牛皮糖、原味牛皮糖、草莓牛皮糖、山楂牛皮糖、橙子牛皮糖等多种口味,成为震远同“茶食四珍”中的一道。

牛皮糖号称扬州,目前有核桃味;桂花味;花生味;松子味;提子味;金桔味;草莓味;香橙味和哈密瓜味,新的口味更加独特,柔软适中,老少皆宜。

目前牛皮糖有绿叶牌牛皮糖;五一牌牛皮糖;雾中花牌牛皮糖和薛记牛皮糖,其中以绿叶牛皮糖为首。

牛皮糖,扬州休闲文化的缩影。它是清朝康乾年间扬州经济发展的一个写照。那时,扬州已成为中国盐运和漕运的中心,达官贵人、风流才子云集扬州。其中牛皮糖在众多小吃中因越嚼越有劲而备受人们喜欢,被称之为“扬州一绝”。后因战争频繁而失传于世。据较早生产牛皮糖的“绿叶”公司负责人杜大顺说,上世纪70年代起,经过科技人员和制糖技师对前人的制糖工艺进行挖掘整理,终于使传统产品得以重新问世,使口感达到了弹性、韧性、柔软性三性为一体的最佳状态。

八.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包烧

包烧,是西双版纳傣族特殊的一种烹饪食品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加工食品不用锅具,以天然绿叶——芭蕉叶或木冬叶(竹芋科植物)为烹饪工具,将欲烹饪的食物用鲜叶包裹,以火塘的炭火为热源,将食品烧熟。包烧这种方法,可加工小菜、水鲜、肉食
可包烧的蔬菜有野磨菇、野芋杆、南瓜尖、菜豆甜笋等。每包欲烧蔬菜的原料,需250~300克,加配青椒、鲜姜、蒜、芫荽。主料配料洗净,切碎,加适量食盐、味精拌匀,用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在火塘的炭火之下,使其慢慢变熟。包烧的蔬菜,味鲜纯、香中略带辣味(不喜食辣味者,可不加青椒),颇开胃,具有浓郁的乡野风味
包烧水鲜,可取鲜鱼鲜、鲜鳝鱼鲜虾作主要原料,重200克、300克均可。配料选取用适量烧热的青辣椒末或糊辣椒粉、蒜末、姜末、芫荽、苤菜。将欲包烧的水鲜收拾干净,配料切细,加入适量食盐、味精拌匀后,填入鱼和鳝鱼腹腔(鲜虾只需与配料拌匀),也可用配料包住主料,用鲜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内的炭火之下,至包内水鲜烧熟。包烧水鲜,菜包白绿相间,味鲜、香,水鲜原味浓醇
包烧肉类,可用禽肉、蓄肉、兽肉、为主料,用量一般为200克至300克。以青辣椒、姜、蒜、芫荽、苤菜为配料。肉料洗净剁细,配料洗净切末,加适量精盐、味精,将主配料调合均匀,用芭蕉叶或叶包成长15公分,宽10公分的肉包,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的炭火之下烧熟。包烧肉类,由于有叶片包裹,营养物质不易散失,菜色褐红夹绿,味鲜、醇、香、辣,营养丰富。( 西双版纳)

九. 重庆市 大足 大足石雕

大足石雕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足石雕

重庆市大足区品牌战略促进会

大足石雕,主要流传于重庆大足区龙岗、棠香办事处,宝顶镇和中敖镇,万古镇等北部地区,是颇具巴渝特色的纯手工雕刻工艺美术品。其制作历史起源于大足建县之前的初唐,历史十分悠久。

大足石雕主要以本地出产的砂石、青石,以及贵州、四川等地出产的紫袍玉、汉白玉为材质,雕刻内容以佛像、文殊、普贤、各型观音、罗汉等为主,运用平雕、浮雕、圆雕、镂空雕、阴刻等多种技艺,经采料、构思、制图、泥塑、制模、雕刻、精雕、细磨、抛光等工艺流程制作而成。大足石雕作品玲珑剔透,生动活泼,出神入化,被称为“现代文物”,多次获国家级和市级金奖,是独特的旅游纪念品、珍贵的工艺收藏品、高档的馈赠礼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及台湾、香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等近百家媒体曾予以报道。大足石雕大可作场馆、会所雕塑,展现地方风采,小可点缀室内陈设之美,增添东方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2009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大足石雕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 重庆市 北碚区 重庆串串香

在重庆众多的小吃当中,串串香应该是比较有意思的一种。用一根长长的竹签串起三五片肉或几片土豆、海带等等。竹签分长短,短的串荤菜,长的串素菜,因此价格也不一样,素的一毛钱一串,荤的两毛钱一串。喜欢什么样的食物,自由挑选,然后放进锅里煮,煮好后,手持竹签,先将它在油碟里一裹,用牙齿细细剔下竹签上的熟食,细嚼慢咽一番,感觉余味不尽。

烫煮串串的汤料与火锅的汤料差不多,用料很讲究,从主料的牛油、花椒、海椒、酒酿、红枣到辅料的糖、味精、胡椒,一样都不能少,否则味道便会打折扣。重庆人口味刁,哪怕是少放一样调料,也吃得出来高低良莠。蘸作料的油碟也十分讲究,有香油碟与干油碟,香油碟的主打料是芝麻油,清热去燥,干油碟里面是辣椒面、花生末、葱,把烫好的串串在里面一裹,吃起来辣、香,浑身的毛孔都张开来,爽得透彻。

其实串串香就是火锅的变种,吃法不同而已。火锅是将菜盛在盘子里,串串是将吃食串在竹签上,因此风格也就不同。火锅是大盘大碟的菜倒进锅里,煮熟了能捞一大碗,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快意与豪爽体现得淋漓尽致。串串体现的是少而精,豪爽的北方人每每感叹一个串串还不够塞牙缝。其实串串香,香就香在它的少,它的不够,让你费一番功夫才能吃到嘴里,回味无穷。因此,在重庆,登大雅之堂的是火锅,偏街陋巷里却遍布着串串香。三五个朋友围炉而坐,大把竹签在锅里煮着,喝着啤酒,摆着陈年老窖的龙门阵,慢慢地等锅里的串串煮熟,经过长久的期待,那小块的,裹上作料的食物落入口中,那滋味,真是香啊。吃喝完了,伙计在一旁数签签,数到手软,也不过二三十元钱。

串串香也叫麻辣烫。麻辣烫常常被借用来表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微讽的,有滋有味的琐事。借此喻意录制的节目《生活麻辣烫》,《麻辣冤家》反映重庆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体现着平民式的智慧与幽默,不但重庆人爱看,外地人也看得津津有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