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佛山市南海康福林土特产 佛山粤北土特产店地址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佛山市南海康福林土特产 佛山粤北土特产店地址更新时间:2024-05-13 02:18:27

一. 广东省 佛山 高明 三洲黑鹅

体形小,除腹羽有少量白色外,全身均黑,骨细肉嫩、肉味鲜美, 饲养60-70天,体重可达2.5公斤。畅销广洲、港澳等地。年出口量约5万只。( 高明)

二. 广东省 佛山 南海 罗村竹笋

罗村竹笋以沙口出产的为最佳,其外表金黄,内如玉琢,香滑可口。沙口竹笋没有粗纤维,外表有皱纹,至今在罗村仍不失为一种人人爱吃的佳肴。( 南海)

三. 广东省 佛山 禅城区 石湾陶瓷

石湾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石湾河宕贝丘遗址出土的几何印纹陶片,见证了五千多年前的石湾陶瓷历史;唐宋时期石湾已成为岭南陶器生产基地;发展至明代更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今天陶瓷业在传承和创新中以崭新的形式名扬四海。

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区域,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陆畅达的交通条件,使石湾成为我国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

"石湾陶,景德瓷",可以说是概括了中国陶瓷的精髓。与景德镇陶瓷业不同,石湾窑是民窑,与官窑有根本的区别,它主要是为市场需要生产,为外销需要而生产。除了生产日常用陶瓷外,还大量生产美术陶瓷等作品。

溯源

石湾陶塑技艺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石湾东汉墓出土的陶塑可见其艺术雏形。石湾陶塑技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唐至明以前为形成发展期,明清时期为鼎盛期,民国时期为低谷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为全盛创新期。

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石湾出现大型窑场的历史最迟可上溯唐朝。50~70年代先后在佛山石湾和南海奇石发现唐宋窑址,发掘出的均属半陶瓷器,火候偏低,硬度不高,坯胎厚重,胎质松弛,属较典型的唐代南方陶器。

宋代是陶瓷极盛时期,整个社会的消费时尚推动了陶瓷业的空前发展。从事陶瓷制作的窑场遍布全国,日用陶瓷、建筑园林陶瓷和艺术陶瓷的品种急剧增多,造型、款式日益翻新,因而后世有"唐八百、宋三千"的赞誉。陶瓷器生产是宋代经济中最重要的商品生产之一,外销商品中绝大多数是陶瓷器。为适应外销扩大对外贸易,陶瓷业逐渐从内地向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发展。

当时石湾陶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交通便利和陶土比较丰富。官窑水道渐趋淤浅,水运交通中心不得不移至佛山和石湾。佛山与石湾相连,汾江和东平河直通广州,产品运往广州出口十分便利。台湾一带又有陶泥岗沙,取材方便,于是本来就有陶瓷业基础的石湾便很快发展成为岭南重要陶器生产基地。

宋代石湾生产的日用陶器,造型及装饰手法都注入了艺术表现形式,器形饱满、均衡,线条流畅,富有变化,种类也比唐代丰富得多,有魂坛、堆贴瓦檐重叠式矮身陶罐、彩绘花瓶、陶琴等,涉及器皿、文玩、动物、人物等各个陶塑类别。石湾陶器五弦琴,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是案头文玩类陶塑的佳作。

宋代石湾陶器的装饰艺术非常重视纹饰。纹样题材广泛,形象丰富,极尽工巧细密,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从石湾宋墓和奇石宋窑0土的遗物来看,宋代"彩绘花卉颇有写意绘画的笔意,如绘兰草、竹叶,用笔疏朗,情趣盎然"。此外,还有绳纹、弦纹、波浪纹、瓜棱纹、缠枝花卉纹、二方连续纹等。其中缠枝花卉纹十分精美,花卉蔓草舒展自如,卷曲合度,缠枝的曲、伸、卷、缠都饱含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

石湾地处南国一隅,向以生产日用陶器为主,制陶技艺虽然达到了一定水准,但与北方诸名窑比较,要逊色得多,在宋代陶瓷之林中尚无显著地位。南宋至元,佛山是中原移民的聚居地。他们把北方的陶瓷技艺带到石湾,与石湾原有的制陶技艺相融合,大大地提高了石湾陶器制造水平与艺术水准。因此,则"石湾集宋代各名窑之大成",定、汝、官、哥、钧诸名窑产品被石湾模仿得惟妙惟肖,八大瓷系的造型与釉色之美以及装饰手段也全被石湾消化吸收,从而成为南国"善仿"为特色的名窑,特别是以"广钧""泥钧"而名闻天下。

四. 湖北省 襄阳市 南漳 琵琶乳鸡

创新菜。取重约2.5斤的当年仔鸡1只,宰杀去毛去内脏洗净后,将鸡体内骨折断,以防鸡身收缩,再将鸡身摆弄平展,斩去鸡爪插入鸡颈两边,用葱、姜、料酒腌制10分钟,沥去血污洗净,加调料、高汤入笼蒸半小时,出笼后用发菜做琵琶弦,勾明芡上桌。此菜色泽乳白,形似琵琶,肉质酥烂,鲜香可口。

五. 广东省 佛山 禅城区 柱侯酱

佛山柱侯酱是广东省佛山市的。柱侯酱,色鲜味美、香甜适中,有芬芳的豉味,是别有风味的调味佳品。100多年来,柱侯食品成为佛山最有特色的食品配料之一,远近闻名,深受人们的称道。

柱侯酱,相传是由佛山厨师梁柱候创制,为佛山之一,用于烹饪鸡、牛、鸭、猪等畜禽肉类,香浓入味,肉质鲜嫩,不油腻。

相传100多年前的同治年间,祖庙附近的三品楼饭店,生意十分兴旺,饭店有个厨师,姓梁名柱侯,他对菜色很有研究,做出来的菜味道与众不同,尤其是肉类菜谱,更是色香味俱佳。原来,梁柱侯做菜,不是用集市卖的豆酱,而是自制一种酱料作为调料。他做出来的菜,人人吃过都赞不绝口,饭店的生意也蒸蒸日上。由于顾客喜爱,有些顾客便自带容器请店相让。起初每人买少许,后来买者日众,至日产50公斤仍未满足要求。另三品楼邻近祖庙,游客众多,很快名传省内外,于是产品便销向南海、广州及澳门、香港、新加坡等地。后来,梁柱侯自己开了间小食店兼营酱料,这酱叫什么好呢?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柱侯酱。以后,梁柱侯更用心制酱,选上好的黄豆,配上盐、白糖、芝麻、生抽,味道比以前更为芳香可口了。梁柱侯年老去世以后,人们将他的制酱方法继承下来并推而广之。柱侯酱便成为佛山,销行全国。

建国后,柱侯酱由海天酱油厂生产。1956年年产量为64吨,其中400公斤销往香港和澳门。1967年,海天酱油厂更名为珠江酱油厂,并以“珠江桥牌”为商标。1978年,柱侯酱的年产量为118吨,出口量为78吨;到1985年,产量已达385吨,出口量为106吨。1985年,柱侯酱获省"优质产品"称号。至今柱侯酱仍是海天企业名牌产品之一。

六. 广东省 佛山 顺德 菊花鱼生

顺德:菊花鱼生

顺德自古都是富庶之地,当地人劳作之余,喜用本地物产精心烹调,互相品评,整体厨艺颇高,厨师输往广州、港澳及东南亚一些城市,“食在顺德,厨出凤城”。顺德菜式以清、鲜、爽、嫩、滑为特色。在闻名的炒牛奶、顶骨大鳝之外,菊花鱼生也更具是代表性风格。还有顺德大良镇的双皮奶、陈村的鱼饼……

顺德自古都是富庶之地,当地人劳作之余,喜用本地物产精心烹调,互相品评,整体厨艺颇高。顺德菜是粤菜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在选材方面不似众多粤式经典名菜好用山珍海味,亦非“什么都敢吃”般地使用奇特食材,顺德菜式多以常见的淡水河鲜为主角,与各色食材相结合,以清、鲜、爽、嫩、滑为特色。在闻名的炒牛奶、顶骨大鳝之外,菊花鱼生更具其代表性风格。

选材

用于做鱼生的鱼有大讲究。据介绍,经验丰富的顺德厨师一般挑重约750克的“壮鱼”,鲜美嫩滑,恰到好处。鱼买回来,先放在山泉水饿养“瘦身”几天,消耗体内脂肪,经此做出来的鱼生则肉实甘爽。

制作

1.放血

鱼生最讲“品相”,鱼肉必须要透明晶莹才算靓,因此在做鱼生时非常讲究放血,也最是“技术含量”所在。把握不好,鱼肉带红或水分过多,都会大大影响口感与卖相。一般放血,是在完整无伤的活鱼下颌处和尾部各割一刀,然后将鱼放回水中,待鱼在游动挣扎中鲜血流尽,便能得到毫无淤血洁白如霜的鱼肉。而顺德厨师在这方面很有一手,他会首先抓起鱼头,然后在鱼尾割上一刀,让鱼一时死不了却因为伤口受痛而拼命摆尾,鱼血因此加快流失,最后鱼血放得干净,鱼肉漂亮,吃鱼生时也不会有鱼腥味。

2.切片

放血之后就是切鱼片,鱼生好不好吃,全看师傅的刀工。把鱼背的肉起出后切片,强调的是一个“薄”,“薄则鱼骨隐,厚则鱼骨现”。一个好的师傅,能把鱼片切成仅0.5毫米左右的厚度,薄如蝉翼,晶莹剔透,漂亮至极。一般鱼生在片好之后,要再放进冰箱冷冻一阵,如此才能爽滑清甜。 盛鱼生的盘子也很讲究,一般用传统的漆盘或是船形器皿。盘中放入冰块轧平,然后在上面铺上一层保鲜膜,再将鱼片均匀整齐地覆盖在上,菊花鱼生就完成了。

食法

不似一般日式刺身仅以芥末和酱油为佐衬托鲜味,顺德鱼生光配料就有十几种——蒜片、姜丝、葱丝、洋葱丝、椒丝、豉油、花生碎、芝麻、指天椒、香芋丝、炸粉丝……
吃鱼生前,先根据个人喜好挑好配料,加以油、盐、糖,和冰好的鱼生一起在碗里拌一拌,然后立马将鱼生佐料调料一口吃进嘴里——鱼生冰凉爽滑的口感瞬间令人畅快非常,再仔细咀嚼,各式香、辛、酸、甜的佐料更将鱼生之鲜美尽情带出,使得满口溢香,无穷回味,最叫人欲罢不能。

鱼生之外,以鱼头、鱼尾和鱼骨煲粥,鲜甜;骨腩油炸,酥脆;鱼肠焗蛋,香滑;鱼皮捞起,爽口……一鱼多吃,变化无穷。

七. 广东省 佛山 顺德 煎焗甘鱼

煎焗甘鱼

甘鱼是精选的西江野生甘鱼,据说家养甘鱼与野生甘鱼味道差之千里,(煎焗甘鱼)的制作很特别,只煎不炸,且火候掌握要得法,这样煎焗的效果能让鱼肉外面酥脆呈金黄色,而里面鱼肉的嫩滑细腻,甘香可口,令人吮指难忘,食家们临走时往往不忘打包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

配料:(鱼甘)鱼

特点:精选西江野生

(鱼甘)鱼、鱼焦肉嫩、皮脆肉滑、美味甘香。

八. 广东省 佛山 南海 丹灶慈菇

慈菇是珠三角人民传统的春节“压岁”食品,取其宗枝衍叶,如意吉祥之意。丹灶慈菇早在70年代已开始种植,其特点是个头大、肉质好、味鲜美、、色雪白,绝大部分出口港澳及东南亚等地。( 南海)

九. 广东省 佛山 南海 大沥沙皮狗

沙皮狗,产于大沥一带,是世界名狗之一。

沙皮狗身高4656厘米,体重2227公斤,背短,头部比身躯大,黑鼻,舌头呈深蓝色,面部及全身的皮肤褶皱,耳小而下垂,毛短而刚硬,头似河马,嘴似瓦筒,三角眼。由于其皮肤褶皱,故称之为沙皮狗。“沙皮”,意为鲨鱼皮或砂纸的意思。

沙皮狗又名“大沥犬”或“中国斗狗”,是世界稀有狗种。大沥沙皮狗已与细犬、藏獒并列成为中国三大名狗,是迄今为止被国际犬界公认的十种纯中国狗种之一,也是世界上尚存数量最少的狗种之一。

所谓大沥沙皮狗,其实与-形象代表的“肉嘴”沙皮狗不同。原产地的沙皮狗小时候也是浑身褶皱,但成长过程中褶皱慢慢消失,躯体长出极短而竖立的单层毛,大沥人形象地称之为“马毛”。它们身形精瘦敏捷,嘴部貌似“瓦筒”,被叫做“骨嘴”,用以区别外国沙皮狗褶皱众多的“肉嘴”。一些香港养狗人认为,早期的沙皮狗具有较轻的骨量和比较长的腿,身上布满密密的马毛,头部也只有很轻微的褶皱。“骨嘴”沙皮狗在吻部的肉垫很少,整个吻部看上去瘦,从正面看两边的面颊消瘦,像被饿了好几天。“肉嘴”沙皮狗的吻部肉垫很厚,骨量也重,而轻骨量的沙皮狗在结构上很难承受这种头部硕大的“肉嘴”沙皮。

在大沥狗市场,沙皮狗的行情也在20世纪90年代末逐渐看涨。特别是1997年,香港人买得多,多数人希望买到的沙皮狗的皮越皱越好,于是,杂交沙皮狗的行情远远好过纯种沙皮狗。沙皮狗的行情在1997年至1999年达到最高峰。

在大沥,有一个坚持饲养大沥沙皮狗的黄柱华。在黄柱华的名片上,注明自己是国宝原种“骨嘴”沙皮狗饲养者,是大沥沙皮狗的传人。每当有人走到黄柱华在宠物市场的摊位时,他就会向大众说明:大沥沙皮狗完全不是国外皱巴巴的“大笨狗”的样子,它们灵活善斗,非常健康,是很好的家庭犬。

黄柱华认为,要培养一只好的沙皮狗,在它的成长过程中至少要参加四次狗赛:狗从三到六个月、六到十二个月、一到两岁、两岁以后,都应该让沙皮狗去参加比赛。黄柱华说:“其实和养小孩一样,从小就带狗去见世面,它就会与众不同。”

如何走出目前大沥狗市的低迷困境?业内有识人士认为,为了弘扬大沥沙皮狗的知名度,早日打造成国际名犬,有关部门应规范大沥沙皮狗市场,定期举办大型狗展,从而向国内外推介沙皮狗,以拓展销路。同时,要定期对外发布沙皮狗商情,及时反馈信息,减少经营盲目性。此外,要运用科学技术改良狗种,提纯沙皮狗,推动纯种沙皮狗繁殖,并根据市场需求,繁育新一代袖珍沙皮狗。这些都是使大沥沙皮狗走出低迷困境十分重要的举措。

十. 广东省 佛山 顺德 顶骨大鳝

顶骨大鳝

顶骨大鳝又名“褪骨大鳝”,以烹制时将鳝鱼(河鳗)的脊骨去除而得名。特点是纯肉无骨,原汁原味,软滑香浓,味鲜可口,造型别致。

用料:750克许鳝鱼1条,火腩、蒜子各75克,湿冬菇、火腿各50克,二汤250克,上汤500克,柚皮2块,陈皮短细丝、姜米、蒜茸、生粉、胡椒粉、老抽、味料各适量,芫荽叶2件。

制法:

1、把鳝鱼宰好洗净,用60℃热水烫过,去除粘液,横切成4厘米长的段,将火腿切成与鳝段等长的粗条,火腩切件,蒜子去头尾。

2、把柚皮烧去皮青,用水洗清涩味,再用上汤、猪油滚煨,如老抽调色。

3、烧镬下油,把蒜子炸过,捞起。下姜米、蒜茸爆香,注入二汤,下鳝段、火腩、冬菇、陈皮丝,溅酒,调味,用老抽调色,把鳝段滚至仅熟捞起,用拇指把鳝脊骨去除,将火腿条插入空腔处,然后逐一放在扣碗竖排整齐,以蒜子伴边,中央放大冬菇1只,入笼扣熟。

4、食前把柚皮回热放在鳝段上,扣在碟上,把原汁倒在镬中,加入湿生粉勾芡,淋在鳝上,撒上胡椒粉,放上芫荽叶设色。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