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西特产马蹄直播间 马蹄荸荠直播广西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西特产马蹄直播间 马蹄荸荠直播广西更新时间:2024-01-27 20:20:24

一. 广东省 韶关 乐昌 北乡马蹄

北乡马蹄

乐昌素有“马蹄之乡”的美称。马蹄是乐昌较大宗的土之一,总种植面积达一万多亩,

产量也超过一万多吨。以乐城和北乡为主要产区,廊田、河南、长来、九峰等乡镇也有种植。乐昌马蹄以个大肉嫩、清甜多汁、爽脆无渣为特点而闻名省、港、澳市场,其品质最优者为乐城田洞150亩产区出产的马蹄,总产约240吨。

每年的冬末春初马蹄上市季节,乐昌马蹄产品成行成市,形成长达一公里多的“马蹄街”,众多的外地商贩纷至沓来,把马蹄街围得水泄不通。乐昌马蹄除少量在本地区销售外,大部分销往外省、市,港澳市场也享有盛誉。

乡马蹄以个大肉嫩、清甜多汁、爽脆无渣为特点而闻名省、港、澳市场。北乡马蹄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尚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据科学分析,马蹄有较高的蛋白质,含维生素C、钙、铁、淀粉、糖类等多种营养成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早有记载,称马蹄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润肺化痰,明目退翳的药用价值。

北乡马蹄,芽短紧凑,脐部较平整,表皮呈红褐色或深红褐色;肉质脆嫩、清甜化渣。单果重约25g。具有色美、肉嫩、爽甜、渣少的特点,又有生津降火清热解毒和滋补身体的功用。它可作水果亦可作蔬菜,可制罐头,可作凉果蜜饯,它既可生食,亦可熟食。

北乡马蹄已有数百年的种植历史,清同治十年(1871)续修的《乐昌县志》即有种植马蹄的记载。乐昌素有“中国马蹄之乡”的称誉,其中以北乡镇出产的尤为佳品。乐昌北乡马蹄之所以品质比其它马蹄要好,是与其得天独厚的环境密不可分的。这里三面环山,秋冬季节昼夜温差大,土壤以黄钯沙土为主,正是马蹄最适宜生长的环境。因此结出来的马蹄个头大、爽甜,能够畅销广东、湖南、湖北、福建等省,远销美国、加拿大、澳洲及东南亚一带,成为乐昌著名的土和拳头产品。

目前,北乡马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400公顷,总产量3.8万吨, 总产值达8820万元。以北乡镇、乐城镇、廊田镇和长来镇为主要产区。

北乡马蹄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1997年,北乡马蹄主要产区北乡镇被列为“韶关市优质高产马蹄示范区”;2004年,北乡马蹄种植项目建立了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同年,乐昌举办了首届马蹄节暨经贸洽谈会;2007年,北乡马蹄成为《韶关市“十一五”期间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意见》的重点培育产品;2009年,北乡马蹄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目前,生产北乡马蹄的企业主要有一家,是乐昌市粤宝农副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该社于2008年成立,主营以乐昌本土的“北乡马蹄”、“乐昌香芋”、“廊田粉葛”、“九峰鹰嘴桃”、“黄金奈李”等名优农产品的专业种植、储藏、深加工、流通集于一体的产业化机构。合作社荣获国家农业部颁发“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广东省农业厅颁发“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韶关市农业局颁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

二. 广西 桂林 平乐 大水李

产于同安镇大里村,是该地特有的水果品种,其特点是:个体特大(8~10个有1公斤)、肉厚核小、细嫩脆口、汁多味甜,有机酸成份少,可加工成话李、罐头等。堪称果类之佳品。

大水李为大里村李连同、李秀知于20年代首先从外地引进种植。解放前,因人们消费水平低,市场上李子价格不高,故该项生产发展缓慢。至解放初期全村只有35户农民种植,面积20多亩共500多株。

60年代前期,大水李发展加快,1961~1964年全村大水李种植面积增加到80多亩。60年代后期,每户只许留少数几株,多余部份收归集体,许多村民砍树毁果。加上管理粗放,致使李树面积大减。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中,毁树造田造地又砍去很大一部份果树。至80年代,农民毁果建房,又砍掉10多亩果树。至今,该村剩下的李树仅20多亩,650多株。

大水李以简单的分株直移栽培法栽植,种植1~3年开始挂果,10年后为盛果期,盛果期株产达150~200公斤。

三. 广西 来宾 金秀 黄笋

罗香黄笋、甜笋闻名县区内外。罗香乡素有种植黄笋、甜笋竹的传统,并早已闻名区内外。到目前已种植有黄笋竹林近1万亩、甜笋0.6亩。年生产黄笋达20万斤,甜笋10多万斤。仅两种竹笋收入22万元,人均达20元。黄笋制成酸笋、笋干远销柳州等城市,甜笋也远销县内外,甚至区内外。



无论黄笋、甜笋,在罗香的产量最多,品质也是较高的。平竹村委是全乡甜笋最多的村委。该村委的生甜笋主要销售县内外,制成的火烧笋销往区内外。每年的销路却很好。而罗香村委一带加工的酸笋更是闻名区内外,供不应求。近年,乡党委、政府大力提倡并号召农民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特别强调重种重管,抓低产林改造。因此对竹林生产和管理越来越重视,产量逐年增长,农民已尝到了种植笋竹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好处。

四. 广西 桂林 龙胜 柿花

花于4月中旬开放。果实心状球形,橙黄色。10月上旬至11月成熟时变为红色,通常无子或有少数种子。产于桂林阳朔、临桂、荔浦、平乐、恭城等县,苍梧、容县、平南、玉林等地亦有。阳朔为主产地,阳朔与恭城两县鲜柿年产量达4000多吨。主要优点是:果型中等,单果重170克-196克。外形美观,光滑、多粉,果肉橙红,质脆味甜,肉厚汁多,含糖量达18%。适于生食,也适于制柿饼,出饼率20%-30%。产量较高,单株产果150千克-250千克,丰产株达1200千克。柿饼有润肺止咳、生津、润肠之效,蒸食可治咽喉痛、咳嗽咽干。

五. 广西 桂林 灌阳 灌阳苎麻

苎麻,俗称青麻。种植历史悠久,据旧《灌阳县志》记载,1750年前已有苎麻种植。公元1800年前后从临桂县引进绿白麻种植,二十年后这个品种在县内成为主要苎麻品种。后又从平乐引进黑皮蔸种植,逐渐取代了绿白麻品种。民国时期苎麻种植较多,1949年全县达2710亩,总产量9.65万公斤。解放初期有所增加,1957年全县种植面积增至5966亩,总产16.43万公斤。60年代后,因扩种粮食作物,苎麻种植面积减少。80年代后逐渐恢复,因价格看涨,1987年种植面积达12317亩,总产88.84万公斤,为解放以来最多的一年。后因价格下跌,1990年仅有2355亩,总产为17.42万公斤。

县内种植的苎麻,纤维支数高,1986年经湖南株州绢麻厂化验,黑皮蔸苎麻的纤维支数达2200支以上,因而历来比较畅销。解放后,1953年由外贸部门收购出口苎麻10.83万公斤。

1960年出口75.15万公斤。县供销部门从1952年开始收购到1990年,共收购苎麻482.41万公斤,平均每年为12.37万公斤,其中1987年收购76.84万公斤,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六. 广西 百色 靖西 靖西粽粑

春节快到,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刷粽叶、泡糯米,割猪肉,调佐料,准备包“逢”。“逢”是靖西壮话,即是粽子,或叫粽粑,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但靖西壮族人民制作的粽粑与外地的不一样,大糯芳香,个体巨大,匀称美观,用料讲究。因为靖西香糯米质洁白,饭软芳香,做成粽粑煮熟后放上半月乃至一个月,还是鲜香如初。

关于粽粑的来源,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依逢的少年,勤学好问,聪明伶俐,凡事都要想一想。他编织的笥、筛、筌,比别人精致美观、实用。有一年除夕,晚饭没煮好,依逢想去玩耍,天很黑。他想,要是月亮能出来,让小伙伴们一起游玩该多好。要是没有真月亮,有个假月亮也好啊。他想到每逢节日,人们都用糯米做成各种各样的东西,七月十五做“米带”,八月十五做月饼,霜降节做糍粑,能不能也用糯米来做一个“月亮”呢?

依逢把这个想法告诉阿爸阿妈,他爸爸说:“你试试看吧,节日嘛,玩一玩也好。”

依逢用糯米饭捏了个椭圆的,象个黄瓜,不像月亮,他又捏了个圆圆的,象小南瓜,把它放在阿妈铺开的叶子上,可没等手全放开“月亮”就瘫软下来,变成一小堆糯米饭。依逢不灰心,他改进方法,干脆用糯米泡水后,再用宽大的叶子包裹起来,用细绳子包扎好,再煮熟。开出来一吃,味道特别香甜可口,那是粽叶糯饭香合起来的味道。阿爸阿妈都称赞道,十分好吃。

第二年除夕,依逢总结经验,用半肥半瘦的猪肉做馅,吃起来味道更好。亲戚朋友来到依逢家,吃了这种风味独特的食品,都纷纷效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依逢,给这种食品起了个名字叫“逢”。把那叶子叫“东逢”(粽叶)。并且定为春节不可缺少的食品,赠送亲朋好友的珍贵礼物。

靖西的粽粑经过后人的不断改进,风味更加独特,无论色、味、型、配料、制作上等都与外地不一样,品种也多,风味各异。

“逢咩”(母粽)。平常靖西壮族人民做的粽粑,每个粽粑一两斤,这种大粽跟端午节的三角粽不同,形状如同鼓鼓囊囊的枕头,用绿豆或竹豆猪肉作馅。除了平常一两斤重的粽粑外,在春节,靖西每家都要包一两个特大的“逢咩”,每个“逢咩”用米量小的三、四斤,大的八、九斤,里面以猪脚或猪肉为馅,那可是绝对的“巨无霸”。这种特大“逢咩”的制作,需要两人协作才能完成。“逢咩”裹扎好后,还得两人抬着慢慢放入大锅头里。煮熟后也需要两三人抬上来。除夕开始就把“逢咩”摆在神台上敬祭祖先,直到十五日。正月十六,把“逢咩”重煮,并杀鸡设筵,再次祭祀祖先后,方可剥开“逢咩”。当天,各家各户都把已经出嫁的女儿和外孙一起请回娘家,有新婿的还特地把新婿请来一起吃“逢咩”。破开“逢咩”后,按辈份老至幼辈分发,然后共享。民间认为,行此俗即可保新年安泰。

竹篾笼粽粑。靖西龙邦、安宁、南坡等边境地区的群众都喜欢特制竹篾笼粽粑,等到正月初十这一天,用来招待族中亲戚,赠送亲朋好友。它具有体形特别,表油里透,气味芳香,不软不硬,保存时间长等特点。其制作的方法是:(一)选用箬竹篾片编成长二十多寸,高宽六寸,两端陡斜,下端开着洞口的竹笼,洞边留着六寸的篾片,以备封口。(二)将20斤糯米用冷水洗3-4次,除掉杂物及泥沙,浸泡让米粒膨胀后倒去清水,放入适量硼砂溶液和少量食盐拌匀。(三)取三斤肥猪肉切成肉片,放入盆中,撒上适量的胡椒粉、五香粉、沙姜粉和味精,以及经过烤磨过的花生仁粉。倒入二两烧酒和少许食盐,用手搓压拌匀,腌闷半个小时左右。(四)将笼子口部朝天,用手把粽叶布入笼子底部和四周围,倒入糯米一层,然后放入几块肉片,如此反复十几次,至米满笼口后,用粽叶包住两层,再用篾片编封口部,放入大号沙煲(生铁锅也可),煮一昼夜即可。吃时用一把利刀把篾叶割开成“一”字形,拉出篾片,拨开粽叶,就能品尝到竹篾笼粽粑的美味。

稻草灰粽粑。龙邦、安宁一带的群众爱制作稻草灰粽粑。这种粽粑煮熟后呈灰蓝色。他们之所以要染成这种彩色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新年里忌“白”的缘故;一是这种经稻草灰染过的粽粑吃了不易坏肚子,吃时不易腻,并且具有防腐作用,比一般粽粑可久留一倍时间。这种粽粑的制法除配料与一般粽相同外,就是将稻草(糯米稻草更好)的穗部烧成灰后,拌入糯米中搅匀,再加适量的酒(以润透为宜)拌搓,然后簸去稻灰末,糯米就变成灰黑色,煮熟后就变成灰蓝色。这样制作的粽粑,烂而不糊,色泽油光,软而不粘,爽食可口不腻。

壮家人包粽粑,主要是为了过年,粽粑象征团结和睦、甜蜜、吉祥等意义。而除年粽外,在靖西还有特殊意义的各类粽粑。

旧时,小孩到了读书的年龄,上学的头一天,父母就会给小孩包上一盘粽粑,这盘粽粑很特别,有的包成四四方方的,名为“印粽”,叠成一个宝塔形状,以此寓小孩将来“高中掌印”;有的包成长形笔状,称为“笔粽”,谐音“必中”,以此表示小孩必定考中。

靖西年粽每个家庭煮有几十个,自家吃的并不多,除了祭祖所用,其余的粽粑都一对一对地挂在房门边,屋梁上、灶台旁,从初二到十五,这些粽粑就被当成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送出,而自家梁上也会多了一些亲朋好友送来的粽粑。

于是,这过年的包粽、煮粽、送粽,便成了一种带着浓浓亲情和友情的习俗。

七. 广东省 韶关 乐昌 乐昌马蹄

乐昌马蹄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乐昌素有“马蹄之乡”的美称。马蹄是乐昌较大宗的土之一,总种植面积达一万多亩, 产量也超过一万多吨。以乐城和北乡为主要产区,廊田、河南、长来、九峰等乡镇也有种植。乐昌马蹄以个大肉嫩、清甜多汁、爽脆无渣为特点而闻名省、港、澳市场,其品质最优者为乐城田洞150亩产区出产的马蹄,总产约240吨。每年的冬末春初马蹄上市季节,乐昌马蹄产品成行成市,形成长达一公里多的“马蹄街”,众多的外地商贩纷至沓来,把马蹄街围得水泄不通。乐昌马蹄除少量在本地区销售外,大部分销往外省、市,港澳市场也享有盛誉。( 乐昌)

乐昌已有近百年的马蹄种植历史,素有“中国马蹄之乡”的称誉,其中以北乡镇出产的尤为佳品。据当地村民介绍,乐昌北乡马蹄之所以品质比其它马蹄要好,是与其得天独厚的环境密不可分的。乐昌位于粤北边陲,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雨资源丰富,这里秋冬季节,日照光线强,昼夜温差大,因为入秋之后,开始结马蹄,夜间温度要低冷,马蹄才能结得够爽甜。这里三面环山,其河流源于西坑山泉水,用水质清甜的山泉水灌溉的马蹄自然特别甘甜;北乡垌是一片部积盆地,水田上面有一层十五至二十厘米灰黑肥沃的泥土,下面是黄钯沙土, 是马蹄最适宜生长的土壤。因此结出来的马蹄个头大。

北乡马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广东省乐昌市乐城街道办、北乡镇、廊田镇等3个镇、街道办现辖行政区域。

八. 广西 贺州 平桂区 芳林马蹄

芳林马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芳林马蹄是贺州的传统名牌产品,也是主要产业之一,因其最初种植地起源于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芳林村,且当时其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及认可,因此人们习惯称其为芳林马蹄。芳林村清代就已经有种植马蹄的习惯,一直以来,贺州历届政府非常重视这一传统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 发展潜力与品牌提升方向:经多年发展,目前芳林马蹄在贺州种植面积已有4878公顷,年产马蹄160593吨,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达到5347公顷,产量181883吨。在贺州市辖区内拥有以马蹄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生产能力70000吨,其中有1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龙头企业,1家企业被认定为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嘉宝、贺兴、大成等企业生产的清水罐头等系列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国家,深受各地消费者的推崇,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蹄(荸荠)是贺州市平桂区大宗农产品,主产于沙田、鹅塘、莲塘、贺街等镇,2003年全区马蹄种植面积5.89万亩,总产10.47万吨。八步马蹄是果蔬兼用型保健食品,既可鲜吃,又可加工成马蹄罐头、马蹄粉、马蹄糕等系列产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降压的功效。“芳林马蹄”是八步的名优,其球茎扁圆形,表面光滑,成熟后呈深栗色或枣红色,果大,单果重大的可达55.6克,皮薄细嫩,肉白色、脆甜多汁、富含淀粉、化渣爽口,风味独特而闻名,亩产量2000-3000公斤左右,八步区年种植马蹄6万多亩,11月底上市,可年产鲜马蹄10万多吨。产品畅销两广、湖南、海南、福建以及东南亚等地。1996年以来,八步区通过外资企业对马蹄进行加工出口,从而促进了马蹄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有大成食品有限公司(台资)、富翔食品有限公司(美资)、嘉宝食品有限公司(闽资)和鹅塘罐头厂从事马蹄加工生产,加工后“清水马蹄”罐头远销欧美及日本市场,价格一直看好。今年又有鼎盛机构食品公司(美资)以洁净的鲜品马蹄销往美国市场,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地域范围

芳林马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范围包括:平桂管理区的黄田镇、沙田镇、羊头镇、鹅塘镇、公会镇、望高镇、西湾街道、水口镇、大平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5′至112°03′,北纬23°39′至25°09′。地域保护范围的面积4878公顷,年产量160953吨。

九. 广西 桂林 灌阳 灌阳陶器

县内水车乡是桂林地市陶器生产基地,被誉为“灌阳景德镇”。这里陶泥质量很好,从1762年开始生产第一件陶器起至1990年,已有228年历史。解放前,由于社会制度的限制,只停留在一家一户生产几种工艺简单的生活用具,如酒壶、沙罐、水缸等。解放后,除户办作坊生产外,还兴建了乡办陶器厂,逐渐由手工生产改为机械生产,除生产日常生活用具外,还生产质量很好的花盆、花盘、龙头壶和大酒海等。1978年后,全州湘山酒厂需要的大酒海,全部由水车乡陶器厂生产供应,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19万元。除乡办陶器厂生产外,还有很多农户从事个体生产,如山燕头和弯门口两个自然村,共296户、1180人,其中有70%的家庭生产陶器,30%的家庭从事为有关陶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制陶,不但养活了这里1000多人,而且使家家户户富裕起来。

十. 广西 百色 靖西 靖西桑蚕

目前,市内种植的桑树以沙二×伦109为主,桂桑优62、12等新品种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饲养蚕种为两广二号和桂蚕一号,上簇已普遍使用方格簇,生产的蚕茧茧丝长1000~1400米,光洁好,净度高,解舒率75%左右,缫折低(2.3左右),利于缫制高等级的生丝,蚕茧质量上乘。2009年,全县新老桑园面积860公顷,蚕农售茧收入620万元。2010年,全县新老桑园面积908.67公顷,蚕农售茧收入985万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