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豆腐圆子贵州特产 贵州豆腐圆子用的什么豆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豆腐圆子贵州特产 贵州豆腐圆子用的什么豆腐更新时间:2024-01-16 08:48:46

一. 贵州省 铜仁 松桃苗族自治县 松桃烂糊桥米豆腐

松桃“烂糊桥米豆腐”,始产于清光绪末年,以色鲜味美出名。其主要原料,采用世昌响水洞“油粘”米和响水洞泉水磨浆熬煮而成,故又名“油粘鲜味米豆腐”。

响水洞乃松桃蓼皋八景之一的“响水泉飞”。此地得天独厚,气候温和,水质清纯,从洞口下限三公里所产“油粘”米,具有“色如玉,粒如珠,香如粽”的特点,清代曾作“贡米”,上献朝廷。昔人曾作诗赞:“人杰地灵水飞泉,得天独厚产油粘,色味俱佳称珍品,奉旨进贡民献鲜。“贡米”称谓历时虽久,却一直不衰,今每逢秋收,上级特令专仓储藏,不分别种混杂,可见非同一般。当地人用该米做米豆腐,稍加佐料。则别具风味,移至集场试销,食者无不赞誉,“油粘鲜味米豆腐”以此得名。

民国二十年左右,蓼皋镇南门厨师黄昌贵 ( 绰号“烂糊桥” ) ,善烹调,他将此米豆腐加工工艺从打米磨浆到上锅制作等一系列程序进行改进后,使其色泽玉绿,富有弹性,切成小方颗,久煮不老,色形如初;再佐以胡椒粉、姜、葱、红辣椒面、精肉脆哨,食之细嫩可口。每日一旦上市,顾客盈门,争相购食,供不应求。县城过去请客,常为早面 ( 鸡汤银丝面 ) 、夜酒 ( 席面 ) 、中午条 ( 糕饼典果 ) ,自烂糊桥米豆腐出市后,客人则要求吃他的米豆腐以代替早面午茶,至晚上开席,即便满桌珍肴也显乏味了。本地出外深造的学子或远居商旅,即今在港、澳、台、美、欧的松桃人,每每来信念及烂糊桥的米豆腐,以为珍贵。

解放后,黄昌贵师傅不幸病故,其家人中无从事饮食经营者,使此风味小吃几近失传。后官田街老厨师龙碑,凭当时印象,并经黄昌贵老伴回忆,再加自身多年模索实践,终将此特色风味继承下来。一九八七年,龙师傅以此参加省、地举办的风味小吃评比大赛,获“铜仁地区风味小吃”大奖和“贵州省风味小吃”二等奖,并受约参加了五省区食品制作展示会。受到广泛如评。从此,松桃烂糊桥米豆腐名声远扬。

二. 上海市 徐汇区 鸽蛋圆子

创制鸽蛋圆子的人是一位叫王友发的甜食商贩,此人祖籍苏州,懂点制作甜点食品技术,主要做花生糖、枣子糖、糖山楂等食品,制成后放入提篮,来到居家附近的城隍庙叫卖。冬去春来,生意倒也不差,但一到酷暑炎夏,糖品受高温易化,难以出售。王友发只得另想别法,在苦思冥想中,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他想如果用清凉的原料,制成的消闲食品,在高温季节,不是能沁人肺腑吗?主意已定,就在家试验起来,选取用了上乘糯米经淘洗后磨成水磨粉,采用薄荷、砂糖作馅心,在加工过程中,经反复摸索,取得成功。主要把握熬糖一关,即必须熬得不嫩不老,裹入皮子后,咬上去才能有一包糖卤。先后经过十多道工序,终于制成每两8只小巧玲珑的鸽蛋圆子。咬一口,一泡薄荷糖水流入嘴内,这种夏令冷点心,因色泽和形态酷似鸽蛋而得名。专供湖心亭茶楼销售。后来这一名特小吃几度兴废,配方和工艺由九曲桥堍的桂花厅点心师傅继承下来。当年上海滩上有名的“潮流滑稽”刘春山,当城隍庙举行庙会时,在“桂花厅”前唱滑稽,吸引了一大帮人。人们游兴正浓,不觉肚内已空,少不得光顾一下桂花厅,鸽蛋圆子因此销路大增。1983年商业部主办全国烹饪技术表演鉴定会,上海特级点心师葛贤萼获得第一名,鸽蛋圆子便是她参赛的特色品种之一。

如今,王友发早已作故,因而能制作鸽蛋圆子的已为数不多,然而卧虎藏龙的老饭店就有他的传人。鸽蛋圆子原专供湖心亭得意楼茶客作夏令应时小吃,现为九曲桥湖心亭对面的桂花厅独家经营。

鸽蛋圆子怎么做呢?

1.将糯米制水磨粉。取出磨干粉500克擦散,加温水150克揉至光滑不粘手,做成圆饼数只,投入沸水锅中煮15分钟捞出,浸入冷水中。再将其余的水磨粉搓散,加入熟糯米粉饼,揉和擦匀,至粉质软滑光亮并有韧性时,便成皮粉,皮粉上用湿布覆盖,以防干裂。

2.将白糖放在锅中,加温水250克,以小火熬煮,边煮边用勺搅拌,待糖溶化后,再熬10分钟左右,见糖浆中起的小泡由球形逐渐变成小珠时,即将锅端离火口,并用竹筷蘸糖浆,如拉起的丝长3.5至5厘米时,即加入糖桂花,薄荷香精,倒在案板上拌和,用刮刀来回不断地搅拌,至糖凝结时,再用手揉捏,将糖内的小粒捏碎,然后搓成比筷子略粗的长圆长,再切成每只重2.5克左右的糖粒,即成糖馅。

3.将皮粉搓成长圆条,摘成每只重12.5克的坯子,包入糖馅1粒,收口捏拢,搓成形如鸽蛋的圆子。锅中放水,用旺火烧沸,放入生圆子,用铁勺沿锅边轻轻推动,以防粘结,待圆子上浮水面,再煮7分钟,至圆子表皮呈玉色透明状并有光泽时,即用漏勺捞出,放在冷开水中浸一下,使其冷透后再捞起沥干。

4.将白芝麻炒熟并碾成末,放在大盘中,取冷透的圆子逐只在盘中蘸上芝麻末,并将有芝麻的一面朝下,排放在箬竹叶上(每张放8至10只)即成。

三.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台江县 砂锅米豆腐

主料:米豆腐200克

辅料: 炸花生仁10克,炸黄豆10克,折耳根节10克,熟菜籽油30克,食盐1克,郎岱酱10克,红油辣椒10克,葱花5克,酱油10克,醋3克,味精1克(以上原料为1碗份量)

制作过程: 将米豆腐切成长3.5 ×3.5厘米的方块,小砂锅(直径20厘米)放火上,加菜油烧热,下酱炒香,加水,放入切好的米豆腐后加入酱油、味精、醋煮沸,放炸花生仁、炸黄豆、红油辣椒、折耳根节、葱花即成。

味型:酸辣

特点:汤鲜酱香

四. 贵州省 毕节 黔西县 麻辣臭豆腐干

麻辣臭豆腐干

黔西麻辣臭豆腐干是黔西县传统风味小吃,早在明初水西城(今黔西城关)民族繁居之地的人们就喜欢吃麻辣臭豆腐干,云贵川宣慰使奢香喜爱的“阿牌犀牛角”,即臭豆腐干,“犀牛角”即辣椒。臭豆腐干的制作是豆干切开一口子,灌进肉沫、葱花、辣椒粉、花椒粉和适量食盐味精,放进油锅内炸煎而食。或不用灌肉和其它佐料,只用鉻锅涂抹上菜油后放在火炉上,用细火慢慢烙炸,再用干辣椒面与花椒粉、味精粉、食盐拌合后,将豆干切小块蘸辣椒面食用,既开胃爽口又香味十足,麻辣锦香。如对酒而食,更是妙味无穷。

豆腐的另一种食法,用白碱或荞灰腌制豆腐,鉻锅烙至里面化汤后蘸拌好的辣椒面食用。也可将腌制好的豆腐切开一口子,灌进拌好的肉沫香料,用糍粑摊成薄片包好豆腐再烙而食,更是可口,还可用豆腐皮包辣椒盐豆腐以及油炸辣盐豆腐团烙食,皮脆内化汤,味道鲜美独特。

五. 安徽省 芜湖 三山区 芥菜圆子

芜湖有着浓浓的江南特色,饮食讲究、精致、清爽,凤凰美食街小吃夜市很有名。这个季节,清蒸刀鱼刚刚可以吃到,但芥菜圆子的流行也很迅速。

六. 安徽省 合肥 长丰县 庄墓圆子

  圆子作为一种菜肴,就长丰而言,有糯米圆子、挂面圆子、烧饼圆子、绿豆圆子等,但最负盛名的当属庄墓圆子了。
圆子的制作工序特别复杂,要做的美味可口,选料要仔细,猪肉要选上等五花肉,馍馍要用上等面粉做的。肉煮熟以后切成细小丁状,馍馍揉搓成粉末状,用面筛过滤,然后以猪肉、馍馍须、猪板油为主料,葱、蒜、姜、盐、老母鸡、味精等为佐料,按一定的比例搅拌在一起,用手揉成面团状,再用绿豆粉滚面一次。用绿豆粉滚面,可以避免圆子破皮,有韧劲和咬劲。然后放进煮沸的开水锅里煮一下,用带有小漏洞的“丝勺”捞上来放在白菜叶上冷却,这样一系列的工序完成之后,圆子即成型了。
庄墓圆子不仅在做法上有与众不同之处,蒸时更讲究烹调工艺。水沸腾之后,把圆子轻放在铺有纱布或千张的蒸笼上,盖上锅盖,旺火烧二十分钟左右,中间点一次井水,即可上桌。这样,端上餐桌食用时,圆子质软不硬,甜滑润喉,用筷子夹起即使成椭圆或长条形,也不会破碎。你觉得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呢,这其中可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在我们长丰地区,吃圆子的场合是有讲究的。比如在结婚喜宴上,一盘圆子上桌了,此时却不能动筷子进口,必须等到新郎新娘前来谢客,才能品尝。有时家里来了多年未见的亲友,也要上一盘圆子,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圆子,寓意团团圆圆、美满幸福,为传统节日和喜庆日子增添了祥和氛围。 

七.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祁门葛粉圆子

葛是一种野生藤本植物,在祁门很常见。其根部粗大且富含淀粉,将葛根挖取回来,洗净后舂碎,再用清水浸泡,滤去渣子,即可提取出葛粉。葛粉的食用方法很多,祁门乡间,用葛粉做圆子当菜,别有风味。

葛粉圆子做法比较考究,先在大铁锅里,将葛粉反复翻炒,让其干透成细粉没有结块,再将猪肉(肥精适宜)、豆干(五香干最佳)、香菇、冬笋、虾米等配料切成细丁,和细盐、味精等作料一起,倒进葛粉混合均匀,然后加入适量开水,搅拌至形成稠糊状,再轻捏成一个个圆子,入蒸笼大火蒸至熟透,即可食用。其味多样,糯香鲜滑,柔韧适口。也有的还要下锅,添加葱蒜等作料,用猪油再炒一下,更加油润可口。

除葛粉外,蕨根也可提取蕨粉,用蕨粉如上法做圆子,风味与葛粉圆子相似,不但味美,且都是难得的天然绿色食品。另外还可用山芋粉做圆子,味道就稍减了。

葛粉和蕨粉在民间被称为“长寿粉”,营养价值很高,具有清凉解热、生津止渴、抗菌解毒等诸多功效,为上等保健食品。(摘自《祁门风物》)

八. 贵州省 铜仁 碧江区 豆腐青菜汤

豆腐青菜汤

豆腐青菜汤是铜仁百姓大年三十必上菜肴,用豆腐与青菜加水煮成,不放油盐,意谓做人要“一清二白”。铜仁十大地方风味小吃。

九. 广西 河池 宜州 豆腐瑶

豆腐瑶

当你走进宜州,无论去到哪个乡哪个村,尤其是到远离圩市的峒场人家作客,热情好客的山里壮家人,都会有粥有酒招待你。在满桌丰盛的菜肴中,还有一只大品碗装的“糊糊”,淡黄色的糊里,碧绿的菜叶上凝结着一朵朵、一串串“恋枝不舍的桂花”。这碗“糊糊”,壮家人叫它“豆腐瑶”。由于汉、壮语言的语序有别,城里人称为“瑶豆腐”,即是“瑶家人的豆腐”。

关于“瑶豆腐”的来源,在宜州壮家人中有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候,瑶、壮本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后来大家都长大成人了,树大分枝,崽大分家,兄弟俩一个走北一个走南,各自成家,繁衍了各自的子孙,才形成了两个族群。由于生息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也逐渐不同,渐渐地表达思想感情、交流信息的语言也不同。壮家的先祖莫一大王深深地感到兄弟们忙于生活,天各一方,但亲骨肉的感情,不能疏远,必须经常走往才对。于是,他带领了十多个子孙,不远千里,到如今广西和湖南交界瑶家聚居的“千家峒”去看望兄弟。瑶王一见莫一大王的到来,异常高兴,兄弟久别重逢,少不了隆重设宴招待老弟及侄子侄孙。桌上鸡鸭鱼肉自不必说,其中还有一只大海碗装夹着碧绿菜叶的淡黄“糊糊”。莫一大王一见,禁不住笑道:“瑶兄,一别几十年,真想不到你们在千家峒里拿玉米洋当菜吃。”瑶王听后,哈哈大笑起来:“我说壮老弟呀,你眼睛老花了,还没看清楚是什么东西呢?”说完他用木勺舀一勺到莫一大王的碗里,和声劝道:“壮老弟,你尝尝看,是玉米洋还是什么?”莫一大王一尝,的确不是玉米洋,而是有着浓郁的黄豆原汁原味的芬芳,柔滑而又有嚼头的“糊糊”。“好!的确好!”莫一大王连连夸赞后,问道:“瑶兄,你们煮的这东西怎么煮得比我们的‘洋’好吃呢?”“壮老弟,这不是玉米粉捣的‘洋’,而是我们瑶山用黄豆粉做的豆腐,瑶家豆腐。”莫一大王央求兄长教他做这种瑶家豆腐,回到南方好好的传授给子孙,这也是对兄弟亲情的惦念。于是,瑶王把做“瑶豆腐”的方法传给莫一大王。他回到南方后又传给自己的于孙,并告诫子孙:往后凡是贵客上门,必须用“豆腐瑶”招待,不忘瑶兄的亲情。从此,“豆腐瑶”作为一道壮家招待客人家庭菜,一传了几千年。

“瑶豆腐”的制作并不像汉人制作豆腐那么复杂。古时没有电,加工粮食在壮家瑶寨里主要靠“碓”。用一只脚一下一下的踩,“碓嘴”在石坎中慢慢的一下又一下舂,把玉米、谷子、黄豆的颗粒倒入石坎中重新再舂,如此来回数次,才能舂好。宜州旧时民谣:“妹呀妹”嫁到北山背。手攀墙,脚舂碓。哥哥骑马去接妹,家公家婆不给回,扯起围裙抹眼泪。”由此可见“手攀墙,脚舂碓”这种繁忙笨重的体力劳动千百年来压得壮家妇女喘不过气来。她们周而复始的天天舂,舂谷子、舂玉米、舂黄豆,保证全家人一天的食用。做“瑶豆腐”的基本原料也是用碓舂出来的。经过来回几次舂筛之后,得出很细的黄豆粉,架锅、装水、生火,一只手拿筷条慢慢运搅动,另一只手抓黄豆粉均匀地洒入锅中,不能让豆粉在水中“结子”,越搅得均匀越好,直到沸腾,仍然继续搅动。锅里的水渐渐由稀变稠,说明黄豆粉已熟八成,此时把切碎了的任何一种蔬菜的叶子加人“糊”中,仍不停地搅动,使之混合均匀,等到菜叶熟了,加人葱花、辣椒,少许米醋,最后放盐,再搅匀后,盖上锅盖,退火。不久,黄豆粉就会凝结在锅边和菜叶上,像一朵朵、一串串的“桂花”,即可吃。经济宽裕的人家加叶的同时,加入肉松,其味更甜滑、口感更好。这就是散发着黄豆原汁原味芬芳的“瑶豆腐”。

如今时代进步了,发达的科技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碓”,这一古老笨重的粮食加工工具,除了极少数还无法拉电的边远山区峒场仍使用外,农村里已基本绝迹了,都用电动的粉碎机加工粮食,黄豆打粉就是小事一桩,而且菜市场里天天有人卖“瑶豆腐粉”,做“瑶豆腐”方便得多了。但是,老一辈的宜州人却认为机器打出来的黄豆粉比不得碓春出来的好吃,真令从未见过碓的年轻人将信将疑。

虽然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荷包里有钱,市面上物质丰富,餐桌上中外古今、南北风味,不同档次的各种名菜多的是,低档次的瑶豆腐,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作为壮乡里瑶壮人家古老品种的传统菜肴,因其花钱不多,容易煮,口味鲜,营养丰富,依然在千万瑶壮人家餐桌上吐放芳馨,备受青睐。

十. 江苏省 盐城市 建湖 建湖藕粉圆子

建湖县传统名小吃。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此咱藕粉圆圆滑透明,富有弹性,柔软细嫩,呈咖啡色。馅心用藕粉和含甘果肉五仁(桃、杏、枣、瓜子等)为原料,清甜爽口,沁人肺腑。细嚼鱼香不绝,避肥腻之讳。营养丰富,有健骨益血之功能。经济学家费孝通品尝后,在报刊上撰文评价,称之为“珍品”。

推荐特产